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辛二酸二琥珀酰亚胺酯交联血红蛋白制备红细胞代用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了用辛二酸二琥珀酰亚胺酯(DSS)作为分子内交联剂交联血红蛋白的亚基, 以制备新型红细胞代用品. 采用多角度激光散射检测器(MALLS)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连接进行检测, 辅之以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反应产物组成. 实验在局部百级的洁净室内进行, 低温4℃下反应1 h, 交联产物中83.8%为重均分子量(Mw)66.8 kD的分子内交联血红蛋白, 16.2%是Mw为146.6和306.4 kD的低聚血红蛋白. 通过流动相中添加1 mol/L MgCl2的凝胶过滤色谱验证, 交联后的血红蛋白在生理环境下不会解聚. 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RP-HPLC-MS)初步确定, 交联为非定点反应, 主要在a-a亚基间进行. 交联反应增强了血红蛋白亚基的疏水性, 影响了血红蛋白的载氧活性, P50和Hill系数由交联前的21.8和2.22 mmHg分别降至14.3和1.41 mmHg, 仍具有一定的载氧能力. 等电聚焦(IEF)电泳表明, 制备的DSS交联血红蛋白的等电点降至4.6 ~ 5.2之间, 接近于不透过血管壁的血清白蛋白. 产品经小鼠异常毒性试验证实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 大鼠的换血试验表明DSS交联血红蛋白并未引起血压升高, 也未见其他明显的副作用. 还对DSS交联血红蛋白与文献已有的双阿司匹林交联血红蛋白的产物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血红蛋白的化学修饰与血液代用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代用品系指具有携氧扩容功效的溶液,包括:氟碳化合物、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微囊化血红蛋白和无细胞基质血红蛋白(化学修饰Hb、基因重组Hb、化学合成Hb和转基因动物人Hb)。通过化学修饰稳定血红蛋白结构以避免其肾毒性,并延长循环半寿期是利用无基质血红蛋白制备血液代用品的主要研究内容,通常采用交联、聚合、偶联等方法完成。  相似文献   

3.
PEG修饰牛血红蛋白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αβ二聚牛血红蛋白晶体结构的分析和氨基酸钱基溶剂可及表面积的计算表明,牛血红蛋白表面Lys上的氨基适合进行聚乙二醇(PEG)修饰,对其修饰不会影响携氧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连接物连接PEG和牛血红蛋白。分子模拟研究结果显示PEG修饰牛血红蛋白产物是无免疫原性的。  相似文献   

4.
新型蛋白质修饰剂的合成及修饰牛血红蛋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谷氨酸和己二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四官能团蛋白质修饰剂,并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以其为修饰剂,对牛血红蛋白的化学修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血氧分析仪对交联牛血红蛋白的分子量和携氧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修饰剂可以使牛血红蛋白同时在分子内和分子间发生化学交联,并较好地保持携氧能力(P50:21.7mmHg,Hill系数:2.01),因此在众多用于开发人工血液代用品的化学修饰剂中该修饰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复乳法制备红细胞代用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 [methoxypoly(ethyleneglycol) poly DL lactide,PELA]为膜材 ,用W /O/W的复乳 溶剂扩散法制备了包埋牛血红蛋白 (bovinehemoglobin ,BHb)的微胶囊作为人造红细胞。研究发现复乳过程搅拌分散速率、有机溶剂种类和固化方法对BHb活性有明显影响。当搅拌分散速率小于 90 0 0r/min、以乙酸乙酯为有机相时 ,采用复乳 溶剂扩散法包埋BHb的过程对BHb活性无明显影响。当搅拌分散速率高于 12 0 0 0r/min时 ,BHb活性降低。复乳 溶剂扩散法制备微胶囊过程中固化液体积与微胶囊中BHb活性密切相关 ,通过增大固化液和复乳液的体积比可较好地保持BHb的活性。最后制得了粒径 10 μm左右、包埋率 93%、P50 和Hill系数均接近于天然BHb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6.
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银鲫、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和红鲁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中的4种不同的同工酶。结果表明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的一些座位,除了银鲫的基因表达外还观察到红鲤基因的表达,出现了银鲫原来所没有的区带或原有的区带受到抑制等现象,显示出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具有类似于杂种的遗传性状,另一方面从4种不同的 同工酶表型分析,表明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的同工酶基因表达较接近银鲫。  相似文献   

7.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方法测定了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红细胞远低于正常红细胞。为了进一步研究PNH AchE(一)的红细胞,采用Protein A Sepharose 6MB结合AchE单抗亲和层析法分离出PNHAchE(一)的红细胞。同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PNH细胞AchE低于正常,而PNH AchE(一)红细胞未能检出AchE。^3H-肌醇标记实验证明,正常  相似文献   

