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剂量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纤溶活性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0例患者,按照给药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组、大剂量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给予生理盐水,常规组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大剂量组给予15 mg/kg氨甲环酸。比较三组术后总失血量、隐形失血量、术前与术后3天三组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溶活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以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术后2周血栓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组与常规组的总失血量与隐形失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大剂量组总失血量与隐形失血量均低于常规组(P0.05);三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大剂量组和常规组FDP与D-二聚体、CRP、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常规组相比,大剂量组水平较低(P0.05);术后2周,三组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氨甲环酸可进一步减少术后隐形失血量,且不会增加血栓事件的风险,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止血效果越强,同时具有更为显著的抗纤溶作用与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对动力髋螺钉(DHS)和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至2015年在我院骨科的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前氨甲环酸的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应用Gross线性方程计算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比较各组间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手术时间的差异。分析采用DHS和PFNA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情况。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PFNA和DHS患者的基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氨甲环酸组的总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DHS固定的患者中氨甲环酸组的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在PFNA固定的患者中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中各出血量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DHA的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但对PFNA的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血量、凝血功能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解放军425医院骨科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患者在止血带释放前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照组患者则给予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在术后6-12h内两组患者均口服利伐沙班。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输血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量及输血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 d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A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A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及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较术前及术后1 d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出血量,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比较单侧膝关节置换使用氨甲环酸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式(不夹管,夹管6小时后持续开放)对于手术的影响(出血量;并发症;康复锻炼等)。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随机的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共计52例患者分为两组(不夹管组;夹管6小时后持续开放组)进行研究。每组各26例患者。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术后资料:总引流量,总输血量,总失血量,小腿周径增幅,并发症等。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等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不夹管组的总失血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等指标显著高于夹管6小时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在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及小腿周径增幅等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夹管能够有效的减少总失血量、引流量等指标,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而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效果差异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接诊的112例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A组38例,B组38例,C组36例。A组在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注射液10 mg/kg单次静脉推注,B组在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注射液10 mg/kg的单次静脉推注后,之后再以5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不使用氨甲环酸。比较三组围术期情况、不同时间点凝血功能及引流量的变化,并评价安全性。结果:通过对三组患者的术后24 h出血量、输液量、异体红细胞输血例数和输血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A组和B组上述情况均比对照组少(P<0.05),但A组和B组患者上述情况经过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结束时(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时点时,A组和B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结果均比C组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水平的结果均明显比C组低(P<0.05),但A组和B组患者在上述时间点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在T2、T3、T4时点时引流量均比对照组低(P<0.05),但是A组和B组术后各时间点引流量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具有血液保护作用,但和单次静脉推注氨甲环酸相比,术中持续泵注氨甲环酸并没有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出血量及引流量,且有增加肾损伤的风险,在临床应用上应注意药物使用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用药方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凝血功能、失血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期间接收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行THA治疗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抽签的形式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在缝合手术切口时,采用注射器抽取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关节腔处。研究组在缝合手术切口时,接受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处理。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失血量、血常规、疼痛情况和血清CRP、PCT,记录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较术前下降,但研究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术后3 d的PT、APTT、D-D、FIB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术后12 h下降,CRP、PCT较术前升高,研究组术后3 d VAS评分、CRP、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可有效减少THA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控制全身炎性反应,同时减轻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伤后早期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4月到2021年8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TXA组与对照组各35例。TXA组于伤后6小时内静脉滴注TXA1g(与100 mL生理盐水配伍,半小时滴完),对照组伤后6小时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观察指标:入院即刻及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术前2小时、术后2周查下肢静脉血管B超明确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记录术后伤口感染、伤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指标包括术前隐性失血量、术前输血率。安全性指标为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和D-二聚体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纤维蛋白原逐渐增加(P<0.05)。