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师培训中的应用。方法:100名康复治疗师志愿者按从业时间分为低、中、高级治疗师,随后将不同资格的志愿者平均分配到传统教学法教学组(对照组)和案例教学法教学组(实验组),以脑性瘫痪的康复为主要内容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针对学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病例的分析进行考核。结果:实验组的学员基础知识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对病例的分析能力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实验组学员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论:在康复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1 头花杜鹃 ( Rhododendron capitatum Maxim) 杜鹃花科 ,杜鹃花属。常绿灌木。生于海拔 2 90 0~ 4 30 0 m高山阴坡。花期 5~ 6月。2 红花绿绒蒿 ( Meconopsis punicea Maxim) 罂粟科、绿绒蒿属。多年生草本 ,生于海拔 30 0 0~ 4 60 0 m山坡草地 ,高山草甸。花期 6~ 8月。3 五脉绿绒蒿 ( 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 罂粟科、绿绒蒿属。多年生草本 ,生长在海拔 2 4 0 0~4 0 0 0 m高山草甸 ,灌丛草甸。花期 6~ 8月。4 唐古特报春、甘青报春 ( Primula tangutica Duthie) 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 ,生长于海… 相似文献
3.
以2000-2014年Landsat TM、ETM+以及OLI影像为基础,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方法提取我国西北地区111个面积10.0 km2以上湖泊矢量数据,并对湖泊面积变化总体趋势、空间分异特征以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期间,西北地区湖泊总面积呈整体增加的态势,由1.58×104 km2增加为1.74×104 km2。(2)在研究时段内,我国西北地区湖泊面积在整体增加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根据湖泊面积变化不同,研究区可以被划分为稳定、扩张、萎缩3种类型和5个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与青海省南部为湖泊面积稳定区;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北麓、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地区、祁连山南麓至三江源北部大片区域为湖泊面积扩张区;由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组成的北疆中部地区和喀喇昆仑山北坡山区为湖泊萎缩区。(3)受研究区复杂的自然人文环境影响,在不同区域引起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不尽相同:总体而言,降水增加、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融水增加和冻土水分释放是湖泊面积呈现扩张趋势地区的最主要原因;在湖泊面积稳定区,湖泊所处的地形条件以及湖泊与河流间强烈的水量交换起着关键作用;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是湖泊萎缩区的主要影响要素,但在喀喇昆仑山北坡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和驱动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土地利用影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产品叠加细化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改进模型测算和空间刻画西北地区2009—2017年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区域三维生态足迹;然后基于上述结果计算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流量资本占用率和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描述生态安全变化;最后用STIRPAT扩展模型结合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三维生态足迹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7年研究区的区域足迹广度总体上呈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2009年最低为3.116 hm~2/人,2016年达到最高为3.796 hm~2/人;区域足迹深度研究期内一直上升,从2009年的11.550 hm~2/人上涨为19.031 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研究期内也一直增加,由6.006 hm~2/人增加为9.760 hm~2/人。(2)研究区2009—2017年整体生态安全持续恶化,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其中宁夏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新疆和陕西生态环境脆弱,甘肃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差,青海生态安全良好;不同地区地类的安全状况基本不同,但...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及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1960—2011年西北地区111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此计算出各站的湿润指数,并对其进行标准化,统计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对西北全区和不同自然区的降水量及极端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西北全区年降水量变化倾向率表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0.17 mm。由该区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可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部分:明显增加区、轻度增加区、减少区。西北全区极端干旱发生频率的平均值为3.8月/a,气候变化倾向率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11月。根据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变化的空间差异,也可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部分:明显减少区、轻度减少区、增加区。极端干旱发生频率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无雨总日数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7.
依据孢粉资料探讨我国西北地区第三纪时期的干旱化及其与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依据孢粉资料讨论我国西北地区第三纪时期植被的演变情况,认为始新世时古地中海和副古地中海(Paratethys)自南亚及中亚地区的撤退,以及中新世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东亚季风的屏蔽,都对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起了重大作用。上新世中期开始的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和冬季风(寒流)的劲吹,使本地区植被成分更趋单调.演变成荒漠型植被.气候更趋干旱。根据孢粉资料推测:太平洋季风至少在中中新世已经形成并可伸展至兰州地区,而印度洋季风有可能是同时出现的,并可侵袭到目前的甘肃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在比较系统总结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的基本特征,阐述了现代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地表蒸发和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规律;并且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西北地区冬、春小麦、玉米、马铃薯、冬油菜、棉花、胡麻、牧草、葡萄等9种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种植面积、气候产量以及畜牧业活动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发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利弊皆存,而且不同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差异较大.研究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比较重要的科学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9.
