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娟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173-173
癌症通常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的过度增殖而发生。导致癌症发生的突变后基因称为癌基因。通过扫描定位、生物鉴定等方法,目前已经有超过350个癌基因被鉴定。因为技术手段有限,必定存在被漏检基因。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使对肿瘤细胞基因组进行系统的重新测序成为可能。由此可发现更多与癌症发生相关的基因突变。蛋白激酶是很多生物调控过程的关键,目前很多已知的癌基因都含有蛋白激酶结构域。抑制蛋白激酶的突变是有效的肿瘤预防治疗措施。最近,科研工作者对至少210种人类癌症相关的518个蛋白激酶基因外显子进行了大规模测序研究,结果新发现了超过1000个体细胞突变基因。它们大多属于“过客”基因而不引起癌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对肿瘤遗传学富有成果的探索是从70年代开始的,人们从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水平对肿瘤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DNA的分析,发现凡是肿瘤细胞都伴有染色体畸变。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类正常细胞中存在癌基因和抗癌基因,二者的相互作用是癌发的关键。这一突破性研究进展,使肿瘤遗传学步入全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更近一步     
发现: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Stephen Jackson与同事发现能够和抑癌基因互动的CtIP蛋白还可以通过同源重组利用保持完整的同源染色体来修复DNA双链破裂。随着对DNA修复机制的理解的加深,研究人员就能发现癌症的新疗法,因为癌症的一个特征就是细胞的DNA修复机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4.
周学  杜宜兰  金萍  马飞 《遗传》2015,37(9):855-864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2nt的内源性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转录本互补结合调控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miRNA可以直接充当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生长。为更进一步揭示癌症相关miRNA的特征及靶基因的功能,文章通过数据库搜索及文献检索,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了475个癌症相关miRNA,系统地比较了癌症相关miRNA与非癌症miRNA以及基因内和基因间区癌症相关miRNA在保守性、SNP位点分布、癌谱及转录调控等特性。研究发现,癌症相关miRNA比非癌症miRNA保守性要强,发生SNP概率比较低,同时发现miRNA所涉及癌症数目与保守性成正相关。基因组定位分析发现,癌症相关miRNA比非癌症miRNA更倾向于成簇存在。进一步对宿主基因、癌症相关miRNA及作用的靶基因与癌症发生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一些非癌症miRNA的宿主基因倾向于被癌症miRNA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miRNA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为miRNA作为癌症诊断指示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肿瘤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是由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失活的结果,而抑癌基因的失活可能在其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是能够抑制细胞的恶性转化,对正常细胞的增殖起负性调节的基因。抑癌基因的失活常常表现为一个等位基因丢失(allelic loss)和另一个存留等位基因(retained allele)突变。其中,等位基因丢失就是由肿瘤中常见的染色体区域或节段缺失所致,它同时还会伴有抑癌基因座位相邻区域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IDH是指肿瘤基因中特定染色体上某种DNA多态标记的等位基因片段由同一患正常组织基因组的两种变成一种,即等位基因型由杂合子变成纯合子。IDH是肿瘤细胞中染色体缺失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人类第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座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出现高频率的杂合性丢失(LOH),提示该部位可能是抑癌基因潜伏的位点。最近克隆的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可能是定位于染色体3p14.2的一个抑癌基因,该基因在肿瘤组织中广泛地缺失为研究肿瘤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7.
徐芸  邱信芳 《遗传》1988,10(3):37-40
体细胞的融合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人类染色体的基因定位,杂交瘤细胞的形成和细胞恶变研究以及基因表达调控和进化的研究。对于杂种细胞的鉴定,分析其中的染色体组成,可以通过细胞遗传学水平的核型分析和对染色体基因标记酶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人肝癌中的抑癌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合性丢失分析资料显示,在肝癌的发生发生和演讲过程中涉及多种抑癌基因失活。国内外研究表明,肝癌中存在抑癌基因TP53突变失活,TP53基因突变表现特异性的和病因相关性。作者通过检查15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进行染色体缺失精神定位,将 染色体13q缺失的最小叠区域限定于13q14,强烈提示RB1基因为染色体缺失的靶基因;进一步应用PCR-SSCP分析和DNA测序发现2例发生染色体13q臂内缺失的肝  相似文献   

