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稗草叶枯病病原尖角突脐孢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自湖南和北京的3株尖角突脐孢菌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3株分离物(KF-1、HN-14和K-12)和保存于中国农业大学已定名的尖角突脐孢菌菌株G-9和X-27之间在菌落形态、产孢量及孢子大小和分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K-12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产孢量小;菌株G-9、KF-1、X-27和HN-14生长迅速,产孢丰富。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间ITS区序列相似度达98%以上,聚类分析也表明,种内各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种间的遗传距离;基于ITS1及ITS2序列,能将尖角突脐孢菌和突脐蠕孢属中其它种分开。由此可确定分离自湖南水稻田及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温室中自然发病的稗草病样上的3株病原真菌均为尖角突脐孢菌。  相似文献   

2.
【背景】玉米弯曲平脐蠕孢是引起玉米叶斑病的主要病原,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利用细菌防治弯曲平脐蠕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筛选对玉米弯曲平脐蠕孢有高拮抗性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并探究其拮抗机制。【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玉米田地表下土壤分离获得22株细菌,再经过复筛得到一株对玉米弯曲平脐蠕孢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L-14。【结果】筛选发现,菌株L-14对层出镰孢(Fusariumproliferatum)、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弯曲平脐蠕孢(Bipolaris papendorfii)和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是一株广谱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性检测,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对菌株L-14的抗菌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该菌发酵液的蛋白粗提物对弯曲平脐蠕孢气生菌丝形态无影响,但可致基内菌丝畸变,对弯曲平脐蠕孢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结论】筛选的拮抗菌在防治植物病害上具有广谱性及较高的拮抗活性,能有效防治玉米叶斑病。  相似文献   

3.
在调查研究中国东部暖温带地区土壤中暗色丝孢菌过程中,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土壤颗粒平板法分离获得100余株蠕形菌的分离物。经纯化培养后,依据形态特征鉴定为3属21种,其中虎尾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chlorides (Alcon) Alcon]和小柄凸脐蠕孢[Exserohilum pedicellatum (Henry) Leonard & Suggs]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列出了各蠕形菌的种名、采集地、土样号以及菌株号,对2个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所有活菌株及干制培养物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4.
从海南乐东豇豆地采集到的枯萎病病样,经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真菌ITS序列分析,将其病原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phaseolus)。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50℃时不能生长;适宜p H为6~10,最适p H值为8.0;全黑暗和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可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碳源为果糖和D-甘露醇,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钠。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防治百合枯萎病,对龙牙百合枯萎病菌进行鉴定、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室内毒力。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龙牙百合枯萎病菌为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牛肉浸膏;有较宽的酸碱度范围(p H4.0~10.0);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7℃,10 min;光周期12 L:12 D的环境条件利于菌体生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菌株的室内毒力,数据显示,10种杀菌剂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参试药剂中,12.5%烯唑醇WP,1%申嗪霉素SC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255 mg/L,0.731 mg/L;抑菌效果最差是25 g/L咯菌腈SC,EC50为89.294 mg/L。层出镰孢菌能够引发我国百合枯萎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突脐孢属(Exserohilum)由Leonard和Suggs(1974)建立。迄今,已被接受约有26个种。我国已报道了6个种。本文报道我国突脐孢属一个新记录种。 材料和方法:将采集的植物样品剪成约5cm长的小段,在培养皿中22~24℃下,保湿2~3天  相似文献   

7.
草坪草离蠕孢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草坪离蠕孢叶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由禾草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该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5℃,而孢子的致死温度则为55℃;该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中性偏酸性的条件对菌丝的生长有利,而pH值为8.0时最易产孢;各碳源对菌丝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不同碳源对产孢量的影响很大,单糖和双糖利于产孢,多糖对产孢的影响不大。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非常重要,无机氮效果较好,硝态氮好于氨态氮,有机氮效果最差。花粉、叶面物质和草坪草汁液可促进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8.
