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苯并咪唑类(苯莱特)及N-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杀菌剂的抗性与其β-微管蛋白的198和200位密码子的单碱基突变紧密相关的原理,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灰霉病菌对这两类杀菌剂抗性表型的特异等位聚合酶链式反应(ASP,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即将突变的单碱基作为正引物的3'末端,与之对应的未突变的单碱基作为负引物的3'末端, 自行设计了LP4~LP8等五个等位点特异性引物,应用包括这五个引物在内的七组引物,对生测为BenSNPCR、BenHRNPCS和BenHRNPCR菌株进行了ASP扩增,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检测出相应抗药表型的菌株,并能有效地检测田间灰霉病菌的抗药性,从而该方法克服了生物检测方法费时和准确性差等缺点。该方法还能鉴定出生测法确定为同一表型如BenHRNPCR 中的BenSNPCR异核菌丝,或灰霉病菌侵染寄主后所产生的回复突变,因此其方法的灵敏度极高,可应用于灰霉病菌抗药性分子生态学机理研究和田间抗性菌株的快速鉴定。由于未发现BenMRNPCR型菌株,其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根据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对苯并咪唑类(苯莱特)及N-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杀菌剂的抗性与其β-微管蛋白的198和200位密码子的单碱基突变紧密相关的原理,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灰霉病菌对这两类杀菌剂抗性表型的特异等位聚合酶链式反应(ASP,Allele-specificPolymeraseChainReaction)方法,即将突变的单碱基作为正引物的3'末端,与之对应的未突变的单碱基作为负引物的3'末端,自行设计了LP4~LP8等五个等位点特异性引物,应用包括这五个引物在内的七组引物,对生测为Ben  相似文献   

3.
豌豆(Pisum sativum)是我国重要的豆类经济作物, 病害对豌豆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 最终确定引起豌豆茎基腐病的3种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芸苔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和格氏镰刀菌(F. grosmichelii), 优势菌株为尖孢镰刀菌, 分离率为53.6%。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5种供试杀菌剂对3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其中咯菌腈和戊唑醇的抑菌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豌豆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湖南省保护地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2013年2~4月对位于湖南省湘南的郴州、衡阳,湘东的长沙、株洲、湘潭,湘中的邵阳,湘北的岳阳、湘西的怀化等地区的保护地灰霉病的发生和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各调查地区草莓灰霉病普遍发生,但发生严重程度存在差别,其中湘中邵阳市大兴村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最高达到46.67%和6.34,湘南衡阳师古村病果率次之,但并不严重,其他地区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均呈正相关;2连作棚年限越长,病害发生越严重;轮作棚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相对较轻,病果率介于9%~14%之间,而且病害发生也不严重;3不同草莓品种抗病能力不同,中章姬品种的草莓病果率和病情指数较低,其次为法兰地、红颜品种的草莓和丰香品种的草莓病果率和病情指数相当,甜查理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发病最严重;4定植时期早晚对草莓灰霉病的发生有影响,其中9月上中旬定植草莓灰霉病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均较高;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病害的发生相对较轻;10月中旬及其以后定植不仅抗寒效果差,而且产果慢,经济效益差;5不同大棚类型也影响草莓灰霉病发生的轻重,其中全封闭立柱拱棚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最高为38%和5.87,简易连栋拱棚次之,拱形单栋式拱棚和无立柱半封闭拱棚相当,日光智能温室大棚发生最轻;6当前,湖南省防治草莓灰霉病使用最多的药剂是腐霉利,多菌灵次之,其他农药依据所占调查比例的高低依次为甲基托布津、嘧菌环胺、咯菌腈、异菌脲、多抗霉素、甲基嘧菌。首次对湖南省保护地草莓灰霉病发生情况的调查,其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展湖南省保护地草莓灰霉病的系统研究和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该文进行了耐多菌灵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和生防效果的测定研究。为获得对灰葡萄孢霉等病原菌有显著拮抗能力的耐多菌灵木霉菌株,通过含药平板诱导和紫外线诱变,获得5株耐药性菌株,在多菌灵2.0g/L浓度下生长较好,Ec50值提高了40多倍;抗性菌株在含药培养基上连续继代转移培养10次,抗性程度未见下降;经过平板对峙和活体拮抗性测定,确定T42-2为最佳拮抗性耐多菌灵菌株,其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达92.13%,并且对多菌灵、速克灵和三唑铜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6.
