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盐度对宽壳全海笋稚贝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条件下,研究了盐度(15、20、25、30、35和40)对宽壳全海笋(Barnea dilatata)稚贝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宽壳全海笋稚贝存活、贝壳生长与软体部有机物积累影响显著;盐度15~40是稚贝的适宜生存盐度,28 d平均存活率为78.7%~91.3%;稚贝的最适生存盐度为20~30,平均存活率高于90.0%;稚贝湿重增长的最适盐度为20~35,平均特定生长率为2.963~3.028%·d~(-1);不同盐度下稚贝壳长和壳高的特定生长率变化相近,壳长和壳高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5~35;其中盐度30条件下稚贝有机物与无机物比值最高,达4.396,盐度25次之,为3.375,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研究结果可以为宽壳全海笋的资源保护与增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胶质瘤干细胞是胶质瘤起源和化疗抵抗的重要原因,也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丙戊酸钠是一种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具有抗肿瘤活性。本研究主要探讨丙戊酸钠对胶质瘤干细胞生长的影响。我们使用无血清培养方法从A172胶质瘤细胞中,分离培养胶质瘤干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胶质瘤干细胞表达Nestin和CD133。使用不同浓度(0.5~1.5 mmol/L)丙戊酸钠连续处理胶质瘤干细胞7 d,CCK8检测细胞活力,从第4天起,就可观察到丙戊酸钠处理组细胞OD值显著低于正常组,并且随着丙戊酸钠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OD值下降更为明显。检测胶质瘤干细胞克隆形成率,正常组胶质瘤干细胞在干细胞培养基中培养7 d后,克隆形成率为(21±2.03)%,给予0.5 mmol/L丙戊酸钠处理胶质瘤干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下降到(13±3.86)%,继续增加丙戊酸钠浓度至1 mmol/L或1.5 mmol/L时,克隆形成率分别非常显著下降至(10±4.71)%和(8±3.66)%。此外,丙戊酸钠也可导致胶质瘤干细胞凋亡,并且细胞凋亡率随着丙戊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证实丙戊酸钠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凋亡,并且其抑制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丙戊酸钠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治疗胶质瘤的药物,本研究的完成将为它的临床运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丙戊酸(VPA)对手工克隆(HMC)重构胚胎发育效果影响的最佳浓度,本研究比较了mmol/L级别和nmol/L级别两种浓度的VPA持续地处理猪HMC重构胚24 h的发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级别的VPA对猪HMC重构胚胎发育的卵裂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就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而言,mmol/L级别的VPA浓度抑制其发育,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表现明显。nmol/L级别的VPA浓度能促进其发育,且50 nmol/L的VPA为最佳浓度,囊胚率为44.28%,细胞数为72.33个,显著高于其他浓度处理组(p0.05)。因此,应用50 nmol/L的VPA处理可提高猪HMC重构胚胎的囊胚率及增加囊胚细胞数,提高了猪HMC胚胎的体外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5.
研究利用5个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500个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的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 QEB-D15和CL-232两个微卫星标记与企鹅珍珠贝的壳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位点QEBD15基因型是239/263的个体壳宽为最大值,基因型是239/273的个体壳宽为最小值,推测263 bp等位基因与壳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273 bp等位基因与壳宽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位点CL-232基因型为157/174的个体壳长、壳宽、总重的均值较同一位点的其他基因型均为最大值,该基因型推测为优势基因型;而基因型为177/192的个体壳长、壳宽、壳高和总重的均值较同一位点的其他基因型均为最小值,推测该基因型为劣势基因型,上述结果可为企鹅珍珠贝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温度23.5~24.0 ℃和盐度29.5~30.0条件下,研究了球等鞭金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4种单细胞藻类单独及组合投喂24 d后对魁蚶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饵料投喂条件下,稚贝存活率均在95%以上,不同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单一饵料投喂组中,球等鞭金藻组的稚贝生长最快,小球藻组的稚贝生长最慢.