双孢斑褶菇是一种著名的神经致幻菌物,菌丝体呈白色,具有明显的锁状联合。分类地位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目,粪锈伞科。研究了C源、N源、C/N比、pH值、温度和培养料的料水比对该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及培养料的选择试验和出菇条件试验。菌丝体生长最佳的C源是淀粉、蔗糖、纤维素;酵母膏、硝酸钾、玉米粉和硝酸铵为最佳氮源;菌丝体生长对培养基碳氮比的适应比较广泛;适宜温度是5℃~35℃,最适为25℃~30℃;适宜的pH范围是4~13,最适为6.5~8.0;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为45%~75%,最适为65%~70%。适合菌丝体  相似文献   

9.
刘思睿  宋莉莎  任静  李忠 《菌物学报》2019,38(6):768-777
为明确发生在贵州省施秉县的黄精叶斑类病害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形态特征及rDNA-ITS、β-tubulin和tef1多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为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体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5;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浸膏为氮源比较适合菌丝体的生长;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PDA;光照对菌丝体生长无明显影响;菌丝体致死温度为45℃。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解圈法从三亚红沙河红树林区分离得到1株纤维素降解真菌SCSIO 43503。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菌ITS序列与菌株Ochrocladosporium frigidarii CZ549(FJ755255)的相似度为96%,β微管蛋白(β-tubulin)序列与Shiraia bambusicola(AB355003)的相似性为86%,钙调蛋白(calmodulin)与Paramyrothecium viridisporum CBS 873.85(KU846278)序列相似性为89%;综合其形态学特征,推测其为枝孢属(Gladaxporism)真菌,命名为Gladaxporism sp.SCSIO 43503(KY224732)。进一步对该菌株分泌的纤维素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维素酶活性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45~50℃范围内活性较高;最适pH为5.0,在3.0~7.0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活性,最适发酵时间为3 d。在最优条件下,酶活力达到最高,为23.46 U。本研究发现了一株纤维素降解真菌,对纤维素酶的生产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红色毛癣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红色毛癣菌在不同温度、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和产孢情况,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①大培养:采用沙堡葡萄糖琼脂(SDA)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平皿,27℃、35℃黑暗培养,测量菌落直径,绘成生长曲线.②小培养(钢圈法):采用SDA、PDA、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BCP-MSG)、乳蜜琼脂(M)和复合维生素B(VitB)培养基,27℃、30℃黑暗培养,观察镜下菌丝生长、孢子产生情况.③进行rDNA 18S和ITS序列测定.结果 在SDA,PDA上,27℃条件下菌落生长速度较35℃快;在5种培养基上,SDA、PDA产孢较快较多,复合维生素B培养基产孢较慢,但产生大分生孢子较多.30℃产孢更丰富.对部分菌株rDNA ITS、18S 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比对、分析,相似度为98%~100%,均鉴定为红色毛癣菌.结论 SDA、PDA均为鉴定和分离红色毛癣菌的合适培养基.5种培养基均可用来刺激红色毛癣菌产孢,其中SDA、PDA产孢较早、较丰富.红色毛癣菌rDNA 18S和ITS序列测定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鱼腥草褐斑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晋  刘思睿  赵致  李忠 《菌物学报》2020,39(7):1215-1225
在贵州省施秉县鱼腥草上发生一种新的叶斑类病害,有危害加重趋势。为明确该病的病原菌,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 ITS和Tef1两个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将该病菌鉴定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系鱼腥草上首次报告。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于该菌菌丝体生长,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宜pH 8,病菌在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光照有利于菌丝体生长。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广西永福地区种植的龙牙百合两种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培养、纯化、回接和重新分离,最后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了鉴定;同时观察了三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两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两种病害(A和B)症状表明是叶枯病和青霉病,分别从感病叶片中分离得到4株和3株病原菌,病原菌室外回接发现只有菌株A-4和B-2分别致病,致病率均达到100%。