绿脓杆菌是重要的院内感染菌,多数菌株具有多重抗药性,且近年来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因而,该菌的抗药性传播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临床分离的3株绿脓杆菌(PA1、PA2、PA3)进行了抗药性测定,并以E。coli为受体菌,对其抗药性质粒的接合和转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对多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氨苄青霉素Amp、氯霉素Chl、红霉素Ery、庆大霉素Gen、青霉素Pen和链霉素Str)都具有抗性,尤其对Gen、Str、Ery等临床常用药物的抗性为强,所能耐受的药物浓度可高达100u/ml左右;不同的菌株所抗的抗生素种类及浓度不完全相同,表明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的抗药谱。  相似文献   

7.
袁善奎  周明国 《遗传学报》2004,31(4):363-368
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均获得了玉蜀黍赤霉野生敏感菌株对多菌灵(carbendazim,MBC)的室内抗药突变体。这些抗药突变体一部分表现低抗(low resistance.LR),即能在临界致死剂量1.4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但不能在10μg/mL浓度以上生长,且对二氯苯胺甲酸甲酯(N-3,5-dichlorophenyl carbamate,MDPC)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另一部分表现高抗(high resistance.HR).即能在100μg/mL多菌灵浓度下生长,并与田间高抗菌株一样,对MDPC表现负交互抗药性;没有获得类似田间的中抗(moderate resistance,MR)菌株,即能在10μg/mL多菌灵浓度下快速生长,在100μg/mL浓度以上被完全抑制的突变体。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还获得了田间中抗(MR)菌株的高抗(HR)突变体,但这些突变体与MR一样对MDPC仍然不表现负交互抗药性。抗药性遗传研究表明。在所研究的抗药突变体中,抗药性在自交和无性繁殖后代中能稳定遗传;室内抗药突变体和田间抗药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由同一个主效基因控制,但它们发生突变的位点不同或者同一碱基位点发生了不同的突变;对MDPC的敏感性也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该基因与控制多菌灵抗性的基因是等位基因,当该基因发生对MDPC的敏感性增加的突变时会使病菌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华南地区瓜类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对甲霜灵的田间抗药性。【方法】2007-2010年从广西、广东两省(区)9个市冬瓜和黄瓜产区采集疫病样品,分离纯化瓜类疫霉,分别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和叶盘漂浮法测定瓜类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并用药剂驯化方法从敏感性菌株诱导瓜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体。【结果】从9个市24个样点共分离纯化获得193株瓜类疫霉,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敏感菌株、中等抗性菌株和抗性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29.0%、18.1%和52.8%;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分离的菌株的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差异较大,来源于广东的菌株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一般高于来源广西的菌株,分离自黄瓜的菌株高于分离自冬瓜的菌株,大部分样点抗性菌株占据优势群体,个别菌株的抗性指数高达4226.9,叶盘漂浮法测定结果和菌落生长速率法相似;在含药平板上对敏感菌株进行甲霜灵抗性诱导结果表明,从60%的敏感菌株中成功诱导出对甲霜灵抗性稳定的突变体,突变体的抗性水平为敏感性亲本的189-407倍;9株来源于未施用过甲霜灵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样点的菌株均为敏感性菌株,其EC50值为0.0429-0.5461μg/mL,将它们EC50的平均值0.3200±0.1617μg/mL确定为华南地区瓜类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基线;对两个样点的监测结果表明,瓜类疫霉抗甲霜灵菌株的频率及抗性指数有逐年增高趋势。