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胎仔数是影响哺乳动物繁殖率的基本参数 ,与动物的生活史变量密切相关。胎仔数及其相关的生活史变量 ,包括后代的质量、幼体的生存、母体的体重及母体的生存等 ,共同影响繁殖适合度。简述了胎仔数与生活史变量关系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的选择 ,着重介绍了胎仔数与幼体和母体生活史变量的关系 :胎仔数与后代的质量呈负相关 ,后代的质量又决定了幼体的生存 ;胎仔数与母体体重相关不显著 ,而且可能对母体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有关胎仔数与其生活史变量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更多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交叉运用将补充和完善胎仔数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体重可影响动物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变量。高体重双亲通常产生较大胎仔数。繁殖过程代价很高,可能伴随着氧化损伤。为比较双亲体重对繁殖期能量学特征、繁殖输出和氧化损伤的影响,检测了高体重组(雌性:51. 5 g ± 1. 6 g;雄性:60. 4 g ±2. 5 g)和低体重组(雌性:35. 5 g ± 1. 2 g;雄性:49. 6 g ± 2. 8 g)布氏田鼠繁殖过程中母体的体重和摄食量,分娩时的胎仔数和胎仔总重,及后代断乳时母体的身体成分、激素含量(血清瘦素和催乳素)和氧化损伤(血清丙二醛、蛋白质羰基和肝脏丙二醛含量)。结果显示:(1)高体重组妊娠末期的母体体重增量显著高于低体重组;(2)高体重组母体的出生胎仔数显著高于低体重组,但出生及断乳时的平均胎仔重、胎仔总重和母体繁殖期间的能量摄入无显著差异; (3)血清激素含量、身体成分、身体脂肪重量及氧化损伤指标均无组间差异。结果表明,高体重布氏田鼠可产生较多的出生胎仔数,但母体并不通过摄入更多的能量来保证其繁殖输出,对氧化损伤也没有影响。这些结果对于理解不同体重的动物在繁殖期间的能量策略以及繁殖与生存之间的权衡等生活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最大持续能量收支限制的因素和生理机理,本文测定了增加胎仔数和背部剃毛的KM 小鼠的哺乳
期摄食量和繁殖输出。基础代谢率(BMR)以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结果发现,增加胎仔数对哺乳期体
重、摄食量、热传导率、BMR 和胎仔重的影响不显著;与非剃毛对照组相比,剃毛使哺乳高峰期日平均摄食量
增加了13.8% (P<0.001)、BMR 增加了18.1% (P< 0.01)、热传导增加了30.8% (P< 0.01),但剃毛对体
重、胎仔数和胎仔重的影响不显著;胎仔数与断乳时胎仔重显著正相关,与幼体平均体重显著负相关。BMR 与
母体体重和胎仔重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KM 小鼠哺乳期能量收支受到了限制,剃毛显著增强了KM 小鼠
的散热能力,但未影响繁殖输出;支持“外周限制假说”,不符合“热耗散限制假说”。  相似文献   

4.
检测了卵胎生入侵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繁殖期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以及雌性繁殖输出。结果表明,繁殖期,雌性个体的数量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雌性个体的体长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食蚊鱼属于偏向雌性的两性异形。以体长为协变量的One-way ANCOVA及后续的Tukey's检验显示,特定体长食蚊鱼的雌性个体的头宽、眼间距、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头长和尾鳍长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6个形态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2个主成分共解释65.1%的变异。头宽、眼间距、体宽和体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45.4%变异),头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19.7%变异)。食蚊鱼的繁殖输出与母体个体大小的线性回归显示,窝仔数和窝仔重均与母体体长、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食蚊鱼的繁殖输出与母体局部特征的线性回归显示,窝仔数和窝仔重均与母体头宽、眼间距和体宽呈显著的正相关。窝仔数与后代个体的平均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后代个体的平均体重相关不显著,后代个体大小与数量不发生权衡。食蚊鱼繁殖期的性别比例、个体大小和局部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受生育力选择、性选择、生态位分化、食物竞争等多种选择压力的作用,也有利于该物种种群扩张和快速入侵。  相似文献   

5.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yan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雄性幼体和雄性成 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67.7 mm,大于此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平均窝仔数、窝仔重和幼仔重分别为7.2(3-11)、3.34(1.30-5.19)和0.48(0.36-0.58)g。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计数的窝仔数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1.0个后代。幼仔体重与雌体SVL无关。相对窝仔重与雌体SVL边缘性地呈正相关。窝仔数、窝仔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幼仔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窝仔数与雌体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6.