8.
PEG和DBBF修饰猪血红蛋白及其携氧性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聚乙二醇 (PEG)修饰蛋白质可以增大蛋白质的分子量 ,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和在生物体内的停留时间。而小分子交联修饰则可以稳定血红蛋白的高级结构 ,改善其对组织的递氧能力。比较了 4种方法活化的PEG衍生物对猪血红蛋白的修饰效率、修饰产物的携氧功能和稳定性等。PEG的分子量、轭合PEG的数量及变构效应物的存在与否都会影响修饰产物的性质 ;考察了双 3,5二溴水杨酸延胡索酸酯 (DBBF)修饰猪血红蛋白的反应条件以及修饰产物的物理特性和携氧能力 ,并进一步采用PEG和DBBF联合修饰猪血红蛋白。结果证明 ,联合修饰产物具有稳定的四聚体结构 ,分子量达 10 70 0 0 ,半饱和氧分压P50 在 3.33kPa左右 ,接近于生理条件下人体红细胞的P50 值。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都是先裂解细胞放出蛋白质,然后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各种分析.对于红细胞来说,它的裂解产物也称"溶血液",其中主要成分有血红蛋白A1,A2,A3和碳酸酐酶(CA)等.本实验室用未裂解的完整的活体红细胞直接进行电泳,观察其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建立了淀粉-琼脂糖混合凝胶中红细胞的电泳释放实验.电泳释放可分为"初释放"(一次通电完成电泳,此时有Hb释放出来)和"再释放"(电泳过程中断电-再通电,又有Hb释放出来).本实验室在"初释放"实验中发现了"HbA2现象",并通过Hb交叉电泳发现了HbA2与HbA1的相互作用;利用初释放型双向对角线电泳发现红细胞内HbA2与HbA1结合存在;对电泳释放出来的"HbA2现象"成分做SDS-PAGE及质谱分析,发现Prx-2(Peroxiredoxin-2)可能参与"HbA2现象"的形成;在研究"再释放"实验中发现了"Hb多带再释放现象",在此基础上创建等渗再释放、低渗再释放、等低渗全程再释放及再释放型双向对角线电泳;两种红细胞(全血中的红细胞和由它分离出来的游离红细胞)再释放的比较研究;血浆成分对红细胞再释放的影响等.以上研究方法的建立为活体细胞内蛋白质存在状态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和领域.  相似文献   

10.
聚乙二醇大分子化猪血红蛋白对其携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PEG共轭结合猪血红蛋白(pHb)以增大总分子量是延长它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存留时间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种线性的亲水大分子,PEG对pHb的共轭会对它的携氧特性产生显著影响。研究了pHb处于不同空间构象(脱氧的T构象或氧合的R构象)、PEG修饰程度的高低、修饰用PEG的分子量的大小、有无别构效应调节剂等不同条件下PEG修饰对pHb携氧能力的影响。进而又用了PEG修饰已经用双(3,5-二溴水杨酸)延胡索酸酯(DBBF)分子内交联的pHb,考察修饰对这种内交联pHb携氧功能的影响。还比较了4种不同方法活化的PEG衍生物,对pHb修饰效率、对修饰产物携氧功能的影响及修饰产物稳定性等。本文认为,DBBF分子内交联的pHb,在有别构效应调节剂的存在下,再用PEG修饰,可以获得携氧能力好、分子量适宜、四聚体稳定的修饰产物。  相似文献   

11.
翁自力  袁义达 《遗传学报》1990,17(4):260-268
根据中国13个人口逾百万的民族及台湾高山族的红细胞血型座位的基因频率,分析了各血型系统的分化程度。结果表明,中国人群在MNSs系统上的分化十分显著。对各民族间的亲缘关系分析表明,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和藏族等北方民族首先聚集在一起,侗族、高山族、壮族和彝族等聚集在一起,然后白族与南北两大人集聚集在一起,最后才是维吾尔族与其它人群相聚。本文以华北汉族作为蒙古人种的代表,探讨了世界上三大人种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黄种人与黑种人之间的遗传差异最小,而黑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遗传差异最大。根据基因分化系数(G_(ST))和Shannon信息测度(H),中国民族间的遗传差异均仅占中国人总遗传变异量的2%左右,这说明,绝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各民族之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ICU院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筛选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ICU住院发生院内感染的224例患者,与同期在ICU住院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232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史、慢性病(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预后]及RDW等实验室指标(连续收集入ICU前三天的实验指标取平均值),分析RDW与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RDW(12.18±1.08)%相比,院内感染组RDW(13.52±2.0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是院内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OR=4.75,95%CI:3.27~6.91,P0.01)。RDW界值为12.81%,RDW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02)%,95%CI:0.71~0.80,诊断院内感染的敏感性为56.65%,特异性为85.75%。结论:RDW与ICU院内感染独立相关,是ICU院内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湘西土家族、苗族红细胞血型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湖南吉首市的中学生进行了红细胞备型分布调查。土家族200人的各表型人数是:O 57,A 74,B 45,AB 24;M 75,MN 88,N 37;CCDee 84,CCDE 26,DcDee 26,CcDE 47,ccDee 1,ccDE 14,Ccdee 1,CcdE 1;P1(+)103,P1(-)97。苗族202人的各表型人数是:O 74,A 65,B 54,AB 9;M 75,MN 101,N 26;CCDee 78,CCDE 2,CcDee 42,CcDe 58,ccDee 2,ccDE 20;P1(+)65,P1(-)138;Fy(a+b-)199。Fy(a+b+)1,Fy(a-b+)2。 The distribution of several red cell blood group systems was studied in Tujia and Miao ethnic groups in Jishou City,Hunan Province.The phenotype distribution of 200 unrelated Tujias was:O 57,A 74,B 45,AB 24;M 75,MN 88,N 37;CCDee 84,CCDE 26,DcDee 26,CcDE 47,ccDee 1,ccDE 14,Ccdee 1,CcdE1;P1(+)103,P1(-)97。  相似文献   