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TXA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2)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两组隐性失血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TXA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01)。(3)TXA组术前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TXA伤后早期应用可有效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的隐性失血量,降低术前输血率,不增加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减少术后伤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二方"在膝关节镜清理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行膝关节镜关节清理术的90例(96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50膝)患者于术后给予"骨二方"行膝关节周围热敷,对照组45例(46膝)患者术后行常规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膝的浮髌试验情况及关节穿刺抽出积液量、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术后第1、2、3、4周,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4周后两组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2周关节腔穿刺抽液量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第3、4周两组关节腔穿刺抽液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积液颜色较浅;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而且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骨二方"热敷能有效缓解膝关节镜清理术后的疼痛,减少术后关节内渗出,从而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20例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给予膝关节腔内注射2.5 m L玻璃酸钠,在治疗第一周给予观察组患者膝关节腔内注射1 m L复方倍他米松,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注射用水;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5个月时患者膝关节Lequence评分,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膝关节Lequence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5个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素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液指标、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围术期处理,n=75)与研究组(重组人促红素+铁剂,n=75)。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血液指标、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的MCV、SF、Hb、MCHC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Lequesne指数评分、膝关节WOMAC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膝关节Lequesne指数评分、膝关节WOMAC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素联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提升MCV、SF、Hb、MCHC水平,促进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腓骨近端截骨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两种术式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98膝)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9例(49膝)。研究组给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对照组给予TK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膝部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内翻角、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前,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内翻角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生理职能、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与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TKA术式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中均占有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科收治的64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全髋置换术。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等。结果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级切口甲级愈合,无1例发生切口及深部感染,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全髋置换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微创小切口行人工全髋置换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应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氟比洛芬酯之间的镇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结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60名。手术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中假体安装前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鸡尾酒"镇痛液(罗哌卡因注射液150mg+肾上腺素(1:1000)0.5ml,由生理盐水稀释为100ml)。手术结束后进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当天患者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功能锻炼及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起行膝关节被动伸屈功能锻炼(CPM)及主动伸屈功能锻炼。术后第3至5天患者停PCIA镇痛后,进行试验干预。帕瑞昔布钠组给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mg,静注1/12小时。氟比洛芬酯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mg,静注1/12小时。观察病人术后第3至5天静息状态下和活动锻炼时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时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手术侧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度及术后1月复查时的手术侧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度,KSS评分,术后第2天与第6天的血红蛋白值。结果:两组病人给药后在静息状态及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时,在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术后1月患者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和K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凝治疗后,帕瑞昔布钠组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值与氟比洛芬酯组存在差异(P=0.042)。结论:尚不能认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中同时抑制COX-1和COX-2与选择性抑制COX-2之间存在差异。但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镇痛更安全,因其有利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应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氟比洛芬酯之间的镇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结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60名。手术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中假体安装前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鸡尾酒"镇痛液(罗哌卡因注射液150mg+肾上腺素(1:1000)0.5ml,由生理盐水稀释为100ml)。手术结束后进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当天患者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功能锻炼及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起行膝关节被动伸屈功能锻炼(CPM)及主动伸屈功能锻炼。术后第3至5天患者停PCIA镇痛后,进行试验干预。帕瑞昔布钠组给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mg,静注1/12小时。氟比洛芬酯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mg,静注1/12小时。观察病人术后第3至5天静息状态下和活动锻炼时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时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手术侧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度及术后1月复查时的手术侧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度,KSS评分,术后第2天与第6天的血红蛋白值。结果:两组病人给药后在静息状态及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时,在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术后1月患者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和K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凝治疗后,帕瑞昔布钠组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值与氟比洛芬酯组存在差异(P=0.042)。