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据已收集到的数据,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确定了黑颈鹤种群的性比为1:1,避免了大量取样。根据黑颈鹤的特点,我们将其种群分成4个年龄组,并求出了各年龄组的存活率和繁殖率,据此建立了描述黑颈鹤种群动态的数学模型。用模型计算得出在乌蒙山区越冬的黑颈鹤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1.85‰;理想的种群结构为幼鹤、亚成鹤、成鹤、老鹤分别占总数的15.5%、21.5%、60.2%、2.8%,最后预测了乌蒙山黑颈鹤种群在1988~2000年越冬期的数量。1989年1月经实地调查该种群总数为310只,而预测值为303只,误差约2%。  相似文献   

2.
黑颈鹤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产鸟类。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1876年),俄罗斯学者(Przevalski)依据采自我国青海省的标本,首次将它命名为黑颈鹤。 黑颈鹤是世界15种鹤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种,因为它是鹤类中惟一的高原种类,繁殖区基本上限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越冬区一般不低于海拔2000米的人迹罕至的边远湿地;还因为它是人们迄今为止了解最少的鹤类。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黑颈鹤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黑颈鹤芷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分布范围在北纬26°43′—39°,东径79°45′—104°18′之间;垂直分布,繁殖区在海拔2500—5000米,越冬区在海拔2200—4000米;数量在800只左右。 繁殖地四川若尔盖4—9月与越冬地贵州草海地区10—3月的主要气候指标基本相似。 在自然条件下,黑颈鹤的食物主要取食植物,一般不寻觅动物性食物。  相似文献   

4.
关于黑颈鹤在产卵期补产卵及人工孵化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报道。依据我们野外观察到的黑颈鹤繁殖习性,并参考其它鹤类资料,今年5—6月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地区进行了黑颈鹤人工孵化试验,其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黑颈鹤产1—2枚卵,所用种卵是直接从正在孵卵的巢内两枚卵中取一枚,随即放入运卵箱内,箱内温度保持在30—36℃。每隔l—2小时开箱通气,以免胚胎室息死亡。卵在运输过程中防止振动,卵运回后,进行测量与编号。然后放入孵化箱孵化,温度逐渐上升。孵化箱与孵化室在开机前必须消毒。  相似文献   

5.
在笼养条件下,由于有限的空间和单调的笼舍结构,川金丝猴行为和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包括出现刻板行为和产生较高的粪便内应激激素。本论文旨在研究环境丰容对笼养川金丝猴日常行为以及粪便皮质醇水平的影响。于2013年8月1日至11月1日对杭州动物园内7只川金丝猴进行环境丰容后的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上午08:30-10:30和下午14:00-16:00的动物行为,并统计15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比较丰容前后每种行为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环境丰容降低了川金丝猴的不活跃行为(P=0.021)和刻板行为(P=0.034),增加了其活跃行为频率(P=0.018)。环境丰容后,动物表现出更多的攀爬(P = 0.012)、探究(P = 0.014)和环顾行为(P = 0.010)。粪便皮质醇激素的结果表明,除1只雄性个体激素上升外,其余6只个体的粪便皮质醇含量显著下降(P=0.028)。以上结果提示环境丰容可改善川金丝猴的福利状况。  相似文献   

6.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日间越冬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10月—2007年4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进行了越冬时间分配和日间活动节律的研究。取食是黑颈鹤越冬期间最主要的行为,占(53.05±4.93)%,其次为警戒(18.75±2.65)%、搜寻(10.38±1.34)%和休整(10.32±4.93)%,其余行为依次为:行走(4.90±1.59)%、飞行(1.70±0.38)%、其他(0.55±0.41)%、争斗(0.36±0.25)%。黑颈鹤的出飞时间与日出时间、飞回时间与日落时间分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各时间段(1h)(09:00—18:00)和各月份间(2006.11—2007.03)行为差异极显著(P<0.05),并呈现出上午和下午取食双峰、中午休息高峰的规律性变化。气温高时黑颈鹤增加休整时间减少取食时间;气温低时则减少休整时间增加取食时间。偏相关分析说明:环境温度独立地对越冬时间分配产生影响,湿度通过温度对黑颈鹤越冬时间分配产生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云贵高原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和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云贵高原有黑颈鹤的两个越冬区:(1)云南西部;(2)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这两个地区的黑颈鹤数量占全球种群的1/4至1/3。国际鹤类基金会与云南省林业厅于2001/2002年冬季在云贵高原联合对黑颈鹤进行了一次同步计数,本次调查覆盖了17个已知或潜在的黑颈鹤越冬地点,其中15个地点有黑颈鹤分布。在2002年1月18日和19日,分别记录到3261和3182只黑颈鹤。本调查还统计了灰鹤、斑头雁和赤麻鸭,数量分别为:灰鹤804和1158只;斑头雁1759和2978只;赤麻鸭3442和5444只。与1991/1992年冬季进行的调查结果相比,黑颈鹤在这一地区的数量增加了90%以上。  相似文献   

