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农历春节前夕,收到高星先生的倡议,言及他想借《化石》杂志,组织专辑,追思故去十年的张森水先生,缅怀这位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做出卓越贡献的第二代旧石器考古学前辈。高星兄是张先生耳提面命的嫡传弟子,他希望先生的几位弟子和我们这些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过先生诸多教诲、帮助和提携的旧石器考古晚辈们能写点什么。在众多旧石器考古人的眼中,张先生是一位浑身上下散发着人格魅力、极具亲和力的良师与  相似文献   

2.
<正>爪村记忆张森水先生是我最为崇敬的学界楷模。自从迈进旧石器考古门槛,我始终感受着张先生所给予的温暖,时至今日,仍然热在心扉。在与张先生近30年的交往中,一直受到他品格和学识的熏陶,从先生身上所学最多,所得也最多。他是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当之无愧的学界泰斗、慈爱长者。我曾经说过:"在科学报告的编写  相似文献   

3.
陈宜张 《生理学报》2008,60(2):309-310
2007年9月,中秋节前,我到建国路张香桐先生家去看望他。下午三点钟到他家,因为张先生平时都在书房里和我们谈话,他的家人带我到书房间坐下,告诉我,张先生午睡刚起来,走路有点气喘。我就走到张先生的寝室,看到他坐在椅子上,起身和我打招呼、握手,我发现他讲话时有点气喘,谈了没有多久,我看他讲话比较累,就告辞了。张先生起来送我,他慢慢地走出来,  相似文献   

4.
《化石》2018,(4)
正张森水教授(1931-2007)是一位从事旧石器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裴文中院士和他合写的《中国猿人石器研究》(1985)是一本不朽的巨著。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张先生54岁。在大家的心目中,张森水教授已经功成名就了。然而在1998年,67岁的张先生仍然兴致勃勃地来到安徽的繁昌。面对刚刚发掘出来的那一大堆令考古学家既熟悉又陌生,似真又似假的石头块,张先生没有  相似文献   

5.
吴建屏 《生命科学》2007,19(6):576-576
张香桐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他在神经生理和神经解剖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首先提出大脑皮层运动区是代表肌肉的论点: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被世界生理学界命名为“张氏效应”;首次发现树突电位:从事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两种感觉传入在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张先生于2007年11月4日15时4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本文摘自吴建屏院士在张香桐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的讲话,以此对张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张昌颖教授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于2006年7月25日凌晨4时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周岁.张昌颖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界广受尊敬的老前辈.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张昌颖教授! 张昌颖教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张先生一生历经清王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和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亲眼目睹了中国的衰盛、变迁和发展,所以张教授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立志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科学和医学教育成为了他毕生的事业.我们永远缅怀张昌颖教授爱国、爱党的崇高精神. 张昌颖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界受到广泛尊敬的老前辈.上世纪20年代末,张先生由清华学堂官费派赴美国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34年,应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科主任吴宪教授聘请回国报效,开始献身于祖国的生物化学研究事业,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先生在医学科研第一线辛勤工作逾60年,为中国的生物化学科学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我们永远缅怀张昌颖教授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精神. 张昌颖教授一生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培养的弟子满天下,堪称一代宗师.张先生先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江西中正医学院、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任教,为中国教育事业艰苦奋斗、贡献了全部心血.我们永远缅怀张昌颖教授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 张昌颖教授一生勤恳,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先生无我无畏,为人正直,诚恳待人;实事求是,科学作风正派,治学态度严谨.先生是党的忠诚的教育家、模范的科学家,先生在科学、教育和生活道路上的经历和作为堪称楷模.我们永远缅怀张昌颖教授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的精神. 张昌颖教授安息!  相似文献   

7.
何淑舫 《生理学报》2008,60(2):307-308
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四个多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尤其当春节来临的时候,更是想念他.因为每年春节我们都去给他拜年,这是多年的惯例,今年却没有了,心中感到空落落的.于是我取出去年春节与他的合影,张先生微笑着坐在我们当中,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健康而慈祥,由此引起了我对很多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8.
去年初冬那个晴朗的早晨,是向张香桐院士作最后告别之时。《科学时报》记者前来采访,问我想说些什么,我无语凝噎,只说了八个字:“提携之恩,没齿不忘。”时光流逝得令人惶恐,半年了,我竟然没有为张先生写些什么。我不敢妄称自己是张先生的弟子,但是,“受恩莫忘”(《朱子家训》),当历史已蒙上尘埃,记忆正在被冲刷,我应该为这位提携我的学界前辈留下一点文字的纪念了。  相似文献   