组合投喂组中,球等鞭金藻与其他3种单胞藻混合(1∶1)投喂组稚贝壳长及特定生长率均优于其他组,其中与小球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稚贝壳长和壳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6%·d-1和6.4 %·d-1.研究结果可为魁蚶人工苗种培育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温度(29±1)℃、盐度28.5±0.5条件下,研究了卤虫、蟹类、虾类、贝类4种饵料单独及混合投喂20d后对方斑东风螺稚螺(壳高1.5~2.0 mm)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投喂卤虫组(62.65%)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卤虫+贝类组(40.09%)存活率高于单独投喂贝类组(34.36%),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独投喂卤虫组壳高、壳宽最低,单独投喂贝类组壳宽、壳高特定生长率最高(6.02%/d,6.67%/d),但与卤虫+贝类组差异不显著。卤虫组壳高、壳宽变异系数低于其它各组,其中壳高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壳宽变异系数与其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果说明投喂卤虫有利于提高方斑东风螺稚螺存活率及个体大小整齐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向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铜(Cu2 ),观察其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Ⅰ期幼蟹(0.020±0.01g)和12月龄扣蟹(3.34±0.26 g)的毒性影响。Cu2 对Ⅰ期幼蟹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0,0.43,0.33和0.22 mg/L,而对12月龄扣蟹相应的LC50分别是18.20,10.23,9.12和8.51mg/L。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在0.00,0.01,0.02,0.03,0.05和0.08mg/L Cu2 的水环境中的蜕皮率、增重率和存活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各浓度组存活率均高于50%,但其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增重率和蜕皮率的变化趋势与存活率相似。此外,研究了中华绒螯蟹12月龄扣蟹在0.00,0.01,0.05,0.10,0.50,1.00和2.50 mg/L Cu2 的水环境中蜕皮率、增重率和存活率的变化。结果显示,各组存活率均高于50%,除0.01mg/L处理组的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外,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增重率和蜕皮率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总的变化趋势亦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和12月龄扣蟹的生长、蜕皮和存活与水中添加Cu2 的浓度增加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
张跃环  闫喜武  杨凤  张国范 《生态学报》2008,28(9):4246-4252
通过对菲律宾蛤仔大连群体壳宽的选择,于2006年5月建立了壳宽型(WS)和壳扁型(PS)两个家系.对两种壳型亲本的鲜重、性比、产卵量及其子代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亲贝的鲜重差异显著(P<0.05),WS、PS亲贝的雌雄比例分别为0.88 : 1、0.62 : 1,产卵量分别为124.19万/粒和408.50万/粒;两家系子代的卵径、D形幼虫大小、变态规格无显著差异(P>0.05),但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大小差异显著(P<0.05);幼虫浮游期间(0~16日龄),WS和PS幼虫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9.46±1.56)ìm d-1和 (9.60±0.38)ìm d-1,差异不显著(P>0.05).12日龄前,WS和PS幼虫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16日龄时,WS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PS (P<0.05).变态期间(16~24日龄),WS家系的生长速度((2.64±0.34)ìm d-1)显著地小于PS家系((3.91±0.67)ìm d-1) (P<0.05),WS家系的变态率(5.32%±1.53%)也显著地小于PS家系(15.68%±3.06%) (P<0.01).PS家系在稚贝的室内培育期间(24~60日龄)和生态池育成阶段(60~180日龄)的生长速度均显著地快于WS家系(P<0.05);PS家系的存活率也均显著地高于WS家系(P<0.05).  相似文献   

10.
大竹蛏胚胎发生及稚贝发育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胚胎发生及稚贝发育进行显微观察,探究大竹蛏胚胎及幼虫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大竹蛏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D形幼虫、稚贝。在日平均水温为22.4℃时,受精后20~24 h发育成D形幼虫,5~7 d变态为稚贝,38 d稚贝已具备成贝形态,壳长壳高比为2.60。从受精卵到附着所需积温为3 088.79~5 005.19℃.h。稚贝先形成出水管,后形成进水管,最终形成"一管双孔"。壳长与壳高关系式为y=150.37e0.002 7 x,x为壳高(μm),y为壳长(μm),R2=0.985 5,P0.01;壳长与日龄关系式为y=143.38e0.091 6 x,x为日龄(d),y为壳长(μm),R2=0.979 5,P0.01;壳高与日龄关系式为y=33.979 x-15.450,x为日龄(d),y为壳高(μm),R2=0.987 3,P0.01。  相似文献   

11.
