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荞麦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与黄酮含量的关系(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荞麦幼苗及幼苗不同器官中的黄酮含量随着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力的变化而变化。X射线处理可增强荞麦幼苗中苯丙烷类代谢途径,致使黄酮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反应条件下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力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作用下由肉桂酸和氨合成L-苯丙氨酸(L-Phe)是酶法合成该氨基酸的重要途径,国外已利用该途径进行L-苯丙氨酸的工业生产,但是该过程仍存在着转化率低和酶活力稳定性差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开展提高酶活力稳定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学通报》2021,(7)
【背景】N-甲基-L-苯丙氨酸是一种N-烷基化芳香氨基酸,是重要的手性合成单元/中间体/组成成分,在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代谢产物中广泛存在。N-烷基化芳香氨基酸的合成与制备仍具有巨大的挑战。【目的】在研究加兰他敏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我们从产加兰他敏的红花石蒜中克隆并表征苯丙氨酸解氨酶LrPAL3。LrPAL3催化区域及对映选择性的氢胺化反应得到L-苯丙氨酸。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LrPAL3可能催化反式-肉桂酸的一步N-甲基胺化反应得到N-甲基-L-苯丙氨酸。【方法】将反式-肉桂酸与甲胺,以及表达LrPAL3的大肠杆菌全细胞一起孵育。HPLC-DAD及HRESIMS分析表明,上述反应产物为N-甲基-苯丙氨酸。为确定该产物的立体构型,将上述催化反应放大,通过分离纯化得到该酶催化反应产物。【结果】该化合物的氢谱数据及比旋光数据与N-甲基-L-苯丙氨酸标准品的数据一致。由此说明,LrPAL3能够催化反式-肉桂酸和甲胺发生N-烷基胺化反应,区域和立体专一性地生成N-甲基-L-苯丙氨酸。【结论】本研究为手性N-烷基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绿色、高效生物催化剂。通过对LrPAL3的蛋白质定向进化及代谢工程,将会进一步扩展LrPAL3的催化反应范围,以多种N-烷基胺类及取代的苯基丙烯酸为底物,实现手性N-烷基-芳基氨基酸的高效区域及立体选择性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4.
5.
菜心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同源克隆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首次从菜心中克隆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BcPAL1(GenBank登录号为GU245694).BcPAL1全长2 476 bp,开放阅读框2 166 bp,编码721个氨基酸.经氨基酸序列多重比较发现,BcPAL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烟草、甘蓝型油菜等植物的PAL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0%,BcPAL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与拟南芥、烟草PAL蛋白质相同的脱氨基位点和催化活性位点.基于氨基酸序列的PAL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BcPAL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十字花科类植物(如拟南芥)的PAL聚为一支,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6.
用硫酸铵盐析,热变性和凝胶过滤的方法将去胚乳大麦黄化幼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抑制物(PAL-I)纯化了138倍。经聚丙烯酰胺电泳证明是一均一的蛋白质,其对PAL的抑制作用不受保温时间和保温湿度(30℃~60℃)的影响,表明此抑制过程不是一个水解过程。大麦PAL-I对同是禾本科的水稻PAL有抑制作用,而对双子叶植物如大豆、哈密瓜的PAL抑制甚微。 相似文献
7.
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PAL)是连接植物初级代谢和苯丙烷类代谢、催化苯丙烷类代谢第一步反应的酶。综述植物PAL基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PAL基因的结构特点、表达特点和PAL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并指出今后对PAL基因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Ⅱ 苯丙氨酸解氨酶在抗马铃薯晚疫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铃薯晚疫病原菌培养滤液含有毒素。毒素处理与孢子接种感染对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都有刺激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作用,但刺激的强度毒素处理大于孢子接种,抗病品种大于感病品种。随着PAL活性的增高,钝化PAL的大分子物质也相应地积累,它是一种抑制蛋白。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羟基肉桂酸CoA连接酶对各种苯丙酸底物的亲合性是不同的,暗示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能形成更多的木质素。 相似文献
9.
凤仙花中花色素苷累积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MS、White、B_5、SH 4种培养基中,White对花色素苷累积较有利。色素产量随继代次数增加而降低。2,4—D抑制PAL活性及花色素苷累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BA的效果与之相反。不同糖源、温度对花色素苷含量有影响,但与PAL活性无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12.