14.
弱激光的生物学效应及对红细胞变形性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叙述激光生物效应和弱激光生物刺激作用。概括阐述激光照射血液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叙述了弱激光对红细胞变形性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宁国县畲族红细胞血型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160名安徽省宁国县畲族村民的ABO、Rh、P、MN系统红细胞血型,结果显示ABO血型表型频率分布为O(0.4687)〉B(0.2375)〉A(0.2250)〉AB(0.0688),基因频率p=0.1500,q=0.1575,r=0.6925;Rh血型表型频率分布为CCdee(0.5385)〉CCDE(0.1667)〉CcDE(0.1474)〉CcDee(0.0961)〉ccDE(0.032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肺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患儿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7例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入院时RDW水平,记录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住院后28d的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高RDW组和正常RDW组,分析各组之间相关指标的差异,并探讨RDW与患儿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儿的入院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MN)、血沉(ESR)高于存活组(P0.05),RDW水平亦高于存活组(P0.05);高RDW组患儿APACHEⅡ评分、PCT、hs-CRP、WBC、PMN、ESR高于正常RDW组,死亡率亦高于正常RDW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水平是重症肺炎患儿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25,95%CI:1.252~4.24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DW水平预测重症肺炎患儿死亡的ROCAUC为0.801,灵敏度为82.0,特异度为74.4,最佳诊断截点为16.35%。结论:RDW水平可能是重症肺炎患儿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患儿预后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血压持续升高可导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脑卒中以及慢性肾病等相关靶器官损害。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一项测量红细胞变量宽度的指标,近年来研究证实RDW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一定相关性,RDW升高提示高血压患者预后不良,说明RDW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的潜在指标。本文对近年来RDW与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损害、脑卒中、肾损害及血管损害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RDW对相关疾病预防及治疗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转归的评估价值。方法:将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10例心力衰竭患者(研究组)根据病情分为NYHAⅡ级30例、Ⅲ级46例、Ⅳ级34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根据患者6个月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91例)和死亡组(19例)。比较分析各组患者RDW水平、死亡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中,NYHAⅢ~Ⅳ级患者RDW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NYHA分级的增加,RDW水平明显升高(P0.05)。NYHAⅣ级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NYHAⅡ、Ⅲ级患者(P0.05)。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年龄明显较小,入院时Hcy、CRP、GLU、RDW、NT-pro BNP明显降低,Hb、RBC、LVEF水平明显升高(P 0.05)。年龄、入院时NT-pro BNP和RDW是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水平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RDW可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于预后转归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制定中国中年女性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了中国331个单位用显微镜计数法测定的41003例中年女性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八个地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年女性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之间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F=364.76,P=0.000).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一个回归方程:Y^=4.184+0.0002421X1-0.02921X4+0.0002582X7+0.08144X8±0.47.结论: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就可以用回归方程计算这个地区的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依据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八个区.  相似文献   

20.
The motion and deformation of a single red blood cell flowing through a microvessel stenosis was investigated employing 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 (DPD) method. The numerical model considers plasma, cytoplasm, the RBC membrane and the microvessel walls, in which a three dimensional coarse-grained spring network model of RBC’s membran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RBC. The suspending plasma was modelled as an incompressible Newtonian fluid and the vessel walls were regarded as rigid body. The body force exerted on the free DPD particles was used to drive the flow. A modified bounce-back boundary condition was enforced on the membrane to guarantee the impenetrability. Adhesion of the cell to the stenosis vessel surface was mediat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receptors and ligands. Firstly, the motion of a single RBC in a microfluidic channel was simula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found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cited by [1]. The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RBC in the microvessel stenosis was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he bending rigidity of membrane, the size of the stenosis and the driven body force on the deformation and motion of red blood cell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