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沾益龙华山泥盆纪大孢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龙华山剖面上部地层(“海口组”)发现的大孢子化石,共计5属、10种,其中3新属、8新种,未定种1个,大孢子类型1个。根据孢子组合特征和相关的证据,认为该段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泥盆世晚期(Givetian)。  相似文献   

2.
江苏句容五通群擂鼓台组上部大孢子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的材料系采自江苏南部句容县城南约15公里的包家村1号钻孔(以下简称包1井)。终孔深度1660.61米,井深至1587米钻穿下石炭统金陵组,进入上泥盆统五通群擂鼓台组(揭露擂鼓台组厚约73.61米,见插图1)。该井所钻遇的地层在层序、岩性和厚度变化等方面都可以与南京附近龙潭等地的露头剖面进行对比,各组上下界线清楚,高骊山组和擂鼓台组之间的金陵灰岩可作良好的标志层。钻孔位置距五通群擂鼓台组标准地点约41公里。我们选择了擂鼓台组岩芯样品10块(下部  相似文献   

3.
五通组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苏、浙、皖一带。近几十年的古植物学研究工作,使得五通植物群成为全球晚泥盆世属种最为丰富的植物群之一。安徽巢湖狮子口剖面的五通组出露良好,植物化石丰富。然而,正式描述及图示的植物仅包括石松类Bothrodendron anhuiense Cai et Wu、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ze)Wang et Xu、Sublepidodendron songziense Chen和楔叶类Sphenophyllum lungtanense Gothan et Sze。本文对狮子口剖面五通组中的晚泥盆世植物化石进行了再研究,计有石松类植物Stigmaria ficoides Brongniart、Stigmaria rugulosa Gothan、Sublepidodendron songziense、Sublepidodendron grabaui和Lepidostrobophyllum sp.,以及楔叶类植物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和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 Gu et Zhi。一些石炭纪的全球常见植物如Bothrodendron Lindley et Hutton、Sphenophyllum Brongniart及Sublepidodendron(Nathorst)Hirmer等已出现在狮子口剖面上泥盆统五通组中,表明华南很可能是这些类群辐射与演化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4.
五唇兰大孢子发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 Lind l.)大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呈长圆形,细胞核偏向珠孔端,细胞呈现极性分化。大孢子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二分体。随后,二分体珠孔端的一个细胞退化,合点端的一个细胞体积增大成为功能大孢子。功能大孢子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二核胚囊。这一过程属于双孢子葱型胚囊的大孢子发生类型。珠孔端的二分体细胞(大孢子)在退化过程中质膜保持完好,液泡数量增多,染色质高度凝集,具有细胞程序死亡的部分特征。功能大孢子的细胞器和染色质分布均匀。功能大孢子合点端的细胞壁上有发达的胞间连丝,二核胚囊期胞间连丝消失。在功能大孢子靠近合点端一侧有吞噬结构,其内含有结构模糊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5.
1930年Grausten首先发现卷柏(Selaginalla)大孢子细胞壁上有胼胝质。接着在裸子植物中发现一种苏铁(Encephalartos poggei)大孢子发生时有胼胝质壁。在被子植物中,Rodkiewicz等(1967)首先发现斑叶红门兰(Orchis maculata)的大孢子母细胞与减数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壁上有胼胝质。自此以后在这方面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陕西中三叠世二马营组底部所产一种脊囊属(Annalepis Fliche)石松植物的原位(in situ)大孢子和散布于其围岩中的分散(dispersal)大孢子。两者显示连续的大孢子变化系列。据此,作者提出了该植物大孢子的主要发育阶段,并解释了化石石松植物大孢子多型性的原因:不仅与大孢子自身的发育正常与否以及其保存状态有关,更重要的在于大孢子不同发育阶段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Aiton)Bl.)珠心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珠心细胞程序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过程中伴随着液泡破裂、染色质凝聚、细胞质解体等明显特征。在鹤顶兰功能大孢子形成之前,大孢子母细胞的侧细胞壁存在明显的内突。随着胚囊体积的逐渐增大,衰退珠心细胞残留的细胞壁叠合在一起,从而使胚囊壁不断加厚。胚囊成熟前,合点端珠心细胞与胚囊之间有胞间连丝相连。合点端珠心细胞的细胞质状态,特别是液泡形态与大孢子母细胞、功能大孢子、成熟胚囊时期的细胞状态高度相似。结果表明,衰退的珠心细胞不仅为胚囊的扩大提供空间,同时也为胚囊的发育提供营养,合点端珠心细胞对胚囊发育内环境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为第三纪孑遗树种,也是我国Ⅰ级保护植物。