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以"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为例,阐述了以"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活动为载体,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合作探究和互动评价的教学策略进行概念构建教学。通过确定大概念,逆向设计确定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和设计学习体验的教学活动;实验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明示要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构建DNA空间结构以突破概念学习的难点,尝试概念学习的迁移,最终达到学生构建并正确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简单制做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以“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例.论述如何运用“体验——合作学习模式”构建DNA的结构模型:首先构建概念模型作为“先行组织者”:然后以小组合作方式制作DNA的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最后因势利导构建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周玲 《生物学通报》2013,48(6):54-55
利用生活中的简易材料,师生共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亲身体验中理解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等知识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荆林海 《生物学通报》2011,46(10):23-25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的实验,教学中做的频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师感觉本实验对高中生而言过于简单,属模仿水平的操作性实验,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背景与经过,分析了3组科学家探索DNA双螺旋结构的得失.论述了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DNA聚合酶Ⅰ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被发现的,阿瑟·科恩伯格在研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研究成果的推动下,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得到进一步揭示,并催生了PCR技术的问世,同时也促进了其他DNA聚合酶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DNA聚合酶I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被发现的,阿瑟·科恩伯格在研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研究成果的推动下,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得到进一步揭示,并催生了PCR技术的问世,同时也促进了其他DNA聚合酶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印度V.Sasisekharan,N.Pattabiraman和Goutam Gupta提出了一个新的DNA结构模型(载Proc.Natl.Acad.sci.USA,1978.75,(9):4092—4096.),称之为Space-filling(corey-Pauling-Koltun)模型。根据这一模型,DNA不是双螺旋结构,而是一对多核苷酸链按照Watson-Crick碱基配对原则边对边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以探究DNA分子结构为课堂主线,分析科学史料,创设探究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史料分析与模型构建有机结合,重现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究之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实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双突破。  相似文献   

11.
1953年华生和克里格(J.D.Watson和F.H.Crick)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58年后提出并建立了中心法则:DNA复制产生DNA,DNA转录产生RNA,RNA转译产生蛋白质。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传到DNA和RNA(图1)。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与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师分享几个实用素材,正在学习生物化学的学生亦可直接使用.素材包括多媒体类例如绪论导入歌曲"Biochemistry",ATP合酶工作原理的视频,RCSB PDB蛋白质结构数据库,RasMol分子图像观察软件等;实物类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纸质模型,tRNA一二三级结构的纸质模型等.侧重素材...  相似文献   

13.
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三位年轻的科学家,他们是: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与莫里斯·威尔金斯,以表彰他们1953年在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式上所作出的贡献。他们的成就受到颁奖委员会及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度赞扬。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加深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使生命科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推向更深一层的分子水平,被誉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这个模型成为20世纪生物科学中最重要的发现。这个模型的建立过程仅仅才有18个月,但前人为建立这个模型作的前期工作却可追溯到  相似文献   

14.
吕宝忠 《古生物学报》2004,43(2):217-217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是2 0世纪自然科学三大成就之一,其重大意义及影响可见诸多种媒体。《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杨群主编,科学出版社,2 0 0 3)的第1章首先简要地回顾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其后分子生物学的重大进展,接着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的基本概念,最后对古DNA这个狭义分子化石做出明确界定(因为古DNA是分子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难点)。而在该章附录中包含了从古DNA标本的采集到分子古生物实验室设置的颇为详细的介绍。第3章进一步描述了古DNA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由于DNA序列不稳定,容易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考察了DNA分子链的各种运动自由度,从B型DNA的双螺旋结构出发,建立了DNA的振动动-内激发-转子模型,并由此给出了相应的哈密顿函数、运动方程和孤子解,较为全面地阐明了DNA的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J.Watson和F.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学说40周年,世界范围内都在纪念这一生命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成就。Watson和Crick学说的伟大功绩在于其根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阐明了遗传物质的功能和信息传递机制,从而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40年过去了,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当今自然科学中发展速度最快、对人类认识和实践影响最大的学科之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核酸结构单元的基本思想,在分析给出任意碱基对片段的自由度集合和两碱基对片段的简化自由度集合的基础上,建立了DNA/m5cDNA/RNA双螺旋结构的理论模型和两碱基对部分柔性的构象计算方法.利用本方法获得的标准B-DNA双螺旋构象参数与实验基本一致.根据DNA嵌插受体的统计性实验约束,优化产生了适用于阿霉素类抗癌药的三碱基对DNA片段的理论嵌插受体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主要阐述"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单元教学设计的依据、思路和目标表述,以及模型构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本单元教学通过访谈法进行学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行为、情感和行为倾向,通过呈现科学史料,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体4个基本步骤构建DNA模型,并进行模型分析进而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特性。  相似文献   

19.
RNA组学:后基因组时代的科学前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表明,每当DNA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都会出现一个RNA研究的高潮.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掀起了在RNA转录和翻译水平解读遗传信息的高潮,导致mRNA,tRNA和rRNA的发现以及遗传密码和“中心法则”的建立.1977年分裂基因(split gene)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在RNA转录后加工水平解读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及机制.  相似文献   

20.
岑萧萍  周润  王元梅  杨焕明 《遗传》2024,(5):357-359
<正>2023年4月,生命科学界同时庆祝了两大里程碑事件的完成——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20周年,这标志着人类在解析生命科学的奥秘的显著成就。同时,也诞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下一个生命科学的里程碑会是什么?1958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其中从DNA到RNA的转录过程极为复杂,尤其是RNA分子修饰,这一过程出错率极高,这使得RNA具有高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