??????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级别城市的二级综合医院脑卒中患者对康复服务的满意度,探索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 自设脑卒中康复服务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县级市和直辖市2所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对直辖市综合医院康复服务的移情性和有形性评价高于县级市医院,对服务响应性评价低于县级市医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两所医院脑卒中康复服务的经济性评价均较低。结论 通过采取改善医务人员行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健全康复服务体系建设3个层面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级别城市二级综合医院康复科脑卒中康复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针刺及电磁波照射联合康复运动训练对膝骨关节炎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骨科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7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5)。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刺及电磁波照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IL-1β、iNOS及SOD水平以及lysholm膝关节康复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IL-1β、iNOS及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Lysholm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电磁波照射能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情况,提高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干旱区蒸散发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利用MODIS ET数据集中2000—2014年的地表实际蒸散发量产品,运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法,研究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蒸散发的空间格局、不同维度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全区蒸散发量总体较小,蒸散发量小于200 mm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8.329%。在空间上ET自山区向两侧平原减少,不同土地覆盖的ET大小为:林地农用地草地稀疏植被。受降水和土地覆盖的综合影响,ET的高值区(400 mm)主要在降水丰富的山区林地和草地,而低值区(200 mm)主要在降水较少的平原稀疏植被区和草地。(2)近15年全区蒸散发变异程度不明显,以相对较低的波动变化为主。各亚区内波动较低区域的比例为:北疆天山祁连山内蒙西部河西走廊南疆。(3)15年间全区年均蒸散发量呈波动变化,总体有微弱的减小趋势,变化率为-0.9348 mm/a。基于像元尺度的分析也表明全区ET以减小的变化趋势为主,但各亚区的减小程度各异:天山内蒙西部河西走廊北疆祁连山,仅南疆有增加趋势。(4)全区ET的Hurst指数均值为0.689,Hurst指数大于0.5的范围所占比例为80.033%,未来全区蒸散发的变化趋势以持续性减小为主。其中22.003%区域的变化趋势无法确定。未来各亚区ET的减少趋势为:内蒙西部天山河西走廊北疆祁连山南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阶段的疗效。方法:选取了24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08例)给予针灸疗法观察组(132例)给予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疗法。通过观察并记录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SF-36量表评分,评价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阶段的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3.9%,对照组患者有效率81.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和Fugl-Meye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较多,Fugl-Meyer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较多(P0.05),治疗前,两组SF-36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两组SF-36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在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3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5项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性记忆障碍实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前瞻性记忆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6周和12周后记忆障碍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6周和12周后记忆功能均较康复训练前的瞬时、短时、长时记忆有明显好转(P0.05),对照组患者在康复训练6周和12周后记忆功能与康复训练前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同时期记忆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焦虑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住院时(P0.05),而对照组各项指标与住院时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性记忆障碍的治疗中采取康复训练,能使患者的记忆功能显著提高,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了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张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5,5(4):32-34
目的: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4期的康复护理训练的疗效观察,探讨康复训练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资料收集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康复组,均采用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接受康复护理训练;而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护理训练。采用Barther指数评分法予以评定。结果:康复组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运动功能的恢复。对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功能恢复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栓通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CAT)恢复期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CAT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服用血栓通配合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各项基本指标并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肢体Fugl-Meye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肢体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出院时上肢依然未完全恢复。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血栓通药物配合适当的康复训练疗效较好,术后肢体恢复理想,值得作为治疗CAT的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Stream Restoration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Project Manag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eanne M. Rumps Stephen L. Katz Katie Barnas Mark D. Morehead Robin Jenkinson Stephen R. Clayton Peter Goodwin 《Restoration Ecology》2007,15(3):506-515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per year are spent on river restoration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PNW),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effort. To help address this gap, we analyzed a database containing 23,000 projects at 35,000 locations in the region. We selected a subset of these projects for interviews using a survey instrument developed by a national team of scientists. In total, 47 project contacts in the PNW were interviewed to learn from the individuals directly involved in restoration. At least one‐third of the projects surveyed (34%) did not conduct sufficient monitoring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More than two‐thirds (70%) of all respondents reported their projects were successful, but 43% either have no success criteria or are unaware of any criteria for their project. Although almost two‐thirds (66%) of respondents anticipate a need for ongoing project maintenance, less than half (43%) have maintenance funds availabl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effectiveness monitoring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s not a usual component of project design. Consequently, we can only assess the benefits in a few isolated projects and cannot quantify the cumulative benefits of restoration on a larger scale.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1) planning prior to implementation of restoration projects that accounts for monitoring design; (2) coordinated effectiveness monitoring to assess cumulative effects of restoration; and (3)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projects based on real measures of project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122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月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空间分布及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95.9%的站点有增湿特征,全区增湿趋势为9.31mm/10a(P0.01),但增湿幅度存在区域差异性,其中祁连山亚区(38.67mm/10a)增湿最明显;从季节来看,冬季增湿具有全区普遍性,但夏季增湿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明显。全区及各亚区降水量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有明显的突变特征,除内蒙西部亚区外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降水量序列存在4、8、12a和22a振荡周期,其中22a尺度振荡周期最强,其次是12a尺度。全区32%的年份降水量属正常范围,偏干年份为24%,异常偏干年份为12%,异常偏湿和偏湿年份均为16%。20世纪70年代之前降水量略低于标准降水均值,80年代开始有区域性增湿趋势,90年代之后全区增湿均较明显,正距平年数比例由70年代的10%上升至21世纪初的80%,西北干旱区整体处于相对湿润时段,且增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熏洗剂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于手术后2周给予活血止痛熏洗剂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手术后单纯给予功能康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6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86,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症候功能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AIMS2-SF生活质量积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著性(P0.05)。结论:活血止痛熏洗剂联合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确切,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临床上应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政策的调整,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基于西北干旱区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土壤、地形、气候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构建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地理探测器对西北干旱区2000、2007、2012、2018年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来看,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以重度脆弱性为主;从不同土地利用脆弱性来看,微度脆弱区以草地、林地为主,轻度脆弱区以草地为主,中度脆弱区和重度脆弱区以未利用地为主,18年来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整体保持不变;(2)影响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性分异的主导因素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位指数、气温、降水、夜间灯光指数,各因素对生态脆弱性的平均决定力分别为0.63、0.36、0.27、0.26和0.22。(3)基于生态脆弱性监测结果和驱动因素分析,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生态核心保护区、生态综合监测区、生态优化关注区、生态恢复治理区、生态潜在治理区,并提出相应管理方案。研究可以为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