本文通过对其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发现,南方红豆杉胚珠多为直立单生,偶见1个苞片内着生2个胚珠;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其中3个退化,仅位于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功能性大孢子;功能性大孢子经过有丝分裂形成256个游离核;颈卵器单生,2~6个;从传粉到受精约2个月;有16个原胚自由核,原胚为标准型;简单多胚和裂生多胚并存,胚发育不同步。因南方红豆杉胚珠直立单生、游离核数目、传粉到受精间隔期、原胚游离核数目等特征与松科差异较大,而与广义柏科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故我们支持将红豆杉科置于广义柏科之下的观点。此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南方红豆杉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正常,不是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安徽含山上泥盆统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晚泥盆世的叶肢介,曾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上泥盆统岳麓组上部产Lioestheria yuelu-shanensis Zhang,在南京附近龙潭擂鼓台上泥盆统五通组顶部也发现一层叶肢介化石,仅有Lioestheria longtanensis Zhang一种,总的来说,晚泥盆世叶肢介化石发现较少。本文所描述的材料,是含山县清溪煤矿井口矸石堆的黑色含炭质粉砂质页岩中采集的。为查明其确切的层位,实测了主井井壁剖面,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卷柏科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刘保东  包文美 《植物研究》1989,9(3):113-131
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较详细地观察了中国产卷柏科Selagincl aceae植物的28种小孢子和26种大孢子的形态特征。该科孢子纹饰复杂而较稳定,较大的纹饰往往由较小的规则的纹饰构成;个别种的大孢子有单裂缝类型;同种内大小孢子纹饰不相似;作者据孢子形态学特征支持将卷柏科分为两类(相当于两个属或一个属的两个亚属),即同型叶类和异型叶类,并将异型叶类分为五个种组;根据孢子纹饰等讨论了科属内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具有优异的纳米尺度显微成像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超微结构研究领域。文中根据应用TEM技术研究大孢子化石壁超微结构的实践体会,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大孢子化石TEM样品制备的前处理过程,主要步骤包括:材料选取、梯度脱水、包埋剂配比、梯度渗透、包埋、聚合、超薄切片和染色。运用上述TEM实验技术,文中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龙华山剖面中泥盆统吉维特阶上双河组分散拟网龙华山大孢(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 Lu and Ouyang, 1978)的壁层超微结构为研究案例,揭示了这类孢子壁主要由三层薄壁组成,包括内部基底层、中部疏松层和外部致密层,其射线唇基底层下部具有近平行排列的多细纹带结构。此类大孢子的多细纹带结构与从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下泥盆统埃姆斯阶Campbellton组同孢植物化石Leclercqia complexa Banks et al., 1972中发现的原位小孢子射线唇基底层下部的多细纹带结构特征非常相似。此外,两者都具有相似的完全弓形脊和远极表面刺瘤状二型纹饰。因此综合外壁超微结构和纹饰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河南伊川盆地屯2井、屯3井谭庄组、椿树腰组产以Hughesisporites gibbosus,Triletes vulgaris占优势的大孢子化石组合。该组合面貌显示其赋存地层的时代为晚三叠世,层位或可与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黄山街组对比。大孢子化石组合的发现对整个洛阳-伊川地区探井地层划分、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烟草未授粉子房胚状体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未授粉子房胚状体的诱导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胚状体是单细胞起源,起源于大孢子或卵细胞,接种发育早期的子房,胚状体起源于大孢子;接种发育晚期的子房,胚状体起源于卵细胞;接种发育中期的子种,胚状多起源于大孢子,少数起源于卵细胞,不同的基因型,蔗糖浓度及光照强度等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丽江盆地更新统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75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四分队,送给本所一批钻孔岩芯样品,经分析,含有腹足类、瓣鳃类、轮藻及介形类等化石.经笔者鉴定介形类计有10属、16种,其中3新属、全为新种,分属于 Ilyocyprididae、Cyprididae、Limnocytheridae.钻孔与丽江县大修厂蛇山剖面相距很近,相互间的上下层位可以衔接,岩芯上部的第一层,即蛇山剖面下部第一层.钻孔剖面与露头剖面构成一完整的层序,统称为蛇山组.蛇山组共厚181米,主要为灰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  相似文献   

15.