蝘蜓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蜓 (Sphenomorphus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 ,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 ,雄性幼体和雄性成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 ,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 6 7 7mm ,大于此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平均窝仔数、窝仔重和幼仔重分别为 7 2 ( 3~ 11)、 3 34( 1 30~ 5 19)和 0 48( 0 36~ 0 5 8)g。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计数的窝仔数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 1 0个后代。幼仔体重与雌体SVL无关。相对窝仔重与雌体SVL边缘性地呈正相关。窝仔数、窝仔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 ,幼仔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窝仔数与雌体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阐明温度和增加胎仔数对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哺乳期能量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增加胎仔数(比正常胎仔数多),大绒鼠的摄食量、胎仔数、胎仔质量、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乳腺质量。结果表明:不同胎仔数对大绒鼠的摄食量、胎仔质量和产热能力没有影响。低温增加了母体的摄食量和产热能力,断奶时低温组的胎仔质量显著低于常温组。低温组和常温组大绒鼠的乳腺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说明低温可以增加大绒鼠摄食量,但是对乳腺质量没有影响,表明大绒鼠哺乳期的持续能量摄入上限可能受到乳腺分泌乳汁的限制,支持外周限制假说。  相似文献   

8.
在川西平原利用标志重捕、夹捕解剖和半自然条件下笼养的方法,提供了1989~1995年大足鼠种群雄性和雌性个体处于繁殖状态的比例、胎次数、每胎幼仔数、幼年个体的补充和发育等有关繁殖的基本资料。结果显示,大足鼠极灵活的繁殖策略 提高了这个物种幼年个体的存活,使该物种在可预见而频繁的周期性变化的农田环 境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种群。大足鼠的繁殖特征主要有:处于繁殖状态的雄性比例较大(平均0.491,95%置信区间0.451和0.534),怀孕雌性的比例较小(平均0.227,95%置信区间0.213和0.301),较高和相对稳定的繁殖能力(每年4胎,每胎8.245±0.452只),雌性幼仔较慢的生长和性成熟(4月),以及幼年个体加入种群与春季的小麦和秋季的水稻成熟相同步。这些繁殖特征使得大足鼠的繁殖活动集中在有利的时间。结果,虽然伴随繁殖活动雌雄性的个体质量下降,但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将大足鼠的胎仔数与一些关于中国啮齿动物繁殖参数地理变异 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后者提供的资料尚不足以支持中国所有啮齿动物都有 "胎仔数随纬度增加"的过分简单的一般结论。每一个物种种群都有自己的最优胎 仔数,但最优胎仔数不一定随纬度而增加。我们认为在大尺度上研究如胎仔数这样的生活史性状时,生活史多样性的提法比单一性状的过分简单的一般化更好。  相似文献   

9.
室内饲养条件下,测量了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的体重,并探讨了胎仔数(分别为1只、2只、3只和4只)及父本缺失(母鼠单独抚育)对幼仔体重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棕色田鼠出生后第一周体重的瞬时生长率最高,此后逐步下降;出生后28~35 d,体重增益最大(P<0.05).出生后7 d,不同胎仔数的体重没有明显差异,但至断乳时(出生后21 d),胎仔数为2只的幼仔平均体重明显高于其它胎仔数的平均体重(P<0.05).与双亲抚育相比,母鼠单独抚育的幼仔在断乳时的体重明显下降(P<0.05).这些结果说明,哺乳期内棕色田鼠幼仔的体重发育与胎仔数有关.由于棕色田鼠是单配制,双亲育幼,父本雄鼠的缺失减少了亲本投资,影响了幼仔的身体发育.  相似文献   

10.
