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南襄盆地枣阳凹陷第三纪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南襄盆地枣阳凹陷第三系玉皇顶组到凤凰镇组轮藻化石。共划分出4个组合,其时代分别属早始新世、中始新世、晚始新世和渐新世。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查干布拉格组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查干布拉格组上部所产的哺乳动物群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已知的9属10种哺乳动物中有四属(Teleolophus、Harpagolestes、Sianodon和Amynodon)过去在其他地区都只在始新世时出现;两属种(Paracadurcodon,Lophiomeryxof.Lgracilis)比亚洲或欧洲早渐新世的种属原始;Ctenodactylidaegen.etspnov.也比渐新世的已知的种类原始。因此查干布拉格组的时代可能为晚始新世,而不是原来所认为的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3.
豚是小型的鲸类,鲸目分为古鲸亚目、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古鲸亚目仅生存于地史时期的早始新世至渐新世,个别的种可延到中新世之初,之后全部绝灭。齿鲸亚目可能从始新世就分化出来了,到中新世和上新世最为兴旺发达,家族庞大,许多种一直延续至今。须鲸亚目亦可能从始新世就演化出来了,渐新世至上新世较繁荣,不少种一直生存至今。不论是海豚或淡水豚均隶属于齿鲸亚目,全世界现生豚类达七十余种。  相似文献   

4.
金建华 《生态学报》2005,25(4):676-681
红树科植物化石种类有红树属Rhizophora、秋茄属K andelia、角果木属Ceriops和木榄属Bruguiera等4属,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古新世至全新世地层中。红树科植物化石记录显示:该科植物很可能于古新世至始新世早期起源于环特提斯海沿岸,中始新世开始从这一起源中心迅速向世界其它地方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地扩散;渐新世在上述地区继续这一扩散历程,但在欧洲的化石记录消失;中新世时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达到了极盛期;上新世开始分布范围有所缩小,更新世则进一步缩小;一直到全新世才又重新繁盛起来。红树科植物的这一分布格局和地史演变是与地质时期大陆漂移、洋底扩张、第四纪冰川活动、古气候和古地理的变迁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5.
亚洲特有的啮齿类硅藻鼠科自渐新世以来分布于东亚和南亚。现生硅藻鼠类的分布只限于老挝的喀斯特地区。就目前所知,这些具有豪猪型头骨-松鼠型下颌的啮齿类的颊齿都是不同程度的横向双脊齿。时代最早的硅藻鼠类产于巴基斯坦渐新世地层中,其颊齿的双脊齿构造上仍保留齿尖残迹,基本符合双脊齿型牙齿结构。至渐新世末期,硅藻鼠科的牙齿出现分化。中新世及以后硅藻鼠类的化石记录相对较少。分子生物学证据将硅藻鼠类归入Ctenohystrica,这种归属也从始新世梳趾鼠类的臼齿形态上得到一定的支持。除此之外,有关硅藻鼠类的起源问题几乎一无所知。亚洲中始新世的Hydentomys臼齿表现出轻微的双脊型,然而其他方面却与硅藻鼠类不同。另一个具双脊齿的啮齿类Dolosimus(新属)产于江苏中始新世,其具有更为发育的双脊齿,特别是臼齿型下牙。新属的不完整记录及其形态不能解决如下问题:它是否与后来出现的像硅藻鼠类和跃兔类这些具有明显双脊齿型颊齿的啮齿类有亲缘关系,或者只是这种形态发育中没有留下后继者的早期试验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内蒙古的阿尔丁鼠(Ardynomys)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阿尔丁鼠(Ardynomys)是圆柱齿鼠科(cylindrodontids)中较原始的一类,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和北美的晚始新世,在亚洲主要发现于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虽然Dawson(1968)和王伴月、王培玉(1991)报道了在我国内蒙古也有Ardynomys化石存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是我国西南植物区系中两个面貌和谱系年龄差异最为鲜明的区域, 分别以区系年轻、草本植物和区系古老、木本植物为特征。其中一个饶为有趣的问题是这两个地区的区系分异现象是如何演变形成的? 古植物学研究能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重要证据。本文报道分别发现于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的椿榆属(Cedrelospermum)和臭椿属(Ailanthus)化石新纪录。结合已有研究, 这两个类群在我国西南的化石历史为: 椿榆属见于西藏中始新世至晚渐新世(西藏椿榆C. tibetica)及滇东南晚始新世(亚洲椿榆C. asiaticum)地层, 而臭椿属化石见于西藏中始新世至晚始新世(大果臭椿A. maximus)及滇东南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古臭椿A. confucii)地层。以上古近纪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植物区系在属级水平上的相似性表明这两个地区之间曾经存在区系交流、类群组成相近。然而, 在种级水平上, 自晚始新世以来其椿榆属和臭椿属植物又各不相同, 暗示着以上两个区系可能在晚始新世或更早已经由于环境分异等因素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现在椿榆属和臭椿属都已经从西藏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总体上更为年轻的草本植物区系。与此不同, 臭椿属在滇东南‒桂西延续到了现在, 体现了该地区区系的古老性。本研究为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植物区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相似性及其分异的形成提供了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8.
广西百色盆地早第三纪沟鞭藻和疑源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初步研究了百色盆地那读组的沟鞭藻和疑源类,描述了11属25种,其中1新属、4新种、1新变种和2新组合种。根据藻类化石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了4个组合。较详细地讨论了其沉积环境(淡水湖相沉积),并认为它所代表的地质时代为早第三纪中晚期,即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可能以渐新世为主。  相似文献   

9.
古猪兽(Archaeotherium)属于猪齿兽科(Entelodontidae)。这科动物至少在始新世晚期时已经生存于亚洲(Matthew and Granger,1925;周,1958)和北美(Cope,1873);到了渐新世广泛分布于北美及欧亚,达到最繁盛的时期;但到中新世初期就完全程灭了。这科动物的身体从早期就迅速地向“大型”发展。渐新世的代表,大小已和现代野猪的相近;到中新世初期时已发展到如现代野牛的大小。这科动物的形态在头骨和牙齿构造某些方面与  相似文献   

10.
鹤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现存鹤科鸟类共有15种,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其余各洲均有分布。化石鹤计有17种,发现于始新世、渐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其中游荡鹤属5种,发现于始新世;鹳鹤属2种,分别发现于始新世和渐新世,这两属的鹤类均已灭绝;鹤属10种。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古气候的资料,初步分析认为鹤科鸟类大约发生在7千万年以前(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的第三纪初期),正值世界第二次大冰期后的间冰期,气候温湿,世界上具有适于鹤类栖息的广泛环境。至第四纪冰期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有些鹤类绝灭了,有些则继续留存。例如黑颈鹤适应了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形成,是为最年轻的种类。蓑羽鹤广泛分布于欧、亚、非洲,蓝蓑羽鹤分布于非洲南部,有可能是最古老的种类。地中海、非洲和北美洲可能是世界鹤类的发源地。从赤颈鹤、澳洲鹤的形态看,有可能起源于冈瓦纳古陆,但从气管的形态来看,又与其他鹤属鸟类较为一致;肉垂鹤、澳洲鹤和两种冕鹤都具肉垂或垂囊,赤颈鹤亦或具肉垂。鹤属中的白鹤,其气管则与分布在非洲南部的肉垂鹤相似。无论从分类学及鹤科鸟类的起源地,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