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考察了不同潮汐模式下海萝藻体光合活性的日变化、海萝光合活性与藻体含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干露和光照对光合活性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 早、中、晚潮汐相比,中午潮时最大量子产量(Fv/Fm)下降速度最快.早潮干露初期Fv/Fm下降较慢,随后加快;晚潮干露时Fv/Fm始终较快下降.各种潮汐模式下,Fv/Fm当日基本恢复至初始水平,呈现了可逆的下降,即动态光抑制.Fv/Fm及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随含水量的降低而下降,当含水量低于90%时,Fv/Fm和ΦPSⅡ下降迅速,但含水量6%左右的藻体重新浸没后仍能恢复光合作用,即通常情况下可以耐受72 h的干露,具有很强的干露耐受能力.藻体含水量(TWC)与Fv/Fm及ΦPSⅡ的函数关系为:Fv/Fm=0.68+(0.0044-0.68)/\[1+(TWC/66.96)5\],R2=0.99;ΦPSⅡ=0.585+(0.004-0.585)/\[1+(TWC/73)10\],R2=0.99.方差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光强和干露交互作用对藻体光合活性影响显著,随光照增强和干露时间延长光抑制程度增大,强光(1000 μmol pho·m-2·s-1)和长时间干露(6 h)叠加时,藻体光合活性降低程度最大,完全恢复所需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2.
滴灌条件下温室番茄需水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H  Sun JS  Liang YY  Wang CC  Duan AW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201-1206
基于修正后的Pnman-Monteith方程,通过分析作物系数与积温的关系,构建了基于常规气象资料的滴灌条件下温室番茄需水量估算模型,并分别采用2009年5月2-13日(开花坐果期)和6月9-20日(成熟采摘期)2个时段内的实测蒸腾量和实测棵间土壤蒸发量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修正后的Penman-Monteith方程适用于温室参考作物需水量(ET0)的计算;温室番茄作物系数与积温呈抛物线关系;所建需水量模型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可用于估算滴灌条件下温室番茄需水量.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番茄的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明确其最佳滴灌施肥制度,本研究以番茄嫁接苗为试材,采用土壤栽培和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方式开展试验。为计算养分利用效率,以常规水溶肥(平衡肥N-P2O5-K2O=20-20-20和高钾肥N-P2O5-K2O=17-8-30)每12 d滴灌1次作为对照(CK),以每12 d滴灌1次清水作为CK1,处理组(T1~T4)均滴灌日本山崎(1978)番茄配方营养液,在确保每12 d灌水施肥总量一致的前提下,分别采用每2 d(T1)、4 d(T2)、6 d(T3)和12 d(T4)滴灌1次的频次进行,研究滴灌频次对长季节栽培番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滴灌频次减少,番茄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肥料偏生产力和养分利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T  相似文献   

4.
水氮运筹对膜下滴灌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种为材料,在土柱栽培条件下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水氮运筹方式对新疆棉花光合性能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前灌溉+盛花期前限量滴灌+盛花期后充分滴灌,并配合氮肥基施20%+追施80%的水氮运筹方式(W4N2)下,盛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低于全生育期常规滴灌处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受到限制;盛铃期至吐絮期叶绿素含量、gs、Pn、ΦPSⅡ、qP均随水氮供应量的提高而增大,地上部干物质产生超补偿积累,且有利于光合产物向棉铃的运转与分配.在氮肥基施20%+追施80%的施氮方式下,新陆早13号以播前灌溉+全生育期常规滴灌(W3)处理的籽棉产量较高,新陆早43号以播前灌溉+盛花期前限量滴灌+盛花期后充分滴灌(W4)处理籽棉产量最高.因此,在播前灌溉条件下适当减少盛花期前、增加生育中后期水氮供应,可以延长冠层叶片光合功能期,促进光合物质优先向生殖器官分配,充分发挥膜下滴灌棉花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种为材料,在土柱栽培条件下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水氮运筹方式对新疆棉花光合性能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前灌溉+盛花期前限量滴灌+盛花期后充分滴灌,并配合氮肥基施20%+追施80%的水氮运筹方式(W4N2)下,盛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低于全生育期常规滴灌处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受到限制;盛铃期至吐絮期叶绿素含量、gs、Pn、ΦPSⅡ、qP均随水氮供应量的提高而增大,地上部干物质产生超补偿积累,且有利于光合产物向棉铃的运转与分配.在氮肥基施20%+追施80%的施氮方式下,新陆早13号以播前灌溉+全生育期常规滴灌(W3)处理的籽棉产量较高,新陆早43号以播前灌溉+盛花期前限量滴灌+盛花期后充分滴灌(W4)处理籽棉产量最高.因此,在播前灌溉条件下适当减少盛花期前、增加生育中后期水氮供应,可以延长冠层叶片光合功能期,促进光合物质优先向生殖器官分配,充分发挥膜下滴灌棉花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防雨棚小区栽培,控制土壤供水系数(Kw)分别为0.8、0.6、0.4、0.2,以自然状况下的小区为对照(CK),研究土壤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叶片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Kw为0.6处理的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与0.8处理接近,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Kw为0.6处理对冬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有轻度抑制,但其光合速率却高于0.8处理,而Kw为0.2处理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为最低;气孔限制值在Kw为0.4处理下最高,其次为0.2处理,0.8处理下最低;冬小麦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在Kw为0.4处理下最高,光补偿点总体上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而光饱和点及最大光合速率则以Kw为0.6处理最高,其次为0.8处理,0.2处理最低;冬小麦叶片的天线转化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量子效率ФPSII及光化学猝灭qP均以Kw为0.6处理最高,其次为0.8处理,0.2处理下最低;在Kw为0.2处理下,冬小麦光合作用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而在0.4处理下,则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其中60%沼渣+40%化肥处理的植株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产量高于其他处理;60%沼渣+40%化肥处理果实Vc含量为91.09 mg.kg-1,比对照高21.32 mg.kg-1,总糖含量比对照高2.13%,果实品质有明显改善.在试验组合中,60%沼渣与40%化肥配合施用为设施番茄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8.
