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多样,是真菌Aspergillusniger中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目的】研究分离自海洋滩涂土壤的真菌Aspergillus niger XJJ-3中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及其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方法】以TLC分析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和光谱方法分离和鉴定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结果】从真菌A.niger大米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6个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鉴定为RubrofusarinB(1)、Flavasperone (2)、Aurasperone A (3)、Asperpyrones C (4)、Asperpyrones B (5)和Fonsecinone A (6)。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对致病菌S. aureus ATCC33591、29213、E. faecium ATCC35667和V.parahemolyticus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4对S.aureus ATCC33591表现出较强抑制活性(MIC分别为43.7μmol/L和21.9μmol/L),化合物3对E.faecium ATCC35667抑制活性较强(MIC为21.9μmol/L)。卤虫致死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均表现出一定的卤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3活性显著(LD50分别为35.0μmol/L和8.8μmol/L)。【结论】菌株XJJ-3可产生结构丰富的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6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该研究可为抗菌和细胞毒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来自土壤的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KIB-H91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4种醌类化合物,通过分析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endocrocin(1)、laccaic acid D(2)、sarubicin A(3)和sarubicin B(4),其中,sarubicin B(4)的13C和HMBC核磁数据为本文首次报道。抗菌敏感性试验发现化合物3对大肠杆菌ATCC 8099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25μg/m L,化合物4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 6633的最小抑制浓度为12.5μg/m L。  相似文献   

3.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来自土壤的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KIB-H91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4种醌类化合物,通过分析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endocrocin(1)、laccaic acid D(2)、sarubicin A(3)和sarubicin B(4),其中,sarubicin B(4)的13C和HMBC核磁数据为本文首次报道。抗菌敏感性试验发现化合物3对大肠杆菌ATCC 8099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25μg/m L,化合物4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 6633的最小抑制浓度为12.5μg/m L。  相似文献   

4.
木榄内生真菌菌株ZD6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将一株从木榄茎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菌株ZD6鉴定为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该菌株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1%麦芽糖,2%甘露醇,1%谷氨酸钠,0.5%蛋白胨,0.15%酵母膏,200g/L土豆汁,pH6.5)中28℃、160r/min振荡培养7d后的发酵液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利用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从该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大黄素、环(丙氨酸-甘氨酸)、赤藓醇和甘露醇,其中的大黄素和赤藓醇为首次在桔青霉中发现,它们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μg/mL和50μg/mL;大黄素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生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IC为100μg/mL。  相似文献   

5.
作者利用化学与生物活性相集成的筛选方法,从采自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黄河口的梭鱼Chelon haematocheilus的内脏中分离鉴定了1株耐盐真菌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OUCMDZ-1925,其发酵产物具有抗枯草芽孢杆菌活性。进一步采用色谱分离、波谱鉴定,从其固体发酵(大米培养基)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即右旋丁内酯I(1)、丁内酯IV(2)、丁内酯II(3)、丁内酯III(4)和3,5,6-三甲基-2,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并发现化合物1–3和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51650)有强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31μg/mL,阳性对照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16μg/mL),化合物1和2对产气杆菌(ATCC13408)以及化合物1和3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93151)有中等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25μg/mL和12.50μg/mL,阳性对照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25μg/mL和5.0μg/mL),化合物1–5对大肠杆菌(ATCC25922)以及化合物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51650)有弱的抑制活性,且化合物1的产量高,达2.5g/kg,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药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sp.KIB-K1次级代谢产物成分。实验采用硅胶、凝胶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方法,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共分离得到7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通过解析NMR、MS等波谱数据,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aldgamycin P(1)、aldgamycin E(2)、aldgamycin J(3)、aldgamycin K(4)、aldgamycin L(5)、GERI-155(6)和chalcomycin (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81μg/mL,化合物2和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0.49和0.98μg/mL,高于阳性对照卡那霉素的MIC值(3.91μg/mL)。化合物1~7对于被测试的两株真菌小麦赤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考察了一株从中国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海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曲霉属真茵F3在不同盐度和pH的SDA培养基中的生长和分泌抗茵活性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显示:高盐环境(3%~9%)及偏碱性条件(pH 8~10)有利于该真菌的生长.在初步优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发酵和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获得了该真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浸膏,得率为448 mg/L.该浸膏对多种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细菌Staphylococcusaureus、S.epidermidis,Sarcina lutea、Bacillus subtilis和Escherichia coli的MIC分别为31.3μg/mL、31.3μg/mL、7.8μg/mL、7.8μg/mL和125.0μg/mL;对真菌Candida albicans的MIC为125.0μg/mL.研究同时表明:该乙酸乙酯浸膏还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人结肠癌细胞Lovo以及肝癌细胞HepG2的IC50分别为3.45μg/mL、4.88μg/mL和14.31 μg/mL.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中药芫花(Daphne genkwa)的干燥花蕾化学成分及其抑制皮肤病原真菌活性,采用正相硅胶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芫花花蕾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个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并通过MS、NMR和ECD等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daphgenin A(1)和yuanhuakine B(2),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同时,结合MIC法测定该化合物对皮肤真菌犬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马拉色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皮肤病原真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组相当(MIC值4.0μg/mL),化合物2对红色毛癣菌显示显著的抑制活性,其MIC值为2.0μg/mL。  相似文献   