【结论】华南广西和广东两省(区)瓜类疫霉对甲霜灵抗性普遍发生,瓜类疫霉对甲霜灵抗药性产生与其和药剂的接触密切相关。瓜类疫霉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可为今后瓜类疫霉抗甲霜灵的评价和进一步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适宜生长温度、产孢量等表型特征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为多主棒孢霉侵染引起的黄瓜叶斑病和茎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温度梯度法测定病菌适宜生长温度;采用PDA培养基25°C黑暗培养5 d和21 d,计测不同表型菌株单位面积产孢量;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不同表型菌株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C;在PDA平板25°C黑暗培养5 d,气生菌丝稀少型菌株cu-4、cu-5即大量产孢,产孢量明显多于气生菌丝丰茂型菌株;在试验浓度下,5个试验菌株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依次为:代森锰锌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速克灵百菌清嘧菌酯多菌灵。【结论】分离自黄瓜的多主棒孢霉不同表型菌株在适宜生长温度、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试验浓度下,供试菌株对多菌灵和嘧菌酯的敏感性极低(抑制率40%),这2种杀菌剂已失去对该地区黄瓜褐斑病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分别于1997、1998、2001、2002年就南京地区,小菜蛾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杀虫单、氟啶脲、氟虫腈、阿维菌素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进行了动态监测。抗性测定结果表明,与敏感种群相比,南京地区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水平,1998年最高为283.81倍,表现为极高水平的抗性,2001~2002年抗药性呈下降趋势。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指数82.13~142.48倍,为高水平抗性。对敌敌畏的抗性指数10.10~14.81倍,为中等水平的抗性,并有逐年缓慢下降趋势。对杀虫单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指数小于5,1998年后敏感性开始下降。对氟啶脲和氟虫腈仍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2001~2002年抗性指数呈下降趋势。除杀虫单外,小菜蛾对供试的其余6种药剂的抗性倍数与抗性个体频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旨在为提高生防木霉菌对田间除草剂、杀虫剂以及杀菌剂共存的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以生防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GIM 3.442)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的方法对出发菌株进行诱变。结果显示,以杀菌剂代森锰锌和杀虫剂呋虫胺为筛子,选育出对复合农药有良好抗性的诱变菌株。从中挑选双抗性最好的菌株Th-36,以含有杀菌剂代森锰锌、杀虫剂呋虫胺和除草剂乙氧氟草醚的PDA为诱变筛选培养基,再次进行诱变筛选,获得两株具有三抗特性菌株(Th-3-36和Th-4-B)。毒力测试表明,抗性菌株Th-3-36和Th-4-B对代森锰锌、呋虫胺和乙氧氟草醚的EC50分别达到5 089.2μg a.i.·m L-1和5 498.2μg a.i.·m L-1、758.5μg a.i.·m L-1和785.9μg a.i.·m L-1、198.2μg a.i.·m L-1和200.3μg a.i.·m L-1,均高于各农药的市售平均推荐使用浓度。筛选到的突变株对农药抗性明显增强、遗传了亲本的广谱抗菌性并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生长繁殖能力和酶学性质优于亲本菌株。  相似文献   

12.
