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分别位于大庾岭的南北两侧,处于赣粤穹折带的西段。两盆地受中生代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的影响,形成块断盆地,在盆地中堆积了一、二千米厚的中、新生代地层。南雄、池江盆地的早第三纪地层富含哺乳类化石,是研究我国早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群的重要地点。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约有三十多处,同时兼有晚古新世和中早古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点就更少了,大约有七处,南雄、池江盆地就是其中的两个地点。  相似文献   

2.
最近,玉门矿务局吐鲁番勘探大队吴忠兴同志,在吐鲁番盆地老第三系中,采集了几个哺乳类的牙齿。很清楚的是一种原始的恐角兽类(Dinocerata)的化石,属于过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上古新统格沙头组(Gashato)中的原恐角兽属(Prodinoceras)。这个发现在地层及古生物上有很大意义。因为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因此,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知道的古新统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在古生物方面,恐角兽类化石,过去我国仅在内蒙二连伊尔丁曼纳层中,发现过一种时代较晚(晚始新世),和相当特化的戈壁兽(Gobiatherium),吐鲁番盆地原始类型的发现是这方面知识上一个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蚂蚁能“生产”化石吗? 回答是:能。事情发生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地方。在那里,一种被称之为“收获蚁”的小动物,帮助人们找到并且连续“生产”出许多微小的动物化石。被这种蚂蚁找到的化石虽然很小,可是花样却真是不少: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其中以哺乳类化石的种类为最多:有有袋类、兔类、啮齿类、肉食类、奇蹄类、偶蹄类等等。在这些化石里面,有小小的  相似文献   

4.
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研究,在了解哺乳类的起源与进化上非常重要。过去美国中亚攷察(?)曾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上白垩纪Djadochta 层内发现了保存完整的食虫类(Insectivora)化石,但在我国的中生代地层内,过去尚无哺乳类动物的化石发现。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期间,矢部长克及鹿间时夫曾发表在辽东省南部所采的侏罗纪哺乳类化石一种,定名为满洲兽(Manchurodon)(矢部,鹿间1938);后来鹿间时夫又发表了在东北阜新煤田所采的,时代亦可能为侏罗纪的食虫类化石一种,  相似文献   

5.
《化石》1992,(2)
禄丰是一个小的红色盆地,在昆明市两北102公里处。盆地中发育着的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1938年,古生物学家卞美年和王存义在禄丰盆地首次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批化石经畅钟健教授研究后开始享誉世界。禄丰被人们称为恐龙之乡。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络绎不绝地相继来到禄丰盆地进行恐龙化石考察。目前禄丰恐龙动物除了恐龙化石外还有两栖类,龟鳖类、觚类,似哺乳爬行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共有6目30余种。  相似文献   

6.
脊椎动物化石的寻找寻找脊椎动物化石,因不同门类埋藏的地理位置和岩层的性质各不相同,寻找方法也就不同。总的说来,古生代的鱼类、中生代的爬行类和鱼类多产于山区,由于它们形成的时间很早(6500万年以前),地壳不停地运动,逐渐把这些过去是海或湖里形成的岩层抬高,构成较高的山峰。第三纪的哺乳类多产于丘陵地带;而第四纪的哺乳类则产于盆地的边缘、河流两岸的阶地、古湖滨以及山区的洞穴中。不同的颜色和岩性,有着不同的化石,这是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饶惠元同志,1954年在江西新喻采集了一批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爬行类和哺乳类的零星骨头和牙齿。这批化石都很破碎,但最近经修理后,发现有几种可作初步鉴定的种属,并且在地层和古生物学上有相当的意义。化石保存在红色的秒砾岩中。新生代的红色盆地在江西境内,分布很广,性质大致相似。对这些红层的地质时代,过去因未找到过化石,故没有明确的肯定,一般仅笼统地认  相似文献   

8.
安徽潜山、宣城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是十分稀少和非常珍贵的。长期以来,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国家的为数不多的地点发现过古新世地层与哺乳动物化石。解放后,在我国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在广东、新疆、湖南、江西、安徽和内蒙等地发现了分布相当广泛的古新世陆相沉积物和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新生代地层的这一空白,开拓了哺乳类化石研究的新篇章为研究哺乳类起源、发展、迁徙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同时,对中、新生代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四子王旗晚古新世地层及哺乳动物群的性质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我国好几个省区都发现了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其中除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几个地点外,都发现于南方各省(广东、湖南、江西、安徽),而广大的华北地区,则仍然是一个空白。 1973—1975年间,内蒙古博物馆两次在自治区四子王旗脑木根公社境内收集到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1975年夏,内蒙地质局及本文作者(齐陶),对化石产地地层进行了调查;区测队的同志首次发现了古新世南方有蹄类化石。李荣又去作了补充采集。在此基础上,我们于同年十月间去作了一次较广泛的调查,以便了解产化石地层的层位和分布、追索有关的地层露头,并在当地各级党组织和工人、贫下中牧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采集了更多的化石。本文主要是关于脑木根公社产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地层的介绍,以及动物群性质的初  相似文献   

10.
兔形目中现知最早的化石是蒙古晚古新世的原古兔(Eurymylus)。它代表着该目中相当特殊的一科,与后期分布相当普逼的兔科及短耳兔科无直接的亲缘关系。渐新世时,兔形目化石已很繁多,分化复杂,但由于更早期的化石发现的少,它们的起源和地理分布都不很清楚。始新世是兔类起源和分化的重要时期,发现的化石却极稀少。截止目前仅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地质局冯良盛同志,于1958年11月在该省元谋县沙沟第三纪地层中采集了几块哺乳类骨化石和牙齿。根据两个完整牙齿(主要是第一臼齿)的构造,可以确定是一种水獭类(Lutrinae 亚科)的化石,与印度西瓦立克上新统上部道克派珊(Dhok Pathan)层发现的“法氏大水獭”  相似文献   

