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研究木棉Bombax ceiba 鲜花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进行鉴定分析。通过GC-MS,采用面积归一法从木棉花中鉴定了56 个主要组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主要组分为模菲(13.74%)、(1R,3aS,5aS,8aR)-1,3a,4,5a 四甲基-1,2,3,3a,5a,6,7,8-八氢环戊二烯并[c]环戊二烯(10.95%)、2-亚甲基-4,8,8-三甲基-4-乙烯基-双环[5.2.0]壬烷(10.36%)等。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占55.24%,烷类化合物占29.72%,还有少量的醛类、酮类和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野松茸干品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鉴定出48种风味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44%,其中酸类9种、酯类6种、含氮杂环化合物11种、醇类3种、醛类5种、酮类10种、其他类4种.野松茸干品中主要的芳香成分是桂酸甲酯(42.99%)、3-甲基丁酸(8.56%)、2,6-二甲基吡嗪(8.36%)、2,5-二甲基吡嗪(2.46%)和1-辛烯-3-醇(2.06%).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4种名优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滇红、祁红、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红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90种,滇红茶中主要是芳樟醇、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水杨酸甲酯、2-戊基呋喃和橙花叔醇,祁红中主要是十六碳酸、植酮、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酮、植醇和蒽等,正山小种中主要是植酮、香叶醇、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咖啡因和芳樟醇氧化物,而金骏眉中主要是香叶醇、咖啡因、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酮、苯乙醇、橙花叔醇和植醇;他们共同成分有苯甲醛、苯乙醛、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香叶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植醇等。4种红茶在挥发性组成及含量上差异较大,共有成分仅32种;醇类化合物含量均较高,其中滇红茶中醇类化合物含量高达69.08%;而祁红、正山小种和金骏眉中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不同化合物之间比例和阈值的不同,形成了4种红茶各自独特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三白草花、叶和茎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对比分析三者中的挥发性成分.从三白草花、叶和茎分别鉴定出的31、22和22个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5.64%、98.75%和98.54%.三者共有18个化学成分,其主要化合物类型是萜类(单萜和倍半萜,其中单萜含量最高),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2.18%、98.19%和97.74%,还含有两个芳香族化合物:枯茗醇和姜黄烯,此外,4-(1,5-二甲基己基-4-烯)环己烯-2-酮和二十一烷两个脂肪族化合物仅存在于花中,三者的主要化合物均为柠檬烯、柠檬醛(含顺式柠檬醛)、蒎烯(含α和β构型)和β-月桂烯,另外大根香叶烯D、姜黄烯、1-b-红没药烯和β-倍半水芹烯在花中的含量均高于叶和茎.叶茎中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别均不大,但与花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定黄花菜新型品种(金娃娃)各部位中挥发性的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冷冻干燥制得的黄花菜品种(金娃娃)的不同部位(开花、花苞、根、茎、叶)干燥样品和晒干花苞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 表明:从金娃娃六个部位中共鉴定了110种化合物,其中晒干花苞部位鉴定了60种,开花部位鉴定了38种... 相似文献
6.
探讨襄荷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差异,以便从襄荷植株提取天然香料成分。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襄荷不同部位(根、茎、叶、花苞)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襄荷四个部位中共鉴定了197种化合物,其中根92种,茎67种,叶64种,花苞96种。烯烃类和醇类化合物是各部位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而桧烯(sabinene)为根和花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约占13%,但在叶中的含量只有1.98%。β-蒎烯(β-pinene)为茎和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在叶中的含量占到53.46%。此外,α-蒎烯(α-pinene)、隐品酮(crypton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化合物在襄荷各部位挥发性成分中的占比也较高。襄荷不同部位中均有其特殊的挥发性成分,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23种。 相似文献
7.
利用GC-MS技术对金耳发酵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样品成分的质谱图与数据库(Nist库and Wiley库)中已知化合物质谱图比较。该研究证明金耳发酵液中匹配指数在800以上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约占整个挥发性成分47%。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广黄花菜新品种的应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冷冻干燥制得的两个新黄花菜品种(好运来、心心相印)的花部位(花瓣、花蕊、开花、晒干花苞、水煮花苞)的干燥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通过NIST.17质谱库检索并运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从好运来品种花... 相似文献
9.