持续能量摄入(Sus EI)的上限对于哺乳期母体的生存非常重要。先前的研究表明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 Sus EI的限制可能受到外周限制假说,而不支持热散失假说。为了再次验证这2个假说,本研究在哺乳早期对大绒鼠剃毛,测定剃毛组和对照组的体质量、食物摄入量、静止代谢率、胎仔数、胎仔质量和泌乳输出。结果表明:剃毛可以显著增加大绒鼠的食物摄入量和静止代谢率,但是对于胎仔数和泌乳输出没有影响。所有结果不支持热散失假说,而支持外周限制假说,说明大绒鼠在哺乳期的Sus EI可能受到乳腺泌乳能力的限制。暗示在泌乳高峰期Sus EI的限制在不同物种间的反应可能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2005年5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研究了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对典型草原区雌性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繁殖参数的影响。采用标准夹线法捕获鼠类,对捕获的鼠类进行常规生物学解剖,根据虫卵有无确定肝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记录鼠类名称、体长、体重、胴体重、繁殖特征以及肝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由于体重是划分鼠类年龄的常用指标之一,结合布氏田鼠的繁殖特征研究数据,采用25.1~55.0 g之间的雌性个体作为本研究分析样本,并将其分为25.1~35.0 g、35.1~45.0 g和45.1~55.0 g体重(年龄)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同一体重(年龄)组内,肝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与雌性布氏田鼠妊娠率的关系,T检验分析感染情况与胎仔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各个体重(年龄)组中,感染肝毛细线虫组布氏田鼠雌鼠妊娠率均略低于未感染组,但感染情况与妊娠情况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感染肝毛细线虫布氏田鼠胎仔数低于未感染布氏田鼠,感染情况与胎仔数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肝毛细线虫病对布氏田鼠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布氏田鼠胎仔数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小型哺乳动物繁殖期的能量收支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赫  王德华  王祖望 《兽类学报》2001,21(4):301-309
乳动物能世的分配及权衡,尤时无刘不体现于繁殖乃至生活史的各阶段。相应的生活史及繁殖对策构成了繁殖能量收支的基本理论 文章从繁殖期能量蝴分人手。综述了小哺乳动物繁殖期间的能量分配埘策及哺乳期的能量权衡:其中繁殖期闯的能量分配对策包括时间的优化分配 提高能量的同化效宰、利用体内储存及能量的补偿等对策。阐述了哺乳期的能量权衡主要对母体的能量权衡对策咀及后代的权衡理论,较系境地分析了母体与幼体以及幼体之间的能量权衡 这些繁殖能量对策是小哺乳动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任何单一的繁殖对策都不可能总是最优的,物种在不同的条件下会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应环境。  相似文献   

13.
计翔  许雪峰  杜卫国 《动物学报》2001,47(2):231-234
研究浙江舟山产赤链华游蛇窝仔数,幼体大小和雌 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初生幼体特征,产仔雌体的最小体长(SVL)为486mm,大于最小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产仔期为8月30日09月30日,窝仔数与雌体SVL呈正相关,平均值为11.7,初生幼仔重与雌体SVL和窝仔数无关,窝仔数与产后雌体的状态无关,赤链华游蛇主要通过增加窝仔仔数来增加繁殖输出,初生幼仔湿重,干重,SVL和尾长平均值分别为4.37g,1.18g,171.0mm和44.mm,幼体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的干重有显著的窝间差异,偏相关分析显示,幼体躯干干重与剩余卵黄及脂肪体干重呈负相关,剩余卵黄干重与脂肪体干重无关。  相似文献   

14.
