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云南昭通过山洞发现的一枚人类左下第二臼齿化石,其形态和尺寸与智人类型的下臼齿最为接近;同时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犀、獏等五种;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2.
云南具有丰富的鱼类化石,早已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所瞩目。但在解放前,有关鱼类化石的研究论文甚少,最早为丁文江、王曰伦(1937)报道的曲靖翠峰山和廖角山的头甲鱼科Cephalaspidae化石,是我国下泥盆统地层中最先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1948年刘东生记述了云南弥勒西龙镇大哑口下泥盆纪的多瘤亚洲棘鱼Asiacanthus multiluberculatus为我国棘鱼化石的首次记述。这一时期只是局限于零星化石标本的形态描述,六十年代以来,为进行古鱼类的调查发掘工作先后在曲靖、沾益、武定,禄劝,嵩明、宜良,广南及昭通等地,收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作者等人曾在云南昭通地区进行了多次野外大型化石发掘工作,在昭通组含褐煤的组合层中出土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以鸟类化石为最多,初步鉴定约860余件。经统计,这些鸟类分属于11目18科。此外,一同产出的还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啮齿类、兔形类等化石,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新近纪早期(中新世末期)西南地区以鸟类为主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另外,从20世纪至今,在昭通组的时代界定上,长期以来观点尚不统一。文中根据新发现的动物群,特别是小哺乳动物的最新分析研究,结合古地磁测定结果,推测该动物群的年代应为中新世末期,较之以前的上新世—早更新世的时代结论大大提前。同时,昭通地区中新世鸟类动物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这一时期我国鸟类化石群的空白,而且对于新近纪鸟类演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1974年和1978年两次在云南永仁盆地湖相地层中两个化石地点发现的四种哺乳类化石,犀牛一种,象类化石三种。同时讨论了昭通剑齿象的地质时代,记述了一新种嵌齿象。永仁化石层可与毗邻的元谋盆地“元谋组”对比,时代为更新世初期。  相似文献   

5.
许家窑遗址1977年出土的人类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1976年,在许家窑遗址发掘获得9件人类化石、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这些遗骸和遗物已由贾兰坡教授等进行了研究和报道(1979)。1977年7—9月,我们对许家窑遗址又作了进一步发掘,共获得人类化石8件及大量的石器和骨器,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仅对1977年发现的人类化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考察小组在当地干部和群众紧密配合下,在贵州省黔西县沙窝区沙井乡发现了富含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的观音洞遗址,并在当年进行了试掘,堆积中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还找到了一些人工打制的石器。翌年,裴文中先生便对这次的收获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 1988年是中一加恐龙合作计划的第三个野外工作年。这一年的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内蒙、新疆进行的。6—7月份考察队在内蒙乌拉特后旗巴音满得呼地区晚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均分布在一个南北向约10公里长的冲沟里,岩层产状较平缓,出露厚度70米左右,约含四个化石层。恐龙化石包括原角龙类Protoceratops,幼年及成年个体20余具;甲龙类Pinacosaurus的幼年个体群;小型兽脚类Saurornithoides、Oviraptor,鸟脚类化石及大量恐龙蛋化石。此外亦发现大量的其它爬行动物及早期哺乳动物化石:蜥蜴、鳄鱼、乌龟和多瘤齿兽等。这一阶段的考察工作同时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戈壁展开,继续1987年未完成的两具恐龙的发掘工作。7月,考察队转移至二连浩特达布苏。这一化石产地最早于20年代由美国中亚  相似文献   

8.
乌蒙山间     
《化石》2015,(4)
<正>我与昭通其实很有缘,因为家乡四川宜宾就和云南昭通接壤。两地间的交通非常便捷,有高速公路连接,所以几年前的春节里我也曾从宜宾驾车3小时往访昭通。今年我们要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昭通市政府合作进行水塘坝晚中新世古猿化石地点的发掘,很高兴能旧地重游,追溯过去的印象。昭通也有铁路,是由四川内江通往昆明的内昆线。这是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铁路干线,其北段从内江至宜宾县安边镇的线路早在1960年就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学报》2018,37(2):158-158
吴新智先生对中国古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发现,在整个更新世时期中国古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并呈现镶嵌性表现特点;同时,部分中国古人类化石上有少量本土罕见但欧洲很常见的特征。基于这些发现,吴新智先生提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解释中国地区的古人类演化。这张图展示了在北京周口店、陕西大荔、  相似文献   

10.
<正> 1983年,内蒙古地矿局区调二队三分队在赤峰北部巴林左旗碧治台地区进行野外填图时,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的新发现,填补了这一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空白,对于研究和划分该区第四纪地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山西榆社一蛙化石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内所记述的材料系1955—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队在山西武乡榆社一带进行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发掘时采集的,在同层位中还有大量的鱼化石,已由刘宪亭、苏德造研究。这部分两栖类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经笔者观察系属于蛙属(Rana)一新种,这不但代表蛙化石在山西省的初次发现,而在地史分布上也很有意义,故记述于此。本文在完成过程中,承刘宪亭先生给予多方面的指导;成都医学院刘承钊教授惠赠有  相似文献   

