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施磷水平对接种AM真菌白术植株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非灭菌土为生长基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白术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摩西球囊霉能够与白术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在0~0.4 g P/kg土水平时,接种摩西球囊霉可显著提高白术根系菌根侵染率,并以0.05 g P/kg土水平时侵染率最大,磷水平继续提高则菌根侵染率反而降低;接种摩西球囊霉对白术地下部的影响效果尤为明显,其根长、株高、地下部干重均在0.1 g P/kg水平时达到最大值;适量施磷条件下,接种摩西球囊霉可显著提高植株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效增强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研究发现,当施磷量为0.05~0.1 g/kg土时,摩西球囊霉接种效果最佳,对白术的生长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水分胁迫下AM真菌对沙打旺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辉娟  贺学礼 《生态学报》2010,30(21):5933-5940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优良牧草和固沙植物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0%和30%条件下,分别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沙打旺根际土著菌,不接种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沙打旺植株(无论接种AM真菌与否)的株高、分枝数、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并显著提高了土著AM真菌的侵染率,对摩西球囊霉的侵染率无显著影响。接种AM真菌可以促进沙打旺生长和提高植株抗旱性,但促进效应因土壤含水量和菌种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植株菌根侵染率、根系活力、地下部全N含量和叶片CAT活性。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和50%时,接种株地上部全N、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显著高于未接种株;接种AM真菌显著降低了叶片MDA含量;接种土著AM真菌的植株株高、分枝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显著高于未接种株。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时,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地上部全P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接种摩西球囊霉的植株株高、分枝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显著高于未接种株。水分胁迫40d,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水分胁迫80d,接种株叶片SOD活性显著增加。菌根依赖性随水分胁迫程度增加而提高。沙打旺根际土著菌接种效果优于摩西球囊霉。水分胁迫和AM真菌的交互作用对分枝数、菌根侵染率、叶片SOD、CAT和POD活性、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地上部全N和全P、地下部全N和根系活力有极显著影响,对叶片丙二醛和地下部全P有显著影响。AM真菌促进根系对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改善植物生理代谢活动,从而提高沙打旺抗旱性,促进其生长。试验结果为筛选优良抗旱菌种,充分利用AM真菌资源促进荒漠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真菌对黄花蒿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丛枝菌根(AM)真菌对药用植物黄花蒿的生长、营养吸收和药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增加了黄花蒿对N、P、K的吸收,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茎粗和地上生物量,尤其以接种摩西球囊霉的促进作用更强;接种摩西球囊霉后植株茎、小枝和叶中的青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2.8%、15.2%和19.6%,接种地表球囊霉后分别提高了26.5%、10.1%和14.9%;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的黄花蒿地上部的挥发油收油率比未接种的分别提高45.0%和25.0%,而且挥发油成分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下AM真菌对油蒿叶片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利用盆栽试验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了灭菌土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土著AM真菌对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生长及叶片保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土著AM真菌对油蒿的侵染,但对G.mosseae的侵染影响较小。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油蒿生物量和干重以及根系含磷量;提高了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并降低了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强了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了油蒿对干旱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5.
分根培养系统中AM真菌抑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根培养系统中将大豆(Glycine max Merrill)幼苗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幼套球囊霉(G.etunicatum)或/和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后,定期测定大豆根系中AM真菌及线虫侵染率、病情指数、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将大豆胞囊线虫与AM真菌接种于分根培养系统同一室或分别接种于不同室,AM真菌均能显著降低大豆病情指数和线虫侵染速率,且将二者接种同一室处理的效果大于不同室处理;与只接种SCN的处理相比,接种摩西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3周后在同室接种SCN处理的根围土壤中胞囊数、根上胞囊数和根内线虫数分别降低了47.4%、58.9%、46.6%和50.5%、67.0%、57.5%,表明AM真菌能显著抑制线虫的发育;摩西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在一定时间段内诱导了大豆根系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β-1,3-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的活性。摩西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能够诱导大豆植株抵抗大豆胞囊线虫的侵染,既能在同一室的根围局部与SCN竞争侵染位点,又能对不同室的根系诱导产生防御性酶,推测摩西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拮抗SCN的效应既是局部的,也是系统性的。  相似文献   

6.