黑线仓鼠繁殖输出与基础代谢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志军 《兽类学报》2011,31(1):69-78
为了解黑线仓鼠繁殖输出与基础代谢率(BMR)的关系,阐明最大持续能量收支(SusMR)的限制水平, 揭示哺乳期能量收支对策,本文测定了哺乳期黑线仓鼠的体重、摄食量、BMR 和身体组成,以及哺乳期的胎仔数、胎仔重和泌乳能量支出(MEO)。结果显示,黑线仓鼠哺乳期体重降低了15.0 ± 0.8% , 摄食量显著增加, 哺乳高峰期平均摄食量为13.9 ± 0.3 g /d, 摄入能为222.1 ± 5.3 kJ/ d, 比哺乳初期增加121% , 比对照组高288% ;哺乳高峰期MEO 为62.4 ± 2.3 kJ/ d, 哺乳末期BMR 为49.7 ± 1.1 kJ/ d; 断乳时平均胎仔数4.7 ± 0.2、窝胎仔重50.5 ±1.6 g; 哺乳末期BMR 比对照组增加48% ,BMR 与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相关性高于对照组; BMR 与胎仔数、胎仔重、乳腺重量和MEO 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初次繁殖的黑线仓鼠哺乳期SusMR 限制为4.47 ×BMR, 在自身维持和繁殖输出之间采取了“权衡分配”的原则,通过体重降低以减少BMR 的增加幅度, 从而有利于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15.
赵志军 《兽类学报》2015,35(4):359-368
  为阐明野生小型哺乳动物哺乳期能量收支对策,深入理解最大持续能量摄入(SusEI)限制的因素和机理,测定了不同环境温度下(21℃、30℃和5℃)与哺育不同胎仔数(自然胎仔数Con、减少Minus和增加胎仔数Plus)的黑线仓鼠哺乳期体重、摄食量、基础代谢率(BMR)、非颤抖性产热(NST),以及褐色脂肪组织(BAT)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血清T3、T4和催乳素水平。结果显示,哺乳期体重显著降低,摄食量显著增加,21℃和30℃组间差异不显著。最大持续摄食量约为14g/d,Minus组比Con和Plus组低20.3%和18.6%。温度对摄食量的影响显著,5℃下摄食量达16g/d,比21℃和30℃组高14%(P<0.05)。Con和Minus组胎仔数维持稳定,而Plus组胎仔数显著降低,断乳时Con和Plus组胎仔数差异不显著。Minus组胎仔重显著低于Con和Plus组。断乳时Minus组平均幼体体重比Con和Plus组分别高17.9%和24.9%(P<0.05)。5℃下BMR、NST、COX活性、血清T3、T4和催乳素水平显著高于21℃和30℃,而21℃和30℃组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黑线仓鼠SusEI水平为5×BMR,低温下可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应对代谢产热的能量支出,在自身维持和繁殖输出之间采取了“权衡分配”的能量学策略,研究结果支持热耗散限制假说,也符合外周限制假说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1999~2006年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出生麋鹿幼仔224只,新生麋鹿幼仔存活率81.70%,死亡率18.30%.41只麋鹿幼仔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死胎、弱胎和弃子等.分析仔鹿初生体重与仔鹿死亡关系发现,存活仔鹿与死亡仔鹿的初生体重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体重大的幼仔更容易存活,事实上初生体重小于6.00 kg时仔鹿基本不能存活.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恒定磁场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2只受孕母鼠分别暴露于不同强度的恒定磁场下(0.04T、0.08T、0.12T),17只怀孕雌鼠作为对照,孕18日时处死母鼠,解剖后记录仔鼠总数,活胎数、吸收胎数,并称重胎重,测量胎仔身长、尾长以及计算心脏、肝、脑、肾脏与体重的比值。结果:在0.08T及0.12T磁场暴露下,平均活胎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平均吸收胎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胎鼠尾长、心、肝、脑、肾与体重比值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体重与身长在0.12T磁场环境中要较另外三组显著增加(P<0.05)。