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马和鳗鲡     
1海马 海马为硬骨鱼纲刺鱼目海龙科海马属鱼类的总称.体侧扁,腹部突出,躯干部骨环呈七棱形。尾部骨环呈四棱形,尾部卷曲;头呈马头状,弯曲与躯干部成直角:吻细长,管状;雄鱼尾部腹面有育儿囊;体浅灰色或浅黄色。海马通常个体不大,为近海暖水性鱼类。其食用价值不大,但其观赏性、药用性较大,故受到人们重视。由于人们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改变,致使海马已成为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2.
据文献记载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已有150余种寄生虫,包括蠕虫、节足动物、原生动物的球虫、锥虫、吸管虫和粘体虫等寄生。数年来通过在福建、江苏、江西等地的调查,以及参考过去的文献报告,日本鳗鲡寄生蠕虫有36种(见下),有的种类感染率和感染度都很高,如在福州检查50尾鳗鲡,其中长螺线虫感染率为30%,感染度5—30条;寄生于鳔中的粗厚鳗居线虫,感染率占70%,感染度2—12条。其他如日本槽头绦虫、乳突鳗孔吸虫、球头鳗居线虫等,在一些地区感染亦很严重。寄生日本鳗鲡的原生动物,据日本记载已知有22种,国内尚待研究。寄生日本鳗鲡的蠕虫…  相似文献   

3.
鳗鲡(Angujlla japonica)简称鳗,又称白鳝。鱼纲、鳗鲡科。体长60多厘米。背侧灰褐色,下方白色。背鳍和臀鳍延长,与尾鳍相连,无腹鳍。汕头地区于每年秋末冬初用人工自然采集鱼苗,在室内养3—20天,放入鳗池分养。喂养1—2年出口。  相似文献   

4.
为开展鳗鲡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生物学研究, 进行鳗鲡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研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 以欧洲鳗鲡肾脏组织为材料, 建立了欧洲鳗鲡肾脏细胞系(European eel kidney cell line, EEK), EEK形态呈类纤维状, 经过约12个月的培养, 已成功传至38代。通过对其培养液、血清浓度和培养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 发现DMEM/F12、L15培养液均适合其正常生长和增殖, 而在MEM培养液中无法正常生长; 在5%—15%FBS(Fetal Bovine Serum)浓度范围内, 其生长速度随FBS浓度的升高而增快, 当FBS浓度高于20%或过低于5%时, 其生长速率有所减慢; 在22—27℃时生长良好, 但当温度低于17℃和高于32℃时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对EEK细胞进行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HV)敏感性实验, 结果表明该细胞系对鳗鲡疱疹病毒敏感, 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EEK的建立丰富了鱼类细胞系的种类, 为鳗鲡病毒性疾病诊断、病毒性病原学研究和病毒疫苗研制提供了重要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5.
“鳗鲡没有性别,没有鱼子和精子,它们是大海深渊生的。”这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讲的。人们曾不加思索地接受这种说法。无论哪一种鱼,在一定季节,都会发现它们的鱼子。可是从没有哪一位厨师见过鳗鲡有鱼子;一年四季都没有。因此,产生了类似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想法。丹麦生物学家斯密德对鳗鲡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弄清了欧洲和北美鳗鲡的习性和生活史。欧洲鳗鲡生活在江河里,雌鱼为8—12年,雄鱼为5—7年。接近性成熟时,它们便开始作海上旅行的准备。为了适应海上的冒险生活,鳗鲡先换好  相似文献   

