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复叶内小叶性状随叶序的分布格局,以小兴安岭3种具有对生叶序的复叶植物水曲柳、黄菠萝和胡桃楸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复叶内不同叶序位置小叶的叶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栅栏组织厚度(栅)、海绵组织厚度(海)、栅海比以及碳、氮、磷含量,探讨小叶性状随叶序的变异规律及叶序对小叶性状间内在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树小叶的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随叶序的变化规律主要分为3种:增加、减小、先增加后减小;叶厚、比叶面积、栅栏组织厚度随叶序无明显变化;碳、氮、磷含量随叶序以无明显变化为主。3种树的复叶内部,叶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的变异系数和可塑性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6.1%~28.6%和0.14~0.70。叶序对小叶性状间的双变量相关关系产生显著影响,小叶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在水曲柳和胡桃楸不同叶序位置呈现负相关,氮含量与磷含量在水曲柳和黄菠萝不同叶序位置呈现正相关。胡桃楸的一、二级小叶(离叶柄基部最远端为一级小叶)表现为保守策略,七、八级小叶表现为获取策略,而水曲柳和黄菠萝不同叶序位置的小叶未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2.
利用合丰25×东农7296系谱法经5个世代选育获得多小叶突变体,并以其作为父本分别与4个小叶正常的栽培大豆配制杂交组合的F1、F2为试验材料,进行多小叶类型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数正常的不同大豆亲本与多小叶大豆杂交(3叶×5叶),F1全部植株均表现为5叶,说明5叶性状是受显性核基因控制;不同组合3片叶、3+4片叶、3+5片叶、3+4+5片叶、4+5片叶和5片叶类型组成遗传分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而在3片叶和>3片叶的遗传分离模式相同。杂交F2单株复叶为3片叶和>3片叶的个体分离的比例呈1∶3,符合1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因此,该多小叶突变体牡5796-3的复叶数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多小叶突变体可作为新种质用于大豆遗传育种及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盐水浇灌试验,设置0mmol·L-1(对照)、80mmol·L-1(轻度盐化)、100mmol·L-1(中度盐化)、200mmol·L-1(重度盐化)NaCl和300mmol·L-1(盐土)溶液共5个盐分梯度,通过分析小叶蚊母叶片受害面积比例、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MDA含量、SOD活性、CAT活性等指标研究其耐盐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小叶蚊母原种(D)及其不同品系(D1、D4、D6、D7、D10、D13)对中度盐胁迫(100mmol·L-1 NaCl)的生理响应,对其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随着胁迫时间增加,各浓度处理下小叶蚊母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发生显著变化,15d后仅100mmol·L-1盐胁迫浓度以下植株存活。(2)在中度盐胁迫下,小叶蚊母品系D1和D13的叶片受害面积比例显著小于其它品系,同时原种以及各品系间的各项生理指标差异显著,各项生理指标测定结果均表明D1和D13的耐盐性相对较好。(3)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原种及不同品系的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材料耐盐性由高到低依次为D1D13DD7D10D4D6。研究表明,小叶蚊母不适宜种植在土壤盐度100mmol·L-1以上的区域,在中度以下盐渍化地区绿化应用中建议优先选用品系D1和D13。  相似文献   

4.