9.
张树政,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先生是中国微生物生化的重要领军人,是糖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微生物学报》第二届编委会编委、第三届编委会副主编、第四届编委会主编和第五至七届编委会顾问。为《微生物学报》的创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先生毕生发表重要论文200余篇,主编图书7种,除长期担任《微生物学报》副主编、主编外,还任多个科学机构的理事和组织委员。为我国科学交流、编辑出版事业和科普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纪念张先生在微生物生化和糖生物学的贡献,《微生物学报》请金城研究员作为特邀编辑,策划出版了"张树政院士纪念专刊"。本专刊集中了我国酶工程和糖工程领域专家撰写的综述与研究报告共15篇。从这些文章中,读者不仅能了解到酶工程、糖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态势,还会感受到撰稿人对张树政院士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更能感受到张树政院士及老一辈科学家们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张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科学功绩将永垂史册,她的科学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10.
<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生物制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十年。在这十年里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天花。由于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以及其它各种有关学科的发展,在研制新的生物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定于2010年8月23-2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在举行学术会议同时,将召开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并进行理事会换届。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定于2010年8月23-2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在举行学术会议同时,将召开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并进行理事会换届。  相似文献   

13.
张迺蘅先生承袭我国生化前辈刘思职院士(1904~1983)、张昌颖教授(1906~2006)事业,是北医生物化学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在刘思职主编《生物化学大纲》(1954年)、张昌颖主编《生物化学》(1978年)基础上,主编了长学制医学生特色教材《生物化学》(1995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带头在国内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在基因工程和癌转移相关基因鉴定方面有突出成绩。张先生为北医教育、人才培养,以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事业发展辛勤工作了半个多世纪,无私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新中国成立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界享有盛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是我们敬重的前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定于2010年8月23-2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在举行学术会议同时,将召开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并进行理事会换届。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1977年高考的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上了正轨,中国也走上了以改革开放为重要发端的复兴之路。国家复兴,人才为本。文化大革命十年,乃中国在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停滞的十年,断层严重。当百废待兴的中国再次面向世界时,政府强烈意识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被世界发达国家大幅度地摔在了后面。经过三起三落重新回到历史舞台的邓小平强烈意识到人才缺乏对国家发展的限制,决定再次向西方  相似文献   

16.
去年九月,京郊碧空无云,秋高气爽。沃野五谷黄金,香飘万里,一派丰收景象。在这样的季节,我有幸跟随张先生重访了扁担窝遗址。说来也巧,这次复查是由一个偶然的机缘促成的。一天,标本室给张先生送来几件石器标本,只见上面写有“LOC.25”字样。看笔迹,颇似贾兰坡教授当年的手迹,于是求教贾老。贾老肯定地告诉我们:这是西扁担窝的东西!接着,我们又查阅了有关文献,得知该遗址的概况。西扁担窝系一洞穴,位于周口店以西约8公里的松树窑村附近的山上。当地还有一个叫东扁担窝的,二者分别在遥遥相对的两山坡上。这两个洞,传说是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插扁担的地方。洞穴是贾老1935年秋发现的,大约在1958年前后,将出土有石器的西扁担窝编为周口店第25地点(LOC.25)。从  相似文献   

17.
评估极端干旱对温带荒漠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干旱导致的区域荒漠化特征。本研究利用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建立的干旱三年和干旱十年样地, 分析了长期极端干旱对温带荒漠土壤真菌群落和生态网络的影响。结果显示, 干旱三年与干旱十年处理对总真菌和丰富真菌的Chao1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影响, 而对稀有真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有显著促进作用; 干旱三年和干旱十年处理显著影响总真菌、丰富和稀有真菌的群落组成, 且极端干旱对稀有真菌群落变异的影响(ANOSIM, R = 0.378-0.595, P < 0.01)大于对丰富真菌的影响(ANOSIM, R = 0.282-0.555, P < 0.01), 表明丰富真菌具有更强的干旱抵抗力; 另外, 极端干旱显著降低了总真菌、丰富和稀有真菌的β多样性, 表明极端干旱具有生态过滤作用。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 干旱三年与干旱十年处理降低了荒漠土壤真菌群落网络复杂性, 表明极端干旱减弱了真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相比稀有真菌, 丰富真菌具有更高的节点拓扑参数(P < 0.05), 表明丰富真菌对维持极端干旱下的真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综上所述, 极端干旱显著改变了荒漠表层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减弱了真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稀有真菌敏感响应极端干旱, 有利于减缓荒漠土壤真菌群落响应的滞后性; 丰富真菌作为网络的核心菌群, 对维持极端干旱下的真菌群落稳定性以及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很关键。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2015年1月31日在京揭晓。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21次,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正> 本刊自1973年创刊,1979年由原《生物制品资料》改名以来,已有10年了。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我们的具体的工作上,却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这十年国内的形势之好为历史上所未有,改革开放不仅使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也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次是国际上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领域里有了惊人的发现:小鼠胰岛素的克隆成功、单克隆抗体的发展、独特型抗体的出台、生物工程疫苗的展现都是近十多年来的事。  相似文献   

20.
<正>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迅速成长的新生学科,一经兴起便引起了全球的关注。2004年美国的《技术评论》将合成生物学列为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2007年,美国生物经济研究会发表了题为《基因组合成和设计之未来,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的报告。美国《时代》周刊也将"创造生命"列为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