段凝  闫明 《广西植物》2019,39(5):650-660
该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法,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将煤矸石(CG)、粉煤灰(FA)和沙土(SS)按不同质量配比设置T1(CG∶FA∶SS=75%∶25%∶0%)、T2(CG∶FA∶SS=60%∶25%∶15%)、T3(CG∶FA∶SS=45%∶25%∶30%)、T4(CG∶FA∶SS=30%∶25%∶45%)四组混合基质以模拟,并以T5(CG∶FA∶SS=0%∶0%∶100%)为对照,AM真菌选用摩西斗管囊霉(F.m)和幼套近明球囊霉(C.e),通过单接菌和混合接菌,探索其对紫花苜蓿根系的侵染率、幼苗生长、抗氧化物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五组基质上,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和菌根依赖性,且基质T4接种F.m+C.e[F.m∶C.e=1∶1(W/W)]的值最大(64.31%和86.24%)。(2)接种AM真菌不同程度提高了紫花苜蓿株高、基径、叶面积和生物量,且混合接菌的效果优于单接菌。(3)基质中填加过量煤矿废弃物抑制了植株根系的生长,接种AM真菌后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降低了根平均直径。(4)不同接菌处理的紫花苜蓿叶片POD、SOD、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表现为F.m+C.eC.eF.mnon-AMF,且接种F.m+C.e的增长幅度最大。研究表明煤矿废弃物复合逆境抑制紫花苜蓿的生长,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幼苗生长、抗氧化物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提高了植物抗逆性能,且以基质T4接种F.m+C.e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就石灰岩适生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分别进行菌根真菌(简称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透光球囊霉(Glomus diaphanum)的单独接种、混合接种和不接种处理,幼苗生长3个月后测定其生长及光合生理指标,以期从光合水平上了解接种AM真菌对植物的生长、生理的响应。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促进了构树幼苗生长,接种组地茎、苗高、总叶面积较对照差异性显著,但单株幼苗叶片数较对照无显著差异。接种处理导致了幼苗较高的菌根侵染率,而非接种处理侵染率为0。较对照而言,接种处理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而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单接种G.diaphanum下降低,其他三种处理均显著提高。接种处理光合耗水量较对照处理显著降低,提高了光合水分利用效率。接种后叶绿素a、b含量极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室内盆栽条件下,不同培养基质和不同寄主植物对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扩繁的影响。在纯土、纯沙和沙土混合不同基质中,接种3种AMF于玉米武科2号、玉米陕单335、高粱和三叶草4种不同寄主植物,测量每种AMF的侵染率、孢子密度和寄主植物地下干重,筛选适宜的培养基质和寄主植物。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质、不同种类和不同品种的寄主植物对AMF的侵染率、孢子密度和寄主植物地下干重均有显著影响。地表球囊霉(Geosiphon versiforme)的最适基质是纯土,最适寄主是高粱;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和摩西球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的最适基质是沙土混合,最适寄主是玉米武科2号。  相似文献   

9.
【背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能够和大多数植物形成互利共生体系,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逆能力,在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AM真菌的繁殖技术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构建AM真菌的高效繁殖体系。【方法】于温室盆栽条件下,将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接种于由3种寄主植物高粱(Sorghum bicolor)、玉米(Zea mays)、红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与5种培养基质(沸石、河砂、草炭、珍珠岩和蛭石)构建的4种繁殖体系中进行培养。研究不同繁殖体系对根内根孢囊霉侵染程度、产孢量的影响;然后利用高粱接种扩繁的菌剂进行AM真菌侵染能力的测定以验证其扩繁效果;最后基于筛选出的最优扩繁条件探讨对其他种类AM真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iodeoglous etunicatum)、地表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versiformis)和脆无梗囊霉(Acaulospora delicate)的扩繁效果。【结果】基质为河砂+蛭石+草炭(体...  相似文献   

10.