大豆不同花叶病毒抗性品种胼胝质荧光标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个大豆品种与4个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分别组成抗病级别不同的组合,通过对接种叶片与上位叶症状观察、苯胺蓝染色辅以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药物学试验,探讨了不同抗病级别组合中胼胝质(即β-l,3-葡聚糖)积累的特点及其在大豆抵抗大豆花叶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接种病毒后,在抗病级别分别为0~3的各个组合的叶肉细胞中,在侵染早期(接种后6、72 h)不同的组合在不同时间点分别观察到了胼胝质荧光,且胼胝质荧光出现的时间与抗病级别密切相关,即抗病性越强的组合在侵染点处观察到胼胝质的时间越早;而在抗病级别为5的组合中一直未能观察到胼胝质荧光。另外,在抗病级别为0级和1级的各组合中给叶片预注射2-DDG(2-deoxy-D-glucose,一种胼胝质合成抑制剂)再接种病毒,在上位叶能观察到坏死斑的出现并且通过RT-PCR能够检测到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以上结果表明,大豆被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后,抗病性越强的品种就会在侵染点处越早地积累胼胝质,胼胝质的沉积与大豆抗病毒侵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陈路  蓝鸣生  王硕 《广西植物》2009,29(6):871-874
为研究小叶榕不同提取部位的镇咳、抗炎作用,采用氨水致咳小鼠动物模型、枸橼酸致咳豚鼠动物模型来评价小叶榕不同提取部位的镇咳作用;采用二甲苯滴耳廓致肿胀的小鼠动物模型、大鼠棉球肉芽肿动物模型来评价小叶榕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小叶榕醇沉不溶物能延长小鼠和豚鼠的咳嗽潜伏期,但不能减少咳嗽次数,小叶榕水提物、水提醇沉溶解物、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洗脱物能延长小鼠和豚鼠的咳嗽潜伏期,并能减少咳嗽次数,其中水提醇沉溶解物镇咳作用最强;小叶榕醇沉不溶物不能减轻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的程度,能减轻大鼠棉球肉芽肿足跖肿胀的程度,但效果不明显,小叶榕水提物、水提醇沉溶解物、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洗脱物均能明显减轻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的程度,并能明显减轻大鼠棉球肉芽肿足跖肿胀的程度。这表明国产小叶榕不同提取部位具有明显的镇咳、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固沙林在0、5、13、21和28年的一个时间序列上土壤理化性状和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1) 土壤肥力随着人工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表现为土壤粘粉粒含量、持水性能、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N)含量、潜在土壤呼吸在时间梯度上的增加,以及土壤容重和pH值的下降,0~5 cm表层土壤的恢复显著高于5~20 cm土壤;2) 在人工植被建立和发育的早期阶段 (0~13年),土壤肥力恢复的速率明显高于群落后期的演替阶段(13~28年);3) 灌丛对土壤肥力有明显的富集效应,随着人工群落发育时间的延长,“肥岛”面积扩展,富集率降低;4) 随着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善,侵入的草本植物种类数量、植被盖度增加,简单的人工植被向复杂的灌草群落演变。  相似文献   

7.
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优良中间材料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选育出早熟、高产、适应性广的大豆新品种黑河38号,审定2年种植面积即达20万hm2。分析了黑河38号的遗传组成,核基因来源于十胜长叶、阿姆索等4份国外品种,盖家屯四粒荚、金元等5份农家品种以及1份育成品种和1份当地野生大豆,细胞质来源于克山白眉。  相似文献   

8.
9.
吉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林省近年来新育成的56份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其他14个省份的16份大豆育成品种为对照,结果表明,吉林省育成品种15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和特异等位变异数(76,12)均低于省外品种(78,18)。吉林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0.63,1.23)均极显著低于省外品种(0.76,1.5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都表明,四川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育成品种与其他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通过对不同年份平均遗传相似系数的比较,明确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的发展趋势,表明吉林省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与省外品种相比,遗传变异较少,遗传基础较狭窄,应不断引入外省遗传变异大且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以拓宽其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选用6个大豆品种与4个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分别组成抗病级别不同的组合,通过对接种叶片与上位叶症状观察、苯胺蓝染色辅以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药物学试验,探讨了不同抗病级别组合中胼胝质(即β-l,3-葡聚糖)积累的特点及其在大豆抵抗大豆花叶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接种病毒后,在抗病级别分别为0-3的各个组合的叶肉细胞中,在侵染早期(接种后6-72 h)不同的组合在不同时间点分别观察到了胼胝质荧光,且胼胝质荧光出现的时间与抗病级别密切相关,即品种的抗病性越强在侵染点处观察到胼胝质的时间越早;而在抗病级别为5的组合中一直未能观察到胼胝质荧光。另外,在抗病级别为0级和1级的各组合中给叶片预注射2-DDG(2-deoxy-D-glucose,一种胼胝质合成抑制剂)再接种病毒,在上位叶能观察到坏死斑的出现并且通过RT-PCR能够检测到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以上结果表明,大豆被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后,品种的抗病性越强就会在侵染点处越早的积累胼胝质,胼胝质的沉积与大豆抗病毒侵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豆壳过氧化物酶的电子吸收光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豆壳过氧化物酶 ( EC1 .1 1 .1 .7)的不同氧化态电子吸收光谱 ,并与其它来源的过氧化物酶作了比较研究 .天然态酶的特征吸收峰位为 40 4 nm的 Soret带 ,638nm的α带和 50 8nm的β带 ,与过氧化氢反应可生成三类复合物 .复合物 ( Com )在 40 8、580、61 8和 655nm处出现特征吸收 ;复合物 ( Com )在 41 9、52 9和 556nm处显示特征吸收 ;复合物 ( Com )则于 41 8、543和 578nm处显示特征吸收 .天然态酶经连二亚硫酸钠还原则出现 435和 558nm的特征峰 ,与氰化钾作用在 42 2和 544nm处显示特征吸收 .氰化钾对该酶的抑制为竞争性抑制 ,其 Ki 值为 2 .4μmol/L.  相似文献   

12.
