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的水溶性杂多糖HEPF2,分子量大小为1.66′104Da,该多糖由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以1.00:3.69:5.42比例构成,同时也含有微量的3-O-甲基鼠李糖。进一步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法和核磁共振法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检测结果表明,该杂多糖中包含1→4、1→6结合的葡萄糖和1→6结合的半乳糖残基,连接于主链的侧链残基,包括岩藻糖残基、少数的端基葡萄糖和半乳糖残基。核磁共振法检测结果还表明,1→4结合葡萄糖为β构型,(1→6)结合半乳糖、(1→2,6)结合半乳糖和端基葡萄糖均为α构型。  相似文献   

2.
【背景】一些固氮菌能分泌胞外多糖,与宿主植物的关系密切,在提供氮素和促进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目的】进行固氮菌Klebsiella variicola GN02的基因序列分析,了解分泌胞外多糖的相关基因和其蛋白的结构特性。【方法】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GN02菌株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并对其分泌的胞外多糖进行理化、结构特性解析。【结果】GN02菌株基因组中含有许多与氮代谢及多糖合成、分泌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该菌株培养后提取的胞外多糖得率为6.90g/L、分子量1.8×103Da、比旋度[α]D2575°、粘度[η]80.28;多糖组成为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为(1→3)及(1→6)糖苷键连接的β构型多糖,具有多糖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结论】提供了K.variicola GN02菌株基因组序列,解析了分泌胞外多糖的基因相关蛋白、理化性质及结构特性,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固氮菌分泌多糖的机理及为植物促生作用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分离自云南滇东南地区土壤中的 77株丝状真菌中筛选得到 1株产胞外多糖菌株 ,编号为 31794。经对其形态学观察 ,最佳发酵条件的研究 ,以及所产胞外多糖组分的TLC和红外光谱分析 ,结果表明 ,该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科曲霉族青霉属 (Penicilliumsp .)。经摇瓶发酵 ,该菌每升发酵液产胞外多糖得率为 12 .333g/L(干重 ) ,其胞外多糖组成分别为甘露糖 (Mannose)、葡萄糖 (Glucose)和半乳糖 (Galactose)。  相似文献   

4.
腾海艳 《菌物学报》2020,39(1):120-127
本文采用水提醇沉法从灵芝孢子粉中提取其粗多糖,经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得两种主要成分LBPI和LBPII,经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均为高均一性成分,分子量分别为9.17×10 4和1.86×10 4;经酸水解、乙酰化和气相色谱分析,确定LBPI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LBPII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通过高碘酸氧化、甲基化和GC-MS进行结构分析,确定LBPI中葡萄糖残基连接方式为1→、1→4,6和1→3,6连接,半乳糖残基为1→6连接,甘露糖残基为1→3,6连接,LBPII中鼠李糖残基连接方式为1→连接,葡萄糖残基为1→、1→4、1→6、1→4,6和1→3,6连接,半乳糖残基为1→6连接,甘露糖残基为1→2,3,6连接。综上,两种多糖LBPI和LBPII均为多分支的中型杂多糖,但两者的单糖组成和连接方式存在差异,这两种多糖成分均为首次报道,可望为灵芝孢子粉的成分、活性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瘤菌TISTR 386胞外酸性多糖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瘤菌TISTR 386胞外酸性多糖有二种九糖的重复单位构成。重复单位主要成份是D一葡萄糖,D一半乳糖和D一葡萄糖醛酸,它们的克分子比例分别是6:l:2和5:2:2。另外还含有一些丙酮酸和醋酸。甲基化分析表明,这个多糖由一个(1→3)键,一个(1→6)键,三个(1→4)键,一个(1→4,1→6)键连结的葡萄糖残基,一个(1→3)键连结的D-半乳糖残基,以及一个(1→3)键,一个(1→4)键连结的D-葡萄糖醛酸残基所组成。非还原末端糖残基是D葡萄糖或是带有丙酮酸的D一半乳糖,这也是二种九糖重复单位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分离自云南滇东南地区土壤中的 77 株丝状真菌中筛选得到 1 株产胞外多糖菌株,编号为31794.经对其形态学观察,最佳发酵条件的研究,以及所产胞外多糖组分的TLC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科曲霉族青霉属(Penicillium sp.).经摇瓶发酵,该菌每升发酵液产胞外多糖得率为 12.333 g/L(干重), 其胞外多糖组成分别为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  相似文献   