6.
鳗鲡肾胚胎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作者在少数养鳗场断续发现一些后肾明显膨大的病鳗鲡,引起了注意。1990年4月在某养鳗场清池的一养鳗池中又获得数尾。经组织切片病理检查为肾胚胎瘤。鱼类肿瘤的研究已有一百来年的历史,国外报道较多,已有数百例,其中肾胚胎瘤仅几例,如Helmboldt和Wyand以及Ashley等。国内也曾报道过一些鱼的肿瘤的个别病例,但迄今还未见鱼类肾胚胎瘤的报道。这次发现的鳗鲡肾胚胎瘤发病率较高,个别池达万分之一以上,为鱼类中罕见,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鳗鲡线粒体DNA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采用差速离心法及RNase消化法制备并纯化了级鲡(Anguilla Japonica Temmink et Schlegel)肝脏线粒体DNA(mtDNA),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mtDNA进行了分析.BgП、Xhoh、Psth、EcoRL、BamHI、HindШ、Bgli、Xbal在鳗鲡mtDNA分子上分别具0, 1, 3, 5, 2, 7, 2, 4个切点.mtDNA分子量约10.16x106道尔顿,大小为16.44kb.根据鳗鲡肝mtDNA的单酶及双酶完全酶解片段的大小,建立了鳗鲡mtDNA的限制性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8.
鳗鲡精巢发育可划分为6个时期,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精原细胞后增殖期,精母细胞生长、成熟期,精子开始出现期,精子完全成熟期和精子退化吸收期。卵细胞的发育可划分为6个时相,即卵原细胞时相,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时相,卵母细胞出现脂肪泡时相,卵母细胞卵黄充满时相,卵母细胞核极化时相和卵母细胞退化时相。以卵细胞发育6个时相在卵巢中组成的差异,也可把卵巢划分为相应的6个时期。对鳗鲡性腺发育的分期,卵黄积累方式,产卵类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鳗鲡在海洋中产卵,而在淡水中成长。过去人工养鳗都是在沿海捕捞天然鳗苗来饲养的,由于养鳗业的发展,早在四十年前即已开始进行人工繁殖鳗苗的试验研究,但进展不大,直到近年来才取得了较大发展。现就国内外研究情况简介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鳗鲡精巢发育可划分为6个时期,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精原细胞后增殖期,精母细胞生长、成熟期,精子开始出现期,精子完全成熟期和精子退化吸收期。卵细胞的发育可划分为6个时相,即卵原细胞时相,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时相,卵母细胞出现脂肪泡时相,卵母细胞卵黄充满时相,卵母细胞核极化时相和卵母细胞退化时相。以卵细胞发育6个时相在卵巢中组成的差异,也可把卵巢划分为相应的6个时期。对鳗鲡性腺发育的分期,卵黄积累方式,产卵类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鳗鲡烂尾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鳗鲡烂尾病是鳗鲡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主要流行于夏季。在日本报道了由枉状屈桡杆菌引起的鳗鲡烂尾病。本文记述了用TYE培养基从广东潮安养鳗场病鳗中分离到的另外一种引起烂尾病的病原菌,并研究了该病原菌的致病作用,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Aeromonas punctata)。该菌对青霉素、新生素、磺胺噻唑不敏感,而对呋唑唑酮、土霉素、氯霉素、合霉素和金霉素等敏感。  相似文献   