明确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型粒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00 g/L氰霜唑悬浮剂、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2%春雷毒素水剂、12.50%腈菌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和15%咪鲜胺微乳剂等10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的急性毒性,并评价其对中华蜜蜂工蜂的风险性。在室内采用摄入法和点滴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工蜂的急性经口和接触毒性。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啶酰菌胺,腐霉利等7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的急性毒性均为低毒;腈菌唑和丙环唑对中华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和急性接触毒性均为中毒,咪鲜胺对中华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为高毒,急性接触毒性为中毒;这3种杀菌剂且均属于中等风险性。建议禁止咪鲜胺在蜜源作物开花授粉期施用,慎重选择中等毒性杀菌剂腈菌唑和丙环唑,尽量选择对蜜蜂低毒的杀菌剂,以保护中华蜜蜂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袁善奎  周明国 《遗传学报》2003,30(5):474-478
根据在 0 5、1 4、5 0、10 0 μg ml等不同浓度的含药PSA平板上能否生长 ,将玉蜀黍赤霉田间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划分为 :敏感 (S)、中抗 (MR)和高抗 (HR)等 3个水平 ,其中S菌株在 0 5 μg ml浓度下能生长 ,但在≥ 1 4μg ml浓度下生长受到完全抑制 ;R菌株在 1 4 μg ml浓度下能快速生长 ,在 5 0 μg ml浓度下能缓慢生长 ,但在≥ 10 0μg ml浓度下不能生长 ;HR在≥ 10 0 μg ml浓度下仍能生长。没有发现在 1 4 μg ml浓度下能快速生长 ,而在 5 0 μg ml浓度下能被完全抑制的田间抗性菌株。从 2 5个敏感菌株和 31个抗性菌株中随机挑选了 2个S、3个MR和 1个HR ,并以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 (nit)作为另一个遗传标记 ,按照S×S、MR×MR、MR×S、HR×S、HR×MR等共设计了 7个杂交组合 ,对各杂交后代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试发现 ,在所有杂交后代中均未出现除双亲表现型以外的重组型个体 ,MR×S、HR×S及HR×MR的杂交后代出现了 1∶1的分离比例。以上结果表明玉蜀黍赤霉田间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是由单个孟德尔基因控制的 ,该基因发生不同点突变或同一点的不同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不同的抗性水平 ,抗药性不受修饰基因或胞质遗传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毒死蜱降解木霉菌对几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霉菌既是广泛应用的防治植物病害的生防菌,又是一类很有应用潜力的环境污染修复菌。针对分离筛选出的6株高效降解毒死蜱的木霉菌株,进行了土传植物真菌病害的生防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条件下,供试木霉菌株对几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率,发酵滤液对多数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所有供试木霉菌株能在立枯丝核菌、灰霉、终极腐霉菌落上着生,并逐渐覆盖全部菌落;但不能在茄腐镰孢菌、尖孢镰孢菌、大丽轮枝菌上生长。真菌重寄生现象观察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仅对立枯丝核菌具有明显的重寄生现象。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高效降解毒死蜱的木霉菌菌株可对多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5.
23种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23种常用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参考各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种杀虫剂中,噻唑膦、噻虫胺、虫螨腈、硫双威、啶虫脒和烯啶虫胺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均表现为极高风险性,多杀菌素为高风险性,在田间放蜂期应避免喷洒上述杀虫剂。供试的10种杀菌剂和6种除草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风险普遍低于杀虫剂。其中,仅杀菌剂代森锰锌和戊唑醇对松毛虫赤眼蜂表现为高风险性;杀菌剂乙嘧酚磺酸酯、氰霜唑、百菌清和除草剂氟唑磺隆、五氟磺草胺、草甘膦异丙胺盐具有中等风险性;杀菌剂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啶氧菌酯、氟啶胺、粉唑醇和除草剂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高效氟吡甲禾灵、甲基二磺隆具有低风险性,但在生产应用中仍需谨慎操作,以减轻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并保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茶园暴食性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和茶尺蠖E. obliqua抗药性现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5种茶园常用杀虫剂对5个地理种群灰茶尺蠖和2个地理种群茶尺蠖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不同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供试药剂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浙江兰溪、浙江金华、河南南阳地区的灰茶尺蠖种群和浙江杭州、浙江安吉的茶尺蠖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中高等抗性;浙江杭州的茶尺蠖种群对苦参碱的抗性达到中等水平,其余供试种群对苦参碱抗性处于敏感水平;所有供试种群对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这3种药剂的抗性均处于敏感水平。