12.
1938年,楊锺健、卞美年在祿丰上三迭系中发現了卞氏兽(Bienotherium)的化石。这是在近廿年来世界古生物学上最重要的发現之一。这个发現的重要性在于:卞氏兽及其他几种与牠相近的属于三列齿科(Tritylodontidae)的动物,是作为从爬行类到哺乳类的过渡类型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中最接近于哺乳类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脑木根公社下第三系脑木根组,是我国华北现知唯一的含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层位。有关脑木根组地层研究的初步观察,包括哺乳动物群一般性质的报导,已先行发表(周、齐、李,1976)。目前,野外调查、化石采集和整理工作,尚在继续进行。本篇中发表的是最早采集的几批化石的初步记述。  相似文献   

14.
广东北部南雄盆地的古新世化石最早是在1962—1963年间冬季发现和采集的。有关的初步结果已有简报发表(张玉萍、童永生,1963;杨锺健、周明镇,1963)。1963—1964年间冬季又在同一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郑家坚等,1973)。由于这批材料是除北美西部以外,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较早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南雄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化石的研究工作在1963年已开始,一部分新订的科、属、种的名称已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因而在一些地层报告中被引用发表;但是,正式研究报告的发表可能尚有一段时间。为了补救这种情况,我们先把部分主要属、种的定义摘要予以发表,以便在有关工作中可以引用和讨论。这里发表的哺乳类,共7属10种(其中包括五个新属和一个新科)。化石全部采自粤北南雄盆地古新统罗佛寨组,时代基本上可确定为中古新世。  相似文献   

15.
福建旋尾类线虫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尾类线虫亚目(Spirurata Railliet,1974)是脊椎动物寄生线虫中较大的一个类群,从鱼类到哺乳类均有寄生。作者于1963—1966年间在福建福州和一些县份剖检了一些脊椎动物,检得过去福建未经报告的旋尾类线虫计40种:寄生于鱼类的8种,爬行类的1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生代哺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迄今所知的中国中生代哺乳类的化石地点、层位、时代、化石材料和系统分类位置作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1972年末,在河南栾川县秋扒公社发掘出大型食肉类恐龙——霸王龙类的牙齿化石,这类化石我国只在内蒙、新疆发现过。这次的发现不但扩大了霸王龙类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而且对秋扒-潭头山间构造盆地的地层时代划分提供了根据。过去地质工作者一般都认为该盆地是新生代早第三纪的沉积,现在可以认为该盆地的地层时代至少一部分是中生代晚白垩世的。现借栾川霸王龙类化石发现的机会,简单介绍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安徽、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它们不仅包括有世界性分布的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等,而且还有仅出现于扬子海区的湖北鳄类。简单回顾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研究历史。根据化石的地史分布确认了自早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的7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它们是奥伦尼克期的 Chaohu- saurus-Keichousaurus-Hupehsuchus 组合带,安尼期的 Chinchenia-Sanchiaosaurus 组合带和 Dino- cephalosaurus-Mixosaurus 组合带,拉丁期的 Dingxiaosaurus 带和 Keichousaurus-Nothosaurus 组合带,卡尼期的 Anshunsaurus-Qianichthyosaurus-Sinocyamodus 组合带和诺利期的 Himalayasaurus 带。对化石的古地理环境分析表明,中国早三叠世晚期的海生爬行类主要分布于扬子海区东部(安徽、湖北)的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台地。中三叠世由于东部地区的抬升,鱼龙类和鳍龙类向西扩散,在扬子区西部(贵州、云南)辐射发展,在拉丁期达到个体数量和种类的高峰。晚三叠世卡尼期动物的数量依然很多,个体有增大的趋向,但高级分类阶元的数量减少,它们埋藏于海水相对较深的浊积岩相中。晚三叠世诺利期的化石发现于西藏的定日和聂拉木,这是中国惟一属于冈瓦那特提斯区的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仅含大型的鱼龙类。受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埋藏条件的影响,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记录并不完整。目前尚有相当数量的化石未经研究,已记述的化石也需要在研究程度上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探讨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哺乳动物演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是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的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多集中在大哺乳动物化石,这主要是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所需的样品量较大所决定的。但最近几年随着激光和离子显微探针技术的应用,对小哺乳动物化石(如啮齿类和兔形类)的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和应用日趋成熟和广泛。除了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之外,对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还有以下三种方法:1)激光剥蚀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2)直接激光氟化技术;3)离子显微探针技术(SHRIMPII)。这些技术需要的样品量少,对标本的破损小,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所以在小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些珍贵标本(如古人类化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大哺乳动物化石,小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多、演化速度快,更能反映多个层位长时间序列的古环境和气候变化;而且小哺乳动物通常没有长距离迁徙的行为,栖息地局限,所以更能准确反映化石埋藏地点的古环境和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20.
徐州附近发现上新世和更新世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两年来,江苏徐州地区铜山、睢宁县贫下中农,在普及大寨县、广开地下磷肥支援农业增产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化石。根据地区古生物化石调查组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同志,到现场初步清理的化石标本不完全统计,除少数软体动物、爬行类、鸟类外,大量的是哺乳类动物化石。计有5目(翼手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10科(亚科)、20多个属种和若干未定属种,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晚第三纪上新世和第四纪更新世两个哺乳动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