12.
《化石》2015,(4)
<正>今年是第一个节甲鱼化石研究论文发表六十周年,特写此文章以兹纪念。论文发表于1955年的11月,当时将发现的化石命名为乐氏江油鱼,"乐氏"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教授乐森璕先生,而江油系指化石发现地点四川江油,文章的作者是刘宪亭先生。节甲鱼化石属于中古生代的盾皮鱼类,盾皮鱼类包括好几大类,节甲鱼类是其中最大的一支,它占了盾皮鱼类70%以上的属种,是在中古生代时最繁盛的一个大类群。中古生代的泥盆纪是生物群大变革大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湖北建始县又发现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我省建始县高坪龙骨洞中发现了5枚巨猿牙齿化石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研究,巨猿牙齿化石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4.
陈明洪研究员,四川都江堰人。195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生物系,师从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方文培先生;1963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我国著名的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领导下工作多年;1986年他受命筹建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任常务副主任并主持该园工作;1997年退休。陈先生早年从事新生代植物研究,先后数次赴云南、四川、东北、华东等地区,采集了大量植物化石标本。1981—1984年,他参加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察,搜集了大批珍贵的植物化石标本。其间,参编《中国新生代植物》专著,发表《川西高原老…  相似文献   

15.
长春市郊首次发现鸭嘴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九八八年夏天,山东民工在长春市南郊红嘴子挖砂子时,发现一较大骨骼化石,出土时风化严重,但两端关节面保存完好。经董枝明先生鉴定,该化石属于鸟臀目(Ornithischia)鸟脚亚目(Ornithopoda)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鸭嘴龙是鸟脚亚目在进化过程中最后分化出来的一群,生活在晚白垩世,且十分繁盛,以北美和亚洲分布最多。在我国山东、黑龙江和内蒙都发现过较完整的鸭嘴龙化石,在吉林省刘房子也发现过零星的骨骼化石,但在长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九八八年冬,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县笔闸乡砖厂在西河桥厂区备土料时,推土机推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一九八九年春,县乡镇企业局安学明局长发现后在《快讯》上报道;宁夏区、市、县文化部门即进行了初步调查.一九九○年五月八日至十五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惠农县文化科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汤英俊、陈万勇二位先生指导下进行了试掘.现把野外工作简报如下.西河桥化石产地东距石嘴山4公里、东南距惠农县10余公里,西河桥村西约1000米.海拔高度为1120米,地理座标大约东经106°44′,北纬39°13′.该地区第四纪沉积物  相似文献   

17.
同号文 《化石》2016,(1):74-75
貘类动物起源于北美始新世早期,体型较小,后来发展为美洲和欧亚大陆特有动物.我国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貘化石发现很稀少.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时墨庄等人在云南一四三煤田地质队的协助下在昭通永乐褐煤矿采掘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他们依据其中的几件貘化石下颌骨残段建立一新种——云南貘,并认为其地质时代为距今250万年至300多万年的晚上新世.但当时这一发现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野外和室内研究工作中断多年.  相似文献   

18.
李传夔 《化石》2009,(2):16-20
在2009年《化石》第一期上刊登的董枝明怀念杨钟健先生文章中,着重提到云南禄丰蜥龙动物群。的确,从1938年卞美年先生首次发现禄丰恐龙化石后,经历了我国几代古生物学家的努力,已使禄丰恐龙动物群显赫闻名于世。先是杨钟健在抗战年代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发拙、修理和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和4本专著.  相似文献   

19.
西北太平洋中部海山区富钴结壳中的钙质超微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地层学是对钴结壳定年的可靠方法。由于沉积环境、结壳形成的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使保存于结壳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数量不丰富,增加了化石发现的难度。本次工作对采自西北太平洋中部海山区的CHA56富钴锰结核进行了细致的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发现了大量化石,共鉴别出20属41种,并对主要的化石属种进行了描述,进一步划分出了古新世至更新世的6个化石组合带,由下至上为Neocrepidolithus fossus-Discoaster megastypus;Zygodiscus sigmoides-Cyclicargolithus luminis;Reticulofenestra umbilica-Cyclicargolithus marismontium;Discoaster calculosus-Helicosphaera ampliaperta;Sphenolithus moriformis-S.neoabies;Sphenoli-thus neoabies-Umbellosphaera tenuis组合带。化石组合时代显示,CHA56结壳是属于古新世至更新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20.
曲丽君 《化石》2007,(3):41-43
早在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辽西及其周边地区不但发现了大量的鱼类、两栖类、带羽毛恐龙、哺乳动物,同时也发现了数量惊人的早期鸟类、翼龙化石,以及各种陆生无脊椎动物(包括大量昆虫)和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化石等等。这些化石的发现,揭示了白垩纪地球生命演化历史,同时,也为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