7.
灵芝孢子粉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芝孢子粉的热水提取液经醇析,脱脂,去单寡糖后由SepharoseCL 6B柱层析纯化,所得多糖SGL Ⅱ2经高效液相方法鉴定纯度为单一级分,相对分子质量为5 .37×10 4。再经部分酸水解、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分析及IR、GC、GC MS和13 CNMR等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表明多糖SGL Ⅱ 2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为少分支结构,由1→3连接和1→6连接的葡萄糖构成主链,部分1→6连接葡萄糖在3位或4位有分支,侧链为1→4连接的半乳糖,分支末端残基为葡萄糖。  相似文献   

8.
用化学沉淀法和柱层析法,分高纯化了紫云英根瘤菌野生型107菌株、胞外多糖合成缺陷型变种NA02及其回复子NA02(R'-11)产生的酸性胞外多糖(EPS)。结构组成分析表明:菌株107与NA02(R'-11)产生的EPS糖组分均由葡萄糖、半乳糖、核糖和葡萄糖醛酸构成;而变种NA02产生的EPS只含葡萄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与野生型显著不同。3个菌株的EPS均有乙酰基取代,而无其它形式的取代基。EPS的酸性来自葡萄糖醛酸。1H-NMR分析表明,野生型菌株107和回复子NA02(R'-11)的EPS糖残基通过α和β糖苷键方式连接,而变种NA02EPS的糖链中均为α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9.
短裙竹荪子实体经2%Na2CO3溶液提取,用蛋白酶法和Sevag法相结合除去蛋白,乙醇分级沉淀,级分3经DEAE-SephadexA-25柱层析纯化得到短裙竹蒸蒸荪多糖DdS3P.经测定该多糖为均一组分,分子量约为3.8×105,红外光谱呈现出典型的多糖吸收峰,含有α-型糖苷连接键,紫外扫描无核酸和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纸层析和气相层析分析得知Dd-S3P含有D-葡萄糖(D-Glc)、D-甘露糖(D-Man)和D-木糖(D-Xyl),其摩尔比为1.83:1.00:1.21.经动物试验表明此多糖对小鼠S-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瘤率约31.3%.  相似文献   

10.
把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克隆到带有酵母半乳糖可诱导启动子GAL1的穿梭表达质粒pYESZ中,并把得到的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到两种不同遗传性状的宿主菌中,其中一株菌为蛋白酶活性缺失90%以上的pep4-3突变菌株。通过比较两株重组菌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水平发现在所述实验条件下,蛋白酶缺失突变菌株中产生的β-卜半乳糖苷酶活水平不仅均要高于另一对照菌株,并且pep4-3突变菌株表现出受葡萄糖阻遏的严紧程度高及对诱导反应迅速等特点。此外,带有重组质粒的pep4-3突变菌株在葡萄糖阻遏培养基中最大生长量和重组对照菌株基本相同,但β-半乳糖苷酶在pep4-3突变菌株中的表达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明显小于对照菌株。  相似文献   

11.
茶多糖TGC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均一茶多糖TGC的单糖组成, 并与NMR, 圆二色谱、紫外扫描等其他分析方法结合, 对茶多糖TGC的一级结构及其在溶液中的构象加以探讨. 结果表明: 茶多糖TGC是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等6种单糖组成, 它在水溶液中应以有序的螺旋构象存在, 其一级结构为: 主链的骨架结构由鼠李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构成, 这3种单糖都有可能连接支链, 不接支链时其连接方式为β1→3, 支链主要由阿拉伯糖构成, 其连接方式可为β1→2, β1→3, β2→3三种, 木糖以β1→存在于主链和支链的末端.  相似文献   

