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以沉痛的心情向各位同仁、张森水先生的生前同事、好友和学生宣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张森水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1月27日早晨6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相似文献   

2.
<正>从2007年到2017年,张森水先生去世已经十年。十年的时间不算短了,但张先生和蔼的面庞、略带浙江口音的话语声音还是常常出现在面前,回响在耳际。张先生对旧石器考古事业的执着投入,对学生的热心帮助,更是感人至深,令人难忘。鸡公山与万寿岩遗址的保护1992年秋季,因湖北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3.
<正>简介张森水先生(1931年8月21-2007年11月27日),浙江仙居人。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人类学研究室主任、《人类学学报》副主编、研究所科学指导与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和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等等。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到  相似文献   

4.
张森水先生是我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来山西的机会却不多. 张森水先生的第一次山西之行是1958年赴偏关县万家寨水库调查.此次调查后撰写的《内蒙中南部和山西西北部新发现的旧石器》是张森水先生的处女作.文中的石叶石核、清水河尖状器、半月型刮削器,揭示了吕梁山西侧黄河沿岸至河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个侧面.此后晋、陕、蒙三省并未在这一带做工作.而1980年前后在两个细石器遗址——位于蒲县的薛关遗址和位于吉县的柿子滩遗址中,乃至桑干河流域其他一些遗址先后发现了类似的石器,说明清水河一带应是链接晋陕大峡谷与泥河湾盆地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是张森水先生逝世十周年,对先生的无尽感怀在这些年里从未间断。收到《化石》约稿,让我撰短文写些先生生前于旧石器考古学学科、于吉林大学旧石器考古学发展,乃至于我个人成长的鞭策与提携所做出的贡献,千言万语,千头万绪,一时间涌上心头,但临到落笔,又觉得责任太过重大,词汇匮乏之至,唯恐辜负。近  相似文献   

6.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4,23(4):343-344
张森水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第2代的杰出代表。他从1956年开始从事旧石器考古研究,近半个世纪来脚步未停,笔耕不辍;主持过一系列重大考古项目,在野外考察和材料发现方面成就斐然;发文著书成果丰硕,提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区域渐进说”和中国旧石器时代存在“南北主工业二元结构,区域内若干文化变体”等理论,在阐释中国旧石器文化传统和人类技术与行为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方面他最早将“区系类型”等概念引入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倡导并力行实验考古学,推动石器使用痕迹分析,将统计分析方法较系统地应用到旧石器考古研究,促进了我国旧石器考古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和方法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正>大家风范,平易近人,治学严谨,扶持基层,无私奉献——这是我们对敬爱的张森水先生最美好的记忆。从1994年11月,作为"闽台史前人类及其环境的综合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的张森水先生,首次来到福建漳州莲花池山考察,2000年后的万寿岩遗址发掘和论证,永安市,将乐县、大田县的旧石器调查、发掘、指导、论证的10余年里,先生前后20多次对福建各地旧石器遗址进行考察、指导和研究:漳州的莲花池  相似文献   

8.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2002,21(2):158-169
丁村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重要代表。晚近有一种观点将丁村54:100和54:102地点的石制品组合从丁村文化范畴中分离出来,归入以周口店第1地点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工业”中,而将该遗址的其它地点划归“丁村文化B组工业。”本文认为丁村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丁村遗址是一个经过河流搬运埋藏的遗址群,各地点之间石制品大小和类型等特点的差异主要是由河流搬运埋藏的特点所造成的,并不是两种“工业”或两种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学习和工作的一些回忆贝时璋编者按贝时璋教授是我国老一辈杰出的实验细胞学家、教育家。细胞重建是他多年来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课题。并获得丰硕成果。他是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为我国生理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正直科学家。他追求真理,勇于...  相似文献   

10.
殷宏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驱,在植物生物化学、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等领域取得过重要的研究成果。殷先生很早便开始研究生长素与植物运动机理的联系,用自己发明的一种组织化学方法,阐明了磷酸化酶与植物中淀粉合成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殷先生参与组建我国第一个光合作用研究室,致力于光合磷酸化、物质转化、群体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时间过得真快,张森水老师离开已经十年了。可是,他对我的帮助和教诲却历历在目,犹如昨日。20 01年,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地做了一个报告,批评了中国旧石器报告和简报的不可再次利用性。张老师认为我应该在做了许多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这样写,做事情不能只破而不立,只指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直到现在我才体会到这番话的分量。那次严肃的谈话之后,他就开始言传身教地带我做各种实际工作,让我真正  相似文献   