不同盐度、pH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稚贝毒性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水温28.5℃,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pH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稚贝[壳高(11.3±0.11)mm,n=30]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对氨氮的毒性有较大影响,随着盐度的降低,氨氮在水体中的毒性增强;盐度为16、19、23和28,总氨氮对稚贝的96h半数致死浓度(96hLC50)分别为36.5、43.7、52.6和58.8mg/L,安全浓度(SC)为3.7、4.4、5.3和5.9mg/L。(2)氨氮在水体中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增强,pH为7.6、8.0、8.4和8.8时,总氨氮对稚贝的96hLC50依次为58.3、54.5、50.6和20.2mg/L,对应的SC依次为5.8、5.5、5.1和2.0mg/L。氨氮在pH8.8时对稚贝的96hLC50急剧下降,其毒性是在pH7.6时的2.9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19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微卫星引物,分析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涠洲岛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9个微卫星位点在野生和养殖群体中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4.0和3.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3.255 5和2.803 5,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48 5,说明企鹅珍珠贝群体的多态性水平较高。野生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79 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74 9,平均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1.197 9;养殖群体的Ho、He和I*则分别为0.554 8、0.551 1和0.900 1,说明涠洲岛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养殖群体。各座位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38 9,平均基因流(Nm)为6.177 5,说明涠洲岛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基因交流较频繁,群体遗传分化很小。采用通径分析法探讨涠洲岛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壳长、腹缘壳高和垂直壳高对壳宽的决定效应,以探索形态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结果显示野生群体壳长对壳宽的直接影响最大,养殖群体垂直壳高对壳宽性状的直接作用最大。将三个指标与腹缘壳高的比值进行比较,以消除两个群体年龄差异造成的误差,结果显示涠洲岛野生群体的壳长/腹缘壳高值(0.701 6)明显低于养殖群体(1.077 9),可作为SSR分子标记的有力补充用于快速鉴别企鹅珍珠贝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  相似文献   

13.
根据观察,企鹅珍珠贝的形态差异较大,而去掉黑色角质层边缘的贝壳部分变化可能较小。为了更好地研究企鹅珍珠贝的生长及珍珠质颜色的形成,实验随机选取企鹅珍珠贝300枚,测量其总重、壳高、足丝直径等9个数量性状。杀贝后取左壳,用工具削去角质层边缘后测量壳重、壳高等11个相关指标。除重量性状、足丝直径和壳宽外,其余形态性状通过拍照结合Photoshop软件建立坐标系和像素测距测得。所得数据用SPSS 19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去掉黑色边缘的贝壳壳高、对角线与壳长之间的相关性优于完整贝壳,说明去掉角质层边缘的贝壳形态变化更规律,具有更好的研究意义和价值。除足丝直径外,绝大部分性状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依据逐步回归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Y1=-88.969+2.629X_(18)+8.321X_1+15.3X_2。通径分析中右壳重对总重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壳高和壳宽。实验结果为企鹅珍珠贝的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瘤丽蚌稚蚌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显微技术连续观察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稚蚌发育、行为、生长和壳型变化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08.5μm,在水温23.9~32.8℃条件下,经过75 d生长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幼蚌平均壳长10.12 mm。壳长(L)、壳高(H)与日龄(t)的关系分别为L=0.220 4 e0.051 2t(R2=0.993 5)和H=0.227 7 e0.041 8t(R2=0.994 2),壳高(H)与壳长(L)的关系为H=0.781 5 L0.814(R2=0.998 1)。