结论:尚不能认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中同时抑制COX-1和COX-2与选择性抑制COX-2之间存在差异。但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镇痛更安全,因其有利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和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疼痛及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9月于我院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n=20例)和CFNB治疗组(n=2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CPM度数、被动屈伸活动度、围术期CRP水平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8h、12h,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的疼痛评分分别为2.45±0.2562和2.40±0.3026,明显低于CFNB组(5.25±0.3470和4.90±0.3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的CPM锻炼度数(72.75± 2.750、89.00±2.283)分别明显高于CFNB组(57.95±1.724、79.00± 2.1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FNB联合关节周围注射组术后患者血清CRP水平低于CFNB组,均在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注射较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可更加有效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并促进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与关节周围注射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镇痛疗效及对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单侧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组和关节周围注射镇痛(LIA)组。CFNB组予以股神经周围泵入罗哌卡因镇痛,LIA组予以关节腔注射罗哌卡因+吗啡镇痛。分别于手术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并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 h、12 h,两组患者静息与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24 h、48 h,CFNB组患者在静息与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明显低于LIA组患者(P0.05);第2 d-5 d,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CFNB组明显优于LIA组(P0.05),第6 d、7 d,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与LIA组比较,CFNB组患者完成主动直腿抬高实验时间明显较短(P0.05)。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更明显,有助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且不影响股四头肌肌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关节腔内注射强力霉素对兔制动性骨关节炎模型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及实验组24只,试验组左膝关节伸直位石膏固定4周随机选取6只处死左膝关节取材证实造模成功后剩余18只为左膝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阴性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治疗组每日给予1.33%的强力霉素0.3毫升左膝关节腔内注射,阴性对照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0.3毫升左膝关节腔注射,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于8周处死取材.观察指标包括关节软骨大体形态,软骨Mankin's评分,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及滑膜细胞白介素-1(IL-1)表达.结果:强力霉素治疗组软骨面退变明显轻于模型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软骨大体评分,Mankin评分,MMP-3表达及滑膜IL-1表达亦显著降低.结论:强力霉素关节腔内注射对兔制动性骨关节炎模型软骨退变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颖  谭宪湖  黄海清 《蛇志》2012,(4):361-362,374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TA)对体外循环(CPB)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20例和对照组(B组)20例。A组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结束时、手术结束时3个时段每次给予TA 10mg/kg;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术前(T1),CPB停机时(T2),术后6h(T3)、12h(T4)和24h(T5)血IL-6、IL-8和CRP的计数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中的IL-6和IL-8水平在CPB停机时、术后6h和12h均显著升高,术后24h均呈下降趋势,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RP水平在术后12h显著升高,术后24h对照组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氨甲环酸能减少CPB术后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张志  范玉伟  张郭瑞  张东  虢剑 《生物磁学》2011,(24):4961-4964
目的:探讨联合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持续静脉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60例拟行单侧TKA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患者术前48 h开始服用塞来昔布(西乐葆)200 mg/次,每天2次。实验组患者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术后给予持续静脉镇痛(continuous intravenousanalgesia,CIA)。对照组患者没有运用关节周围注射药物,仅给予术后CIA。记录术后CIA用量、各时间点静止视觉模拟疼痛评分(rest visual analogue score,RVAS)、被动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assive visual analogue score,PVAS)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同时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1)实验组术后24、48 h内PCA的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术后4、8、12、24、48 h的RVAS和24、48 h的P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两组间RVAS和PVA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术后第1、2、3 d的RO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l、2 w两组ROM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主动屈膝到90?所需的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实验组中恶心、呕吐和追加药物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联合使用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持续静脉镇痛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以有效的缓解TKA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了单一用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该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TKA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持续静脉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60例拟行单侧TKA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患者术前48 h开始服用塞来昔布(西乐葆)200 mg/次,每天2次。实验组患者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术后给予持续静脉镇痛(continuous intravenousanalgesia,CIA)。对照组患者没有运用关节周围注射药物,仅给予术后CIA。记录术后CIA用量、各时间点静止视觉模拟疼痛评分(rest visual analogue score,RVAS)、被动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assive visual analogue score,PVAS)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同时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1)实验组术后24、48 h内PCA的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术后4、8、12、24、48 h的RVAS和24、48 h的P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两组间RVAS和PVA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术后第1、2、3 d的RO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l、2 w两组ROM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主动屈膝到90?所需的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实验组中恶心、呕吐和追加药物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联合使用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和持续静脉镇痛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可以有效的缓解TKA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了单一用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该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TKA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