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黔西滇东北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描述了黔西和滇东北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介形类化石计24属、55种,其中包括2新属(Langdaia,Panxiania),2新亚属[Panxiania(Panxiania),Panxiania(Obesella)],42新种,2新亚种和7未定种。分析了龙潭组,长兴组,宣威组,飞仙关组和卡以头组的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并据此讨论了宣威组与龙潭组和长兴组的对比关系,宣威组和卡以头组的划分介线和卡以头组与飞仙关组的对比关系,指出卡以头组的地质时代应为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2.
报道的叶肢介新属(Kenyaestheriagen.nov.)采自肯尼亚MajiyaChumvi地区的一钻孔,属下三叠统上马几牙楚姆维组(UpperMajiyaChumviFormation),其特征为壳瓣后背缘最后几条生长线靠近背缘处形成一个凹缘构造,但生长线在背缘并不反转弯曲,同时具有放射线纹饰,据此将其归于凹缘叶肢介科(Ulugkemiidae)。该科是一个灭绝的类群,分布于中泥盆统至上三叠统,古生代的类型都发现于欧亚大陆,晚三叠世的Triasulugkemia见于阿根廷,新属首见于早三叠世,也是在南大陆出现的第二例凹缘叶肢介类。孢粉Lunatisporitespellucidus和叶肢介AquilonoglyptaCorniaPalaeolimnadiaFalsisca组合指示含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3.
粤北丹霞盆地白垩系长坝组产介形类化石 15 属 50 种,笔者描述其中 15 属 47 种(包括 3 个新种)。长坝组介形类动物群可以划分两个化石组合:( 1 ) Mongolocypris-Cypridea-Darwinula 组合,分布长坝组二段,属种繁多, 组合特征明显,与松辽平原泉头组 - 姚家组、湖北贾店组、浙江兰溪组等的介形类面貌相似,可以大致对比,由于出现少量晚白垩世标志化石 Talicypridea 属和大个体的 Mongolocypris 属,反映它与晚白垩世介形类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又不同于晚白垩世中晚期的南雄群 Talicypridea 动物群,层位偏低,时代较早,属晚白垩世早期为宜,大致相当于赛诺曼期( Cenomanian );( 2 ) Cypridea-Altanicypris-Candona 组合,分布长坝组四段,其层位在长坝组二段之上,晚白垩世丹霞组之下,组合中富含类女星介科的 Altanicypris 属,许多属种出现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其时代属晚白垩世无疑,与土仑期( Turonian )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4.
非洲叶肢介科在浙江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洲叶肢介科的分子,过去在北方大陆上尚未发现其踪迹。本文记述了在浙江发现的属非洲叶肢介科的两个新属Migransia 和Zhestheria,并讨论了非洲叶肢介科的迁移和演化问题。本文除报道浙江的这一发现外,还介绍了它们在当地中生代中晚期火山-沉积岩系中的分布情况及与此有关的其它几个叶肢介化石。本文共描述了7属、11种,其中3新属、10新种。  相似文献   

5.
文中分析现生介形类 (Ostracoda) 4目 2 1科 2 9属的 18SrDNA部分序列 ,采用最大似然法 (ML)、邻接法 (NJ)和最大简约法 (MP) ,尝试构建介形类的分子系统树 ;结合介形类的形态特征和化石记录 ,主要对速足目(Podocopida)、丽足目 (Myodocopida)及其超科级分类阶元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探讨。 3种分析方法均支持形态学上Podocopida ,Myodocopida和海萤超科 (Cypridinacea)的界定 ;但对Podocopida目土菱介超科 (Bairdiacea)的系统地位提出质疑 ,该类群可能不是单系发生的自然类群。上述分析显示 ,Podocopida,Myodocopida,Platycopida和Halo cypridina组成一个单系群 ;介形类在目、超科、科和属的水平上可能发生过多次辐射分化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柳桥剖面、贵州晒瓦剖面和安徽平顶山西剖面晚二叠世末期硅泥质岩相地层中产出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共鉴定介形类化石30属86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Denticupachydomella Yuan gen.nov.和2个新种Pseudobythocypris guiqianensis Yuan sp.nov.和Denticupachydomella spinosa Yuan sp.nov..该动物群主要由薄壳和个体较小的介形类组成,呈现出以古生代分子为主,同时含有少量典型中生代先驱分子(如:Abrobairdia,Lobobairdia)的混合动物群面貌.通过这些剖面之间的对比以及与前人研究资料对比,发现各剖面产出的介形类动物群具有强烈的地方性,三个剖面之间无相同分子,亦仅有20种曾报道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  相似文献   

