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刺蚁属18种昆虫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都显示出高A+T含量,达到65.11%~73.66%,表现出很强的A/T碱基偏好性。针对748 bp的基因核苷酸多序列比对显示细胞色素b基因之间同源性高,碱基之间无插入或缺失突变,序列变异形式主要表现为替换。对细胞色素b蛋白的部分序列(133~143个氨基酸)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完全无变异的氨基酸有34个,占总氨基酸数目的 23.78%~25.56%,同时也鉴定出至少6个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基于细胞色素b蛋白部分序列采用邻接法构建了多刺蚁属分子系统树,其中4对蚁种亲缘关系较近,有3个蚁种在进化树中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显示出不同的进化起源。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蓖麻蚕Samia cynthia ricini线粒体基因组(mtDNA)含完整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Ⅲ(COX3)、tRNA-Gly和部分的NADH亚基Ⅲ(ND3)基因的DNA片段序列。COX3基因编码框包含789个核苷酸,编码26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通过同源性比较,发现COX3基因的3′端比5′端要保守,其编码的蛋白在C端有两个保守序列存在。COX3的下游为66 bp的tRNA-Gly基因。蓖麻蚕的COX3与家蚕COX3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80.2%和85.6%。根据COX3氨基酸序列进行了12种无脊椎动物的分子进化树分析,认为在采用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分子进化分析时,应该综合考虑物种的繁殖模式及生态特点。  相似文献   