采用醇提和乙酸乙酯萃取使君子仁油,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使君子仁油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52种精油成分,鉴定出29种化合物,其中蚁酸、乙酸、柠檬烯、甲苯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65%、6.51%、2.41%、2.75%。使君子仁油中所含挥发性成分大多为有毒和刺激性化合物,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在直接食用种仁驱虫时必须熟食,禁止生食,避免发生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从川黄柏中萃取分离挥发性成分,得率为4.65%.并用GC-MS联用技术对萃取物进行分析,从中分离鉴定了28个成分.川黄柏挥发性成分主要为油酸、棕榈酸、2,4,6-三甲基辛烷、2-十二烯醛、2,4-二甲基-3-庚醇、2-己内酯,5-(1,1-二甲基乙基)、硬脂酸等.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二烯醛、2-己烯醛、2-壬烯醛、2,4-庚二烯醛等是硅藻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构成物质,十四烷、十五烷、1-十五烯、十六烷等烷烃类是硅藻中含量仅次于醛类物质的挥发性成分,3,5-辛烯基-3-酮等短链酮类和1-辛烯基-3-醇是硅藻中含量较高的酮类和醇类物质,9种硅藻中均检测二甲基硫的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壬醛、8-十七碳烯、1-戊烯.3.酮、1-己烯-3.醇、2,6-二甲基一苯酚,它们决定了不同的硅藻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对硅藻的饵料价值、养殖生物的肉质风味、水环境的异味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GC-MS技术分析三棱挥发油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三棱挥发油化学成分,测得三棱挥发油的得率为3.19%.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从三棱挥发油中分离并确认出32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G1710BA化学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3,5,6,7,8,8a-六氢-4,8a-二甲基-6-(11-methylethyenyl)-2(1H)萘酮(12.95%),2,4,6,7,8,8a-六氢-5(1H)-黄酮(10.72%),十氢4a-甲基-1-萘(5.78%),3H-3a,7-甲撑甙菊环烃(5.69%). 相似文献
13.
应用正交试验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萃取条件,研究经UV-C处理的采后香蕉挥发性组分的变化。通过单因素测定合适的萃取头、萃取前的超声时间、样品量和萃取温度,再利用正交试验获得SPME最佳的萃取参数。在此基础上,测定和鉴定UV-C处理组和对照组香蕉果肉的挥发性化合物,比较两者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评价UV-C处理采后香蕉的香气效果。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参数为:超声时间20 min、样品量4.0 g、萃取温度50℃,在此条件下鉴定出两组香蕉果肉挥发性组分共169个,主要由酯、醛、酮、醇和其他组成,其中酯类有58个、醛类有34个、酮类有27个、醇类有17个、其他类有33个,UV-C组的总酯含量(76.61%±0.25%)高于对照组的总酯含量(75.98%±0.39%)。两组香蕉的差异代谢挥发性组分共有38个,其中含量下调的有34个,含量上调的有4个。综上分析,采后香蕉经UV-C处理,其挥发性组分会受到影响,但其特征酯类和总酯含量略有提高。香蕉的香气主要源于酯类,UV-C处理进行香蕉贮藏保鲜不仅不会造成香蕉香气下降,反而会使其香气略有增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用乙醇法提取桃花精油,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得到了乙醇抽提桃花精油的较优工艺条件,对其多酚和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所得的桃花精油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表明,对乙醇提取桃花精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抽提时间,其次是料液比,影响最小的是桃花形态。乙醇抽提桃花精油的较优工艺条件是抽提时间为6h,料液比为1∶150(m∶V),桃花形态为粉末。此时,黄酮含量为0.24%,多酚含量为0.067%。桃花精油含有大量的酯、酸、酰胺和腈类化合物以及少量的酚、酮和多糖。 相似文献
15.
