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对HBV特异性T细胞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例,其中完全应答(CR)组3例,部分应答(PR)组4例,无应答(NR)组3例,观察治疗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水平及HBV DNA、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HBV DNA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CR组和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1,P0.05)。患者HBV特异性CTL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于CR组,强烈的增殖反应在12周时达到最高,持续反应到36周(t=28.27,P0.05),对于PR组,强烈的增殖反应出现在12周(t=15.57,P0.05),而NR组则无明显的增殖反应(P=0.286)。患者治疗后第3个月IFN-γ和TNF-α含量较治疗开始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IFN-γ)=23.43,F_(TNF-α)=18.27,P0.05),第6个月、第12个月IFN-γ和TNF-α含量均高于治疗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IFN-γ)=27.35,F_(TNF-α)=16.17,P0.05);第6个月和第12个月IFN-γ、TNF-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降低HBeAg水平,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功能随着治疗的延长而增强,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人αB干扰素(IFN-αB)是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调节因子,能抵御病毒感染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在临床上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IFN-α在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慢性白血病、肝炎等方面显示良好的效果,资料表明IFN-αB抑制病毒作用较αD型干扰素强30倍。本文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IFN-αB高效表达菌株E.coli XL-Blue/pBm,经酶(?)鉴定、DNA测序、SDS-PAGE、Western Blot及生物活性测定等分析鉴定,表明能特异性地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26 kD IFN-αB。表达水平达到23%(占总菌体蛋白比值),比活为1.0×10~6/mg,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丙肝疫苗研究的困惑与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80%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与甲肝、乙肝不同的是,约有60%的丙肝呈慢性化,且容易发生肝硬化,并与肝细胞肝癌关系密切”,危害很大。长期以来,对丙肝的治疗一直悬而未决。近几年采用基因工程产物IFN-α、IFN-β等治疗,但很不理想。因此对丙肝的预防很重要。除了加强对抗-HCV及HCV RNA的检测外,人们已注意到HCV疫苗,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疫苗的研制并不顺利。本文着重就HCV疫苗研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阴道用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RVV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硝酸咪康唑栓0.2g/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10万IU/粒,于月经干净3d后阴道给药,每次1粒,1次/d。观察组联合布拉氏酵母菌0.5g/次,2次/d,口服。连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阴道分泌物炎性指标水平、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305,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5.004,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9,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IL-6水平逐渐下降,IFN-γ水平逐渐上升,但观察组升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阴道用药治疗RVVC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阴道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和N-乙酰半胱氨酸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肺功能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6例确诊为IPF的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吸氧,戒烟,吸入布地奈德及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小剂量阿奇霉素片。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的疗效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完成2个疗程(6个月)治疗后,检测和比较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O2)、肺活量(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单位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VA%pred)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的有效率(20/26,76.9%)明显高于对照组(14/30,46.7%),且PO2、VC、FEV1%pred、MVV%pred及DLCO/VA%pred等肺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NF-α、IL-8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IL-4、IL-10、IFN-γ浓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治疗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NF-α、IL-8、IL-4、IL-10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IFN-γ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和N-乙酰半胱氨酸可能通过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FN-γ等炎症因子浓度有效改善IPF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C-CIK细胞输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IL-6、TNF-α及血清微量蛋白水平影响研究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已确诊的处于CR期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8例,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DA化疗方案进行巩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C-CIK细胞输注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VEGF、IL-12、LDH、IFN-γ水平的变化,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5年后生存率情况进行系统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及5年生存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VEGF、LDH水平均降低,血清IL-12、IFN-γ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6、TNF-α、VEGF、LDH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12、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CIK细胞输注疗法的运用能有效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疗效,推测其机制与血清IL-6、TNF-α、VEGF、LDH水平的降低,及血清IL-12、IFN-γ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19种油菜甾醇内酯类似物和有关甾体化合物在水稻叶片倾斜及萝卜幼苗生长试验中的生物活性。