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1.为了明确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否可以减少择期乳腺癌根治术麻醉药的用量,产生针刺镇痛效应,并且缩短患者苏醒和拔管时间;2.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否可以明显的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眩晕及皮肤瘙痒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3.探讨电针镇痛效应是否与患者体内β-内啡肽、游离皮质醇有关。方法:选择60例进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每组30人。入手术室后TEAS组选择双侧合谷穴(LI4),内关穴(PC6)和足三里(ST36)作为穴位刺激30分钟,刺激频率为疏密波2/30 Hz,强度以患者所能承受为限(6-8 m A),对照组患者则仅将电极贴片贴于穴位,不给予电刺激。术中行Narcotrend脑电监测仪监测麻醉深度,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采集外周静脉血行皮质醇和β-内啡肽检测。首要观察指标是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次要观察指标是麻醉苏醒质量和麻醉相关副作用。结果:TEAS组瑞芬太尼用量(0.063±0.026μg·kg-1·min-1)相比对照组(0.091±0.032μg·kg-1·min-1)减少了30%。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拔管和苏醒时间在对照组分别为17(5)和14(8)min显著长于TEAS组(P0.05),TEAS组术后24小时眩晕和皮肤瘙痒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确实产生了针刺镇痛效应,大大减少了全麻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并降低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辅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166例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AS组(n=83)与对照组(n=83),对照组行常规处理,ERAS组以ERAS处理。观察两组术后1 d、7 d血红蛋白(H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RE)、白蛋白(ALB)等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Ig M)等免疫球蛋白,CD3+、CD4+、CD8+、CD4+/CD8+等T细胞亚群,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等炎性因子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7 d Hb、RbP、TRF、PRE、ALB、Ig A、Ig G、Ig M,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CD8+、IL-6、IL-8、IL-10水平均降低(P<0.05)。术后7 d,ERAS组Hb、RbP、TRF、PRE、ALB、Ig A、Ig G、Ig M、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IL-6、IL-8、IL-10低于对照组(P<0.05)。ERAS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8.43%)低于对照组(2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态,解除免疫抑制,清除炎性因子,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托吡酯联合左乙拉西坦对难治性癫痫患儿脑电活动、免疫球蛋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难治性癫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40)、对照组(n=40),均予原抗癫痫药物治疗方案,并积极预防并发症,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托吡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脑电活动、免疫球蛋白水平、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P0.05)。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癫痫样放电量、α波、β波、θ波、δ波数量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免疫球蛋白M(Ig M)水平未见显著变化,且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发作担忧、社会功能、情绪、精力等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难治性癫痫患儿经托吡酯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后,患儿脑电活动得到有效控制,患儿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用药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香菇多糖注射液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纤维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接受香菇多糖联合FOLFOX-4化疗,对照组术后接受FOLFOX-4化疗,观察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测定化疗前后纤维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口腔黏膜损伤、脱发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CD3~+CD4~-CD8~+细胞、CD19~+细胞、CD3~-CD56~+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Ig M、Ig A、Ig G、FIB的含量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CD3~+CD4~-CD8~+细胞、CD19~+细胞、CD3~-CD56~+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Ig M、Ig A、Ig G的含量与化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FIB含量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CD3~+CD4~-CD8~+细胞、CD19~+细胞、CD3~-CD56~+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Ig M、Ig A、Ig G、FIB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FI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菇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能够减轻直肠癌根治术后FOLFOX-4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结肠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8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94,丙泊酚麻醉)和研究组(n=95,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记录两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麻醉诱导10 min(T2)、术毕拔管后10 min(T3)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T1时间点降低,T3时间点高于T2时间点(P0.05),研究组T2时间点HR、MAP较T1时间点降低(P0.05);研究组T2、T3时间点HR、MAP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术后1h(T4)、术后1d(T5)时间点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研究组T4、T5时间点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手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可有效改善围术期各项指标,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6年6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RA患者,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与研究组(n=46)。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来氟米特片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44/4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26%(36/4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RA患者效果优于单用甲氨蝶呤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降低Ig G、Ig A、Ig M以及炎症因子水平,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频率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共选取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根据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不同随机分成4组,N组患者20人不做经皮穴位电刺激,E1-E3组患者60人术中在内关、百会和风池穴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中E1组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为2Hz,E2组频率为100 Hz,E3组频率为2/100 Hz。观察四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N组比较E1-E3组POCD的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1、E2、E3组患者POCD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百会和风池穴可有效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但不同频率参数的刺激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与心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诊治的20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孕检的200名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SP70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D(Ig D)和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监测两组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指数(SVI),计算左心室质量(LVM)、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与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的比值(E/Em)、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E/A)。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HSP70水平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组的血清HSP70水平明显升高,而Ig G和Ig M水平明显下降,并且LVESD、LVEF、E/A也明显下降(P0.05)。血清HSP70水平与Ig G、Ig M、LVESD、LVEF、E/A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P70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血清HSP70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免疫功能和心功能下降存在相关性,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老年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肺功能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9年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SP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研究组(n=35),对照组给予传统多孔VATS肺结节切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单操作孔VATS肺结节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肺功能、免疫球蛋白、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的并发症,且两组均无复发病例。