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框架眼镜联合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和泪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98例(181眼),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9例92眼(框架眼镜配戴治疗)和观察组49例89眼(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对比两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数量、泪膜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屈光度呈下降趋势(P<0.05),眼轴长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6个月、1年裸眼视力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增加且治疗后1年裸眼视力高于治疗后6个月(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1年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眼轴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形细胞(HEX)百分比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组间及组内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泪膜破裂时间(TBUT)、非接触性泪膜破裂时间(NTBUT)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年基础泪液分泌量(Schirmer)组间及组内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患者在佩戴框架眼镜基础上应用角膜塑形镜,可有效矫正近视屈光度,提高患者裸眼视力,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对人体泪膜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临床治疗中应加强泪膜情况的戴镜前检查和戴镜后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切口和双切口联合手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IOP)及中央前房深度(C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IOP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O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C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IOP及CCT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比较单切口与双切口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40例行常规双切口ICL植入术(80眼)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7月~2016年1月间40例行单切口ICL植入术(80眼)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屈光度(柱镜、等效球镜度数)、眼压、ECD、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的柱镜、等效球镜度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眼压、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L)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EC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双切口术比较,单切口有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在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6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73例(138眼)纳入此次研究,根据近视情况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组(-0.30D~-3.00D)共26例(48眼)、中度近视组(-3.01~-6.00D)共24例(47眼)及高度近视组(-6.00D)共23例(43眼)。另选同期在医院体检(视力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5例(45眼)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不同象限的RNFL厚度,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分析近视眼各象限的RNFL厚度与患者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结果:高度近视组的上方象限、下方象限以及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中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的下方象限及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度近视组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组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高度近视组均明显大于中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均明显大于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可知,近视眼患者上象限、下象限、鼻侧象限的RNFL厚度与其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利用OCT技术检测近视眼RNFL厚度时,应考虑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可能造成的影响,综合进行分析判断,以获得最佳检测数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准分子激光PRK治疗近视眼息者503例的早期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近视范围为-2.0至-15.0D,根据术前屈光度不同分为三组,术后随访三个月.结果证实准分子激光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较好的治疗近视眼方法.全部病人提高了裸眼视力,绝大部分保持了最佳矫正视力,且没有产生危及视力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表层无痕术治疗近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准分子激光表层无痕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10例(198眼),根据眼屈光度数分为低(-1.00~-3.00 D)、中(-3~-6 D)、高(≥-6 D)度近视组。应用准分子激光对上皮层、前弹力层和前部基质层采取屈光性的切削,使眼球的表面稍微变平,角膜曲率进而改变。于术后复查眼部症状、上皮愈合情况、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屈光度。结果:仅少数患者于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异物感,182眼(91.92%)角膜上皮在3天内愈合;术后所有患者的眼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疼痛,但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好转,术后6 d疼痛感消失;与术前裸眼视力相比,三组在术后1天、1周、2周、1月和3月视力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在术后各时期的视力均明显低于低度近视组(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三组术后不同时间残余屈光度≤±1.00 D的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在术后不同时间残余屈光度≤±1.00 D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低度近视组(P0.05);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高眼压。结论:准分子激光表层无痕术能做到角膜无创口,有较高的预测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9,(3)
目的比较人工晶状体(ICL V4)与中央孔型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 V4c)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60眼)超高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植入ICL V4,观察组植入ICL V4c。观察两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矫正、矫正视力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明光、明视眩光、暗光、暗视眩光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在明光、明视眩光、暗光、暗视眩光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3个月在明光、明视眩光、暗光、暗视眩光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1)。对照组1眼眼压增高,观察组2眼眼压增高,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自身晶状体浑浊。结论 ICL V4c和ICL V4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无差异,但ICL V4c植入术无需再做房水引流通路,可减少手术操作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散光、眼压,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散光和眼压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裸眼视力、散光和眼压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AM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康柏西普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康柏西普联合雷珠单抗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网膜渗漏总改善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视网膜厚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04,P=0.04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视网膜渗漏总改善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94,P=0.021)。治疗前,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大于治疗前,黄斑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雷珠单抗治疗AMD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视力,减轻视网膜渗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在治疗假性近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和重庆佑佑宝贝妇儿医院眼科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00例假性近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00)。