3.
单只轮虫DNA提取及其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部分序列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调整试剂剂量及实验条件与步骤,利用Wizard^TM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可以稳定、快捷地提取单只轮虫的DNA。以提取的DNA为模板,利用CO I通用引物,扩增并测定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CO I部分基因的序列。与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CO I基因序列比较结果表明,此片断确为轮虫CO I基因片段,从而证明使用本方法所提取单只轮虫痕量DNA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整试剂剂量及实验条件与步骤 ,利用WizardTM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可以稳定、快捷地提取单只轮虫的DNA。以提取的DNA为模板 ,利用COⅠ通用引物 ,扩增并测定了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calyci florus)COⅠ部分基因的序列。与褶皱臂尾轮虫 (B plicatilis)COⅠ基因序列比较结果表明 ,此片断确为轮虫COⅠ基因片断 ,从而证明使用本方法所提取单只轮虫痕量DNA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小蜡螟Achroia Grisella Fabricius作为蜂业生产中的主要虫害,为确认它在鳞翅目昆虫中的遗传地位,本研究克隆了小蜡螟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并对其序列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根据NCBI已登录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mtDNA中COⅠ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小蜡螟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克隆并测序得到小蜡螟mtDNA CO Ⅰ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MF509586)。【结果】对CO Ⅰ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其翻译的起始码子为TTG,以碱基T作为不完全终止;通过CO Ⅰ基因同源性和遗传距离分析发现,小蜡螟与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同源性最高且遗传距离最近,分别为88.3%、0.117。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小蜡螟与其它鳞翅目昆虫聚为一支,其中螟蛾科昆虫大蜡螟、小蜡螟、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和梢斑螟Corcyra cephalonica聚在一个小的分支。【结论】小蜡螟与大蜡螟的进化地位最为相近,也说明了利用CO Ⅰ基因可以区分同属不同种的蜡螟,研究结果为了解小蜡螟的遗传背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2016年7月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泰国进境商品山竹果中检出双色多刺蚁,经查询,该种为我国进出境检疫部门首次检出。了解多刺蚁属情况可为该类昆虫的检疫鉴定提供依据。【方法】笔者通过对双色多刺蚁及多刺蚁属相关文献进行翻译和整理,详细介绍了双色多刺蚁的分类地位、分布、形态特征及近似种,以及多刺蚁属在中国的种类,并简要分析了我国检疫系统对多刺蚁属的截获情况。【结果】双色多刺蚁(膜翅目:蚁科)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地区,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多刺蚁属在我国已知45种1亚种。2003—2016年7月我国检疫系统共检出多刺蚁属2097批次。【结论】多刺蚁属随货物包装携带入境的概率较高,各进出境检疫部门应加强对该类昆虫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7.
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CO Ⅰ、Ⅱ、Ⅲ基因的编码序列,并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黄河裸裂尻鱼CO I基因全长为1 551 bp,开放阅读框(ORF)由基因全长组成,编码516个氨基酸;COⅡ基因全长为691 bp,开放阅读框为690 bp,编码2...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DNA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基因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细胞色素氧化酶由13个亚基组成,其中构成级联反应核心的最大3个亚基(COXⅠ,COXⅡ和COXⅢ)由mtDNA编码,其余10个亚基(COⅣ,Ⅴa,Ⅴb,Ⅵa,Ⅵb,Ⅵc,Ⅶa,Ⅶb,Ⅶc,和Ⅷ)均由nDNA编码。COXⅠ亚基与hemea、hemea3、CuB结合,直接参与质子泵过程;COXⅡ亚基与CuA结合,位于线粒体包质面与细胞色素C进行反应;COXⅠП亚基参与氧化还原连接的质子易位过程;其余10个亚基的功能尚不明确。COX是线粒体组装所必需的基因,其表达调控与nDNA和mtDNA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融合表达酮古龙酸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coⅡ)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并纯化。方法:根据酮古龙酸菌Y25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CcoⅡ基因,酶切后连接pGEX-KG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获得重组菌,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GST-CcoⅡ,用谷胱甘肽-Sepharose 4B树脂亲和纯化融合蛋白,并利用Western印迹及质谱对表达蛋白进行鉴定。结果:扩增得到867 bp的CcoⅡ基因,构建了pGEX-KG-CcoⅡ融合表达载体,重组菌经0.4 mmol/L IPTG于20℃诱导16 h,SDS-PAGE分析显示有可溶性表达条带,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9×103;Western印迹及质谱分析表明,利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到了目的蛋白。结论:表达并纯化了GST-CcoⅡ融合蛋白,为酮古龙酸菌电子传递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进行昆虫考察时发现多刺蚁属Polyrhachis 1新种,即:天井山多刺蚁P.tianjingshanensis,sp.nov.,隶属于多刺蚁属六刺多刺蚁亚属Myrmhopla。本新种与双色多刺蚁P.bicolor Smith相似,但触角、上颚和足均为黑色,前胸背板刺和并胸腹节刺粗长,远长于腹柄节刺,头、并腹胸和腹柄节具粗糙刻点。正模:工蚁,TL 11.5,HL 2.37,HW 2.23,CI 94,SL 3.43,SI 154,PW 1.83,AL4.75,ED 0.57;副模12工蚁:TL 11.4~11.7,HL 2.33~2.70,HW 2.20~2.73,CI 91~99,SL 3.37~3.65,SI 128~154,PW 1.77~2.03,AL 3.70~4.35,ED 0.53~0.63。正模:工蚁,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天井山林场(24°41′N,112°59′E),450 m,2007-Ⅷ-18,侯占华采;副模:12工蚁,与正模同巢,侯占华采。模式标本保存于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多刺蚁属驼背亚属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正会 《昆虫学报》2002,45(4):522-530
记述了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区域采集到的多刺蚁属Polyrhachis Smith驼背亚属Cyrtomyrma Forel 5新种:方肩多刺蚁P. (C.) cornihumera sp. Nov.,齿肩多刺蚁P. (C.) dentihumera sp. Nov.,圆肩多刺蚁P. (C.) orbihumera sp. Nov.,圆顶多刺蚁P. (C.) rotoccipita sp. Nov.,短胸多刺蚁P. (C.) brevicorpa sp. Nov.。目前为止在中国和中南半岛记载该亚属13种,其中中国已知9种。提供了中国和中南半岛已知13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及其近缘种rDNA序列变异和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兰宏  王文 《动物学研究》1998,19(5):337-343
应用rDNA间隔区Southern转换技术研究大熊猫及其近缘种的分子系统关系。通过比较大熊猫、小熊猫、黑熊、马来熊、浣熊和猞猁的rDNA间隔区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用最大似然法和简约法构建它们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大熊猫与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小熊猫和浣熊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多刺蚁属二新种记述: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正会 《动物学研究》1998,19(3):242-246
在云南省发现多刺 属Polyrhachis Smith2新种,即;驼背多刺景P.cyphon-ota,sp.n.和巴卡多刺蚁P.bakana sp.n驼背多刺义隶属于驼背多刺蚁亚属Cyrtomyrma Forel。巴卡多刺义隶属于六刺多刺蚁亚属Myrmhopla Forel。巴氏多刺蚁发现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中。  相似文献   

14.
何淑艳  敖磊  李娜  谷晓明 《四川动物》2007,26(3):520-524
对贵州5种蝙蝠科蝙蝠的部分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DNA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从Genbank获得的爪哇伏翼的相应序列,以Pteropus dasymallus,P.scapulatus,Rousettus aegyptiacus为外群,运用贝叶斯法(Bayes-ian),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分析了这6种蝙蝠科蝙蝠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在贝叶斯,ML树中,这6种蝙蝠科的蝙蝠可分为3个分支:亚洲长翼蝠是第1个独立出来的分支;白腹管鼻蝠是继亚洲长翼蝠之后第2个分离出来的分支;第3个分支又分为两支,一支由大鼠耳蝠和小鼠耳蝠组成,另一支由南蝠和爪哇伏翼组成,支持将这4种蝙蝠同归于蝙蝠亚科的结论,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鼠耳蝠属和管鼻蝠亚科之间的姐妹类群关系,也不支持将鼠耳属提升为亚科。  相似文献   