12.
刘双江 《微生物学报》2023,63(8):2931-2932
周培瑾,我国极端微生物学的主要开创者。在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区域生态与系统进化、生理生化以及极端酶的基础与应用基础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分类单元有周氏菌属(Zhouia)[1]、周氏盐微菌(Halomicrobium zhouii)[2]、周氏盐杆菌(Halobacterium zhouii)[3]、周氏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zhouii)[4]、周氏钠线菌(Natrinema zhouii)[5]等。周培瑾先生曾任《微生物学报》第六届、第七届编委。2022年12月31日,周培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为了纪念周先生在微生物学领域的贡献,本期特刊发《微生物学报》执行主编刘双江研究员以及崔恒林、许学伟两位教授撰写的纪念专题文章。以此深切缅怀周培瑾先生。  相似文献   

13.
<正>初次接触张老,是在2006年4月,斯时正值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时节,富源大河遗址也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再次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担任领队,率领着省、市、县文博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大河遗址又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发掘。由于大河遗址遗迹现象丰富,尤其是保存有旧石器时代火塘,吉领队特意邀请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家张森水及其夫人到现场考察并指导工作。张老来的那天,乘的是早班机,  相似文献   

14.
吕国忠 《菌物研究》2009,7(3):129-131
虽然我尊敬的导师白金铠教授已离开我们100余天了,但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时刻展现在我的面前,他那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也时刻在我耳边回荡。作为最受白先生宠爱和受先生言传身教最多的学生之一,我在时刻地鞭策着自己,学习白先生宽厚待人的高尚思想品德,学习白先生孜孜不倦的崇高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5.
罗士韦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罗老师是国内知名的植物生理学家 ,是我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启蒙老师。 1 946~ 1 947年 ,我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三年级时 ,植物生理学是必修课。第一学期是殷宏章老师授课 ,他因公出国 ,所以 ,第二学期就由刚从美国回来的罗士韦先生任教。罗师穿着简朴的蓝布长衫 ,用带着湖南口音的北京话 ,讲得深入浅出 ,深深地吸引了听课的学生。由于我有兴趣 ,就在罗师的指导下做毕业论文。他从选题、设计方案和做实验起 ,直到总结、撰写论文 ,整个过程无一不作详细的具体指导和帮助 ,我的论文就这样顺利地获得通过了。1 948年…  相似文献   

16.
我的工作回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的工作回忆杨光圻编者按杨光圻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从事营养学研究已五十年,重视现场和实验相结合,成绩卓著。他的最突出的工作是研究了人体硒需要量及最低和最高安全摄入量范围,从而为膳食硒供给量的制定和病区硒摄入量的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不幸的是,...  相似文献   

17.
前言今年 1 1月 3 0日是殷宏章先生逝世 1 0周年忌辰。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暨《植物生理学通讯》编辑部约请了殷先生的一些生前友好、同事、学生 ,从各自的角度 ,就殷先生的学术成就、道德风范等各方面撰写了文章 ,特编成此专辑 ,以志纪念。殷宏章先生是我国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植物生理学事业 ,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的高深的学术造诣和远见卓识 ,为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辟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他学识渊博 ,睿智过人 ,作风严谨 ,目光敏锐 ;他道德高尚 ,淡泊名利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所有这一切 ,永远是我们后辈和青年学子学习的楷模。愿我们努力继承和发扬殷先生的遗志 ,做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科研成果 ,以告慰他老人家 !  相似文献   

18.
金国章 《生理学报》2007,59(6):711-712
冯德培先生是著名的生理学家,尤其是他的神经一肌肉传递机制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52年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理研究,有幸受到冯先生科研思路的熏陶。当时的工作地点在岳阳路320号大院内,与生理生化研究所等6个科研单位共用一座大楼,许多学术会议在同一个礼堂召开,交流的机会甚多。我知晓冯德培先生辉煌的创业事迹和科研成就,他是一位高瞻远瞩、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在此,我回忆几件自己亲历的往事,表示对冯先生的敬意和纪念。  相似文献   

19.
20.
<正>1958年的秋天,作为一个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我被分配到上海生化所,恰好遇上"大跃进"浪潮,就此深深"卷入"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的全过程。真正是"三生有幸"。在此,正是在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治学的影响和严格要求下,才使我从一个无知青年逐渐建立起科学的观点,成长为多少能做些科研工作的人。但时至今日,许多细节已然模糊,只是某些过程惊心动魄,所以仍很难忘怀。合成胰岛素有何意义?为何能成功?今天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