9.
1911年Peyton Rous发现禽肉瘤病毒,从而建立了肿瘤病毒学这一学科领域。20世纪30年代,Richard发现哺乳动物肿瘤病毒,60年代发现第一个人类肿瘤病毒--EB病毒,随后相继鉴定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乳头状瘤病毒(HPV)。肿瘤病毒的深入研究带动了癌基因概念的确立和抑癌基因功能的发现,促进癌症疫苗的研究,后者可以抑制病毒的传染性并降低肿瘤的发病率。20世纪80-90年代发现了人T细胞白血病Ⅰ型病毒(HTLV-1),丙型肝炎病毒(HVC)及卡波西肉瘤病毒(KSHV)。目前已知6种病毒(EBV、HBV、HPV、HTLV-1、HCV、KSHV)引起世界范围10%-15%的癌症,因此,病毒不仅是许多人类癌症的病原体,还可以作为揭示人类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0.
肺癌是现今全世界死亡率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其中超过85%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5年预计生存期不超过16%。微小RNA(microRNA,mi RNA)是一类在基因组转录出来后直接在RNA水平上行使生物学功能的非编码RNA,大小约20~25个核苷酸组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mi RNA可通过对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进行转录后调控而发挥类似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MicroRNA-206(mi R-206)定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上,最早从骨骼肌中发现,它参与人体中一系列的生物学过程例如细胞增殖,组织器官的生长及肿瘤的发生等。最近大量研究显示mi R-206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失调,在肿瘤的生长、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 R-206在肺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肿瘤学研究在癌基因论指引下取得了迅猛进展,然而癌症却日益成为人类第一杀手。究其原因,并非由于技术落后,而是研究方向有问题。20世纪50年代,Warburg曾对癌潜伏期进行过开创性的探索,提出了肿瘤起源的代谢观。到了70年代,癌基因论兴起,研究重点转到了成癌细胞,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主流。分子肿瘤学的迅猛发展深入揭示了癌症的本质,同时也暴露出癌基因论的癌本位视角错位问题。人人都携带癌基因的宿命观点并不符合进化论自然选择原理。近期意外发现,促细胞凋亡的抑肿瘤因子却促进了肿瘤发生。结合细胞凋亡前期和肿瘤存在某些共性,以及生长因子既抑癌又促癌的双刃行为,引出了关于癌潜伏期本质的发育生物学观—细胞凋亡转向假说。结论是如果把主要研究资源,在分子肿瘤学成就基础上,重新配置到潜伏期的探索,便可能形成有效防治策略:当癌细胞尚处于癌前体阶段,便提前将其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来自赫特福德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关键性致癌基因调节肿瘤细胞信号的特殊机制,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上。实体癌症是一种包含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异型细胞系统,肿瘤细胞癌基因对基质细胞的抑制会明显影响癌症生物学的机制,而且异常的肿瘤基质信号会调节许多癌症的标志;当单一的肿瘤机制信号的癌基因驱动调节子被鉴别时,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通过整个异型细胞系统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0):2002-2002
美国科学家们是从一些癌症病人的身上获得的启发,从而对人类的大脑细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一些癌症患者不能正确对待由癌症引起的思想压力,他们与那些冷静的癌症患者相比,癌症的恶化程度会更快,虽然科学家了解这种现象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未揭示这其中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通报》2009,44(1):43-43
近日.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被称为SARI的新抑癌基因,它能够参与并抑制一种关键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90%的人类癌症中都过度表达。这一发现有可能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有效的癌症基因疗法。相关研究论文12月8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相似文献   

15.
肿瘤病因研究:近年来肿瘤研究的最大成果是发现致癌基因存在于正常DNA中,叫原癌基因,它们是很保守的,但在某种些病毒或致癌物质作用下,使它激活而转变为癌基因,一旦癌基因发动就引起细胞大紊乱,最终结果导致癌症。研究癌基因的方法必须用基因工程手段去克隆和制备基因分析探针,所以基因拼接或重组DNA技术为癌症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诊断:如用DNA重组技术克隆了乙型肝炎病毒并制备探针,则可用分子杂交法来诊断肝炎,专一性强,灵敏度高,不会出现假阳性,并可确证患者否  相似文献   

16.
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最基本特征是细胞生长失控和分化受阻。这种细胞生长失控和分化受阻是由于多种遗传性缺陷积累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癌基因的激活或过度表达,阻止细胞分化,促进细胞生长;另一方面是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在肝癌研究中人们发现有多处染色体DNA发生缺失如染色体1p、4q、5q、6q、8p、10p、11p、13q、16q、17p和22q区域,提示这些区域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其中13q、17p和8p区域的肿瘤抑制  相似文献   

17.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对于它的研究一直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内容。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对癌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为治疗带来了希望,科学家温伯格在癌基因的发现、抑癌基因的发现以及癌发生机理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当前癌症研究的主要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8.
巴氏小体案例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凡国  侯丙凯 《遗传》2012,34(4):125-130
细胞遗传学在染色体水平上有3个经典问题,即巴氏小体、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的形成机制和遗传学效应。其中巴氏小体因其与哺乳动物在两性间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效应、人类性别鉴定和某些人类疾病的相关性而引起科研和教学工作者的持续关注。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作者尝试将国外的案例教学方式引入教学实践,将巴氏小体这一经典遗传学问题作为一条线贯穿于遗传学教学的部分环节,例如伴性遗传、基因表达调控、癌症发生以及遗传学实验,最后通过课堂讨论会的形式全面总结相关的遗传学知识。结果发现,这种改进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优化遗传学教学内容,拓宽并巩固学生的遗传学基础知识,形成了对一个经典遗传学问题的系统观、发展观;还能引导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病毒感染和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广泛分布于人类环境之中,人类病毒性疾病种类繁多,流行又广。自Hampar等(1961)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中国地鼠细胞中,首次发现染色体畸变以来,大量的工作相继证明,在许多病毒性疾病患者以及离体培养的人类细胞中,病毒感染有着强烈的细胞遗传学效应即诱发人类染色体畸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病毒称为拟辐射因子,而且可能是人类环境中最普遍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肿瘤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是由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失活的结果,而抑癌基因的失活可能在其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是能够抑制细胞的恶性转化,对正常细胞的增殖起负性调节的基因。抑癌基因的失活常常表现为一个等位基因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