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裸花紫珠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x Arn.)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木犀草苷(1),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2α,3α,19α-三羟基-乌索-12-烯-28-酸(4),乌索酸(5),2α-羟基-乌索酸(6)和齐墩果酸(7)。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抱茎苦荬菜水溶性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抱茎苦荬菜的水溶性成分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1→2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3),菊苣酸(4),(-)3,4-二羟基咖啡酰基酒石酸(5)。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从小叶三点金(Desmodium microphyllum)乙醇溶液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表儿茶素(1)、genistein-4′-O-β-glucoside(2)、异荭草苷(isoorientin,3)、荭草苷(orientin,4)、木犀草素(luteotin,5)、异日本獐牙菜素(isoswertiajaponin,6)、luteoayamenin(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galactoside,8)、木犀草素-7-O-鼠李糖苷(luteolin-7-rhamnoside,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种分离分析手段对蜈蚣草(Pteris vittata)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应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其中的6个化学成分,分别是芹菜素(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4)、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所有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种中获得。化合物5具有一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从鼬瓣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运用光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洋芹素-7-O-(6″-O-p-羟基肉桂酰)-β-D-吡喃葡萄糖苷(1),洋芹素-7-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3)和黄芩苷(4)。化合物1为首次从鼬瓣花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6.
从藏药蓝花侧金盏的乙醇溶液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三十一烷醇(1)、对甲酰基肉桂酸(2)、芹菜素(3)、木犀草素(4)、荭草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异荭草苷(7)及侧金盏醇(8)。化合物1、2、4、6、7均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从玫瑰花中分离了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法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咖啡酸(2)、木犀草素(3)、槲皮素(4)、乔松素-7-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6)、刺槐苷(7)。化合物2、3、5、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手段从漏芦花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1)、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2)、芹菜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α-D-鼠李糖苷(7)、芹菜素-7-O-α-D-葡萄糖苷(8)、芦丁(9)、芹菜素-7-O-α-D-葡萄糖醛酸苷(10)。除化合物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利用色谱分离方法与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叶下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4"-O-乙酰基)-O-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芸香甙(5)、槲皮素(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木犀草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蒙花苷(11)、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12)、柚皮苷(13)、橙皮苷(14)。除5~7外的所有化合物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9和10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手段从漏芦花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1)、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2)、芹菜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α-D-鼠李糖苷(7)、芹菜素-7-O-α-D-葡萄糖苷(8)、芦丁(9)、芹菜素-7-O-α-D-葡萄糖醛酸苷(10)。除化合物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对荠菜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HPLC等手段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化合物分别为:苯甲酸(1);对羟基苯甲酸(2);香草醛(3);芹菜素(4),尿嘧啶(5);腺嘌呤(6);尿苷(7);腺苷(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0)。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5)、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芦荟大黄素(10)、芦荟大黄素乙酸酯(1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五福花苷酸(14)、没食子酸(15)、苯甲酸(16)和β-谷甾醇(17)。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化学分离、鉴定手段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5)、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芦荟大黄素(10)、芦荟大黄素乙酸酯(1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五福花苷酸(14)、没食子酸(15)、苯甲酸(16)和β-谷甾醇(17)。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化学分离、鉴定手段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4.
昆仑雪菊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孔树脂、ODS RP-18和Sephadex LH-20柱从昆仑雪菊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异奥卡宁7-O-β-吡喃葡萄糖苷(1)、栎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2)、马里苷(3)、奥卡宁(4)、木犀草素(5)、槲皮素(6)、8-羟基黄颜木素(7)。其中化合物2、5、6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柱色谱技术从红背山麻杆叶子的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苷和2个其他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芹菜素-6-C-D-葡萄糖苷(1)、芹菜素-7-O-芸香糖苷(2)、芹菜素-7-O-β-(2″-O-α-鼠李糖基)葡萄糖醛酸苷(3)、木犀草素-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4)、没食子酸乙酯(5)、β-胡萝卜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山麻杆属中分离得到的黄酮苷.  相似文献   

16.
为对洋甘菊(Matricaria chamomilla L.)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及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的活性进行考察,本实验通过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从洋甘菊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进行鉴定结构为山萘酚-3-O-β-D-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3′-O-β-D-葡萄糖苷(2)、6-羟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3)、异槲皮苷(4)、5-羟基-4′,7-二甲基-6,8-二甲氧基黄酮(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3-羟基苯甲醇(7)、1-(4-羟基苯基)乙烷-1,2-二醇(8)、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烷-1,3-二醇(9)、2-(4-羟基乙基)乙醇(10)、丁香酸(11),其中化合物1~3、5、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经DPPH清除自由基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5、6有着与对照组相当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压制备色谱等方法从苦竹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及与文献值对照,分别鉴定为4-羟甲基-苯甲醛(1)、对羟基苯甲醛(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3)、7-羟基-香豆素(4)、反式香豆酸(5)、对羟基苯甲酸(6)、苜蓿素(7)、7-甲氧基-苜蓿素(8)、demethyltorosaflavone(9)、6-反式-(2'-O-α-鼠李糖基)乙烯基-5,7,3',4'-四羟基黄酮(10)、木犀草素-6-C-洋地黄毒糖苷-4'-O-葡萄糖苷(11)、苜蓿素-7-O-葡萄糖苷(12)、芹菜素-6-C-阿拉伯糖苷(13)、苜蓿素-4'-O-葡萄糖苷(14)、牡荆苷(15)和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16)。其中除化合物4、7及12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苦竹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展毛野牡丹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Diaion HP20SS、MCI gel、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展毛野牡丹根和茎的醇提物分别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从展毛野牡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数据分析和鉴定。它们分别是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3,4-二羟基苯乙醇4-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龙胆酸5-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4)、甲基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乙基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6'-O-没食子酰基黑樱苷(7)、没食子酸甲酯(8)、没食子酸乙酯(9)、2,6-二甲氧基对苯二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甲氧基对苯二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展毛野牡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0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采用80%丙酮提取物的水萃取部位,利用凝胶、MCI、反相碳18、及 Toyopearl Butyl-650C 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7个黄酮和3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苷(2)、异懈皮苷(3)、芦丁(4)、异牡荆素(5)、牡荆素(6)、木犀草素-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7)、2-phenethylβ-D-glucoside(8)、icariside D1(9)、2-苯乙基-D-芸香甙(10)。其中化合物1-3、5-6、8-10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星状凤毛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采用各种填料的色谱柱层析方法从药用植物星状凤毛菊(Saussurea stella Maxim)的全草中分离纯化出15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2-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3-(3-甲氧基苯基)丙烯醛(2)、松脂素-4′-O-β-葡萄糖苷(3)、胡萝卜苷(4)、木犀草素(5)、金合欢素(6)、洋芹素(7)、日本椴苷(8)、3′-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9)、洋芹素-7-O-β-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山奈素3-O-α-L-鼠李糖苷(12)、槲皮素-5-O-β-葡萄糖苷(13)、4′-甲氧基槲皮素-5-O-β葡萄糖苷(14)和3-甲氧基山奈素-6-O-β葡萄糖苷(15)。其中化合物1~5、9~10和13~15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