表油菜甾醇内酯(24—Epi—BR)在两个系统中都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C_2位失去羟基(香蒲甾醇)仅在水稻试验中有高活性,改变C_22位侧链结构(2α,3α双羟基—6—酮—23,24—双失碳—β—高-5α—胆烷酸甲酯)在萝卜试验中仍有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干扰素-α(IFN-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A组,5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B组,同期于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C组。比较3组患者粪便标本中菌群分布情况,同时比较3组患者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FN-α、IL-6、IL-1β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B组,而肠杆菌、肠球菌及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显著高于B组(均P0.05)。B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C组,而肠杆菌、肠球菌及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显著高于C组(均P0.05)。Ⅱ度菌群失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显著高于I度菌群失调者(均P0.05)。Ⅲ度菌群失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显著高于Ⅱ度菌群失调者(均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与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呈正相关,而其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同时其外周血IFN-α、IL-6、IL-1β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肠道菌群与血清IFN-α、IL-6、IL-1β可能协同参与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AL)化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2010年3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化疗治疗的53例AL患者(AL组),并同期抽选我院4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以及酶联法检测两组外周血IL-2、TNF-α和VEGF水平,并探讨A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IL-2、TNF-α、VEGF水平变化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AL组化疗前外周血TNF-α、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L组化疗6个月后外周血IL-2、TNF-α和VEGF含量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组化疗6个月后长期缓解未复发者42例、复发者11例;复发患者的外周血TNF-α、VEGF水平较未复发组高,IL-2较未复发组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AL患者的外周血IL-2、TNF-α、VEGF含量可作为诊断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正>人干扰素(IFNs)用于临床已十年多了,它对人类癌症和病毒疾病的治疗有效。最多使用的四种IFNs是重组IFN-α2a,重组IFN-α2b,类淋巴细胞系IFN-αn1和白细胞IFN-αn3。近几年,有资料证明,用重组IFN-α2a,IFN-α2b和类淋巴细胞干扰素(IFN-αn1)治疗的病人可产生干扰素中和抗体。用人IFN-β治疗的病人也出现类似的抗体应答。然而,重组人IFN-β则是例外。治疗后的病人血清中,出现IFN-α抗体的水平似乎同治疗期间使用的  相似文献   

11.
张惠敏  李鸣  靳风烁  叶锦 《生物磁学》2009,(13):2533-2534
目的:探讨手指引导下行直肠粘膜下注射争光霉素治疗直肠内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对8例直肠内尖锐湿疣患者在直肠指诊并在手指引导下进行疣体局部直肠粘膜下注射0.1%争光霉素,并进行末次治疗后6个月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1-2次治疗后损害消失,复发率为25%。2例复发患者经过2次以上治疗得到痊愈。所有患者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手指引导下行直肠粘膜下注射争光霉素治疗直肠内尖锐湿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α2b-IFN对PBMC内CD25的诱导及对HCV-RNA、抗-HCV转阴效果。方法用BSA法检测慢性丙肝患者治疗前后CD25表达水平。以α2b-IFN(3 MU/d)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PBMC内HCV-RNA和血清HCV-RNA、抗-HCV。结果慢性丙肝患者α2b-IFN治疗后静息期、诱导期CD25表达水平分别为(3.44±0.77)%、(33.62±3.95)%,PBMC、血清内HCV-RNA和抗-HCV转阴率分别为42.31%(11/26)、57.69%(15/26)和65.38%(17/26),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α2b-IFN可诱导CD25表达,对PBMC内HCV-RNA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国内信息     
番鸭IFN-α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广东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王春霞、王林川和黄爱芳等6位先生从经免疫的番鸭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经PHA刺激培养后提取总RNA,采用RT-PCR法,按照GenBank中序列号为X84764鸭I型IFN(DIFN1)基因设计引物,扩增出了番鸭IFN基因,命名为MDIFN-α,包含编码MDIFN-α成熟蛋白全部核苷酸序列。DIFN1开放阅读框架(ORF)有576个核苷酸,编码191个氨基酸,其中除去信号肽的IFN-α为成熟DIFN1,共有48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61个氨基酸,含有不完整信号肽的MDIFN-α与X84764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7%。故他们6位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病情加重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30例)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的血清TNF-α、IL-6,同时检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主要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主要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红素(TBIL)显著升高(P<0.05),胆固醇酯(CHE)、血浆白蛋白(ALB)、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降低(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TNF-α、IL-6升高水平与ALT、TBIL、PTA升高或降低水平呈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果提示,TNF-α、IL-6参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免疫病理损伤过程,检测血清TNF-α、IL-6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单纯性咬肌肥大患者的疗效及对咬肌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纯性咬肌肥大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单次注射A型肉毒毒素,研究组给予连续注射A型肉毒毒素。