12.
从青岛潮间带的海水中分离得到的红细菌科细菌Lentibacter algarum的发酵液中提取胞外多糖,对其进行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得到水洗和0.1、0.5、1.0 mol/L NaCl溶液4个洗脱组分。对含量最高的0.1 mol/L NaCl洗脱组分La0.1进行进一步的凝胶排阻柱层析纯化,得到组分La0.1-1。通过化学测定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等分析方法对其理化性质、分子量、单糖组成、连接方式及初步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a0.1-1总糖含量为66%,平均分子量为12.0 kDa。其单糖组成主要为半乳糖、甘露糖和氨基葡萄糖,比例为Gal∶Man∶GlcN=1.35∶1.1∶1.0。对La0.1-1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一维核磁(1-D NMR)分析结果显示,La0.1-1的连接方式是以β构型为主,主要存在→2)-Manp(1→,→3)-Galp(1→连接,还存在少量的→4)-Galp(1→和→4)-Manp(1→等连接方式,表明该多糖以直链为主,还存在一定的分支,分支发生在→2)-Manp(1→的O-6位和→3)-Galp(1→的O-4或O-6位。氨基葡萄糖主要为→4)GlcN(1→和末端连接方式。核磁分析还显示La0.1-1存在一定的乙酰基取代,初步判断主要取代在氨基葡萄糖的N-2位上,也可能存在于甘露糖和半乳糖上。本研究是首次对Lentibacter属细菌的胞外多糖进行测定,获得了结构较为新颖的胞外多糖资源,为开发海洋多糖资源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液体培养灵芝Gl8801菌林产生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和胞外多搪的化学组成。适宜的液体培养基(g/L):饴糖40,花生饼粉30,KH_2PO_41.5,(NH_4)_2SO_41.5,MgSO_4·7H_2O_(0.75),CaCO_32,最适起始pH5.5。300ml三角瓶装培养基60ml,发酵温度28℃。摇瓶(165rpm)培养7~8天,发酵液纯多糖含量可达880mg/L。灵芝胞外多糖分为水溶性多糖和水不溶性多糖两种。水溶性多糖的单糖组份为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木糖,所含单糖重量比为6:4:4:1。不溶性多糖为葡聚糖。灵芝胞外多糖的糖环构型为吡喃糖,末端糖基构型,半乳糖为α型,葡萄糖为β型。  相似文献   

14.
两个赤芝子实体多糖的理化特性分析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芝子实体多糖P32A分子量为506,322,P32B分子量为287,389,两种多糖均以己糖为主构成。P32A由鼠李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四种单糖的摩尔比为:4.3:2.6:6.3:11.4;P32B亦由鼠李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1.2:1.0:2.1:9.2。该结果显示,P32A与P32B具有较类似的糖组成,且都以葡萄糖和甘露糖为主要单糖组分。根据^13C NMR和甲基化的结果分析知P32A可能含有l→4连接的葡萄糖构成的主链,非还原末端均由葡萄糖构成,此外P32A中还有l,4-连接的甘露糖和l,3—连接的鼠李糖。P32B可能以l→3连接形成主链,部分l,3-连接葡萄糖的6位有分支,该多糖也含有由葡萄糖构成的非还原末端,与P32A类似,P32B中还含有l,4-连接的甘露糖,不同的是不含l,3—连接的鼠李糖。  相似文献   

15.
徐勇亮  徐军伟 《菌物学报》2022,41(5):792-801
灵芝多糖是药用真菌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早期研究发现不同灵芝子实体多糖的单糖组成和活性存在差异,但不同灵芝菌株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和活性是否有区别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液体发酵获得灵芝菌株5.26和5.616的胞外多糖,使用DEAE-cellulose和Sephadex G-200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了两种多糖(5.26-2-1和5.616-2-1),并对5.26-2-1,5.616-2-1的单糖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26-2-1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而5.616-2-1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5.26-2-1中葡萄糖的摩尔百分比为63.97%,显著高于5.616-2-1(29.3%),但半乳糖的摩尔百分比为9.34%,显著低于5.616-2-1 (42.78%)。当多糖质量浓度为2 mg/mL时,5.26-2-1的Fe2+螯合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自由基(·OH)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71.9%、71.3%和60.8%,显著高于5.616-2-1的值(63.5%、60.4%和51.8%...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紫球藻多糖的化学结构,本文采用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方法对紫球藻多糖的一级糖链结构进行了分析。GC分析表明该多糖由木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为一种杂多糖,其摩尔比为:2.96∶1.25∶3.06;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紫球藻多糖为硫酸化多糖,糖苷键类型为β构型;化学分析结果推断紫球藻多糖糖链连接方式以1→3为主,存在少量1→2,1→4,1→6键型,且半乳糖在支链或主链末端有较大量的存在,木糖和葡萄糖在主链或靠近主链区域有特定分布;NMR分析显示紫球藻多糖的硫酸酯基连在C-6上,且多糖的糖苷键为β型;GC-MS联机分析进一步确定紫球藻多糖为一种主要含有1→3糖苷键,并含有1→4,1→6糖苷键的杂多糖。综合上述分析,推断出紫球藻多糖的糖链主链的重复单元结构。  相似文献   