13.
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希尔反应活性、叶绿素含量、类囊体垛迭程度都随叶片扩展而增加、随老化而下降;希尔反应在老化时下降最早.次之为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类囊体膜随老化而解体.淀粉粒也减少以至消失,而脂质体球逐渐增加最后涨破叶绿体,叶片透性也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老化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发育旱期和老化后期较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随发育及老化而不断升高.讨论了光合活性与结构及三个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Leaves of flowering plants are diverse in shape. Part of this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can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s in spatiotemporal regulation of polarity in the upper (adaxial) and lower (abaxial) sides of developing leaves. In a leaf primordium, antagonis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arity determinants specify the adaxial and abaxial domains in a mutually exclusive manner. The patterning of those domains is critical for leaf morphogenesis. In this review, we first summarize the gene networks regulating adaxial–abaxial polarity in conventional bifacial leaves and then discuss how patterning is modified in different leaf type categories. genesis 52:1–18, 2014. © 2013 The Authors. Genesis Published by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5.
四种主要大豆食叶害虫种群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层随机与连片调查获得114个样本.利用微机分别对豆天蛾卵和豆天蛾.银纹夜蛾.棉铃虫.豆灰蝶及混合种群的幼虫.进行了4种频次分布型检验和6项聚集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上述害虫在豆田内均属零集分布.中分析了聚集原因.提出了“Z”字型10样点,每样点以1/3m双行为单位的抽样方法.确立了在两种允许误差下的抽样数量.进行了序贯抽样分析。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reports a protocol for leaf callus induction and suspension culture establishment in lychee cv. Huaizh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2-day-old leaf explants cultured under a photoperiod of 16/8 h with their adaxial side touching the medium were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leaf callus induction. Globular embryos were formed when the induced calli were kept on the callus induction medium without 2,4-D for 24 weeks. Friable calli were induced after 2–3 subcultures at 4 weeks intervals on the Murashige and Skoog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3 mg/L IAA and 2 mg/L BAP. Suspension culture was established when these friable calli were subcultured six times in liquid callus induction medium.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Griffing方法Ⅰ,利用6 × 6完全双列杂交,对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粒重叶比的遗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粒重叶比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和反交(R)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为1.94650.67001;粒重叶比的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反交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也不可忽视;粒重叶比的广义遗传力(hB2)为97.79%,狭义遗传力(hN2)为58.53%.河农2552是较为理想的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8.
大豆灰斑病菌DNA指纹图谱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敏  惠东威 《遗传学报》1998,25(4):362-366
大豆灰斑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鉴定病菌生理小种对于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从大豆灰斑病菌一毒力较强菌株的DNA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2个含重复顺序的克隆,并用其对16个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了Southern分析,获得了基因组特异的指纹图谱,对指纹图谱和毒力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9.
TBP的联结因子TAFs的结构与功能潘建伟赵章杏朱睦元(杭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12)潘伟槐黄承才(绍兴文理学院生化系,绍兴31200)StructuresandFunctionsofTBP-asociatedFactorsTAFsPAN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