0.12T磁场暴露下畸形胎仔增加,其中外表畸形较另外三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磁场对小鼠胚胎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其影响与磁场强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动物出生前后阶段是发育可塑性的关键时期,众多生理或环境因素可长期改变个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表型。双亲效应是造成后代表型差异的重要原因。为研究双亲体重对后代断乳后的生长发育及成年期体重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选取了体重差异显著的布氏田鼠,分别雌雄配对,形成高体重双亲组后代(雌性,51.5 g±1.6 g;雄性,60.4 g±2.5 g;Parental high body mass,HBM)和低体重双亲组后代(雌性,35.5 g±1.2 g;雄性,49.6 g±2.8 g;Parental low body mass,LBM)。检测了后代(胎仔数为6-8)4-13周龄的体重、能量摄入(摄入能、消化能和消化率);12周龄时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葡萄糖耐受;13周龄的血清瘦素水平及身体组织器官重等。发现:(1)低体重双亲组后代发育过程中的摄入能和消化能均显著高于高体重双亲组,雄性后代睾丸湿重和干重显著降低。(2)在雄性后代,双亲低体重导致静止代谢率显著升高,但雌性后代组间差异不显著。(3)成年(12周龄后)时的体重、非颤抖性产热、血清瘦素和葡萄糖耐受在高、低体重双亲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双亲低体重导致后代发育过程中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雄性后代繁殖器官的发育明显受到抑制,表现出生长和繁殖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9.
海南坡鹿种群生活史特征及种群动态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生命表和Leslie矩阵等生活史常规研究方法,分析了生存于海南邦溪自然保护区的国家I级珍稀濒危哺乳动物海南坡鹿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定年龄存活率、特定年龄繁殖率、初次产仔年龄、产仔季节、性比、寿命等重要生活史特征,并预测其种群动态趋势.邦溪海南坡鹿种群平均寿命4.6岁,雌性平均寿命略高于雄性,分别为4.7岁,4.4岁;雌性平均初次产仔年龄为24月龄;雌性平均性成熟年龄为16月龄;雌性最长繁殖寿命为8.5岁,雄性最长繁殖寿命约为4岁;成年雌性平均一年一胎,胎仔数为1;新生幼仔数量雄性大于雌性,性比为1.33∶1;种群动态生命表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龄段雄性存活率高于雌性.幼体(0~2岁)死亡数雌性高于雄性,壮年成体(3~8岁)死亡数雄性高于雌性,老体(9岁~)死亡数两性几乎相等.雌性幼体受到较强的自然选择作用,体弱个体被淘汰;壮年雄体为繁殖付出较高的代价,死亡个体数量较高.Leslie矩阵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子不变,种群数量将逐年增长,周限增长率为λ≈1.011; 种群内禀增长率r≈0.012;种群世代增长率R0 ≈1.06;世代长度T≈5.12年.产仔时间为秋季与冬季,春、夏季节不产仔,此为适应海南岛独特的热带环境选择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米非司酮抑制害鼠繁殖的效力及适宜剂量,每2 周对雌鼠灌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1 次,检测给药期间和停药后小鼠繁殖及幼鼠的生长状况。结果发现,给药期间米非司酮抑制小鼠繁殖效果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按体重小于1.25 mg/ kg 剂量的米非司酮对小鼠繁殖无显著抑制作用;2.5 mg/ kg 以上剂量能降低小鼠的产仔率;5 mg / kg 剂量能显著降低产仔率和胎仔数;10 mg / kg 以上剂量能使小鼠完全不育。停药后雌鼠繁殖能力的恢复与之前用药剂量负相关,给药组第一胎平均胎仔数仍显著少于对照组,且第一胎分娩时间也被延迟;至第二胎时平均胎仔数趋于恢复。该结果表明多次给予米非司酮能够有效抑制雌鼠繁殖,停药后仍有一定的持效期,因此具有作为害鼠不育剂的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