菘蓝种子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菘蓝种子中的脂肪酸。方法:分别利用索氏提取法,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计算机检索和人工解析对菘蓝种子中的脂肪酸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鉴定了11种脂肪酸成分。结论:菘蓝种子中脂肪酸成分主要是亚麻酸(24.72%)、芥酸(23.9%)、油酸(19.11%)和亚油酸(10.76%)。 相似文献
16.
铁皮石斛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其资源有限,因此对其充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α-L-鼠李糖苷酶辅助提取铁皮石斛多糖,通过对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及加酶量三个因素进行优化,提高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率;结果显示,在酶解温度为40℃、酶解时间为1 h、加酶量为2.5%时,多糖提取率为38.4%,而不加酶处理多糖提取率仅为21.7%,酶法处理大大增加了铁皮石斛的多糖提取率。同时,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分析比较α-L-鼠李糖苷酶对铁皮石斛挥发性成分的影响;GC-MS分析表明,铁皮石斛加酶处理前后共发现3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均为己醛、1-辛烯-3-醇、异薄荷醇和3-辛烯-2-酮,并且醛类化合物在加酶处理前后的样品中相对含量均最高,且加酶处理后产生6种新的挥发性成分。该研究结果表明α-L-鼠李糖苷酶的使用可显著增加对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率,并为铁皮石斛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缬草油化学成份GC/MS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C、GC/MS对缬草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共鉴定出 6 5种化合物 ,其中有 2 6种物质为相关文献中首次报道。所介绍的分析方法可用于生产中的质量监控和常规分析 ,分析结果可为配方、产品开发和调香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蜜源蜂蜜中的挥发性标记物并籍以对这些蜂蜜进行有效区分,本研究优化了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HS-GC-MS)检测蜂蜜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分析了油菜蜜、椴树蜜、荆条蜜和洋槐蜜等4种蜂蜜总计38份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等对蜂蜜进行区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HS-GC-MS共检测到23种化合物。4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在物质种类或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3-苯丙酸乙酯可作为油菜蜜的典型挥发性代谢物质;1-异丙烯基-3-甲基苯和反式玫瑰醚可作为椴树蜜的典型挥发性代谢物质;在荆条蜜和洋槐蜜中均未发现典型挥发性代谢物质。PCA可以将4种蜂蜜进行很好地区分,PC1、PC2和PC3累计贡献率达到77.3%,表明模型有效;当临界值取10时,CA可以将同种蜂蜜聚为一类。SHS-GC-MS检测的蜂蜜挥发性成分结果结合多变量分析,可用于区分不同蜜源蜂蜜。研究结果为蜂蜜溯源和鉴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Norbert Stoppacher Susanne Zeilinger Rainer Schuhmacher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2010,81(2):187-2038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scribe a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coupled to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profiling of microbi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MVOCs) in the headspace (HS) of cultures of filamentous fungi. The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uccessive steps: 1. growth of the fungus on a solid culture medium directly in headspace vials, 2. measurement of volatiles by HS-SPME-GC-MS, 3. deconvolution of mass spectra, 4.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s by comparison of measured, deconvoluted mass spectra and linear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tention indices (LTPRI) on two stationary GC phases with database entries and LTPRI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5. profiling of the identified MVOCs.The developed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cultures of the biocontrol fungus Trichoderma atroviride. An in-house library consisting of mass spectra and LTPRI values of fungal VOCs was established and used to study the profiles of MVOCs of this fungus. In total, 25 different MVOCs were identified by applying strict criteria (spectral match factor at least 90% and a maximum relative deviation of LTPRI of ± 2% from literature values). The MVOCs were assigned to the compound classes of alcohols, ketones, alkanes, furanes, pyrones (mainly the bioactive 6-pentyl-alpha-pyrone), mono- and sesquiterpenes, 13 of which have never been reported to be produced by Trichoderma spp. before. Eleven of these volatiles have been additionally confirmed using authentic standards. Finally, time course experiments and cultivation of T. atrovirid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mycotoxin fusaric acid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of the method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MVOC profiles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biological conditions on the expression of MVOCs of filamentous fung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