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化石骨舌鱼类及骨舌鱼类现生主要类群的比较研究,用 PAUP 软件对31个分类单元的65个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16个最简约的分支图(步长为206,一致性指数为 0.4320,保留指数为0.7194)。严格合意树显示,中国早白垩世的骨舌鱼类(酒泉鱼、狼鳍鱼、固阳鱼、吉南鱼、同心鱼、西夏鱼、昆都仑鱼和华夏鱼)主要为骨舌鱼超目中不同等级的干群;与一般的观点不同,始舌齿鱼与蛟河鱼组成了姊妹群关系;骨舌鱼目由 Thaumaturus、弓背鱼亚目和骨舌鱼亚目组成;弓背鱼类与象鼻鱼类关系更近;Ostariostoma 为弓背鱼科的姊妹群;副狼鳍鱼与[骨舌鱼亚科+犁齿鱼亚科]组成了姊妹群,该姊妹群关系的建立,将骨舌鱼科的历史延伸到了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产于广东三水盆地华涌组的金龙鱼化石新材料,定为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三水金龙鱼(Scleropages sanshuiensis sp. nov.)。新种在头部骨骼、尾骨骼、各鳍形状和位置以及具有网状鳞片等方面与中华金龙鱼(S. sinensis)和现生金龙鱼(Scleropages)极为相似,因而归入该属。在金龙鱼属的4个现生种和中华金龙鱼之中,三水金龙鱼和中华金龙鱼更为接近。但是,三水金龙鱼在下列特征上明显不同于中华金龙鱼:鼻骨上有纹饰,第三眶下骨略小于第四眶下骨,鳃盖骨后腹缘的内凹浅,胸鳍往后延伸到腹鳍起点,躯椎上的神经棘不愈合,椎体横突长。三水金龙鱼与现生的金龙鱼也有相似之处,如鼻骨有纹饰、椎体横突长。同样,中华金龙鱼也有与现生金龙鱼相似的地方,如第三眶下骨略大于第四眶下骨、大多数躯椎上的神经棘愈合。尚不清楚三水金龙鱼和中华金龙鱼中哪一个与现生种更接近,这两个化石种可能处于相同的进化水平。中生代骨舌鱼类主要发现于中国,始新世骨舌鱼类化石在中国的发现也在逐渐增多,金龙鱼属(Scleropages)和骨舌鱼属(Osteoglossum)的共同祖先在始新世以前可能生存于东亚,并随后扩散到澳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华涌组的骨舌鱼类和湖北松滋洋溪组的可以直接比较,因此,本项研究支持华涌组的时代为早始新世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美丽硬仆骨舌鱼mtDNA D-loop区遗传变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直接测序法分析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3个种群(金龙鱼、红龙鱼和青龙鱼)共24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区的遗传变异特征。经序列比对、分析,金龙鱼、红龙鱼和青龙鱼的D-loop序列不仅在个体间存在位点序列的变异(17个简约性信息位点),而且还存在序列长度的多态性(长度为915-924 bp),这种长度的差异在于存在不同碱基长度的微卫星序列。3种龙鱼碱基组成基本一致,G含量偏低。定义了10种单倍型,但金龙鱼、红龙鱼和青龙鱼间没有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较高(0.667-1.00),核苷酸多样度较低(0.001 09-0.003 23)。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地理区内不同群体间,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08 7,显示遗传变异仍处于种内水平。NJ、MP和Bayesian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但不能有效地反映金龙鱼、红龙鱼和青龙鱼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金龙鱼化石的鳞片和骨骼碎片在过去时有报道,但鉴定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在骨舌鱼科鱼类中这些鳞片和骨骼十分相似.首次记述了保存完美的金龙鱼化石,标本产于湖南湘乡下湾铺组和湖北松滋洋溪组,确立为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中华金龙鱼Scleropages sinensis sp.nov..新种与现生金龙鱼(Scleropages)在头部骨骼、尾骨骼、各鳍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具有网状鳞片等方面极为相似,因而归入该属.然而,新种在以下特征上不同于金龙鱼的现生种:鼻骨无纹饰,鼻骨上的感觉管显露于沟内,感觉管联合不经过顶骨,翼耳骨侧向加厚,眶前骨上的感觉孔大,眼眶后的眶下骨不完全覆盖前鳃盖骨上支,其宽高比例为0.75而非现生种的1-1.2,前鳃盖骨后下角变尖,鳃盖骨后下缘凹形、下端变尖,匙骨背突长大,脊椎46-48,椎体横突短小,胸鳍十分长大,上下两端的尾鳍条和内部鳍条等长.