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用于上肢手术锁骨上阻滞的效果。方法:招募2019年5月~2021年4月在我院收治并接受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上臂丛神经阻滞。根据研究方案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引导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引导组采用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对上臂丛神经阻滞,统计分析临床麻醉完成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引导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引导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麻醉效果中差率较对照组低(P<0.05)。引导组总体并发症较对照组低(P<0.05)。引导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应对评分和总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非常满意率和总满意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不满意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神经刺激器相比,超声引导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可提高麻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截肢术患者循环系统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截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循环功能,疼痛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30 min时,对照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下降,研究组无明显改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时,两组疼痛指标浓度均较入室时增加,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截肢术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快,能够减轻围术期疼痛,保持术中循环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脊柱手术治疗,所有手术操作都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记录两组阻滞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两组通气5 min、通气30 min、恢复双肺通气30 min等时间点的HR、SPO2值在组内与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的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尿量等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都少于肋间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7 d的肺部感染、肺栓塞、呼吸衰竭等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1 %,低于肋间神经阻滞组的16.7 %(P<0.05)。结论:相对于肋间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并不会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也不会影响手术与麻醉过程,还可缩短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2月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骨科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锁骨上臂丛定位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对照组选择和传统手法解剖学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显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观察组操作时间、麻醉显效时间分别为(192.5±23.86)s,(10.45±2.39)min,较对照组的(227.75±26.18)s,(15.36±4.85)min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34,P1=0.015;t2=6.28,P2=0.022);2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P=0.041);3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2例并发皮下血肿,1例药物毒性反应,1例交感神经阻滞,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4,P=0.04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显效快、持续时间长,麻醉优良率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与喙突两种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Barton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Barton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肋锁间隙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n=30)。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麻醉后2小时经神经阻滞导管连接无线电子镇痛泵。记录手术过程中神经深度、麻醉操作时间,并评估麻醉效果;记录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记录麻醉后6 h、12 h、18 h、24 h、36 h、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记录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神经深度明显减浅(P<0.05),麻醉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延长(P<0.05),麻醉后12 h、18 h、24 h、36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较低(P<0.05),术后第一天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高(P<0.05),误穿血管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与喙突入路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有效用于Barton骨折手术术后镇痛;但肋锁间隙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具有神经阻滞深度浅、操作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及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定位臂丛神经分支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ASAI或II级,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患者。两组均给予1%的利多卡因+0.375%耐乐品20mL。记录完成操作所需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评价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差、失败);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5.01±1.40)min,明显长于B组(2.83+O.87)min(P〈0.01)。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4.48±1.36)min,明显短于B组(7.0±2.06)min(P〈0.01);A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4.88+±1.18)min,明显短于B组(7.0±1.67)min(P〈0.01)。A组感觉阻滞完善时间(11.73±3.62)短于B组(13.33±3.02)min(P=0.033)。A组运动阻滞完善时间(11.18±2.73)短于B组(12.41±2.48)min(P=0.038);麻醉效果优等率A组为87.5%,B组为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8,P=0.032;优良率A组为97.5%,B组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20,P=0.166;A组、B组均未出现严重麻醉并发症。结论:A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B组阻滞操作时间长,但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神经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喉罩下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加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阻滞的快通道麻醉在小儿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麻醉方法咪唑安定加氯胺酮作比较.方法:选择ASA Ⅰ级小儿上肢骨折手术4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喉罩下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加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阻滞)20例和对照组(咪唑安定+氯胺酮)20例.试验组惠儿静脉注射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后置入喉罩,连接麻醉机控制通气,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持续输注.1%利多卡因8□/□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阻滞,手术结束停麻醉药.对照组静脉给予咪唑安定和氯胺酮,术中微量泵入咪唑安定加氯胺酮,术中根据需要调整输注速度,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记录两组患儿的镇静镇痛效果、术中SPO2、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惠儿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中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对气道的控制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显著长于试验组.结论:喉罩下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加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阻滞是小儿上肢骨折手术一种很好的快通道麻醉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对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优势。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儿5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在解剖定位下进行麻醉,实验组在超声定位下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完成时间、用药剂量、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实验组麻醉完成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用药剂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oner综合征、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气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下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明显改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起效时间,降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及注药方向罗哌卡因对肛肠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肛肠手术治疗的患者148例,按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四组,每组各37例,即罗哌卡因8 mg向头注药组、罗哌卡因8mg向尾注药组、罗哌卡因10 mg向头注药组以及罗哌卡因10 mg向尾注药组。