7.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6,45(2):175-181
报道的叶肢介新属(Kenyaestheria gen.nov.)采自肯尼亚Maji ya Chumvi地区的一钻孔,属下三叠统上马几牙楚姆维组(Upper Majiya Chumvi Formation),其特征为壳瓣后背缘最后几条生长线靠近背缘处形成一个凹缘构造,但生长线在背缘并不反转弯曲,同时具有放射线纹饰,据此将其归于凹缘叶肢介科(Ulugkemiidae)。该科是一个灭绝的类群,分布于中泥盆统至上三叠统,古生代的类型都发现于欧亚大陆,晚三叠世的Triasulugkemia见于阿根廷,新属首见于早三叠世,也是在南大陆出现的第二例凹缘叶肢介类。孢粉Lunatisporites pellucidus和叶肢介Aquilonoglypta—Cornia—Palaeolimnadia—Falsisca组合指示含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8.
乌统昱 《古生物学报》1991,30(5):630-642
本文对陕西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和对比。本组合特征是:(1)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群是以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两属为主要代表,并含有稀少的、但又十分重要的Xiangxiella分子和许多Palaeolimnadia,Diaplexa分子,(2)与和尚沟组叶肢介化石群关系比较密切,而与铜川组叶肢介化石群差别甚大。在华北地区,该叶肢介化石群所在层位比较稳定。本文认为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时代为中三叠世早期,相当我国南方Xiangxiella叶肢介群。文内还对许多新种作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9.
关于介形类Primitiopsacea超科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目前所知,归入原始型介超科(Primitiopsacea)的属和亚属已达28个以上.随着新属和新亚属的不断增加,对原始型介超科作进一步的划分势在必行.Martinsson (1956,1960), Benson 等(in Moore, 1961 Pt. Q, p. 173), Adamczak (1968), Becker (1970)等,曾分别作过尝试.然而,上述作者所提出的分类依据还很不一致,分类方案不令人满意,科或亚科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仍需进一步讨论.笔者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结合产自广西泥盆系的 Svislinella ertangensis sp. nov., Perimarginiella gen. nov.和 Yingtangia gen. nov.的构造特征,对原始型介超科作了重新分类.就是根据雌性壳体后部同种异形构造发育的不同特点,把原始型介  相似文献   

10.
湘中地区下石炭统似无饰介科(Paraparchitidae)的几个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队自1978年以来在湖南中部地区地表和井下早石炭世地层,陆续采到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其中以似无饰介科(Paraparchitidae)具后背刺的属种较多。笔者研究了这些具后背刺的介形类,计3属,包括1新属、7新种。这批材料的发现对我国早石炭世介形类的研究和地层对比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似无饰介科中,具后背刺的属种较常见,自晚泥盆世开始出现,早石炭世大量繁盛,至二叠纪衰亡,它们具有一定的地层意义。B.Kellet  相似文献   

11.
扬子区中奥陶世至早、晚志留世产有丰富的四射珊瑚,尤其Ashgill期中、晚期和Llandovery世的Aero-nian—Telychian期产出珊瑚最盛。据已报道统计,该地区共有四射珊瑚124属,包括中、晚奥陶世31属,早志留世(Llandovery世)87属,晚志留世6属。其中有一些属的分类位置以及属征各家仍存在分歧。对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四射珊瑚群已发表和笔者手中尚存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之后,提出该区奥陶纪、志留纪四射珊瑚的分类意见并加以讨论,共分3个目:即扭心珊瑚目(Streptelasmatida),柱珊瑚目(Columnariida)和泡沫珊瑚目(Cystiphyllida)。其中扭心珊瑚目含有46属,分属7个科,柱珊瑚目包含37属,分属14个科,而泡沫珊瑚目包含41属,分属9个科。此外,文中提出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四射珊瑚某些科、属的演化趋向并加以适当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论非洲叶肢介科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3,42(4):590-597
叶肢介化石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曾作为非洲叶肢介科(Afrograptidae)分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扫描图像,从比较解剖学研究入手,揭示了现生与化石叶肢介壳瓣的锯齿构造是由于分布于生长线的一排刚毛,基部关节脱落而形成的;分析了生长线刚毛的形态是属于长针形的轴刚毛,主要司触角功能;在5科18属现生叶肢介中,至少3科7属32种具有生长线刚毛,22属化石叶肢介有锯齿构造;作者认为这一构造被视为非洲叶肢介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壳瓣的放射褶或粗瘤构造在高级分类上更重要,进而对该科的含义进行了厘定;从壳瓣具有多条放射褶这一构造特征来看,它与小叶肢介超科(Estheriellioidea)的成员在发生关系上比较密切,小叶肢介超科可提升为亚目(Estheriellidea),包括小叶肢介超科和非洲叶肢介超科,是中生代初兴起的一个类群。在白垩纪中期消失。  相似文献   