形态学鉴定,A-4为葡萄孢属病原菌,菌落白色绒絮状,圆型;菌丝匍匐向外、向上生长、气生,无色,有隔膜,有分枝,具有分生孢子和顶生孢子。B-2为青霉属病原菌,菌落圆形或不规则形,外围形成一圈白色绒毛状,中间蓝绿色;菌丝细,匍匐生长,具横隔,分生孢子梗扫帚状,孢子呈球形。两类菌株分别获得全长522 bp和551 bp的序列,把ITS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陆的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并结合田间致病症状,认为龙牙百合叶枯病致病菌可能是椭圆葡萄孢,而青霉病致病菌是扩展青霉。三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两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表明,0.1~1.0 mmol·L~(-1)的SA不能完全抑制两种病原菌的生长,而0.5~1.0 mmol·L~(-1)BRs和Me-JA均能完全抑制病原菌A-4和B-2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感染瓜实蝇的曲霉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海南自然发病死亡的瓜实蝇上分离获得2株高毒力的真菌BC-D1和BC-212,经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结果表明, BC-D1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BC-212为溜曲霉Aspergillus tamarii。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发现:菌株BC-D1和BC-212对瓜实蝇成虫均有很高毒力,而对卵、幼虫及蛹的毒力较低。接种8d后成虫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73.5%和85.1%,卵、幼虫及蛹的死亡率均低于50%。两株菌对黄粉虫、斜纹夜蛾及蚜虫的致病率均很低。生物学特性测定,两菌株具有生长速度快、产孢量大的特性,最适合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0-35℃;在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菌落颜色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茯砖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通过调节甘油含量制备具有不同水活度(aw)的培养基,研究培养基水活度、培养温度以及不同温度和水活度组合对冠突散囊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萌发和菌落形态的影响。供试的冠突散囊菌菌株FZ-2、FZ-3和FZ-4在水活度为0.77~0.99的培养基中均能生长,最适培养基水活度为0.90~0.95。培养基水活度在0.77~0.95范围内有利于菌株FZ-2产生分生孢子,最适水活度为0.83;培养基水活度于0.83~0.95范围内有利于菌株FZ-4产孢;而菌株FZ-3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水活度为0.95。菌株FZ-2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水活度为0.87~0.95。菌株FZ-2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8~37℃,温度38℃时菌体生长速度下降,至40~45℃时菌丝停止生长;菌株FZ-3和FZ-4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8℃。在20~37℃条件下菌株FZ-2均能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37℃;菌株FZ-3在28~37℃范围内产生分生孢子;菌株FZ-4在20~37℃内产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37℃。菌株FZ-2分生孢子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20~40℃)萌发,最适温度为25~3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活度-温度组合对菌株FZ-2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产生显著的影响,与温度作用相比,水活度的影响更为明显。本研究证明了冠突散囊菌适合在干燥的茶叶中生长和繁殖,为解释其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也将促进茶叶发酵菌剂的开发利用和砖茶的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先后发现的两株白色不产孢的烟曲霉A1j与A2j进行对比,观察其在形态学和毒力方面是否有差异。方法通过真菌基因组DNA的保守序列ITS和β-tub的测序对A2j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小培养方法在显微镜下比较A1j、A2j及标准株Af293的菌丝形态;观察A1j和A2j在不同培养时间和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形态;在小鼠模型上测试其毒力变化。结果通过ITS和β-tub的测序A2j被鉴定为烟曲霉;小培养发现A1j和A2j与标准菌株Af293不同,两者均为不产孢的烟曲霉,且两者生长速度明显不同;培养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培养基均不能诱导A1j和A2j产色和产孢,但是50℃下,A1j被限制生长,而A2j却能生长;在免疫抑制的小鼠模型中,与标准菌株Af293相比,A1j的毒力下降,但A2j小鼠的死亡数量、死亡速度与Af293相当,表明A2j的毒力并没有降低。结论新发现的白色不产孢烟曲霉A2j与A1j在生长速度、耐热性和毒力方面均不同。  相似文献   

17.
