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小RNA(MicroRNA)是一组长约18~25 nt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mRNA基因的3'或5'端UTR区完全或不完全结合来抑制翻译过程,并以此参与了细胞的各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MicroRNA对基因的调控作用密切相关。人们开始探究每一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相关MicroRNA之间的关系,寻找MicroRNA所调控的靶基因,试图依据MicroRNA的调控机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进行抑制甚至预测,以达到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CRC的发生、发展,以调节肠道菌群为目的的治疗方式可能对辅助治疗CRC有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局限性和不良反应。有研究表明,采用基因编辑工程菌与基因编辑直接改造肠道细菌2种方式治疗CRC,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梳理现阶段基因编辑肠道细菌治疗CRC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未来基因编辑肠道细菌治疗CRC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呈逐渐上升之势。结直肠癌突变率高、驱动基因多、分型多样、异质性高等特点,导致其对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响应率低、晚期预后差。应激耐受是肿瘤细胞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步重塑、适应环境、维持生存所共有的重要特征。揭示结直肠癌肿瘤细胞应激耐受的机制,可为提高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率提供新策略和靶点。该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肿瘤细胞应激耐受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卢俊阳  高秉仁 《生物磁学》2013,(3):570-572,518
MicroRNA(MiRNA,miR)通过调节信使RNA(mRNA)的表达,广泛参与心血管系统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特异性调节miRNA的活性,抑制相关蛋白的表达,对各种缺血性心脏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但目前开发miRNA靶向治疗药物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进一步证实。本文旨在综述MicroRNA在靶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MiRNA靶向治疗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LGR5是7次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超家族成员,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研究发现,LGR5是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标志物,其异常表达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被认为是重要的结直肠癌预后不良分子.LGR5主要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对结直肠癌基因突变状态的识别以及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精确分类,可实现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而精准治疗的实现有赖于基因测序技术。目前,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结合基因捕获技术,集中对研究者感兴趣的候选基因或外显子进行平行测序,极大拓展了对肿瘤特征基因的认识,为发展新的治疗手段和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整合癌症基因组数据库IntOgen已明确72个结直肠癌驱动突变基因,包括“TP53”、“KRAS”、“PIK3CA”等;癌基因数据库Cancer Gene Census目前收录的结直肠癌突变基因有59个,包括原癌基因“BRAF”、抑癌基因“SMAD4”等;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已收录55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体细胞突变基因,包括“SRC”、“APC”等。本文通过26篇国内外文献,对结直肠癌基因突变检测的共识基因进行综述,并总结了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诊断、分型、预后、治疗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的突变基因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肝转移灶的发生和发展会直接导致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且现有的治疗策略总体效果欠佳,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可干预的靶点成为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外泌体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介导化疗耐药的产生,同时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预后方面也具有一定价值。外泌体研究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提供了分子基础。本文就外泌体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促进治疗耐药以及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诊断及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学已经成为众学者的研究热点,肠道微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尤其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关系密切。许多CRC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在进入中晚期时才被确诊,因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目前亟需更新更优的CRC早期诊断方法。基于肠道微生态与CRC的密切关系,肠道微生态已成为CRC新诊断方法的主要选择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是肠道中的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的种类与数量的检测。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态对CRC诊断作用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概述,并展望肠道微生态在CRC诊断作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预期进展,旨在为通过肠道微生态诊断CR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世界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兴组学测序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肿瘤标志物在临床肿瘤学中的应用研究不断拓宽。以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循环肿瘤细胞、肠道菌群及代谢物为主的新型标志物逐渐成为肿瘤诊疗研究中的重点方向,在CRC的早筛早诊、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文就近年来临床常用肿瘤标志物和新型肿瘤标志物在CRC诊疗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检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肿瘤临床诊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以期为CRC的诊疗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分子,参与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器官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MiRNA的异常表达增加了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如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 NTDs),一种由于神经管关闭不完全而导致的严重先天性疾病。本文就miRNA与神经管发育、miRNA异常表达与NTDs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进一步探究了叶酸-miRNA的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为疾病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梁沛  高希武 《昆虫知识》2012,49(2):533-542