对照组给予滴眼液缓解眼疲劳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6个月后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疲劳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裸眼视力分别为(0.75±0.05)和(0.81±0.04),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屈光度分别为(+0.05±0.50)和(+0.06±0.4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正相对调节量检测结果依次是(-1.98±0.07)和(-2.51±0.24),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儿视觉感知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视觉功能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疲劳调查显示观察组患儿视疲劳评分分别为(6.90±0.89)分和(3.91±0.8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觉感知功能,从而减少视疲劳,预防近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的视力进行检测。于术前、术后2周检测患者的眼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并计算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率。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测,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的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降低,对照组的细胞密度低于观察组(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相比,超声乳化术能在短期内更快的提升患者视力,且对患者的眼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较小,但两种手术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基本一致,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12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恢复经口饮食时间、患者营养状况、临床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经口饮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2w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在治疗前后没有显著差异(P>0.05);营养支持2w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视黄醇结合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有利于严重创伤患者尽早恢复经口饮食,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这种营养方式不会对患者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8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经诊断为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仅给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房前深度、房角开放状态变化、视野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均要高于术前,且术后1个月与3个月视力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均要明显高于术前,术后视力较术前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术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房角开放状态变化、中央前房深度及视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P〈O.01),且观察组术后较对照组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明显高于观察组(8.00%),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及24 h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具有围术期眼压升高慢、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所引起的认知障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评分和MMSE评分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对照组患者治疗2个月及3个月后MOC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MOC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月治疗后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及3个月后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MMSS、MOC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尼莫地平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所引起的认知障碍的预防有较好疗效,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房水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诊的9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均择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在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在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对照组注射复方平衡盐液,术后24 h,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连续用药1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手术后7d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部体征积分、炎症因子的变化,手术后1d、手术后7d时前房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术后,两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部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部体征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房水中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房水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手术后1d、7d时前房反应1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前房反应3级、4级比例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安奈德用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患者的效果显著,其可有效缓解术后前葡萄膜炎,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视力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房水中TNF-α、IL-1β、IL-6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低嘌呤糖尿病饮食对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将其按双盲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并同时采用糖尿病饮食,对照组患者不限制饮食中嘌呤摄入量;观察组患者每日饮食中,将嘌呤摄入量控制在低于150mg范围内,将2组患者治疗8d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尿酸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检测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低嘌呤糖尿病饮食应用于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值及血尿酸浓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眼107例,按屈光度不同分为Ⅰ组(-6 D至-8 D)、Ⅱ组(-8.25 D至-10.D)、Ⅲ组(-10 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部9个不同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即直径1 mm(黄斑中心凹区)、1-3 mm(内环区:B1、B2、B3、B4)和3-6mm(外环区:C1、C2、C3、C4),比较期间的差别,并分析各区域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组与Ⅱ组及Ⅲ组、Ⅱ组与Ⅲ组黄斑中心凹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组及Ⅱ组外环区神经上皮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内环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及外环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近视屈光度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233、0.248、0.278、0.383、0.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随近视屈光度的增高而呈区域选择性萎缩变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取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87例(87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43例(43眼)给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44例(44眼)给予单纯激光光凝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lty,BCVA)、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CMT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BCVA、CMT均有所提高,同时间点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率为81.40%,对照组为13.64%,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共有3例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对照组共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压增高,两组相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4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2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试验组给予曲伏前列素滴眼,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降眼压效果和视力改变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眼动脉(OA)、睫状后短动脉(SPCA)及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的眼压和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提升,且试验组眼压降低及视力提升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和12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患者OA、SPCA及CRA的EDV、PSV均高于对照组,而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异物感、轻度结膜充血、虹膜色素加深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可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改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