8.
9.
为验证根田鼠粪便皮质酮的可检测效能,本研究检测根田鼠粪便皮质酮含量的昼夜变化,并检测急性应激后和慢性应激期间根田鼠粪便皮质酮含量变化,及其慢性应激个体的HPA 轴负反馈功能。结果表明,根田鼠粪便皮质酮水平具有明显的似昼夜节律,粪便中皮质酮含量的最高点出现在08:00 和24:00,最低点在12:00 和16:00;在终止急性应激12 h 后,根田鼠粪便皮质酮含量显著增加,且有性别间差异;慢性应激根田鼠粪便皮质酮含量始终保持在高水平;再次急性应激,慢性应激根田鼠个体的粪便皮质酮含量较对照个体升高的时间延后。上述结果说明,根田鼠的粪便皮质酮含量能够反映机体所处的生理状态及应激水平,因此,该方法可用于野外根田鼠种群的相关研究并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1月24日至2010年3月18日对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片区黑颈鹤觅食地的初步考察结果显示,黑颈鹤主要在坡度较为平缓开阔的平地(34%)或东坡(35%),植被低于3㎝(69%),对水源地距离要求倾向于500米内(62.71%)的农耕地中觅食。黑颈鹤觅食地主要为农耕地(69.49℅),其次为沼泽地(26.27℅),对草地的利用率较低,仅有4.2373℅。进一步分析表明马铃薯耕地是黑颈鹤觅食的最主要集中地,占调查频次总计的49℅。  相似文献   

11.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觅食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凤山 《生物多样性》1999,7(4):257-262
本文报道了利用Friedman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在贵州草海对其觅食栖息地选择的结果。在草海的黑颈鹤越冬觅食栖息地可分为5种——莎草草甸、浅水沼泽、草地、玉米地和蔬菜地。黑颈鹤对莎草草甸的选择性最高,对玉米地的选择性最差,对其余类型栖息地的选择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草海的人为活动很多,是影响黑颈鹤利用和选择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也对改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于2005年及2006年春季在云南大山包和贵州草海给8只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放置了卫星发射器,观察结果表明,其中6只黑颈鹤至少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春季或秋季迁徙。黑颈鹤在四川省汉源停歇的乡镇包括:乌斯河镇、河南、坭美、梨园、宜东、三交坪和皇木;在美姑停歇的乡镇包括:柳洪、依果觉、农作、拉木阿觉、炳途、瓦古、峨曲古龙门和尼哈。2005年6月4~8日和2006年6月8~14日实地考察了汉源和美姑两县的黑颈鹤停歇地点。黑颈鹤在两县的停歇地点都在海拔1900m以上且人为活动稀少的区域,或为草甸覆盖的高山浑圆山头,或为高山缓坡的林间空旷草地。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山包越冬黑颈鹤迁徙路线的卫星跟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2月26日和3月1日在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4只越冬黑颈鹤佩戴卫星信号发射器(PTTs),跟踪研究其迁徙路线和迁徙停歇地。2005年春季迁徙中,有2只跟踪黑颈鹤到达繁殖地,其中1只黑颈鹤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完成从繁殖地返回越冬地和从越冬地再次到达繁殖地的迁徙过程。2只春季迁徙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大致相同——沿着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一直向北到达黄河上游白河及黑河沿岸若尔盖湿地内。春季迁徙过程中,途中停歇3—4次,总迁徙距离是674—713km,迁徙全程所用时间3—4天。秋季迁徙全程所用时间8天。在4个PTTs工作期间,共确定有13个黑颈鹤迁徙停歇地,其中11个停歇地在河流滩地;其他2个停歇地在高山湖泊附近。总体上,黑颈鹤一般选择海拔在1900m以上湖泊、河流等湿地内,距离耕地较近且人、畜干扰较少的栖息地停歇。  相似文献   