15.
猕猴属6个种的rDNA变异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文  宿兵 《遗传学报》1996,23(5):343-350
以人28S,18S,rDNA为探针,用15种限制性内切酶构建了猕猴属6个种(M.mulatta,M.facsicularisfM.arctoides,M.assamensis.M.thibetana.M。nemestrina)和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白颊长臂猿(Hylobatesleucogenys)核糖体DNA重复单位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红面猴(M.arctoies)与  相似文献   

16.
从细胞色素b部分序列探讨石斑鱼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石斑鱼的分类在学术界尚存在很多争议。本文采用PCR技术,测定了分布于中国的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aes)、青石斑鱼(E.awoara)、六带石斑鱼(E.sexfasciatus)、褐石斑鱼(E.brunneus),长棘石斑鱼(E.longispinis),吻斑石斑鱼(E.spilotoceps),巨石斑鱼(E.tauvina)以及石斑鱼亚科侧牙鲈属的侧牙鲈(Variola louti)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402bp的序列,结合GenBank提供的7种中国无记录的石斑鱼:青铜石斑鱼(E.aeneus)、海丰石斑鱼(E.haifensis)、犬牙石斑鱼(E.caninus)、东大西洋石斑鱼(E.marginatus)、白斑石斑鱼(E.multinotatus)、德氏石斑鱼(E.drummondhayi)、淡点石斑鱼(E.labriformis),把这14种石斑鱼作为内群,对他们的序列组成和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同为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的侧牙鲈属(Variola)的侧牙鲈作外群,分别用MP法、NJ法对内、外群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14种石斑鱼402bp的mtDNA Cytb部分序列的碱基组成上,A+T的含量为53.6%高于G+C含量(46.4%),序列中转换颠换比为4.78,没有突变饱和;(2)青石斑鱼与六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与巨石斑鱼、长棘石斑鱼与吻斑石斑鱼分别聚在一起,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3)系统树中,大西洋与太平洋种类各枝交替汇合,表明石斑鱼的Cytb序列有严格的保守性,也可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4)揭示在良种选配或遗传管理时,避免居于同枝的石斑鱼混交,将大西洋种类与太平洋种类杂交可能是遗传改良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分别于514.5nm及604um波长激发下,对游离的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以及细胞色素C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复合体的共振拉曼光谱进行了分析比较,在形成复合体时,双方蛋白的共振拉曼谱均有所变化,一个共同的特征性变化是A2gv221130cm-1,v211312cm-1,v201400cm-2,和v191584cm-1强度都有增强,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A2gv191584cm-1峰,在游离态中,I1540/i1582>1,在结合态中I1550/I1582<1。  相似文献   

18.
线粒体是存在于绝大多数真核细胞内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场所。不同脊椎动物同源基因序列的比较显示,细胞色素b(Cytb)、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细胞色素C氧化酶Ⅱ(COⅡ)、细胞色素C氧化酶Ⅲ(COⅢ) 基因最保守,同源性最高,ATPase6、ATPase8基因、ND基因变异比较大。本试验以家鸭(家鸭起源于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肝脏的线粒体DNA为模板,按照GenBank已经公布的潜鸭族(AF090337)的全序列及其绿头鸭的mtDNA部分序列(L22476、L16770、L22477)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并测定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Ⅲ亚基(COⅢ)的全序列784bp以及ATPase6基因的3'端和tRNA-Gly基因的5'端序列共934bp。 用DNAStar分析软件对家鸭与GenBank中7种禽类的COⅢ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家鸭与这些动物的COⅢ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同科潜鸭属中的Aythya Americana的相似性 最高为90.6 %,与同目不同科的加拿大雁、小天鹅、白额雁的相似性分别为89%、88.6%、88.6%。根据家鸭与其他7种禽类的COⅢ基因序列相似性所建立的进化树,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金丝猴属的DNA序列变异及进化与保护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亚平 Ryde.  OA 《遗传学报》1997,24(2):116-121
金丝猴的分类及系统发育存在许多争议。本文测定了2只川金丝猴、8只滇金丝猴、1只越南金丝猴和1只灰叶猴的253bp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其中47个位点(19%)检出变异。我们采用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距离法构建了一系列的分子系统树,得到相同的拓扑结构,从而可能在分子水平澄清了金丝猴属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云南金丝猴与越南金丝猴间的关系较与川金丝猴的为近。金丝猴属的分化大约发生在2~6百万年以前。这3种金丝猴均是独立的种,且都应归入金丝猴属。对8只来自野外的滇金丝猴(其中包括了昆明动物研究所圈养群体的所有6只创立者)的非损伤性遗传分析提示,编号为YK2的母猴是维持该圈养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关键猴。我们建立的这种非损伤性遗传分析方法广泛适用于珍稀濒危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细胞色素分子疏水性与进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先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细胞色素分子一维结构间疏水相似性的计算,建立了相应的分子系统树,并对细胞色素分子间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蛋白质分子的疏水相似性和非线性三维结构来研究分子间的进货关系,不仅得到了与用其它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的结论,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它一些方法的局限性,取得了较佳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