土壤盐渍化是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关于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对盐胁迫下白芨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以白芨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盐处理(0 mM和200 mM)和AM真菌处理(不接种AM真菌和接种摩西球囊霉)各两个水平共计4个处理组合,探讨盐胁迫下AM真菌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降低白芨根系侵染率、总干重和地上部分P含量分别约56.1%、48.9%和10%;在对照盐浓度下,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白芨根系侵染率、总干重、地上部分N含量及地上部分P含量分别约14%、56.1%、10.8%和8.2%而在高盐浓度下,接种AM真菌则显著提高白芨根系侵染率、总干重、地上部分N含量及地下部分P含量分别约42.7%、30.7%、12.1%和11%,说明接种AM真菌可降低盐胁迫对白芨的生长和养分吸收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有助于提高白芨的耐盐能力,这对应用菌根技术提高白芨在盐化生境的种植和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彭颖  朱梦婷  乔谦  李杏  张玥  皮晓飞  刘燕 《广西植物》2023,43(12):2290-2299
含水量是影响种子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关键因素,而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探讨含水量对种子超低温保存生活力的影响途径,该研究以八棱海棠种子为材料,通过硅胶干燥法获得不同含水量的种子,测定超低温保存后种子生活力、糖含量及相关酶指标的变化并分析相关性。结果表明:(1)超低温保存15 d后,不同含水量种子生活力不同,随着种子含水量的降低,种子生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含水量为9.02%的八棱海棠种子生活力最高,为53.33%;超低温保存120 d后,种子生活力随着含水量下降一直升高,含水量为6.40%生活力最高,为27.78%。这表明八棱海棠种子含水量对超低温保存后的生活力有明显影响,但受液氮保存时间影响,随着液氮保存时间的延长,最适含水量降低。(2)相关分析显示,超低温保存后种子含水量与生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与果糖和蔗糖含量、酸性转化酶、果糖激酶呈显著负相关,而种子萌发率与这些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种子含水量通过影响酸性转化酶活性而影响蔗糖和果糖含量,进而影响蔗糖代谢,响应低温和脱水胁迫,最终导致生活力差异。种子生活力还受到介导果糖激酶的果糖代谢影响。此外,海藻糖也是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替代物种与选择性除草剂,以实现对紫茎泽兰安全、高效和绿色的防控。[方法]采用植物间竞争试验法测定替代物种(高丹草、非洲狼尾草和黑麦草)和除草剂对紫茎泽兰的防效及其互作效应。[结果]高丹草、非洲狼尾草和黑麦草的竞争力依次强于紫茎泽兰。随着3种替代物种密度比例增加,紫茎泽兰的株高、分枝、根冠比、叶面积比均受到显著抑制,当替代物种与紫茎泽兰密度比为5∶1时,高丹草、非洲狼尾草和黑麦草对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效果分别为55.1%、46.9%和40.3%。除草剂氨氯吡啶酸、三氯吡氧乙酸、氯氟吡氧乙酸和二氯吡啶酸的毒力测定表明,二氯吡啶酸相对最高,LC90为902.1 g·hm-2,但三氯吡氧乙酸对替代物种的安全性相对最好,对高丹草、非洲狼尾草和黑麦草选择性指数分别为3.75、2.79和2.67。高丹草和非洲狼尾草与紫茎泽兰种植密度比例为3∶1时,结合二氯吡啶酸和三氯吡氧乙酸,非洲狼尾草和二氯吡啶酸结合表现拮抗作用,与三氯吡氧乙酸结合表现加成作用;高丹草和二氯吡啶酸结合表现加成作用,与三氯吡氧乙酸结合表现增效作用,在同等取得90%防效的情况下,可减少三氯吡氧乙酸用量20.0%~35.0%(即210.0~370.0 g·hm-2)。[结论]合理的替代物种结合除草剂应用可实现互作增效,可作为紫茎泽兰综合防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人工巨尾桉林叶片挥发物对周边农作物的化感作用,采用不同质量新鲜巨尾桉叶片及由新鲜叶片提取的桉叶油对玉米、辣椒、西红柿等三种植物种子进行处理,观测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在三种被测植物中,桉树叶片挥发物对玉米种子萌发影响最小,对辣椒影响最大;(2)当叶片用量小于200g时,桉树叶片挥发物对三种植物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当叶片用量达400g时,能完全抑制辣椒、西红柿种子萌发,并能极显著降低玉米种子萌发(P0.01);(3)玉米幼苗芽生长随叶片用量的增加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现象,对芽高、鲜重、干重的促进和抑制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4)当叶片用量小于或等于100g时,桉树叶片挥发物对辣椒、西红柿幼苗生长影响不明显,当用量达到200g时则能极显著抑制辣椒、西红柿幼苗生长;(5)桉叶油对三种测试植物的抑制效果与叶片自然挥发物相似,且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尾巨桉( 