Micro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对转录后调控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类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参与调控胚胎发育、干细胞分化、神经发生及细胞凋亡等几乎所有的生物过程。本文简要总结了miRNA的生物合成、命名、表达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从昆虫miRNA的鉴定、表达及功能、miRNA的代谢等方面对miRNA在昆虫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黄涵年  郭江峰 《生命科学》2013,(11):1115-1120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为20~24nt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主要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具有组织特异性、无开放阅读框等特点,在转录或翻译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并与炎症、肿瘤等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环境毒理学研究表明,当生物暴露于环境化学物质时,会引起相关miRNA表达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其靶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因此,有必要明确环境化学物质、miRNA和相关靶基因三者问的作用关系。在环境毒理学研究和环境监测中,miRNA可作为识别环境中化学物质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生物标记物,并可用于预测环境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发展的分子机制之一是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RASSF1A位于3p21.3,参与了包括细胞周期调控、凋亡、微管稳定在内的多种生物进程,被认为是抑癌基因,在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因甲基化失活。近来研究发现,RASSF1A的甲基化可能作为结直肠癌分子诊断的标志。本文就RASSF1A功能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 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 PKM2)和Notc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其表达水平亦与肿瘤的化、放疗效果有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和研究的关键靶点。PKM2主要通过调节癌细胞代谢及基因转录,促进癌细胞外泌体分泌,并在某些lncRNAs的调节下发挥促癌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的辅助诊断指标。Notch1可在mi RNAs以及自噬的调节下发挥促癌作用,且可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促进结直肠癌转移。此外,PKM2和Notch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与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有联系,但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目前尚不明确。本文主要就PKM2和Notch1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新增超过190万例CRC患者,每年大约90万人死于结肠或直肠癌。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AR-T)细胞疗法在部分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临床成功,更多靶向治疗CRC等实体瘤的CAR-T细胞疗法也正在陆续开发中。目前针对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自然杀伤细胞受体2D配体(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ligand, NKG2DL)等靶点的CAR-T细胞疗法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总结了目前CAR-T细胞疗法治疗CRC的有效靶点的最新信息及其在临床试验或临床前研究的相关进展。同时,本文介绍了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CRC时面临的挑战(包括缺乏肿瘤特异性抗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不利的肿瘤微环境以及CAR-T细胞浸润程度低等)。综上所述,本文总结了CAR-T细胞疗法治疗CRC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挑战,以期为CR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苏渊金 《蛇志》2013,25(2):192-193
结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大约有19%的大肠癌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转移,另有20%~30%手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2,3].因此,化疗已成为晚期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长期以来,5-氟尿嘧啶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基本化疗药物,但5-氟尿嘧啶半衰期短,与癌细胞作用时间短,故直接影响其抗癌效应[4].替吉奥是新一代氟尿嘧啶类药物,是以替加氟为药物主体,加入生化调节剂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组成的口服复方制剂.近年来替吉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相关的文献报道很多,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面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就其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被认为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癌症中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二位。青蒿素是我国自行研制出的抗疟药物,目前关于青蒿素抗癌特性的研究数据迅速增加。本文综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ARTs)作为抗癌药物在治疗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临床试验以及与其他方法联合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为未来针对ARTs治疗结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蒋昕钰  张建琼 《病毒学报》2017,33(5):780-784
MicroRNA是一类通过影响RNA表达、抑制蛋白质翻译来调节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自从2014年首次发现苏丹型和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能够编码microRNA以来,不断有研究发现新的病毒microRNA以及其在埃博拉病毒复制、扩散、免疫逃逸中发挥的作用。宿主microRNA则参与到抗病毒防御机制中,但也面临着病毒蛋白对其调控的阻力包括相应宿主microRNA水平的变化以及RNA沉默抑制子的编码。深入研究埃博拉病毒与宿主在microRNA水平上的动态相互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诊断、治疗策略。本文就microRNA在埃博拉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MicroRNA(miRNA)是一类含有18-25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与其靶基因mRNA 3’-非编码区的碱基互补配对,降解靶基因mRNA导致转录后沉默或者抑制靶基因mRNA的翻译过程,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研究显示部分microRNA在胃癌组织中确实存在表达异常,且异常表达的microRNA通过对其靶基因表达的调控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过程.外周血中microRNA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microRNA应用于胃癌的临床诊疗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众多研究提示microRNA在胃癌的演进中的作用可能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和疗效预测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microRNA在胃癌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