以稚蚌行为特征变化为依据,将背瘤丽蚌稚蚌发育划分为爬行期和埋栖期,再以稚蚌壳形状变化为依据,将爬行期稚蚌发育分为稚蚌脱落期、背部平直期、壳顶突出期,反映了背瘤丽蚌稚蚌生长与发育过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底物中钙含量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本研究设计2因子随机区组实验,检验底物碳酸钙含量(4个处理水平:5%、20%、40%和60%)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低处理组:1 ind·m L~(-1),高处理组:7~8 ind·m L~(-1))对实验底物上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稚贝附着效果(密度和壳高)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含量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均显著影响实验底物上附着牡蛎稚贝的密度(P0.05),钙含量对附着稚贝壳高的影响不显著(P0.05),幼虫丰度显著影响附着稚贝的壳高(P0.05);在相同牡蛎浮游幼虫丰度下,20%碳酸钙处理组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能力最大,显著高于60%处理组(P0.05),5%和40%处理组的诱导能力介于中间;在碳酸钙含量相同情况下,高牡蛎幼虫丰度处理组中实验底物上牡蛎稚贝附着量显著高于低幼虫丰度处理组(P0.05),而平均壳高却表现为高幼虫丰度处理组低幼虫丰度处理组(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为实验对象,观察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和硼替佐米(bortezomib,BZ)对此细胞株的增殖及凋亡的诱导情况。方法: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VPA单药组(1.0 mmol/L),BZ单药A组(10.0 nmol/L),BZ单药B组(20.0 nmol/L),BZ单药C组(35.0 nmol/L),联合用药A组(VPA1.0 mmol/L+BZ10.0 nmol/L),联合用药B组(VPA 1.0 mmol/L+BZ20.0 nmol/L),联合用药C组(VPA 1.0 mmol/L+BZ 35.0 nmol/L)。用MTT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比例。结果: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单用对RPMI8226细胞株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有细胞凋亡,但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协同用药A组、B组、C组增殖抑制可达75.1%及凋亡情况可达68.9%(P0.01)。结论: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协同用药后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更显著,丙戊酸钠对硼替佐米有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于2016年5月10日至2016年11月10日,在连云港浅海底播和池塘养殖环境下比较研究了文蛤"万里红"、"万里1号"、"万里2号"3个品种(系)商品贝养殖生长性能。6个试验组分别为池养万里红(CW)、池养万里1号(CW_1)、池养万里2号(CW_2)、底播万里红(DW)、底播万里1号(DW_1)、底播万里2号(DW_2)。结果显示:幼贝经60 d养殖,CW_2组壳长显著大于CW、CW_1、DW和DW_1组(p0.05);壳高和体重显著大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壳宽显著大于CW、CW_1、DW和DW_2组(p0.05)。幼贝经120 d养殖,CW、CW_1和CW_2组壳长显著大于DW、DW_1和DW_2(p0.05);CW和CW_2壳高显著大于CW_1,DW、DW_1和DW_2(p0.05);CW和CW_2壳宽均显著大于CW_1和DW (p0.05);CW体重显著大于CW_1(p0.05)。幼贝经180 d养殖,DW_1和DW_2组壳长显著小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CW、CW_1和CW_2在壳高、壳宽和体重指标上显著大于DW、DW_1和DW_2(p0.05)。以上研究表明,文蛤幼贝养成商品贝,"万里"3个新品种(系)在连云港本地池塘养殖优于海区底播养殖;在池塘养殖模式中,前期"万里2号"具有生长优势,中后期"万里"3个品种(系)末体重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利用嗜麦芽黄单胞菌BT-112(Xanthomonas maltophilia BT-112)游离细胞生物催化合成α-熊果苷,系统探讨了温度、对苯二酚浓度、对苯二酚与蔗糖摩尔比、反应时间、转速、细胞浓度、磷酸缓冲溶液pH值和浓度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25℃,菌体对对苯二酚的最大耐受度为30mmol/L,蔗糖和对苯二酚的摩尔比为20∶1,反应时间为45h,摇床转速为160r/min,细胞浓度为85g/L,磷酸缓冲溶液浓度为25mmol/L、pH值为8.0。在此条件下α-熊果苷转化率高达86.7%(以对苯二酚计算)。  相似文献   

19.
以对苯二酚和麦芽糊精为底物,通过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和淀粉葡萄糖苷酶的两步酶法反应体系催化合成α-熊果苷。优化后的催化条件:以葡萄糖当量(DE)值为8%~10%的麦芽糊精作为供体底物,麦芽糊精60g/L,对苯二酚150 mmol/L,缓冲液p H 6.0,在40℃下反应24 h。在此反应条件下,α-熊果苷的产量为3.17 g/L,对苯二酚转化率为7.77%。通过萃取法对α-熊果苷进行了初步分离,再经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进行了结构测定,确定产物为α-熊果苷。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三角帆蚌幼蚌贝壳形态及体重的生长规律,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幼蚌一个生长周期内4个贝壳性状形态及体重性状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幼蚌的贝壳形态与体重的增长过程均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运用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估计出生长模型中的3个生长参数,得到在观测周期内各性状的生长极限值分别为,壳长9.216 cm、壳高4.985 cm、壳宽2.212 cm、全高8.262 cm、体重75.240 g;各性状的快速生长区间分别为壳长2.211 ~ 5.181月龄、壳高2.107 ~ 5.363月龄、壳宽2.712 ~ 5.470月龄、全高2.294 ~ 5.026月龄、体重4.247 ~ 8.065月龄,可见体重具有明显的生长延缓现象。各性状的瞬时增长率曲线均呈钟型,先增大到达生长拐点后又逐渐减小;瞬时增长加速度曲线为倒S型曲线,有最高和最低点;相对增长率在养殖初期最大,然后随着生长逐渐下降。上述结果可为三角帆蚌的养殖生态及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