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9个月、治疗后12个月,采用超声对进行咬肌厚度进行检测;在治疗后12个月调查两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同时邀请两名专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记录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9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咬肌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咬肌厚度在治疗后1个月至治疗后6个月逐渐降低,治疗后6个月达到最低值,在治疗后9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开始回升。研究组患者的咬肌厚度在治疗后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并在治疗后12个月达到最低值。两组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的咬肌厚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本人的主观评价和专家评价为A、B、C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E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次注射相比,A型肉毒毒素连续注射能更好的降低咬肌厚度,同时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和专家的评价较好,且不良反应少,临床上治疗咬肌肥大时可选用连续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对α干扰素(IFN-α)中和活性有突破性提升的双特异性抗体。方法:以靶向IFN-α不同表位的中和单抗Amilimumab和Sifalimumab为基础,采用FIT-Ig(Fabs-in-tandem immunoglobulin)双特异性抗体平台技术,通过分子克隆方法构建针对IFN-α的双特异性抗体FIT2的表达载体,并在Free Style 293-F系统中进行瞬时转染表达;采用protein A柱亲和纯化目标双特异性抗体,SDS-PAGE初步考察目标抗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组分及纯度;采用forte BIO系统鉴定其整体结合活性,并分别确认双特异性抗体的2个抗原结合表位的活性;通过ELISA方法评价其特异性,37℃放置实验鉴定其稳定性,Daudi细胞增殖实验定量评价双特异性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构建了双特异性抗体FIT2表达载体,在Free Style 293-F系统中实现了瞬转高效表达,表达量为127 mg/L,亲和纯化获得目标双特异性抗体FIT2,纯度可达98.5%;FIT2结构稳定,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未发现与其他类型的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存在交叉反应;FIT2对IFN-α1b-His的结合活性显著优于2个亲本抗体,特别是解离过程的改善尤为明显;同时,FIT2有效保留了2个抗原结合表位的活性;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FIT2对IFN-α1b具有优越的中和活性,其中和效能显著高于任一亲本抗体,明显优于2个亲本抗体联用。结论:获得了对IFN-α1b中和活性有突破性提升的双特异性抗体FIT2,特异性良好且结构稳定,有望成为治疗IFN-α相关疾病的良好的成药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关节腔灌洗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所有患者在颞颌关节区域局麻下建立关节上腔的双通道灌洗系统,实验组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关节腔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对照组只进行关节腔灌洗术,术后随访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6个月时患者非辅助最大开口度、侧向运动幅度、咀嚼时疼痛感;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4周、治疗后6个月时颞下颌关节最大张口度和侧向活动距离明显增大,而咀嚼时疼痛感明显减轻,且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4周时血清IL-6、TNF-α水平较术前及同时期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灌洗术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是治疗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简单、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关节腔灌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gB基因型分析及细胞因子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新生儿肝炎患儿CMVgB基因型分布,研究不同gB基因型致病性的差异。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技术等测定45例新生儿肝炎患儿尿中巨细胞病毒gB基因型,并分析gB基因型与其临床症状的关系。并用ELISA方法测定患儿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显示,新生儿肝炎在gB1~4型中均可发生,以gB1型为主。病理性黄疸为惟一症状的患儿只在gB1型和gB3型中出现,且预后较好。新生儿肝炎患儿血清TNF-α和IFN-γ皆高于对照组,可能与CMV肝炎的病理变化和病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基于炎症免疫调节探讨艾拉莫德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3月期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和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120例RA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为60例。对照组接受硫酸羟氯喹治疗,研究组接受艾拉莫德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γ(IFN-γ)]、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简易健康生活质量评分(SF-36)、免疫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同时观察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研究组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晨僵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TNF-α、IL-6、IFN-γ、IFN-α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CD8+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CD4+、CD4+/CD8+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IgG、IgM、IgA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VAS评分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艾拉莫德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RA,疗效确切,能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缓解关节疼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副作用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反应、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血清白介素7受体(IL-7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接收的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脉冲射频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6个月的优良率为93.33%,与对照组的8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IL-7R、TNF-α、I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冲射频术和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有较高的疗效,但脉冲射频术的治疗周期更短,更快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膝关节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可在临床上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