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IL-1家族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增强免疫、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鸡IL-18(chicken interleukin-18,chIL-18)的cDNA于2000年被克隆,后续研究证明鸡IL-18与哺乳动物IL-18具有类似的生物学功能。IL-18可与靶细胞上的IL-18受体(IL-18R,包括IL-18Rα和IL-18Rβ)特异性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介导细胞膜上的信号从胞外向胞内传递。作者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和纯化了chIL-18,利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获得了chIL-18Rα和chIL-18Rβ的胞外结构域;他们还在体外重组并纯化了chIL-18/18Rα二元复合物与chIL-18/18Rα/18Rβ三元复合物,并生长出二元复合物晶体。这些工作为进一步测定chIL-18与其受体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从而深入探讨chIL-18信号转导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IL-26又称AK155属于IL-10家族成员,主要是由记忆性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其受体IL-26R是由IL-20R1(CRF2-8)和IL-10R2(CRF2-4)组成的异二聚体。IL-26的生物学功能还不完全清楚,初步研究表明IL-26可能在免疫调节、抗病毒感染、调节细胞增生及细胞凋亡、抗肿瘤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与感染》2012,(3):141-141
Caspase-1缺失时caspase-ll增加对沙门茵感染的易感性 炎症小体是由细胞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介导组装的胞质复合物,它们启动天然免疫识别病原菌和危险信号后,激活caspase-1,进而导致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等炎症因子成熟及分泌一种称为“pyrotosis”的特殊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4.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可导致人和动物李斯特菌病的发生,当机体受到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后,胞质中的模式识别受体如NOD样受体和DNA/RNA感受器通过识别细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毒力因子形成炎性体进行免疫防御。研究证实,细胞内的NLRP3、AIM2、NLRC4、RIG-I、NOD1/NOD2炎性体可分别感知单增李斯特菌的溶血素O、细菌DNA、鞭毛蛋白、菌体RNA及细菌肽聚糖碎片后被激活,促进促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IL-18的表达、成熟和分泌,诱导组织炎症和细胞的免疫应答,同时导致细胞快速死亡。本文对上述问题就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IL-6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L-6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其生物学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IL-6受体(IL-6R)结构和功能的影响.IL-6R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即配体结合链gp80和信号传导链gp130.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两种亚基组成的高亲和力IL-6R是介导细胞效应所必需的.IL-6Rα中的造血功能区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它决定着结合IL-6的能力.然而gp130则是多种细胞因子共用的信号传递分子,其胞内段含有与酪氨酸激酶活化有关的保守成分.IL-6+IL-6R复合物通过诱导gp130的聚合来活化胞内的多种激酶分子和转录因子并最终导致有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郭晓奎  童善庆 《微生物与感染》2002,25(6):19-20,F003
当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可诱导不同类型的免疫应答,对于胞内微生物,如病毒和某些细菌,CD4^ T细胞分化为分泌IFN-γ和具有一系列特定功能的Th1细胞,而对于胞外病原体,如蠕虫,则诱导产生Th2细胞,其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L-4,IL-5t IL-10)介导IgE和嗜酸性粒细胞破坏病原体,产生正确的免疫应答类型对机全生死攸关,在麻风病中,结核样型产生保护性Ⅰ型麻风反应,瘤型则为致死的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7.
I类细胞因子超家族新成员——IL-2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溶  张日 《生命的化学》2004,24(1):13-15
IL-21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结构上与IL-2、IL-15相似,可调控T细胞、B细胞增殖,影响NK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其胞毒效应,并参与造血系统的发育;其受体IL-21R与部分细胞因子共用γ链(γc),可能参与性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XSCID)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鉴于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在某些恶性骨髓瘤、白血病及异常的T、B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异常高表达,近年来对IL-2与IL-2R结合肽P1-30的研究不断深入。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IL-2R及其各组分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布情况,为以IL-2R或其不同组分为靶标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IL-21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结构上与IL-2、IL-15相似,可调控T细胞、B细胞增殖,影响NK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其胞毒效应,并参与造血系统的发育;其受体IL-21R 与部分细胞因子共用γ链(γc),可能参与性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XSCI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CpG-DNA活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DNA疫苗的发现引发了对免疫刺激序列CpG-DNA的研究。CpG-DNA被细胞吞噬后与胞内受体结合,引发信号转导,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免疫作用。针对该过程中影响CpG-DNA活性的诸多因素,从核心结构、骨架结构及信号转导等进行综述,希望对合理有效的DNA疫苗的构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按DNA-磷酸钙共沉淀法将人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cDNA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经RNA点渍杂交分析、荧光标记IL-2染色和抗Tac(人IL-2受体α链)特异性玫瑰花环试验,均证明转入的IL-2R cDNA在L929细胞中表达,其产物具有结合IL-2和抗Tac抗体的能力。本文还报道了T细胞白血病Jukat细胞和Molt-4等细胞系异常表达IL-2R的结果,并对此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IL-17的信号传导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介素17(IL-17),辅助性T细胞T_H17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在抵抗胞外细菌、真菌感染的宿主防御以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T_B17细胞、IL-17的发现作了历史性回顾,并综述了IL-17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为T_H17细胞、IL-17及其受体作为药物治疗的新靶点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2(IL-2)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可促进已活化的T 细胞生长,但只当IL-2与高亲和性受体结合才能释放与生长相关的传导信号。作者从正常人用合成的寡聚核苷酸探针筛选出编码IL-2受体特异的基因克隆。筛选出的数个阳性克隆中,P~(IL-2R)-6克隆经分析发现能编码成人T 细胞白血病细胞表达的IL-2受体的全部序列。作者为了使IL-2受体cDNA 在哺乳细胞中稳定表达,构建了一个P~(SVIL-2R)-3质粒,并  相似文献   

14.