亚洲的现生种发现于各种河流和小溪中,比较喜欢水草茂盛的静水环境,一般游弋于表层水中,以鱼虾、昆虫等为食,新种中华金龙鱼也应该有相似的生长环境和食性.新种似具有性二形性,雄鱼体形略纤细,头部略大,口裂更深.中华金龙鱼化石的发现,说明金龙鱼属(Scleropages)和骨舌鱼属(Osteoglossum)在早始新世以前就已经分化,这对解释骨舌鱼类的跨洋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龙鱼化石的鳞片和骨骼碎片在过去时有报道,但鉴定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在骨舌鱼科鱼类中这些鳞片和骨骼十分相似。首次记述了保存完美的金龙鱼化石,标本产于湖南湘乡下湾铺组和湖北松滋洋溪组,确立为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中华金龙鱼Scleropages sinensis sp.nov.。新种与现生金龙鱼(Scleropages)在头部骨骼、尾骨骼、各鳍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具有网状鳞片等方面极为相似,因而归入该属。然而,新种在以下特征上不同于金龙鱼的现生种:鼻骨无纹饰,鼻骨上的感觉管显露于沟内,感觉管联合不经过顶骨,翼耳骨侧向加厚,眶前骨上的感觉孔大,眼眶后的眶下骨不完全覆盖前鳃盖骨上支,其宽高比例为0.75而非现生种的1–1.2,前鳃盖骨后下角变尖,鳃盖骨后下缘凹形、下端变尖,匙骨背突长大,脊椎46–48,椎体横突短小,胸鳍十分长大,上下两端的尾鳍条和内部鳍条等长。亚洲的现生种发现于各种河流和小溪中,比较喜欢水草茂盛的静水环境,一般游弋于表层水中,以鱼虾、昆虫等为食,新种中华金龙鱼也应该有相似的生长环境和食性。新种似具有性二形性,雄鱼体形略纤细,头部略大,口裂更深。中华金龙鱼化石的发现,说明金龙鱼属(Scleropages)和骨舌鱼属(Osteoglossum)在早始新世以前就已经分化,这对解释骨舌鱼类的跨洋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月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江永研究员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Mark Wilson教授报道了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中华金龙鱼。同时,中华金龙鱼的生态复原图作为当期的封面故事予以展示。发现于湖南湘乡的中华金龙鱼化石,是骨舌鱼科金龙鱼属的一个新种,生活时代为早始新世,距今5000万年。化石标本保存得非常完好,既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双须骨舌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卵黄蛋白原vtg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征,本研究运用RACE技术克隆双须骨舌鱼vtg全长c DNA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双须骨舌鱼vtg的c DNA全长为5 32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5 121 bp,其5′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46 bp和159 bp,共编码1 70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86.79 ku。同源性分析发现,双须骨舌鱼与同科的美丽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相似度达到84.78%,与鲤形目、鲈形目、鲱形目、鲽形目鱼类的相似度均高于5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本文获得的双须骨舌鱼vtg基因与骨舌鱼目聚为一类,与鳗鲡目硬骨鱼类亲缘关系较近,与双须骨舌鱼进化地位相符。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在雌雄鱼性腺和肝中vtg均有表达,且在雌鱼肝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雄鱼(P0.05),卵巢和精巢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雌雄鱼鳃、脾、肾、肌肉、心、头肾、脑等7个组织中均极微量表达,且无显著差异(P0.05)。在Ⅱ、Ⅲ、Ⅳ期卵巢中vtg相对表达量依次增加,Ⅳ期显著高于Ⅱ和Ⅲ期(P0.05),也显著高于精巢Ⅳ期(P0.05);在雌鱼肝组织中呈先增后减趋势,且Ⅱ、Ⅲ、Ⅳ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每个时期都显著高于雄性(P0.05)。