从化学防治的角度来看,目前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敏感性高,抗性低,推荐合理科学使用,并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准确掌握典型春油菜种植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变化动态和抗药性现状。【方法】诱捕法调查了青海高原小菜蛾成虫发生动态、室内用浸渍法测定了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倍数,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青海省小菜蛾一般一年发生3代,但2 500 m以上的地区第3代成虫数量较第1代、第2代明显下降。在我省高原春油菜区,每日20:00至次日晨4:00是小菜蛾成虫发生主要的时间段。小菜蛾在青海省不能越冬。湟中点小菜蛾对溴虫腈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丁醚脲产生中等抗性水平;对Bt、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产生高水平的抗性;对阿维菌素、啶虫隆、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极高水平抗性。互助点小菜蛾对溴虫腈、丁醚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啶虫隆产生中等抗性水平;对Bt、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产生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产生极高水平抗性。小菜蛾的抗性监测结果与田间药效结果基本一致,溴虫腈的抗性倍数最低,田间防治效果好于其他参试药剂。【结论】青海省小菜蛾年发生代数较少,且不能越冬。春油菜田小菜蛾已对大部分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地区小菜蛾的抗药性检测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敏  韩召军  孟建业  朱斌 《昆虫学报》2005,48(4):633-636
利用浸叶法对南京郊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发现其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性较高,而对氟虫腈、辛硫磷、毒死蜱、多杀菌素和虫酰肼依然处于敏感阶段。利用抗性小菜蛾测试发现,氧化胡椒基丁醚(增效醚,简称PBO)对拟除虫菊酯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室内敏感性恢复实验表明,在不接触药剂的条件下,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迅速下降,繁殖10代以后,抗性维持在低抗水平。因此, 小菜蛾的抗药性治理,应充分利用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单一使用某一品种,以延缓抗性的发展,同时可以利用PBO增强拟除虫菊酯的防治效果,保证这类药剂在小菜蛾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ITS PCR-RFLP方法对供试116株木霉属菌株进行多样性分析,对其中22株抗病优良菌株进行抗病多样性差异分析,用NTSYS-PC生物软件对DNA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HaeIII酶切共获得11个条带,可将供试菌株分为12种基因型;Hinf I共获得13个条带,可将供试菌株分为15种基因型。由116株木霉菌株的聚类图表明,木霉属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72-1.00。由22株抗病优良菌株的聚类图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6处可将22株菌分为2类,其中ACCC 30371由于其酶切图谱的特异性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6处同其他菌株完全分开;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3处可将剩余21株菌分为2类,第一类中对9种病原菌全部表现抗性的菌株有6株,第二类中对9种病原菌全部表现抗性的菌株有2株。结果证明,本研究方法基本可将木霉属真菌归类,但所获数据在分析本属的抗病差异性这一现象上不够充分,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予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杀菌剂对感染越冬桃小食心虫的白僵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桃小食心虫是我国果树上发生最普遍的食心类害虫,其室内人工饲养是综合防治研究的基础,但面临着田间越冬种群大量感染白僵菌死亡,给实验室种群的建立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筛选出对球孢白僵菌高效的杀菌剂用于解决桃小食心虫种群建立时感染白僵菌的问题。【方法】利用液体摇床振荡法和平皿十字交叉法测定16种常见杀菌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筛选出9种杀菌剂,其中,腐霉利和中生菌素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好,常规用量抑制效果分别为97.88%±1.53%和93.22%±2.36%;抑霉唑和戊唑醇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明显,常规用量抑制效果分别达100.00%±0.00%和98.43%±0.99%;咪酰胺、丙环唑、噻菌灵、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都好。同时测定了这9种杀菌剂常规浓度及其5倍和10倍稀释液对桃小食心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有5种杀菌剂对桃小食心虫稍有不利影响。【结论】4种杀菌剂,中生菌素、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噻菌灵可用于解决桃小食心虫种群建立时越冬幼虫的感染白僵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