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4 毫秒
1.
1965年7-9月间,我县白翅叶蝉猖獗为害二季晚稻,受害重的,稻叶枯萎,停止生长,甚至不抽穗或穗而不壮。应用25%DDT乳剂进行防治,效果仅为30-60%,不能有效地控制为害和蔓延。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各地普遍试用与推广了乐果乳剂进行防治。 根据作者在水边公社郭家、馆头、璃田三个大队和县良种繁育场的试验(结果如表),效果较好。一般在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和棉铃虫卵壳结构特征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邦颖 《动物学研究》1981,2(4):355-361
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为害玉米、大麻、泽麻、甜菜、粟等,蛀食茎内,使作物受害甚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属鳞翅日夜蛾科,于幼虫期蛀害棉铃,是使棉花减产的重要害虫。如何消灭玉米螟和棉铃虫于卵期,即消灭于其危害之前,是人们关切的问题。近年我国许多省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已取得显著成绩。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的许多省市日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放蜂后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可达96%,卵粒寄生率可达85%以上。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卵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效,据报导在吉林、湖北和山西等省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卵,寄生率达70—100%,放蜂后蕾铃被害率减少1—2倍,百株虫口也  相似文献   

3.
我县是个山区。全县24个公社,248个大队,2,134个生产队。集体耕地85万亩,其中坡耕地占60%以上。主要作物是玉米,每年播种面积40万亩左右,占粮谷面积70%以上。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为了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保证粮食大上快上,在1973—1974年试验、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丰林森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南坡,是珍贵的天然红松林分布中心。历年来,红松球果被害虫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被红松球果螟(Dioryctriaabietella Schiff.)为害的被害率极高。据1972-1973两年初步调查,共查球果1,957个,被害果为1, 579个,被害率为80%。在一个球果中最多有虫33头,最少有一头,平均8.1头。每头幼虫一生平均为害种子3-5粒,最多达7粒,每一球果平均有115粒种子。球果被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被害,一种是部分被害,未被害部分种子完好,这样大大降低了红松种子产量和质量,使更新所需种子供不应求。为了寻求对这一害虫有效而经济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72—1973两年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幅度较大,总产占粮食总产的30%。但由于玉米螟的危害,每年都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一般年份可减产15—20%。自推广化学农药颗粒剂以来,心叶期危害大大减轻。但近些年来,穗期螟害显著加重,有的年份如1966年、1972年,玉米百秆有虫500—700头,雌穗被害及茎秆倒折现象严重,对产量影响很大。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我们于1971年开始,进行了玉米螟的综合防治试验。几年来,特别是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我们在党委的领导下,狠批了林彪、孔老二扼杀新生事物的滔天罪行,坚持革新,反对守旧,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坚持实践第一,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形成了一套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6.
沟金针虫为害小麦的损失分析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沟金针虫为害小麦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麦返青拔节期为害,使小麦茎蘖死亡。穗数减少。二是拔节后为害,形成白穗、虫伤株,使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1~5级虫伤株的损失率分别为1%、6.3%、30.7%、33.4%和57.3%。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呈直线回归关系,方程为y=-2.8901+19.3318x,在亩产200~250kg水平下,防治指标为4~5头/m~2。  相似文献   

7.
粘虫是我县小麦上的一大害虫,摸清其发生规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对其准确测报,正确指导防治,确保小麦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7年春,我们在历年基本上同一地块的20亩麦田里,插小稻草把(每把10根稻草)10个,诱卵。3月中旬初见,3月19日和4月1日分别出现两个产卵高峰,4月26日以后草把上不再见卵,见卵历期共40余天,比历年见卵历期延长半月到20天;共摘卵块204个,相当于历年诱摘卵块数量的6—10倍;产卵期之长,诱摘卵块数量之多,均为历年所未见。据此,我们预报1977年息县小麦上粘虫的发生和危害均属特重年;结果相反,发生和危害则均为特轻年。 1977年第一产卵高峰日(3月19日)及其以前所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抗氧化剂对造血干细胞在低温条件下损伤的防护作用,将小鼠骨髓细胞置于4℃条件下保存,观察在保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Zn、SOD对细胞死务的防护效果和马血清对细胞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20%的马血清保养液中加入SOD1.65U或0.165U/ml,保存3天,CFU-GM、CFU-E、CFU-Meg、CFU-Mix的产率分别为对照组的6.2、2.6、2.9、4.0和5.1倍。明显提高了造  相似文献   