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在南部大面积种植,尤其是在广西,其水分利用效率对森林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了解其水分利用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该文通过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DP)对广西黄冕国有林场4~5年生尾巨桉人工林液流密度(SFD)的年变化规律、不同个体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年平均日液流密度为830.1 L.m-2.d-1;从尾巨桉日液流密度的年变化来看,最大值不超过2000 L.m-2.d-1,与相似研究比较,该研究得到的结果偏低。不同直径尾巨桉SFD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胸径相近其液流密度也大致相同,但胸径相差很大时,其液流密度相差也大,相差最大可达1300 L.m-2.d-1,这主要与不同生长状况的植物根系从土壤吸收水分能力不同有关。相关研究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是树木冠层蒸腾的主要动力,该研究也发现树干液流密度与水汽压亏缺( VPD)、光合有效辐射( PAR)在年变化上有很好的同步性,主要表现出夏秋季节较高、春冬季节较低的现象。 SFD与PAR的关系比较显著,与VPD、空气温度( AT)、土壤温度( ST)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空气相对湿度( RH)和土壤湿度( SM)没有呈现规律。环境因子和植物生物学特征是树干液流密度主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尾巨桉如何响应这些因子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庞俊秀  薛惠芬  刘婉秋  龙鸿 《广西植物》2021,41(12):1996-2003
三倍体丹参是以二倍体丹参为父本、人工染色体加倍的四倍体白花丹参为母本杂交选育的杂交种。为深入了解三倍体丹参花粉的特性,以及为三倍体种质利用提供孢粉学依据,该文以二倍体丹参为对照,研究了三倍体丹参杂交种花粉的形态变异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二倍体和三倍体丹参的花粉萌发沟、外壁纹饰、花粉粒形状等特征进行了显微和超微形态观察,综合进行了花粉形态差异比较,并对花粉大小和形状数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和正态检验。结果表明:(1)二倍体丹参为6沟花粉,三倍体花粉萌发沟有6沟和8沟两种类型,沟内疣状颗粒分布不匀,出现畸形萌发沟。(2)二倍体和三倍体花粉外壁均为网状雕纹。二倍体花粉网眼内具多个多边形穿孔,穿孔大; 6沟和8沟两种类型的三倍体花粉网眼无穿孔或仅有几个小穿孔,6沟和8沟花粉的外壁雕纹相同。(3)三倍体花粉的极轴长(P)和赤道宽(E)均值显著小于二倍体花粉,花粉大小呈偏正态分布,P*E的差异系数大于二倍体花粉,且有极值存在。三倍体和二倍体丹参的萌发沟和雕纹存在差异,而花粉形状差异不显著。综上结果表明三倍体丹参花粉在倍性效应和杂合性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形态变异,且有多种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王宁  方青  吴盾  孙庆业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8):2595-2606
【背景】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在减轻环境胁迫作用、增强植物抗性、改善矿区景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根际促生菌可与植物相互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目的】鉴定铜尾矿中分离得到的2株根际细菌,研究其对植物生长的促生特性,测定2株菌的接种对于煤矸石胁迫下香根草的影响。【方法】对铜尾矿中分离得到的2株菌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对菌株的促生特性进行测定,并将其分别接种于覆土5 cm的煤矸石和掺土10%的煤矸石中生长的香根草根际,测定2个月后香根草的理化指标和生理学指标。【结果】菌株P5-11和P5-19经鉴定均为草螺菌(Herbaspirillum),2株菌均具有固氮、溶磷、产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和产铁载体的特性,其中P5-19的产吲哚乙酸能力约为P5-11的2倍,具有较好的促生能力;2株菌均能提高香根草的株高、生物量、氮积累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并降低丙二醛积累量。【结论】2株草螺菌均具有良好的促生特性,能够促进煤矸石胁迫下香根草的生长发育,这不仅为促生菌肥的研制提供了优良菌种,也为香根草在矿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毛祥忠  唐绍荣  杨斌  赵宁 《广西植物》2021,41(9):1516-1523