两组术后1个月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5 d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治疗老年SPN,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提高免疫力,减轻肺功能损伤,且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全麻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组和假电刺激(C)组,T组麻醉诱导前30分钟给予电刺激,C组患者仅将电极片贴附在相同穴位但不给予电刺激。记录两组在入室(T0)、手术结束时(T1),拔管后即刻(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的血压(NI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静脉血中的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的浓度;记录两组的拔管质量评分以及Ricker镇静-躁动评分。结果:T组在T2~T4时的NIBP、MAP、HR以及E、NE、Cor的浓度均较C组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T组的拔管质量评分以及Ricker镇静-躁动评分降低(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减轻行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围拔管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于2016年9月到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复合组(n=60),对照组采用全麻,复合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气腹前(T_1)、气腹后15 min(T_2)、气腹结束后(T_3)和出室即刻(T_4)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和心率(HR)的变化;手术前、麻醉复苏前和术后1天的胰岛素抵抗指数(IR)、血糖水平(BS)、肾上腺素(AD)以及血清皮质醇(Cor)水平的变化;麻醉前、麻醉后2 h、术后1天和术后3天的CD3~+、CD4~+、CD4~+/CD8~+的水平变化。结果:复合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复合组患者在T_2、T_3、T4时间点的DBP、SBP和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复苏前和手术后1天,复合组患者的IR、BS、AD、Cor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2 h、术后1天和术后3天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手术患者进行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72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给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血清白介素-6水平(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NF-α)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为(130.5±11.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71.3±37.8)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IgA及IgM,在T1、T2、T3及T4时刻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TNF-α、CD3及CD4在麻醉后较T1时均有明显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均存在抑制作用,且以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为主,而腰硬联合麻醉抑制作用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多点针刺对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患者胃肠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NO)、髓过氧化物酶(MPO)、热休克蛋白90(HSP90)、食欲素A(OX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10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刺组(n=55例)及对照组(n=5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点针刺,时间分别为:术前30分钟(采血后)、术后4-6小时、术后两天,每日两次,每次留针30 min;取穴为双侧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内关、合谷、百会、印堂穴。检测两组术前30分钟(针刺前)、术后30分钟、术后第3 d的血清NO、MPO、HSP90、OXA水平的变化;记录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肛门自主排便时间、肠鸣音的恢复时间,观察术后48 h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0 min,与术前相比较,NO、MPO、HSP90升高,OX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与术后30 min相比较,NO、MPO、HPS90下降,观察组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与术后30 min相比较,OXA升高,观察组水平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观察组腹胀、恶心呕吐及腹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针刺可显著促进全麻LC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加快术后腹胀、恶心呕吐及腹痛缓解;显著降低全麻LC术后患者血清NO、MPO、HSP90水平,升高血清OXA水平。我们推测,OXA信号通路增强,可能是多点针刺治疗全麻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中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围手术期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到2020年进行根治术手术的6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的维持,研究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2 h、8 h和24 h VAS和Ramsay评分以及麻醉诱导前、术中1 h和术后24 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手术后2 h、8 h和24 h VAS和Ramsay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中1 h和术后24 h,研究组患者外周血CD3+、CD4+以及CD4+/CD8+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外周血CD8+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显著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使用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不会影响患者镇痛效果,但可以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影响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两组入室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T2)、止血带60 min(T3)、松止血带5 min(T4)、拔除气管导管时(T5)、术后6 h(T6)、术后24 h(T7)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等指标,两组术前、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结果:研究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1、T3、T5时点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时点SBP、D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T4、T5、T6时点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术后6 h、术后12 h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的镇痛药物使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中,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且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全身麻醉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S-100beta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 86 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术后予以抗感染、 肠外营养支持等常规术后治疗,实验组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后6 h、1 d、3 d及 7 d 测定MMSE 评分及血中S-100beta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全麻宫颈癌根治术后均出现中度认知障碍,MMSE 评分较麻醉前下降,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实验组术后3 天、7 天MMES 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宫颈癌根治术后血中 S-100beta蛋白水平升高,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实验组术后1 d、3 d与7d S-100beta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 麻素能够明显改善全麻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降低S-100beta蛋白水,提高术后恢复效果,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 72 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 例,其中观察组给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患者手术时 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血清白介素-6 水平(IL-6)、肿瘤坏死因子-a 水平(TNF-a)以及T 细胞亚群 (CD3、CD4)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为(130.5± 11.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71.3± 37.8)ml,与对照组比较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IgA 及IgM,在T1、T2、T3 及T4 时刻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 TNF-a、CD3 及CD4 在麻醉后较T1 时均有明显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均存在抑制作用,且以 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为主,而腰硬联合麻醉抑制作用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根治患者围术期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治疗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纤溶功能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诱导后患者的MAP与HR值与诱导前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毕MAP与HR值在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诱导后5 min与术毕的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诱导前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能改善胃癌根治患者围术期纤溶功能,从而减轻患者高凝状态,安全性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