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鼩神经肽Y的分子克隆及其灵长类类似物的同源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L  Lv LB  Lai R 《动物学研究》2012,33(1):75-78
树鼩由于与灵长类动物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和其个体小,以及繁殖周期短等特性而倍受关注,尤其是作为医用实验动物的研究,近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树鼩的分类地位还一直有所争论。该研究从树鼩脑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编码树鼩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前体序列,序列比对发现该序列与灵长类NPY序列同源性高达96.9%。将该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其他物种的NPY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树鼩与灵长类处于同一分支。该研究结果揭示了树鼩与灵长类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是一种小型的热带、亚热带哺乳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岛、广西、四川西南部等地。目前对于树鼩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但由于在生理、生化方面与灵长类动物近似,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国内外作为低级灵长类实验动物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开展树鼩的系统研究工作,将有助于树鼩分类地位的探讨。本文对产自云南禄劝县、武定县、禄丰县和昆明市的部分树鼩标本的肤纹和牙齿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1)的一段保守区域作为DNA条形码技术的研究序列,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对中缅树鼩隆安种群和昆明种群进行分类鉴定的可行性。方法:对22只广西隆安树鼩和21只昆明树鼩样本的CO1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应用MEGA V5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及分析其遗传距离,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中缅树鼩种群中,隆安种群、昆明种群和海南亚种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79%,种群间遗传距离为9.71%-13.59%,中缅树鼩与普通树鼩的种间遗传距离为20.43%-24.11%,存在条形码间隔。系统发育树显示:隆安种群、昆明种群及海南亚种分别聚为一小支,分支置信度高达100%。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术有助于树鼩种群和亚种的分类鉴定,经CO1基因的测序分析证实广西隆安树鼩和昆明树鼩分属不同的种群。  相似文献   

4.
 <正> 树鼩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它的分类地位还有争议。有的生物学家认为树鼩属于灵长类,也有的将它归于食虫目。我们已经做了灵长类动物和树鼩DNA特性的比较,表明二者之间的核苷酸顺序虽有一定差异,但在类αDNA的三个进化冷点区域内,有较大的相似性。为了探讨树鼩同食虫目的关系,我们选用了食虫目动物臭鼩进行了研究。 我们用Bellard法提取了臭鼩DNA,分别用BamHⅠ、BglⅡ、EcoRⅠ、HindⅢ酶切,发现在经BamHⅠ、BglⅡ两酶消化后,可见到高重复区带,而在同样条件下EcoRⅠ、HindⅢ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鼠线粒体Cyt b基因测序及其分子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中国地鼠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方法提取中国地鼠肝脏的总基因组DNA。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经检测进行测序。用Blast与GenBank中啮齿类其他常用实验动物的物种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同源序列比较,分析其碱基组成及变异情况,并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小进化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中国地鼠和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的进化关系。结果获得了中国地鼠线粒体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共936bp。结论中国地鼠和金黄地鼠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小鼠、大鼠存在的差异相对大,与豚鼠的亲缘关系最远,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羚牛分类学地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羚牛、绵羊、山羊和斑羚(青羊)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gene),并测序,结合GenBank检索序列,对9种偶蹄类动物、1种奇蹄类动物Cyt b gene序列差异进行分析,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最优NJ树和唯一MP树)。通过本研究分析表明羚牛与羊亚科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将羚牛归入羊亚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分类地位及其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本文利用血红蛋白种间分子杂交技术,以人类血红蛋白HbA为标准,分析比较了树鼩血红蛋白与原始灵长类动物懒猴(Nycticebus coucang)血红蛋白的结构异同。在碱性条件下,三种血红蛋白的电泳迁移率大小为:人>懒猴>树鼩。树鼩Hb(α_2~(Tup)和β_2~(Tup))和HbA(α_2~Aβ_2~A)杂交可以产生两种杂种分子 (α_2~(Tup)β_2~A和α_2~Aβ_2~(Tup))。HbA和懒猴Hb (α_2~(Nyc)β_2~(Nyc)) 杂交也可产生两种杂种分子(α_2~(Nyc)β_2~A和α_2~Aβ_2~(Nyc))。结果表明,树鼩Hb与懒猴Hb的α链净电荷相似。认为树鼩与懒猴的分类地位相近。  相似文献   

8.
在各种真核生物核基因组中,存在一些由线粒体基因组转移进入核基因组中的DNA片段,这些被认为是分子化石的片段叫做线粒体核内插入序列(Numt)。由于Numt与真实的线粒体序列高度相似,因此它的存在必然会成为PCR扩增线粒体DNA的不利因素。利用已经公布的家马(Equus caballus)基因组序列(2007年9月公布,GenBank登录号为NC_009144-NC_009175)对家马Numt进行了深入分析,共发现200个可能的Numt,长度范围为29到3727bp,其中有10个的长度大于800bp。分析结果显示由于不存在线粒体控制区域的疑似Numt,因此对基于此区域的群体遗传学研究不会产生影响。本研究还发现在家马进化过程中,第1号和27号染色体更倾向于接受线粒体序列的转移。以上结果将为今后马科动物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避免在线粒体DNA研究中由于Numt污染的存在而得出错误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树鼩是一种低等灵长类动物,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部、南部以及华南等地。树鼩体形小,容易捕捉、饲养、驯化和繁殖。因而可做为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0.
由于树鼩是灵长类动物的近亲,且具有体型小、繁殖周期短、饲养管理成本低等优点,长期以来被认为有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用于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然而,目前对树鼩的群体遗传结构还知之甚少,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的应用,也是其品系资源创制的瓶颈.本研究通过分析80只采自于云南省昆明周边地区的野生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线粒体DNA(mtDNA)多态性,结合国外报道的2个树鼩(Tupaia belangeri)序列比较后发现,在604 bp的mtDNA控制区片段中兵检测到29个核苷酸替代变异,这些变异共界定了13种单倍型,表现较高的群体遗传多样度.另外,昆明地区的树鼩与国外报道的2个树鼩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mtDNA控制区单倍型之间的核苷酸替换数大于18个,远高于昆明地区树鼢群体内部不同单倍型之间的差异.选择含有代表性的mtDNA控制区单倍型的17个昆明地区树鼩个体进一步测定了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1134 bp),结合前人报道的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mtDNA控制区数据反映的遗传格局及揭示的昆明地区树询与国外报道树鼩之间的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昆明地区树鼩与国外树鼩之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在将树鼩用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要注意这些遗传差别.昆明城郊的树鼩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度,在开展近交系建立等工作时须考虑选取群体内部具有代表性的mtDNA世系.
Abstract:
Due to their special phylogenetic position in the Euarchontoglires and close affinity to primates, tree shrews have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experimental animal to primat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However,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ree shrews has largely remained unknown and this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ree shrew breeding and selection. Here we sampled 80 Chinese tree shrews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in Kunming, China, and analyzed partial mtDNA control region sequence variation. Based on our samples and two published sequences from northern tree shrews (T. belangeri), we identified 29 substitutions in the mtDNA control region fragment (~ 604 bp)across 82 individuals and defined 13 hapiotypes. Seventeen samples were selected for sequencing of the cytochrome b (Cyt b; 1134 bp) gene based on control region sequence variation and we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34 published sequences to solidify the phylogenetic pattern obtained from control region data. Overall, tree shrews from Kunming have high genetic diversity and present a remarkable long genetic distance to the two reported northern tree shrews outside China. Our results provide some caution when using tree shrews to establish animal models because of this apparent genetic difference. In addition, the high genetic diversity of Chinese tree shrews inhabiting Kunming suggests that systematic genetic investigations should be conducted before establishing an inbred strain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