为了筛选营建云南松抗虫混交林的树种,该研究观察了云南切梢小蠹非寄主植物川滇桤木、缅桂、滇朴、樟树、麻栎和山茶六种阔叶树种叶片不同浓度的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川滇桤木、滇朴、麻栎和山茶四种阔叶树种叶片的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效应。(2)在测试浓度范围内,樟树和缅桂叶片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存在抑制作用。综上所述,六种阔叶树种对云南松的化感作用敏感性不同,低浓度范围内的川滇桤木、滇朴、麻栎和山茶树叶片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樟树和缅桂叶片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因此,结合营林技术,可选用川滇桤木、滇朴、麻栎等阔叶树种与云南松混交,营建云南松抗虫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选用3种高丹草、2种苏丹草、2种杂交狼尾草、一年生黑麦草和多年生黑麦草共9个牧草品系,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CK)、10(Cd10)、20 mg/kg(Cd20)镉胁迫处理,考察不同品系的生长指标、镉含量和富集指标,运用极差化法和主成分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各牧草在模型中的综合得分,筛选出最适宜实地修复的牧草,探究不同品种和不同品系牧草的镉修复能力差异,建立Cd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能力评价体系,发掘兼顾富集量和后处理的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资源。结果表明:(1)镉胁迫会不同程度降低牧草的株高和生物量,其中江苏苏丹草在Cd10和Cd20中的耐胁迫能力均较强;(2)在Cd10和Cd20处理下,一年生和多年生黑麦草均具有较高的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高丹草的3个品系在Cd含量和Cd积累量两方面存在较大差异;(3)在Cd10和Cd20处理下,高丹草和黑麦草的富集指标表现优异,且富集指标在高丹草品系间存在较大差异;(4)2个镉质量分数处理下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均是一年生黑麦草,其次为高丹草。研究表明,参试牧草对镉胁迫均有较强的耐受性,但耐受能力和富集能力在品系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以高丹草品系间差异最大;一年生黑麦草能耐受20 mg/kg以下镉胁迫,且生物量较小,对镉有较强的浓缩效应,可作为镉污染土壤实地修复的可靠材料;综合评价模型可作为镉污染修复植物资源筛选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Detached leaf disc bioassays were conducted against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and three species of aphid with three entomopathogenic species of Lecanicillium; Lecanicillium longisporum (Vertalec®), Lecanicillium attenuatum (CS625), and an unidentified isolate (DAOM198499). The three Lecanicillium species had high virulence against the aphids Myzus persicae, Macrosiphum euphorbiae and Aulacorthum solani with the exception of DAOM 198499, which demonstrated reduced virulence to A. solani with an LT50 of 6.4 days. Otherwise, LT50 ranged between two and four days. Suspensions of conidia and blastospores of the Lecanicillium species were also applied onto 15 mm leaf discs dissected from cucumber plants previously inoculated with Sphaerotheca fuliginea. Powdery mildew did not develop when the Lecanicillium applications were made one and eight days after S. fuliginea inoculations. When Lecanicillium was applied to highly infected leaf discs 11 and 15 days after S. fuliginea inoculation, the application suppressed subsequent production of S. fuliginea spores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potential of a dual role for Lecanicillium spp. as microbial control agents against aphids and powdery mild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