甾体激素作用的核机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甾体激素通过如下机制发挥作用:甾体激素与其在细胞浆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活化后,转位到细胞核内,与核蛋白和 DNA 上的特定接受位点结合,抑制特异的基因组,加快某些特异 DNA 的转录速率。最近有资料表明,雌激素及孕激素等甾体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而糖皮质激素受体在胞浆及胞核内均存在。甾体激素作用的这种基因机制被认为同样适用于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15.
通常细菌间环型质粒在接合转移过程中,单链质粒DNA在质粒内部“oriT”接合转移起始位点发生缺刻.随后,打开的单链质粒DNA通过细胞膜的Ⅳ型分泌系统转移到受体菌中.但是,链霉菌中的接合型线型质粒带有游离3′端,5′端与末端蛋白结合,因而不能以细胞-细胞间方式转移单链缺刻DNA.报道了变铅青链霉菌线型质粒SLP2衍生的环型质粒,与SLP2一样可以高频高效接合转移,并鉴定了接合转移功能区.质粒有效的接合转移功能区包含6个共转录的基因,分别编码一个Tra样的DNA转移酶、胞壁水解酶、2个膜蛋白(可以与ATP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和一个功能未知的蛋白质.从SalⅠR-/M-向SalⅠR/M宿主转移的质粒频率下降表明,线型和环型的质粒都是以双链的形式转移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SLP2衍生的线型质粒和环型质粒以相似的与细胞膜/胞壁功能相关的机理进行接合转移.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传感器,其能够测定机体T细胞的膜电荷;T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大脑",因此理解T细胞如何感知并且对抗原产生反应非常重要。截至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不清楚结合到T细胞受体上的抗原如何诱发细胞胞内的激活反应,或者当受体并未同抗原结合时其不会产生信  相似文献   

17.
IL-31是一种最近被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Th2细胞产生.其功能受体是由IL-31R和OSMR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复合物.上皮细胞和角质化细胞能组成性地表达这两种受体亚基,而单核细胞只有在活化状态下才能表达.IL-31通过其受体可以激活JAK-STAT、MAPK和PI3K/Akt三条信号通路,在皮炎等疾病中发挥作用,同时还具有调节抗原递呈、造血作用、细胞增殖及迁移,诱导趋化因子表达等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8.
余传霖 《微生物与感染》2003,26(6):29-29,37
针对胞内菌结核分枝杆菌最为有效的免疫应答主要取决于天然免疫应答对侵入细菌的早期发现及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活化。Toll样受体在天然免疫应答发现分枝杆菌相关性分子和介导抗菌效应分子的分泌上起作用。它能调节一些免疫调节分子,这些分子能促进基于Th1细胞的T细胞发育。因此,Toll样受体的活化在抗微生物感染的机制上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其胞外结构域可识别特定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胞内的TIR(Toll-like/IL-1 receptor)结构域则参与启动胞内信号转导,诱导细胞产生活性氧中间体(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活性氮中间体(Reac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和促炎症因子,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1]。在哺乳动物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问题1:S型细菌的D N A经过高温为什么不会失去活性?答: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约40m in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此时,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DNA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从而使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也可能是一种自溶酶,可特异性地结合双链DNA)。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通过自溶过程,释放出自身的DNA片段(已经失活,但双链结构尚存在,分子量小于1×107,约含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