13.
APGⅣ(2016)系统对Cronquist(1981)系统中的泽泻亚纲作出了适当调整,得到了经典分类和分子数据的支持,这是较理想的状态.1)APGⅣ系统将天南星科并入泽泻目,将天南星科的菖蒲属独立为菖蒲目,成为单子叶植物基部群,得到了胚胎学、分子数据的支持;而苞片分化等形态特征揭示了菖蒲属和天南星科其他属不同.2)岩...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北部发现的下泥盆统的假巢珊瑚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巢珊瑚科的假巢珊瑚属(Pseudofavosites),最初发现于帝汶岛(Timor)晚二叠世地层,当时建立该属时,只定了一个种,即模式种Pseudolavosites stylifer,Gerth,1921。1939年,描述了乌拉尔西部下二叠统的P.minus Yakovlev,1939;(1955)描述了P.extraspinosus Sokolov,1955,此产地层位与P.minus基本相同。长期以来,此属作为蜂巢珊瑚科的特化分子,是二叠系标准化石之一。林宝玉  相似文献   

15.
郑玲    徐皓    王玛丽 《植物学报》2008,25(2):203-21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国产蹄盖蕨科(Athyriaceae)对囊蕨亚科(Deparioideae)10种植物及双盖蕨属(Diplazium Sw.)3种植物根状茎的管状分子。结果显示, 这些管状分子端壁和侧壁的形态及结构分别相同且侧壁具有穿孔板(多穿孔板)。根据穿孔板的形态特征, 将该亚科的管状分子分为5种类型: (1)梯状穿孔板, 无穿孔的二型性现象; (2)梯状穿孔板, 有穿孔的二型性现象; (3)网状穿孔板; (4)梯状-网状混合的穿孔板; (5)大孔状穿孔板。按照纹孔膜残留的程度又可分为3种: 部分区域有完整的纹孔膜、残留呈网状或线状以及很少或无纹孔膜残留。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 发现蕨类植物的管状分子与被子植物的导管分子在形态和输导机理上存在明显差异, 管胞和导管分子不能仅仅根据纹孔膜的存在与否来确定, 而应根据穿孔板存在于端壁还是侧壁进行判断, 即穿孔板仅存在于端壁的管状分子为导管分子; 端壁和侧壁形态及结构分别相同, 有或无穿孔板的管状分子为管胞。由此可以推测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中输导水分和矿物质的管状分子主要为管胞。单叶双盖蕨属(Triblemma(J. Sm.) Ching)与双盖蕨属管状分子的特征并不相似, 显示了将单叶双盖蕨属从双盖蕨属独立出来归入对囊蕨亚科的合理性。根据管状分子的特征, 推测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 Ching)和蛾眉蕨属(Lunathyrium Koidz.)可能是比较进化的属, 而介蕨属 (Dryoathyrium Ching)相对比较原始, 单叶双盖蕨属的系统位置应介于假蹄盖蕨属与介蕨属之间。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白垩纪介形类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四川盆地中江地区城墙岩群之上、嘉定群之下古店组的介形类化石,计7属3亚属、9种2亚种,其中4新种和2新亚种。通过这些化石的研究,并在笔者《川南、黔北嘉定群的介形类》(1982)及《四川盆地城墙岩群的介形类》(待刊)的基础上,将四川盆地白垩系红层的介形类划分为五个组合。自上而下为(一)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中二叠世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新疆阜康三工河剖面芦草沟组的叶肢介石2科3属4种(其中2新种)和鄯善照壁山剖面“照壁山组“的叶肢介化石2科4属5种,时代均为中二叠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记述了湖南省洞庭湖DT01剖面介形类现生种,包含3属4种,它们为比利时舍氏玻璃介(相似种)Schellencandonacf.belgica(Klie,1937)、布氏土星介Ilyocypris bradyi(Sars,1890)、土星介属(未定种)Ilyocypris sp.和豆形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fabaeformis(Fischer,1851)。上述属种在洞庭湖区为首次报道,在湖南省亦是首次。此外,S.cf.belgica在我国还很少报道。本研究可丰富我国介形类现生种数据,同时为利用该类生物定量重建本区域全新世古气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螺旋笔石*     
笔者于1948年讨论单笔石科(Monograptidae)的分类时,认为单笔石(Mono-graptus)一属的范围过于广泛,有进一步分类的必要。捷克和德国的古生物工作者已经将单笔石一属分作若干科包括许多属。可是这些科和属尚未得到许多古生物学家的承认。其中耙笔石(Rastrites)一属是大家所公认的,有的将它当作单笔  相似文献   

20.
苏铁杉属(Podozamites)曾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其可能属松柏纲植物,有人将其置于独立的目和科中,即苏铁杉目(Podozamitales)、苏铁杉科(Podozamitaceae)中。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形态属,包括外形相同的类似属类,区分种颇为困难;我国以往发表的有关该属资料,几乎全是依据叶的外形来定名的。苏铁杉果属(Cycadocarpidium),一般认为是苏铁杉属的生殖器官。但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很少见到该两属在一起连生或共存的化石标本,而大都是以单独状态保存的。笔者报道该二属化石在同一标本上伴生出现——即大量的线叶铁杉(Podozamites schenkii Heer)和三个完整苏铁杉果的果穗化石,在晚三叠世发现,无疑进一步阐明了这二个属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它们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