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 EASY-Blunt E2-vtg,并转入Transetta(DE3)表达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诱导出融合蛋白。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融合蛋白可被抗His标签特异性识别。综上表明,vtg表达水平高低与性别相关,并与性腺发育程度有关。此外,本研究结果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卵黄蛋白原的生理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弓鳍鱼亚科一新种:Cyclurus orientalis(东方圆尾鱼),标本采集于中国湖南省湘乡市下湾铺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下湾铺组。化石因具有以下特征而被归入弓鳍鱼亚科(Ami-inae):尾前椎为双椎型;除第一尾椎和第一尾下骨外,其余尾椎和尾下骨均一对一愈合;无膜质尾骨;背鳍长。因其第一冠状骨上的牙齿顶端圆钝,而被归入Cyclurus属。本新种与Cy-clurus属中其他种的区别在于:背鳍鳍条较少;身体短而高;脊椎和椎体较少。在始新世淡水鱼类的跨太平洋分布达到鼎盛时,由于弓鳍鱼亚科并非仅分布于太平洋两岸的类群,因此不能作为跨太平洋分布的指示类群。弓鳍鱼亚科在北半球的分布范围更广,与某些其他淡水鱼类群例如狗鱼科(Esocidae)和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相似,这种现象只能用有别于形成跨太平洋分布的地质背景来解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辽东聂尔库组所产的骨舌鱼超目二新属——聂尔库鱼(Nieerkunia gen. nov.)、苏子鱼(Suziichthys gen. nov.)和狼鳍鱼科(Lycopteridae)属种未定的材料.文中将长头狼鳍鱼(Lycoptera longicephalus)订正为狼鳍鱼科—新属——辽西鱼(Liaoxiichthys gen. nov.),并认为聂尔库组的鱼群不同于九佛堂组的鱼群,时代属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寄生桡足类中的鱼虱科(Caligidae),在过去的文献中,喻兆琦记载了两种,即长腹疮痂鱼虱(Lepeophtheirus longiventralis Yu,1932)和圆肚鱼虱(Caligus rotundigenitalis Yu,1933);作者于1940年曾在昆明鱼池中发见一种弧额鱼虱(Caligus fronsuganinus Shen),到目前,它还是世界上惟一的淡水鱼虱。除这三种以外,关于鱼虱科,在我国尚无其他纪录。  相似文献   

11.
长江芜湖段赤眼鳟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iardson)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其他各水系中均有分布,在国外见于朝鲜和越南[1].赤眼鳟俗称红眼棒、野草鱼,其营养价值高且肉味鲜美,是我国江河主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国淡水鱼类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1].  相似文献   

12.
美丽硬仆骨舌鱼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观赏鱼类。为了解该鱼的细胞遗传背景,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的方法,以头肾为材料,空气干燥法制片,对美丽硬仆骨舌鱼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丽硬仆骨舌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50,核型公式为2n=2m+8sm+8st+32t,臂数(NF)为60。这一核型符合低等鱼类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美丽硬仆骨舌鱼的种质标准和系统演化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昆都仑鱼(Kuntulunia)的新材料及其系统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根据对宁夏六盘山群马东山组的长鳍昆都仑鱼(Kuntulunia longipterus, Liu, Ma et Liu 1982)的新材料的研究,对其形态特征做了一些补充和订正。在此基础上,笔者支持刘宪亭等人将昆都仑鱼归入华夏鱼科(Huashiidae)及华夏鱼科归入骨舌鱼类的观点。并且认为华夏鱼类代表了一新的亚目——华夏鱼亚目(Huashioidei subordo. nov.)。  相似文献   

14.