比较四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恢复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及恶心呕吐、尿潴留、腰部不适、头痛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罗哌卡因10 mg向头注药与向尾注药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mg向头注药组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10 mg向尾注药组(P0.05),以10 mg向头注药组感觉阻滞恢复时间最短(P0.05),8 mg向尾注药比10 mg向尾注药阻滞起效明显减慢(P0.05),运动以及感觉阻滞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10 mg向头注药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8 mg向头注药组(P0.05),运动以及感觉阻滞恢复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四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以及头痛等术后不良反应,罗哌卡因8 mg向尾注药组的尿潴留以及腰部不适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向尾端迅速注射罗帕卡因8 mg进行蛛网膜下隙阻滞对肛肠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最好,且安全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孤立肾多发结石患者超声引导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的效果。方法:64例孤立肾多发结石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开放式取石术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超声引导下实施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取净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无明显差异(t=1.942,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取净率和术后两个月排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t=4.731,P0.05,t=4.288,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试验组患者(t=4.333,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3.762,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术后2个月的血肌酐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并且两组患者血肌酐水平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对孤立肾多发结石患者实施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邓继红  丰亮  黄杰锋  周志军  杨艳 《生物磁学》2011,(19):3760-3761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派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择期上肢手术老年患者。男38例,女21例,年龄65—78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定时记录感觉、运动神经完全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观察并记录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生命体征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畀。结论:0.37%相较0.2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副作用风险来见增加,可常规用于老年患者的上肢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派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择期上肢手术老年患者。男38例,女21例,年龄65-78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定时记录感觉、运动神经完全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观察并记录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生命体征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0.37%相较0.2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副作用风险未见增加,可常规用于老年患者的上肢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6月我院的80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两组均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解剖定位法,观察组使用B超引导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且记录两组的脊髓麻痹、气胸、呼吸困难、局麻药物中毒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病人的麻醉效果优良率(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 %,P<0.05);观察组的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T2和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高于T1(P<0.05),且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的脊髓麻痹、气胸、呼吸困难、局麻药物中毒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提高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U组)及对照组(20例,C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开始前(T0)、注药后5 min(T1)、10 min (T2)、20 min(T3)、60 min(T4)及术毕(T5)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评价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记录麻醉后4、8、12、24、48 h的VAS评分;记录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头痛、尿储留的例数。结果:C组T1、T2、T3时间点的心率高于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T2、T3时间点的MAP低于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优良率均为100%;C组麻醉后8 h、12 h的VAS评分高于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中升压药使用率高于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腹股沟疝手术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对高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心理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骶丛神经阻滞,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心理状态、认知功能、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T1~T4时间点收缩压(SBP)、心率(HR)、舒张压(DBP)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阻滞完成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回忆能力、瞬时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定向力、语言能力评分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对高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阻滞效果确切,对其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可减轻其认知功能损害,改善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股骨头置换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拟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苏醒后疼痛,术后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h、12 h和24 h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1 h、12 h和24 h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拔管、苏醒及复苏室停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POCD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静脉镇痛,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h的镇痛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48h时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8、12h的静息状态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h两组患者的静息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观察组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率为1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6.1%)、呕吐(0%)、头晕(3.0%),对照组出现恶心(15.2%)、呕吐(9.1%)、头晕(27.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女性乳腺癌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敏  郭晓东  聂影  刘阳  王瑞芳  张大鹍 《生物磁学》2012,(28):5473-5475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研究高分化和低分化肝癌患者的肿瘤血流灌注情况,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肝癌(HCC)患者65例并根据活检肝细胞癌病变和肿瘤分级不同分为A组37例(高分化组)和B组28例(低分化组),对两组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的血流灌注状态。结果:A组与B组病灶的到达时间(AT)、峰值时间(TTP)和峰值强度(PI)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tAT=7.266,PAT=0.000;tTTP=5.966,PTTP=0.000;tPI=8.219,PPI=0.000)。A组与B组间的病灶增强时间(1)、增强斜率(2)、清除时间(3)、清除斜率(4)具有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266,PI=0.000;t2=317,P2=0.000;t3=8.880,P3=0.000;t4=6.178,P4=0.000)。结论:超声造影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肝癌分级方法,对于早期诊断肝癌和获得肿瘤分级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LPSB),每组各79例。CSEA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LPSB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维持时间、疼痛感觉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CSEA组和LPSB分别有1例和3例患者因局部麻醉失效而需全身麻醉;LPSB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晚于CSEA组,但其维持时间显著长于CSEA组,患者疼痛感觉评分低于CSEA组(P0.05)。结论: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能为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提供有效的单侧麻醉,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首选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应激反应、炎性细胞因子及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无锡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初次行TKA的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镇痛处理)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镇痛处理),每组各51例。对比两组疼痛情况、炎性细胞因子、应激反应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β-淀粉样蛋白(Aβ)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用于TKA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减轻应激反应,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过度分泌,改善膝关节活动度,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