12.
鳗鲡爱德华氏病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本文记述了在我国新发现的鳗鲡爱德华氏病的症状和病原菌的特征。病鱼的症状表现为两大类型,以肾脏病变为主的肾脏型和以肝脏病变为主的肝脏型。从病鱼的内脏分离到7株菌,用其中的E86~205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鳗鲡死亡,与自然发病的症状相似,从感染的鳗鲡上又重新分离到菌株E86-203。E86-203与E86-205以及其他菌株的特征也都一致。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直,两端圆形,单个,大小为0.6—0.8×0.8—2.4微米。周鞭毛,运动,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产生硫化氢。不能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精氨酸脱氢酶阴性,赖氨酸脱羧酶阳性。属爱德华氏菌属的细菌。但是鸟氨酸脱羧酶阴性,能迅速利用纤维糖,不同于已报道的三个种(Edwardsiella tarda Ewing and McWhorter 1965,E.hoshinae Grirnont 1980,E.ictaluri Hawke 1981)中任何一个种,因此认为E86-205等菌株为一新种,定名为福建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fuji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3.
鳗鲡肝肾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近年来,在广东潮州各养鳗场,每年3-5月和10-12月,广泛流行一种危害严重的鳗鲡肝肾病,给鳗鲡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记述了该病的症状,重点研究鳗肝肾病的病原菌。作者从患肝肾病的病鳗肝脏、肾脏和胃液中分离到10株致病菌。根据分离株的形态、培养、生化特性,8株致病菌特性一致,鉴定为迟饨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EwingetMcwhorter)另外两株菌特性相同被鉴定为运动性Aeronlonassp.。研究结果阐明了鳗鲡肝肾病主要是由E.tarda引起的爱德华氏菌病,部分病例是由E.tarda和运动性Aeromonas菌引起的并发症.E,tarda是鳗鲡肝肾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产后鳗鲡生殖生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卵后的鳗鲡(Anguilla japonica)可分为顺产鳗鲡(Smoothly ovulated eels,SOE)和部分产鳗鲡(Partly ovulated eels,POE)两种类型,经组织学检查发现,SOE性腺中第Ⅳ^+++和第Ⅴ时相的卵细胞较多,而POE性腺中第Ⅳ^++和第Ⅵ时相的卵细胞较多。SOE脑部的mGnRH、血清GtH和雌二醇(E2)的含量均显著高于POE,但SOE脑部cGnRH-Ⅱ及血清睾酮(T)含量与POE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53-660
文章研究了不同盐度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A. bicolor pacifica)幼鳗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将花鳗鲡幼鳗(9.760.36) g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11.820.04) g分别在淡水(盐度0)与盐度5、10、18水体中养殖30d, 测量每组实验鱼总重后检测胃、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在各盐度处理中存活率均为100%, 未出现死亡。两种鳗鲡在淡水中生长良好, 特定生长率最高, 而饵料系数最低。盐度对花鳗鲡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存在差异, 其中花鳗鲡胃、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活力在各盐度处理中均无显著变化(P0.05), 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随盐度的增加而下降; 太平洋双色鳗鲡胃蛋白酶活力在盐度10时最大, 肝蛋白酶活力在盐度18时最大, 而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在各盐度处理组无显著变化(P0.05)。这表明盐度对花鳗鲡胃、肠道和肝脏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具有抑制作用, 对太平洋双色鳗鲡的蛋白酶活力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在相同盐度条件下, 不同消化器官中同种消化酶活力存在差异, 各盐度的两种鳗鲡肠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肝脏和胃(P0.05), 胃中蛋白酶活力高于肝脏和肠道, 但不显著(P0.05)。研究发现两种鳗鲡体内脂肪酶活力相对较高, 表明其对脂肪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建议在配制花鳗鲡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饲料时, 适当提高粗脂肪比例, 有助于促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6.
鳗鲡肝脏、脾脏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郭琼林  卢全章 《动物学报》1994,40(2):125-130
经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鳗鲡肝脏的肝小叶不规则。肝细胞胞质内富含多种细胞器及包含物。胆小管由2—4个肝细胞围成,相邻肝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封闭胆小管。肝血窦为有孔型、孔处无隔膜,内有巨噬细胞。窦周隙明显,未见贮脂细胞。肝细胞向胆小管腔与窦周隙面伸出许多指状微绒毛。脾脏内白髓中淋巴细胞聚集成群,未见明显脾小结、淋巴鞘。红髓由脾索与脾窦组成,动脉分支末端(壁厚的毛细血管)可开放于红髓,无明显巨噬细胞中心。脾窦及脾小动脉内皮细胞通常为长杆状、沿血管纵向平行排列。脾窦为有孔型,孔处可见薄的隔膜。脾小动脉内皮外为2—5层平滑肌(多数为纵行)。  相似文献   

17.
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报告了我国发生的一种鳗鲡病毒病──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肝、肾、脾脏组织出血、细胞变性,骨质内有大县白细胞浸润,肝、肾、脾脏细胞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明显,肾、脾脏造血组织和外周血细胞出现核染色质边集、奇异形核,大量髓鞘样结构、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等,并可见类似凋亡细胞及调亡小体结构和邻近细胞内吞噬体增多现象。根据骨组织中白细胞浸润及器官和血液中部分细胞结构已出现异型性特征,作者认为,鳗鲡出血性开口病可能有癌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类恶性肿瘤的研究报道较多。但象白血病这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群体发生带有传染性的恶性肿瘤更是罕见。这不仅是在鱼病的研究中,就是对恶性肿瘤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同仁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鳗鲡独孤吸虫种群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鳝感染独孤吸虫是一个随机过程。其感染率为23.5%,感染强度为3.1,32cm以下的黄鳝示检出鳗鲡独孤吸虫,32cm以上的黄鳝的感染率随宿主的体长增长而增大,但期感染强度无甚差异。鳗鲡独孤吸虫种群主要由体长2 ̄6mm的虫体组成,在宿主种群中为聚集分布。鳗鲡独孤吸虫的寄生不引起宿主肥满度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欧洲鳗鲡红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我国南方各省欧洲鳗鲡养殖过程中,在黑仔及幼鳗期易发生一种以头部充血发红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疾病,被称为“红头病”。本文描述了欧鳗红头病的症状,从病鳗血液中分离到3株菌,肌注和口服人工感染试验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死亡率分别9 83%和67%,从病鳗身上重新分离到性状的菌株。4株分离菌的特性完全一致。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周鞭毛运动,兼性压氧,发酵葡萄糖产酸,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还原硝酸盐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