9.
一株无花果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无花果Ficus carica 叶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ZJWCF255,通过形态学和ITS rDNA序列分析将菌种鉴定为炭角菌属Xylaria sp.,其发酵液经活性跟踪分离,采用硅胶柱层析及HPLC等方法获得4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化合物1–4分别鉴定为cytochalasin C、D、Q、R。Cytochalasin Q(3)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对蔓枯病菌的抑制率最强,EC50值为0.04μg/mL。该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SMMC-772、MCF-7、MGC80-3具有较强体外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7.24±2.55)、(7.75±1.37)、(10.30±1.34)μg/mL。首次报道了cytochalasin Q(3)的抗菌活性及对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植物内生真菌是获得抗菌与抗肿瘤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临床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E-test条对分离自临床标本的116株真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其中热带念珠菌15株,光滑念珠菌14株,近平滑念珠菌11株,克柔念珠菌6株,新生隐球菌8株,阿萨希毛孢子菌9株,烟曲霉29株,黄曲霉15株,黑曲霉1株,镰刀菌属7株,根霉属1株,以ATCC22019光滑念珠菌为质控菌株。结果两性霉素B对阿萨希毛孢子菌、镰刀菌、黄曲霉的MIC90均为64μg/ml,对其余受试菌株的MIC90均≤1μg/ml,伏立康唑对镰刀菌的MIC90为64μg/ml,对大部分受试菌株的MIC90均≤2μg/ml。结论除对某些真菌可能无效外,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可能适用于治疗大多数的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是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在天然防腐剂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长裙竹荪的抑菌活性为指标,通过萃取、3次不同流动相的硅胶柱层析、1次反相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法对竹荪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个抗菌活性强的单体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波谱等数据分析,推断该化合物为间苯三酚。以巨大芽孢杆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供试菌,用平板打孔法及原位抑菌法测定该化合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这两种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分别为83.06μg/mL和51.58μg/mL。本研究首次从长裙竹荪中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间苯三酚,为竹荪天然抗菌物质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多种柱层析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波棱瓜子乙酸乙酯部位,研究藏药波棱瓜子Herpetospermumcaudigerum(Wall.)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同时结合理化性质、TLC、1H NMR和MS等分析测试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藏药波棱瓜子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7个酚性成分,分别为Herpetol(1)、Herpetolide A(2)、(9R)-9-hydroxylariciresinol(3)、Evofolin-B(4)、Kaempferol 3,7-O-α-L-dirhamnoside(5)、Herpetin(6)、Herpetrione(7)。其中,化合物3、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选用白色念珠菌、耻垢分歧杆菌、新型隐球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对以上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化合物6、7对白色念珠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MIC分别为10. 5、9. 2μm。  相似文献   