以独一味叶片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了独一味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的全长cDNA,命名为LrPAL基因。测序结果表明,LrPA L基因全长2 298 bp,含有1个2 14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714个氨基酸。蛋白序列分析表明,其包含典型的PAL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与其他植物的PAL蛋白有很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独一味LrPAL与唇形科植物的PAL蛋白聚为一类,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用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发现,LrPAL基因在独一味的叶中表达量最高,茎中表达量最少。研究结果推测,从独一味中克隆获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LrPAL)是典型的PAL家族成员,在独一味各组织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水稻抗稻瘟病与苯丙氨酸解氨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已知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与水稻抗稻瘟病有密切相关,水稻受到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侵染时,体内PAL与POD活性会发生显著变化。本文采用30个水稻(Oryza sativa)品种为材料,选择经常规浸种、催芽、生长较一致的种子,每一品种 相似文献
15.
《植物科学学报》2020,(3)
本研究基于甘薯(Ipomoea batatas(L.) Lam.)与绿原酸合成代谢相关的转录组数据克隆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Ib PAL,通过蛋白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二级和三维蛋白结构预测、跨膜结构域以及启动子分析,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和启动子序列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解析;通过q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甘薯品种的根、茎、茎尖和叶中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验证。结果显示,Ib PAL的CDS序列全长2130 bp,编码709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80%以上。Ib PAL蛋白以α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具有1个可能的跨膜螺旋区。该基因启动子中包含多个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Ib PAL主要在茎和茎尖中表达,其在甘薯品种‘EC16’4个组织器官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上均可以表达。 相似文献
16.
选用抗枯萎病突变体‘威廉斯突变体(Musa spp.AAA,Williams Mutant)'为试材,用RT-PCR技术从香蕉叶中克隆得到一个长为1 504 bp,编码501个氨基酸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cDNA序列.序列分析与其它植物PAL蛋白有较高同源性,尤其是麻疯树和柑橘属同源性高达93%.半定量PCR和酶活性测定被采用研究威廉斯突变体在接种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roce 4(FOC4)茎中PAL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茎中PAL活性呈规律性变化,且均高于同期对照,与其它植物相关研究结果类似,表明PAL与香蕉抗枯萎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从高表达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基因工程乳酸乳球菌NZ3900/pNZ8149-palxt中有效提取所表达的PAL酶,针对乳酸乳球菌的特点,结合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法,探索出一条简便、高效的技术路线.对提取物进行了酶活性测定、分析及细菌活性鉴定.结果表明,该混合法可以完全导致细菌死亡,所提取的酶蛋白结构完整,其酶活性达到了等量活菌的92.5%,且该方法中所用到的各种试剂对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为PAL酶在科研及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靠来源. 相似文献
18.
19.
藤茶叶片富含多酚、多糖以及黄酮类化合物,严重干扰了其总RNA的提取。实验在裂解前先用70%丙酮对藤茶叶片冷冻研磨材料进行多次抽提,然后采用试剂盒提取法、Trizol法和异硫氰酸胍法提取总RNA。结果表明,经丙酮预处理后,上述3种方法均能从藤茶叶片中成功提取到高质量的RNA,其完整性好,纯度高,D260 nm/D280 nm值介于1.8~2.0之间,产率为22.74~33.66μg/g。以提取的总RNA逆转录的c DNA为模板进行RT-PCR,克隆到一条长度为817 bp的pal片段。经Blast比对分析,该基因片段与葡萄、茶树等物种的pal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20.
切伤能诱导甘薯块根切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肉桂酸4-羟化酶(CA4H)活性增高。生长素(IAA)、激动素(BAP)和乙烯(乙烯利)能刺激甘薯块根切片的PAL和CA4H活性,刺激效应乙烯利>IAA>BAP。赤霉素(GA_3)无效。红光对PAL和CA4H无诱导作用,但能增强BAP的效应。放线菌素D和环己亚胺都能抑制PAL和CA4H活性增高,但二者在时相上有差异。在各种情况下,这二种酶的动态变化总是相伴随的,这种伴随性开始于对放线菌素D敏感的步骤,随后转移到对环己亚胺敏感的步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