双孢斑褶菇菌丝体与子实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孢斑褶菇是一种著名的神经致幻菌物,菌丝体呈白色,具有明显的锁状联合。分类地位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目,粪锈伞科。研究了C源、N源、C/N比、pH值、温度和培养料的料水比对该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及培养料的选择试验和出菇条件试验。菌丝体生长最佳的C源是淀粉、蔗糖、纤维素;酵母膏、硝酸钾、玉米粉和硝酸铵为最佳氮源;菌丝体生长对培养基碳氮比的适应比较广泛;适宜温度是5℃~35℃,最适为25℃~30℃:适宜的pH范围是4~13,最适为6.5~8.0;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为45%~75%,最适为65%~70%。适合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的培养料为食用菌出菇废料、稻麦草、牛粪。子实体形成的温度是18℃~28℃,最适温度是20℃~25℃,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子实体产量为0.1%~0.3%。  相似文献   

18.
牛筋草离孺孢生物学特性及代谢产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牛筋草离孺孢属(Bipolaris sorokiniana)NJ-08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代谢产物除草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此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慢, 但产孢量大, 致病性强。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25°C, 致死温度是55°C/10 min, 最适pH值为8, 碳源以葡萄糖最佳, 供试氮源则不利于菌丝体生长。产生分生孢子最适温度25°C, 最适pH值为8, 碳源以葡萄糖最好, 氮源以硝酸钠产孢量最高。分生孢子萌发温度在20°C~35°C之间没有差异, 适宜pH值为5~7, 碳源以D-木糖的孢子萌发率最高, 氮源以蛋白胨的孢子萌发率最高, 不同处理间存在明显差异。NJ-08菌株产生的代谢产物作用于牛筋草, 可使叶片黄化或枯死, 代谢产物对指示植物及杂草如柱花草、地桃花、猪屎豆和辣椒的胚根胚芽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抑制率均超过了90%, 显示出很好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药食同源的余甘子果实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极易软腐变质,严重影响其品质和经济价值。【目的】明确引起余甘子果实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长特性和产细胞壁水解酶活性,为余甘子采后软腐病的控制及延长其贮藏期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采后发病的余甘子果实分离病原菌,按照科赫法则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特征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测定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特性,检测产胞外细胞壁水解酶活性。【结果】从具有软腐症状的余甘子果实中分离得到32株真菌,其中菌株DQ23是余甘子采后软腐病的致病菌,通过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序列将其鉴定为Penicillium choerospondiatis。其菌丝在酵母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DA)上生长最快,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上产孢最多。该菌能有效利用多种碳、氮源,适宜产孢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和pH范围分别为25°C和3.0-5.0,产孢的最适温度和pH范围分别为25°C和4.0-7.0。光照均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该菌具有分解果胶、纤维素的能力,无分解蛋白质、鞣质的能力。【结论】Penicillium choerospondiatis是余甘子果实软腐病的病原菌,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筛选和鉴定药用植物菘蓝中对河西走廊常见植物病原菌禾谷镰刀菌、链格孢霉、大斑凸脐蠕孢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利用常规分离法对菘蓝根、茎、叶、叶柄、花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采用同步培养法对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活性菌株筛选,并对筛选的活性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 RNA全序列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19株内生细菌,其中10株细菌对禾谷镰刀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总数的52.6%,其中菌株G2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最强,抑菌率为94.63%,19株细菌均对链格孢霉,大斑凸脐蠕孢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总数的100%,其中菌株G2、J1、Y5及B2对这两种病原菌的抑菌率最大,均接近100%,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16S r RNA序列分析,菌株G2为玫瑰色库克菌(Kocuriarosea);菌株J1,Y5为黄杆菌(Microbacterium maritypicum);菌株B2为人参短状杆菌(Brachybacterium ginsengisoli)。从菘蓝中分离筛选到了对河西走廊常见植物病原菌有强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尤其菌株G2、J1、Y5和B2的抑菌性较强,其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