9.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alk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榆木蠹蛾在宁夏3年发生1代,幼虫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颈部,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被害树周围5~10cm深的沙土内分散化蛹,蛹期(21±5)d.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每雌蛾产卵最多达720粒,卵期(17±5)d,孵化率为72%~88%.未交尾雌雄成虫寿命为5~6d,交尾后雌雄成虫寿命缩短为3~5d.初孵幼虫于6月中旬始见,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幼虫孵化后,先危害韧皮部,常10多条聚集在一起,稍大一点即蛀入木质部.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榆木蠹蛾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榆木蠹蛾HolcocerusvicariusWalk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榆木蠹蛾在宁夏3年发生1代,幼虫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颈部,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被害树周围5—10cm深的沙土内分散化蛹,蛹期(21±5)d。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每雌蛾产卵最多达720粒,卵期(17±5)d,孵化率为72%~88%。未交尾雌雄成虫寿命为5—6d,交尾后雌雄成虫寿命缩短为3—5d。初孵幼虫于6月中旬始见,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幼虫孵化后,先危害韧皮部,常10多条聚集在一起,稍大一点即蛀入木质部。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榆木蠹蛾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抗氧化剂对造血干细胞在低温条件下损伤的防护作用,将小鼠骨髓细胞置于4℃条件下保存,观察在保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Zn、SOD对细胞死伤的防护效果和马血清对细胞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20%的马血清保养液中加入SOD1.65U或0.165U/ml,保存3天,CFU-GM、CFU-E、BFU-E、CFU-Meg、CFU-Mix的产率分别为对照组(不加SOD)的6.2、2.6、2.9、4.0和5.1倍,明显提高了造血祖细胞的活存率,其中CFU-GM和CFU-Mix达到保存前水平。SOD的有效作用机理不是对造血祖细胞增殖调控作用,而是防护了细胞的死亡。这可能与其清除过氧自由基的抗氧化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梨眼天牛在我国分布较广,危害亦较严重。被害果树不仅果枝被蛀空,而且还常取食果枝的表皮,因之又为腐烂病的传布创造了条件。受此虫为害的果树不仅枝干伤班累累,影响结果,而且常伴随着腐烂病的感染,导致全株枯死。 目前此虫尚无详细报导。作者于1959—1962年对此虫断续作了些室内外观察、饲养及防治实验,今将初步结果介绍于后。 一、分布与被害植物 此虫广布于我国东北及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台湾、福建、山西和陕西等省。被害植物主要有苹果、梨、海棠、杏、梅、桃、石楠、野山桂等。在陕西省关中地区,以苹果、梨、海棠被害最重,被害率达10—100%。 二、形态特征概述 (一)成虫 体长8—11毫米,体宽3—4毫米。体呈圆筒形,橙黄色;鞘翅为蓝绿色或蓝紫色,带有金属光泽;复眼黑色,完全为触角基瘤分为上下两叶开。触角11节,基部5节棕黄色,端部3、4节颜色较深,为褐色。体各部破有棕色竖毛,后胸腹板两侧各有一块蓝黑色或紫色的斑点。  相似文献   

13.
储粮书虱Liposcelis spp.和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Stephens)由于对磷化氢具有较高的抗性而成为目前粮食储藏过程最难防治的两类害虫,研究储粮防护剂和磷化氢联用对储粮书虱和锈赤扁谷盗的防治效果,对于缓解其对磷化氢的抗性以及其在实仓中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用55%甲基嘧啶磷乳油和2%溴氰·甲嘧磷粉剂分别和磷化氢联用对广东、广西、安徽和河南4个不同气候条件的粮库中的书虱和锈赤扁谷盗进行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磷化氢熏蒸粮食之前用55%甲基嘧啶磷乳油或2%溴氰·甲嘧磷粉剂处理粮面表层的粮食,在4个粮库的试验粮仓内书虱和锈赤扁谷盗的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异:在北方干燥少雨的河南汤阴库防治效果最好,可达100%,其次是安徽舒城库、广西柳州库,防治效果分别为71.8%和71.9%。效果最差的是高温高湿的是广东湛江库,防治效果为50.4%。用55%甲基嘧啶磷乳油或2%溴氰·甲嘧磷粉剂和磷化氢联用对书虱和锈赤扁谷盗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说明储粮防护剂和磷化氢联用对于储粮书虱和锈赤扁谷盗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长白落叶松是东北地区主要的用材树种,其种子雨和种子库研究鲜见报道。在辽东山区用收集器收集的种子分析了长白落叶松种子雨组成、质量和扩散距离,每隔2个月调查1次种子库数量,并结合靛蓝染色法测定每次种子的活力来分析土壤种子库动态。