13.
红海榄根际土壤来源的青霉属真菌XGH2321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根据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将一株分离自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红海榄根际土壤的菌株XGH2321鉴定为青霉属的一种真菌.通过对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和盐度的优化,确定了适合该真菌菌株分泌抑菌活性物质的改良查氏培养基(4%玉米浆,0.3%NaNO3,0.05%KC1,0.1%K2HPO4,0.05%MgSO4,pH 7.4,9%盐度).将活化后的菌株XGH2321接种到该培养基中,按28℃、160r/min振荡培养7d,获得的发酵液水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IC为400μg/mL),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上述微生物的生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IC为800μg/mL);同时,上述2种萃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立枯丝核菌的生长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IC分别为200μg/mL和400μg/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0种中药单体对球形孢子丝菌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参照CLSI的制M38-A2(3rd),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10种中药单体对20株球形孢子丝菌的作用。结果 10种中药单体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几何均数范围为53.82μg/mL~1024μg/mL,大蒜素、小檗碱、苦参碱、蛇床子素和丹皮酚的抑菌活性最佳,几何均数分别依次为53.82μg/mL、84.45μg/mL、103.97μg/mL、137.19μg/mL和284.05μg/mL,大蒜素的抗菌作用最强,MIC的范围为16~128μg/mL。最小杀菌浓度(MFC)的范围为64μg/mL~1024μg/mL。大蒜素的MFC值最低,几何均数为415.87μg/mL。结论大蒜素、小檗碱、苦参碱、蛇床子素和丹皮酚对球形孢子丝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不同中药单体抑菌活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植物内生真菌一直是发现结构新颖、活性广泛的化合物的重要宝库。文中对一株艾纳香内生真菌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rosea进行化学研究,通过活性跟踪手段,结合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从该菌株的发酵提取物中共分离获得6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学技术结合质谱鉴定其分别为verticillin A (1)、(S)-(+)-fusarinolic acid (2)、8-hydroxyfusaric acid (3)、cerebroside C (4)、3-Maleimide-5-oxime (5)以及bionectriol A(6)。所有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4株细菌的活性评价,其中1、4和6对3株细菌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MIC值2–16μg/mL。研究结果为从黎药植物艾纳香的内生真菌中寻找新型抗生素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舍他康唑对常见临床分离念珠菌属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制定的M27-A3方案测定舍他康唑对112株念珠菌的MIC值。结果舍他康唑对112株念珠菌在24h的MIC GM为0.18μg/mL,MIC范围为≤0.03~16μg/mL,MIC50和MIC90分别为0.125μg/mL、1μg/mL。对念珠菌属各菌种的MIC GM从低到高依次为白念珠菌0.08μg/mL,光滑念珠菌0.158μg/mL,近平滑念珠菌0.318μg/mL,热带念珠菌为0.425μg/mL,克柔念珠菌为1.414μg/mL。结论舍他康唑对常见临床分离念珠菌属菌株均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植物内生真菌是天然活性小分子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种类繁多,导致寻找结构新颖、活性强的化合物非常困难,重复分离已成为制约新型药源小分子发掘的瓶颈。【目的】综合各种技术,快速寻找目标活性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通过对菌株分子鉴定、天然产物词典(dictionaryofnatural products,DNP)数据库检索、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滤纸片法抑菌实验和色谱技术跟踪获得活性单体化合物。运用质谱和单晶衍射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96孔板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分离鉴定出11株艾纳香内生真菌,筛选出一株各方面表现良好的艾纳香内生菌菌株Diaporthe sp.,从其大米培养基中获得一个单体化合物Cytochalasin H,活性评价显示其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MIC值为32μg/mL。【结论】将多种筛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艾纳香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发掘,为快速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首次采用96微孔板法检测贵州和河南产凹叶厚朴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并采用DPPH、ABTS和FRAP三种方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贵州产凹叶厚朴乙酸乙酯(IC50 =7.22 μg,/mL)和正丁醇提取部位(IC50=36.59 μg/mL),河南产凹叶厚朴石油醚(IC50=107.04 μg/mL)和乙酸乙酯提取部位(IC50=17.17μg/mL),它们的活性都远高于于阳性对照Acarhose( IC50=1081.27 μg/mL).贵州产凹叶厚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最强(IC50=8.81 μg/mL),强于阳性对照BHT(IC50=11.94 μg/mL);其次为河南产凹叶厚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IC50=12.73 μg/mL).研究结果表明,贵州产凹叶厚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9.
从多种植物叶片内分离、纯化出31株植物内生真菌,活性筛选表明分离自健康水稻叶片内生真菌Bo-1菌的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当供试浓度为100μg/mL时,Bo-1菌乙酸乙酯粗提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抑菌圈为22.4 mm,与同浓度的氯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效果相当。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 rDNA测序分析,Bo-1菌被鉴定为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抗菌谱实验表明,Bo-1菌对多种细菌类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活性追踪的指导下,从一株落羽杉内生真菌Pezicula neosporulosa SC1337玉米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两个tetramic acid类抗菌活性化合物5ʹ-epi-cryptocin (1)和cryptocin (2),通过核磁共振(NMR)谱、质谱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它们的绝对构型。本文首次从同一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这对差向异构体,并报道了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和2的NMR数据。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MIC均为30 μg/mL;载样量为200 μg时两者对灰巨座壳菌、稻绿核菌和新月弯孢霉的抑菌圈半径均为7.5、5.0和2.0 mm,对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均未显示抑菌圈,说明这对差向异构体的5ʹ-位构型差异对其抗菌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