攀枝花苏铁传粉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 L.Zhou et S.Y.Yang)自然群体中,雌雄株在数量上基本相等,但雄株的无性系产量是雌株的1.31倍,小孢子叶球的数量是大孢子叶球的2.21倍,呈现偏雄现象。小孢子叶球散粉次序是从轴基部向顶部和从小孢子叶的基部向顶部进行的,散粉高峰出现在午后,风传花粉浓度在2.55m内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下降,而在2.55m以外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在大孢子叶球内发现有两种蚂蚁和一种蜚蠊类昆虫在活动,没有发现这些昆虫对大孢子叶球的破坏,小孢子叶球则几乎没有昆虫探访。清晨在大孢子叶叶片上出现许多水样液滴,可能起着将大孢子叶叶片上沉积的花粉传递至胚珠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攀枝花苏铁的传粉过程中,风是将花粉从小孢子叶球传至大孢子叶球的唯一媒介,大孢子叶球内活动的昆虫和大孢子叶叶片上的液滴同样起着传粉媒介作用,但不排除风传花粉一步到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渝东南地区泥盆纪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渝东南地区3个泥盆纪剖面的牙形刺,黔江濯水剖面的顶部(第7层)产有Palmatolepis quadrantinodosalobata等牙形刺,时代为法门期早期Middle crepida带至Lower rhomboidea带,是本区泥盆纪海相沉积的最高层位;酉阳兴隆剖面(第51层)发现牙形刺Palmatolepis semichatovae等牙形刺,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Lower rhenana带;濯水剖面的5层和6层、黔江水泥厂剖面的5层至7层以及酉阳兴隆剖面的52层和53层均产有较多的弗拉斯期晚期的牙形刺。本区写经寺组、黄家磴组和云台观组都可能是穿时的,写经寺组在各剖面残留厚度不同。写经寺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至法门期早期。本区缺少法门期中、晚期的典型的海相沉积。描述了一个新种Polygnathus chongqingensis Wang sp.nov.。  相似文献   

17.
孙霞  王波  张天宇 《菌物研究》2007,5(4):229-232
分析了20株链格孢菌的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并将酶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20株链格孢菌在37%的相似系数处明显分为大孢子组和小孢子组;大孢子组在52%的相似系数处分为6组,每组代表1个种,小孢子组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组与形态分组结果基本一致。本试验结果还表明:酯酶同工酶电泳方法简单易行,能准确反映种间的微小差异,适用于链格孢属真菌的种级分类,可作为传统形态学分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为弄清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与花部形态特征、胚珠的关系,运用石蜡切片法对罗汉果子房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果的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型排列,合点端一个大孢子分化为功能大孢子,成熟胚囊为蓼型。花蕾形态、胚珠变化与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的发育时期具有一定相关性,当子房长度为7.0 mm≤L<9.0 mm,珠心呈椭圆形时,约有45.83%的大孢子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时期。因此,依据罗汉果花部形态可有效确定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天麻大孢子发生时胼胝质的定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麻胚珠结构十分简化。功能大孢子发生于合点端。大孢子母细胞时期细胞壁内缺少胼胝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合点壁上最先出现胼胝质并显示连续的荧光。不久,合点壁部份区域荧光消失,出现许多非胼胝质暗区,胼眠质荧光呈不连续的颗粒状分布,这种荧光到大孢子形成时依然存在。珠孔壁胼胝质荧光出现稍迟并常消失于大孢子形成之前。功能大孢子和二退化大孢子之间的横壁荧光很强,呈连续状并保持很长时间。侧壁通常不具胼胝质。根据天麻胚珠特别简化的形态特征以及多糖及酸性磷酸酶的定位观察,营养物质从周围组织进入大孢子母细胞,主要是通过合点珠心细胞,因此大孢子母细胞合点端形成一个连续的胼胝质区,实际上就起到了“孤立化”的作用。天麻这种胼眠质分布情形很可能是寄生兰科植物的一种简化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的大孢子及雌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利用扫描电镜对孝顺竹的雌蕊形态以及大孢子和雌配子体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孝顺竹雌蕊单子房,1室,双珠被,薄珠心;大孢子母细胞是由1个雌性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成,大孢子四分体为线性,位于珠孔端的1个大孢子分化成为功能大孢子,然后由功能大孢子依次经历二核、四核、最终形成1卵细胞2助细胞2极核3反足细胞的成熟胚囊。此外,孝顺竹为雌雄同熟类型,根据雌、雄蕊发育的对应关系,从雄蕊形态可估测雌配子体发育阶段。有少数雌蕊出现败育现象,可能是孝顺竹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