野生巴马拟缨鱼肌肉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马油鱼, 曾用名巴马穗唇鲃(Crossocheilus bamaensis,Fang),学名为巴马拟缨鱼(Pseudocrossocheilusbamaensis (Fang)),鲤形目(Cyprinformes),鲤科(Cyprinidae),野鲮亚科(Labeoninae),拟缨鱼属(Pseudocrossocheilus)。巴马穗唇鲃主要分布于西江水系的广西巴马、天鹅、都安、来宾,贵州平塘、罗甸、望谟等地,于每年5、6月的洪水期繁殖,以固着藻类为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在四川芦山县发现的骨舌鱼科—新属、种——芦山中华骨舌鱼 (Sinoglossus lushanensis, gen. et sp. nov.).在对其形态特征作较详细描述的基础上,认为它与 Osteoglossum、Scleropages 两属较接近;同时还对骨舌鱼类的起源地、中华骨舌鱼的地质时代及其生存环境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了产自苏北沭阳阜宁群上部的一始舌齿鱼,依据它在外形、鼻骨及尾部结构上与始舌齿鱼现有种的区别,将它定为一新种:沭阳始舌齿鱼(Eohiodon shuyangensis ,sp.nov.)。同时,本文对骨舌鱼类的历史动物地理学问题作了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松江鲈的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别名四鳃鲈、老虎鱼、新娘鱼、媳妇鱼等,隶属于鲉形目(Scorpaeniformes),杜父鱼科(Cottidae),松江鲈鱼属(Trachidermus)。    相似文献   

18.
中国鲟形目鱼类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是现在存活最原始的一目(亦有人特列为软骨硬鳞鱼下纲(Chondrostei);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多已绝灭;全世界现存2科6属25种,均分布于北半球北部,为濒危珍贵大型食用淡水鱼类,有些冬季入海越冬,春季溯河产卵洄游及索食。现知在我国辽宁省北票、赤峰,河北省  相似文献   

19.
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 Oshima,1919),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东亚, 其中包括中国南部(包含台湾和海南岛)、越南和老挝。伍献文等1于1977年鉴定了本属的19个种或亚种, 并将光唇鱼属划分为两个亚属:光属的19个种或亚种, 并将光唇鱼属划分为两个亚属: 光唇鱼亚属和厚唇鱼亚属(Lissochilichthys Oshima,1920)。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水域夏季鱼卵和仔稚鱼年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5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8月(夏季)在长江口水域(30°30'—31°45'N,121°15'—123°10'E)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拖网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年间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采集的鱼卵和仔稚鱼鉴定到种的种类有17种,隶属于8目13科,以鲈形目种类最多,11种,其次是鲱形目,5种,其他各目种类均小于5种;种类数存在明显年间差异,2005年种类数最多(鱼卵3种,仔稚鱼8种),其次是2009年和2011年,2008年种类数最少(鱼卵1种,仔稚鱼5种)。优势种年间更替明显,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虾虎鱼(Gobiidae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在2005年是优势种,2008年优势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2009年优势种为鳀鱼、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虾虎鱼等,2011年虾虎鱼和小公鱼(包括小公鱼属未定种Stolephorus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成为优势种。2005年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的密集区在嵊泗列岛附近水域,2008年鱼卵和仔稚鱼出现较少,未出现明显的数量密集区;2009年鱼卵数量较少,仔稚鱼数量较多,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口以外123°E附近水域;2011年鱼卵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北支口门外附近水域,仔稚鱼在调查区内分布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