17.
旨在研究低聚半乳糖对肠道益生菌产胞外多糖的作用。以低聚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和乳糖4种碳源作比较,分别从碳源的利用、胞外多糖的产量和种类及其对有害菌的黏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低聚半乳糖不仅能促进长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增殖,而且有利于胞外多糖的产生,其含量分别为208.78μg/m L和192.78μg/m L,产生的胞外多糖种类较其他3种碳源更多,对肠道有害菌大肠杆菌具有明显黏附作用。结果证明,与其他3种碳源相比,低聚半乳糖能促进植物乳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生成更多的胞外多糖。  相似文献   

18.
糖质溶液中发酵生产灰树花胞外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葡萄糖浓度和pH值调控对糖质溶液中发酵生产灰树花胞外多糖的影响。葡萄糖浓度为5%时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发酵液pH控制为3.5-4.0时有利于胞外多糖的合成;并守试了重复使用菌丝体在糖质溶液中发酵生产灰树花胞外多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小刺猴头过滤掉发酵液的发酵菌丝体,水提和碱提后获得的均一组分多糖HMP-w1.1和HMP-a1.1进行结构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HMP-w1.1是分子量为36.3 kD的α型吡喃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岩藻糖(Fuc);HMP-a1.1是分子量为42.8 kD的β型吡喃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半乳糖醛酸(GalU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岩藻糖(Fuc)。综合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的试验结果,推断HMP-w1.1的糖苷键构型可能为1→、1→4、1→4,6、1→6、1→2、1→2,6;HMP-a1.1的糖苷键构型可能为1→6、1→2、1→2,6。  相似文献   

20.
潘峰  姚芸欣  唐鑫  吴卫 《微生物学报》2017,57(2):240-253
【目的】对瓦布贝母内生真菌芳香镰孢菌6WBY3胞外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液体发酵,有机溶剂脱脂,乙醇沉淀、大孔吸附树脂除色素,酶法和sevag法结合除蛋白、透析除盐等小分子物质、纤维素DE-52阴离子交换柱对胞外多糖进行分离;通过高效凝胶色谱-蒸发光检测器(HPGPC-ELSD)、紫外光谱(UV)、扫描电镜(SEM)、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PMP-HPL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氢核磁共振谱(~1H NMR)等方法对胞外多糖的理化特征进行研究;利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铁离子螯合实验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从菌株6WBY3发酵液中分离出2个均一的胞外多糖6WBY3EPS-3和6WBY3EPS-4,分子量分别约为17.41×10~6 Da和8.84×10~5 Da,主要单糖组分及摩尔比分别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8.16∶4.96∶10.00,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8.08∶1.71∶6.32∶10.00;SEM特征前者呈现不规则多边体结构,后者呈现规则四边体结构;FT-IR和~1H NMR结果表明6WBY3EPS-3含有丰富的半乳呋喃糖和甘露呋喃糖及少量的α-D-吡喃葡萄糖的酸性多糖,而6WBY3EPS-4同样主要为吡喃环糖,并且二者均含有α-和β-糖苷构型异头氢,均以α-构型为主。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多糖6WBY3EPS-3和6WBY3EPS-4有较弱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中等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中等的铁离子螯合能力。【结论】首次对瓦布贝母内生真菌6WBY3的胞外多糖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表明内生真菌6WBY3的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具有开发成抗氧化剂应用于医药食品等工业的潜力。同时本研究也可为其他内生真菌胞外多糖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