14.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飞出飞回夜栖地行为节律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行为节律常常是其对环境变化的一种行为适应。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越冬期会利用固定夜栖地,形成每天早晨飞出觅食,傍晚飞回夜栖的固定行为模式。为探索这一固定行为模式在越冬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瞬时扫描法对草海湿地全部7个固定夜栖地的黑颈鹤飞出和飞回夜栖地准确时间及飞出之前和飞回之后在夜栖地的行为节律进行了观察。并且保证越冬前期(11月9日至12月31日)、中期(1月1日至2月21)和后期(2月22日至3月31日)3个阶段的调查时间分别不低于15 d。结果表明,越冬不同时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时间差异极显著(F=23.38,P0.01),飞回夜栖地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51,P0.05)。整个越冬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时间在中期延后,而到后期则更为提前,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飞出夜栖地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34时、7:40时和7:13时;而飞回夜栖地时间逐渐延后,平均时间由前期的17:12时,至中期的17:40时和后期的18:15时。黑颈鹤飞出夜栖地之前的行为在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极显著(F=1 768.25,df=12,P0.01),飞回夜栖地之后的行为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亦极显著(F=793.98,df=12,P0.01)。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之前的行为与飞回夜栖地之后的行为均差异极显著(前期F=2 723.16,df=6,P0.01;中期F=1 979.48,df=6,P0.01;后期F=5 098.18,df=6,P0.01)。黑颈鹤在飞出夜栖地前的80 min内,其行为以保养(34.32%)和休息(32.38%)为主;而飞回夜栖地后的90 min内,以觅食(43.04%)和休息(23.68%)为主。飞出时刻与日出时刻呈显著强相关(r=0.832,n=48,P0.01),飞回时刻与日落时刻呈弱相关(r=0.353,n=47,P0.01)。日出时间与黑颈鹤飞出夜栖地的时间的差值(Y1)受飞离时的空气湿度(W)影响,二者成反比,Y1=0.469﹣0.625W,P0.05。黑颈鹤飞回夜栖地时刻与日落时刻的差值(Y2)受当天平均温度(T)的影响较为显著,Y2=1.231﹣0.107T,P0.05,当天平均温度越高黑颈鹤飞回夜栖地时间越早,温度越低,黑颈鹤飞回夜栖地的时间越晚。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探讨黑颈鹤完整夜栖行为及其对干扰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6.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新疆主要分布在与青海、西藏相邻的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地区。2011年9~11月,对该地区黑颈鹤的分布、种群大小、数量变化、生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乌尊硝尔、铁木里克乡、玉素甫阿勒克、鸭子泉、阿达滩、祁曼塔格乡、吐拉牧场等25个样点,都观察到有黑颈鹤分布。利用样点调查法和直接计数法,重复调查164次,共记录到黑颈鹤158只。其中,在依协克帕提湿地(N37°15'~37°23',E90°11'~90°20',海拔3 903 m)最多一次记录到126只黑颈鹤集群。结合早期的科学考察记录,推测在整个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共有黑颈鹤220~260只左右。黑颈鹤家庭成员数量为1~4只,4种类型的家庭所占比例分别为5.9%、60.3%、29.4%和4.4%。在10月份之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活动;10月中旬,开始大规模集群,10月29日集群数量达到最高峰,并开始迁徙;11月6日黑颈鹤全部迁徙离开。此外,还观察到有少量的灰鹤(G.grus)和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与黑颈鹤混居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贵州草海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东部种群越冬地之一。黑颈鹤在草海越冬期极其依赖农耕地觅食存活,但当地人鸟争地冲突严重、觅食地萎缩加剧。为此,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及缓冲区叠加分析,探究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联性,并精确确定出重点保护管理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两年共在草海湿地周边农地确定黑颈鹤觅食点216处,其中家庭鹤觅食地99处、集群鹤觅食地117处,越冬种群中83%的个体依赖农耕区觅食;2)区域尺度上,家庭鹤与集群鹤的觅食点分布均为聚集分布,但集群鹤觅食点聚集程度较家庭鹤更高;觅食地与农耕地在空间聚类上呈正相关关系,并在3.2 km距离尺度下聚类程度最高;3)基于空间关联性,通过缓冲区叠加分析,共确定最适宜的农地觅食地53.74 km2,并划定2处重点核心保护区域及2处次重核心保护区域范围。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区域尺度上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系,指导保护管理者加强重点区域管理,以及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缓解人鸟争地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俗称"吐尔那",在新疆罕见,主要分布在与西藏和青海接壤的阿尔金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区.作者1985~2010年间在若羌(祁曼塔格、东昆仑山、阿尔金山)、且末(吐拉牧场、车尔臣河流域)、和田(阿克赛钦湖)、墨玉、皮山(喀拉喀什河流域)、叶城(叶尔羌河流域)等地记录到黑颈鹤.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