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孢子花粉55属108种包括6新种,建立了本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亚格列木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松柏类为主,缺乏被子植物花粉,其时代相当于贝利亚斯期至凡兰吟期;舒善河组孢粉组合仍以裸子植物为主,但出现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时代应属豪特里维斯至巴列姆期;巴西盖组孢粉组合的海金沙科孢子和被子植物花粉都有显著增加,时代应属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本区早白垩世古气候应属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但在巴列姆期至阿尔必期相对潮湿。  相似文献   

2.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记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孢子花粉55属108种包括6新种,建立了本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亚格列木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松柏类为主,缺乏被子植物花粉,其时代相当于贝利亚斯期至凡兰吟期;舒善河组孢粉组合仍以裸子植物为主,但出现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时代应属豪特里维斯至巴列姆期;巴西盖组孢粉组合的海金沙科孢子和被子植物花粉都有显著增加,时代应属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本区早白垩世古气候应属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但在巴列姆期至阿尔必期相对潮湿。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钱家店凹陷ML12井等12口井的孢粉材料,是目前所知该凹陷姚家组孢粉类型最丰富、数量最多且保存最完好的,已鉴定出孢粉共计116属,包括蕨类植物孢子51属、裸子植物花粉32属和被子植物花粉33属。根据姚家组中蕨类植物孢子分异度较高及相对含量较低、裸子植物花粉分异度较低及相对含量高、被子植物花粉分异度较低及相对含量波动幅度巨大的孢粉组合特征,将其命名为Exesipollenites-Nevesisporites-Retitricolpites组合。该组合与大庆长垣姚家组孢粉组合具有很好的横向对比性。以塔里木盆地西部东巴组中、下段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阶段为参照标准,钱家店凹陷晚白垩世姚家组的孢粉组合时代应为晚白垩世Coniacian期—Santonian期。本文中的工作填补了钱家店凹陷姚家组孢粉组合研究的空白,并为深入认识我国北方区姚家组沉积时期植物群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西藏日喀则沿雅鲁藏布江分布的大竹卡组为一套杂色的砂砾岩沉积.与新生代印度-劳亚板块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密切的联系.迄今为止,其中尚未有可靠的化石发现用于指示时代.当前研究根据从大竹卡组中的一些粉、细砂岩中获得的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首次探讨其沉积时期的古植物区系和陆地生态环境特征.孢粉组合以榆科和胡桃科具孔类和壳斗科三(拟孔)沟类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也见有较多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两气囊花粉,其时代可能是渐新世-早中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大竹卡组沉积期间恰布林一带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揭示印度、劳亚大陆碰撞早期的热带-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环境.植物区系横向对比表明,恰布林自始新世末以来向北位移了大约500km.  相似文献   

5.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000 m,甚至达到2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下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的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次对青海中部下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孢粉组合进行综合研究。共发现孢粉:下岩组59属89种(包括1新种),按在组合中百分含量的平均值,蕨类植物孢子占55.71%,裸子植物花粉占36.3%,疑源类9属2种占7.36%,称之为Lundbladispora-Cycadopites-Veryhachium组合;上岩组86属119种(包括3新种),蕨类植物孢子占46.03%,裸子植物花粉占31.91%,疑源类13属16种占21.64%,称之为Limatulasporites?Cycadop-tes?Tubermonocolpites-Micrhystridium组合。上述孢粉组合特征,大体可与国内外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对比,因此,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的时代应属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7.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 000 m,甚至达到2 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郝秀东  欧阳绪红  谢世友 《生态学报》2011,31(18):5235-5245
通过对重庆市南川区岩溶山区和石漠化区14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调查和采样,以研究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岩溶山区的表土孢粉组合中以乔木花粉为优势,含量为34.38%-63.39%,其次是草本和蕨类植物的孢粉,含量为32.04%-58.18%,灌木花粉含量最小,为6.08%-29.77%,沼生草本也有少量,仅为0.14%,这与当地的现代植被基本相同;(2) 石漠化地区的表土孢粉组合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孢粉占优势,含量为46.40%-76.47%,其次是乔木花粉(主要为马尾松),含量为17.73%-46.84%,灌木花粉含量最小,为5.79%-12.50%,说明其植被退化严重;(3)石漠化区的表土孢粉组合中有很多喜钙性、旱生性、石生性植物,对生态恢复和重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为该区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甘肃酒泉下新民堡群孢粉组合及地质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新民堡群主要由黑色纸状页岩夹灰绿色厚层砂岩和灰色薄层泥灰岩组成,底部具砾岩,为湖相沉积,总厚1,135米。我们处理了取自红柳峡、新民堡、旱峡等六个自然剖面和两个钻孔的162块岩样,从其中33块样品中发现大量孢子花粉。本文描述了下新民堡群孢子花粉19属20种(型)包括2新种。下新民堡群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占93.3%);蕨类孢子次之(占5.9%);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虽少,但在组合中起重要作用。该组合的主要特征是松柏类花粉占优势、富含海金砂科孢子和出现被子植物花粉。由于欧亚和北美大陆早白垩世植物群通常都具这些特点,作者认为下新民堡群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根据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植物群,酒泉盆地早白垩世的气候与现今华南相似,无疑是温热湿润的,属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10.
花粉与孢子为形态学上的重要实体,它反映出植物进化的某些侧面与事实。在孢子外壁的各种特征中,萌发孔被认为是最保守的。菌藻类植物的孢子为原始型(其萌发孔不明显)颈卵器植物的孢粉为三型的(具三裂缝,单裂缝和无裂缝);而被子植物的花粉为多型的(具沟、沟孔、孔等等,且在数目与形状上有很多的变化)。三型孢粉为被子植物前身的颈卵器植物的特征,它在被子植物中的出现可能被看成是提供了一种表明该类中原始分类群的指示。面对这—背景,我们主张被子植物在其进化系列中是三种系发生的,有三条独立的系统发育主干,即单子叶植物主干、木兰类双子叶植物主干和毛茛类双子叶植物主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