结果表明,辽东山区的长白落叶松种子雨从8月中旬开始,9月末到10月初达到高峰期,11月初结束。在起始期,种子雨以干瘪的不完整种子为主,而从高峰期开始,种子雨以完整种子为主。整个长白落叶松种子雨中不完整种子约占种子雨总量的45%,这些不完整种子由被动物取食、空粒和病虫害危害种子组成。完整种子的平均生活力为56.4%,即有活力的种子仅占整个种子雨的30%。种子雨集中在母树周围,在林缘1次扩散距离一般不超过1.5倍树高。种子雨到达地面之后,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土壤0—5em层有少量分布,土壤5em以下没有种子分布;土壤种子库的种子主要在翌年雪融化后开始萌发、被取食、搬运以及腐烂,其中腐烂种子数占45.4%,动物取食为30.0%。种子库的种子数量和活力在冬季没有明显变化,而在翌年,种子数量和活力明显减少,4、6月和8月份种子数量分别为(506.3±35.56)粒m^-2,(267.1±17.47)粒m^-2和(143.6±9.83)粒m^-2,对应的活力分别为47.8%±4.68%,19.4%±3.39%和0%,这表明长白落叶松种子不能在地面形成连续的种子库。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发生发展,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发生显著变化。橡胶树南美叶疫病作为我国橡胶树重要的检疫对象之一,预测其发生风险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基准时段(1970—2000年)和未来(2041—2080年)的全球生物气候、地形数据以及橡胶树南美叶疫病地理分布信息,基于MaxEnt模型模拟基准时段和未来橡胶树南美叶疫病适生区分布,预测该病入侵我国的风险。结果表明: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96和0.95,模拟精度较高;贡献率排名前三的主导环境因子是平均气温年较差、温度季节变化、最冷季平均温度;基准时段全球橡胶树南美叶疫病中、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北部、北美洲南部、非洲中西部、亚洲南部、太平洋岛国等地区;从基准时段到未来,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中、高适生区分别有向东南、中间、东北和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入侵我国风险较高区域为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部分地区、广东省南部部分地区,高风险区域面积随着气候变化先增加后减少,高值中心有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橡胶树南美叶疫病的检疫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红脉穗螟是槟榔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危害日愈严重。【方法】采用饲喂法、浸卵法研究了烟碱对红脉穗螟不同龄期幼虫的生物活性及对卵、幼虫、蛹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烟碱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出生物活性,且随着龄期的增大,红脉穗螟幼虫对烟碱的敏感性呈现降低的趋势;烟碱对红脉穗螟5龄幼虫的L%、£c。£cq。分别为5.13、20.69、292.10mg·L-1,同时烟碱可延长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经不同浓度烟碱处理后,卵的孵化率大大降低,且初孵幼虫存活率也受到影响,部分幼虫无法成功转至2龄;同一卵龄中,LC25和LC50。处理的卵孵化率无明显差异,且显著高于LC90处理组。不同浓度烟碱处理后的红脉穗螟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显著降低,其中以LC90处理组影响最大,化蛹率和羽化率仅为18.89%和1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与意义】烟碱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源杀虫剂,对红脉穗螟的发育和存活均表现出生物活性,可作为该虫防治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17.
苏南灰稻蝨(Delphacodes striatella Fallén)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浦茂华 《昆虫学报》1963,(2):117-136
1. 灰稻虱是苏南稻区每年普遍发生为害和暴发年猖獗成灾的主要害虫。由于其早在6—7月间已进入全年发生盛期, 故对双季早稻和单季中稻的为害特别严重。 2. 该虫的主要寄主 夏秋季为水稻Oryza sativa L., 冬春季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 。其它寄主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Beauv. 、李氏游草Leersia japonica Makino等十种。 3. 灰稻虱在苏南稻区一年发生六代。发生时期:第一代为4月下旬—6月上旬, 第二代为6月上旬—7月上旬, 第三代为7月上旬—8月上旬, 第四代为8月上旬—9月中旬, 第五代为9月上旬—10月中旬, 第六代若虫在10月上、中旬孵化, 11月上、中旬以3—4龄若虫于麦田、紫云英田或沟埂杂草处越冬, 翌年3月中旬—4月中旬化为成虫。 4. 灰稻虱在水稻田内的消长峰态可以分为“双峰”和“单峰”两种。高峰的出现期一般总是在水稻营养状况良好的分蘖盛期和孕穗期。 5. 早夏发生量的多寡, 除与水稻早期栽培的面积和营养状况密切有关外, 还与冬前虫口基数和1—3月间的气温等综合因子有关。6—7月间, 寄生蜂、线虫和蜘蛛类等天敌的活动, 对灰稻虱的增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 个体发育中, 卵期还可凭胚胎发育的特征划分为胚盘、胚带、黄斑、反转、眼点、附肢形成和孵化等七期。各虫态历期均受温度所制约, 在25—26℃时, 卵期约为8天, 若虫期约为16天, 成虫寿命雌性约为14天, 雄性约为7天。 7. 药剂试验指出, 采用6%γ666可湿性剂的200倍液、46. 6%E-605可混合油剂的3000倍液或15%乙基马拉硫磷可湿性剂的1500倍液每亩喷雾200斤, 是防治灰稻虱的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