5-氨基乙酰丙酸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NaCl胁迫下番茄光合特性的调控作用,以‘金鹏一号’番茄幼苗为试材,研究叶面喷施50 mg·L-1或根施10 mg·L-1 ALA对100 mmol·L-1 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Fm′、PSⅡ反应中心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qP、光化学反应Pc)均显著降低,根施或叶施ALA均可以提高NaCl胁迫下番茄叶片的光合能力,但两种处理方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叶面喷施50 mg·L-1ALA或根施10 mg·L-1ALA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番茄叶片Pn、Tr、gs和Ci,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增加了NaCl胁迫下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减轻了光抑制.根施ALA对叶绿素含量的作用效果较好,而叶施ALA对光合参数的作用效果较好,两处理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不显著.叶面喷施或根施ALA可以提高番茄幼苗的耐盐性,其调控作用与促进叶绿素合成与稳定、维持正常气孔开闭、降低气孔限制,进而提高NaCl胁迫下番茄叶片的光合能力和PSⅡ光化学效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温室盆栽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壤水分对叶水势(LWP)、细胞液浓度(CSC)、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及引起光合下降的因子动态。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LWP明显下降.Gs具有相同的趋势,而CSC显著升高。土壤水分胁迫和高水分处理的Pn与Tr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但在适宜土壤水分下为单峰曲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光合下降的非气孔限制出现的时间具有滞后现象。本文对非气孔限制出现的临界点动态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滴水量和滴水频率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分布及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个生育期来看,当滴水量(375 mm)相同时,高频滴灌(每3天1次)处理0~20 cm土层含水率较高而深层土壤湿润不够;低频滴灌(每10天1次)处理有利于水分的下渗和侧渗,深层土壤含水率较高,但水分补给不及时,表层土壤偏低;总体上中频滴灌(每7天1次)处理有利于水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均匀分配.当滴水频率相同时,滴水量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40 cm以下土层含水率也越高.不同处理的棉田耗水规律基本一致,苗期较低,平均不高于1.7 mm·d-1,蕾期开始上升至花铃期达到最高,日均耗水量可达8.7 mm·d-1,吐絮期回落到1.0 mm·d-1左右.总耗水量与降水和滴水量密切相关,而与滴水频率无关;滴水频率对棉花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但水分利用效率随滴水量的增大而显著降低.少量滴灌(300 mm)虽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但减产严重,过量滴灌(450mm)无显著增产效应,水分浪费严重.在当地棉田自然条件下,采用中量(375 mm)+中低频(每7天或10天1次)的滴灌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11.
滴灌与沟灌栽培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与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大兴区永定河故道沙地上对9年生杨树人工林进行滴灌和沟灌栽培,于根系主要分布土层(20、40、60、80 cm)布设土壤水分传感器并利用智能采集器实时监测土壤含水率,分析不同灌溉措施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结果表明: 单次有效的滴灌和沟灌后,沿树行形成的湿润体垂直深度分别为72和143 cm,湿润体横切面的面积分别为0.41和2.71 m2;灌溉量分别为79.20和776.47 m3·hm-2,后者为前者的9.8倍,灌溉后杨树吸收根主要分布土层(0~40 cm)的土壤含水率下降到水分轻度亏缺临界值(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70%)的历时均为11 d左右。2019年4—10月,沟灌5、7、9月3次总灌溉量为2329.41 m3·hm-2;滴灌18次,总灌溉量为1425.60 m3·hm-2。沟灌下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中度亏缺(土壤含水率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累计天数达109 d,而滴灌下的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始终未发生中度亏缺。滴灌下杨树人工林蓄积年生长量为38.92 m3·hm-2,是沟灌(25.43 m3·hm-2)的1.5倍,表明不同灌溉措施下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番茄、玉米套种膜下滴灌条件下农田地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以膜下滴灌及套种双重效应为背景,针对番茄、玉米套种农田设置了高(番茄:180 mm,玉米:270 mm)、中(番茄:132 mm,玉米:202.5 mm)、低(番茄:84 mm,135 mm)3种不同的灌溉定额,采用定位监测法测定番茄带膜间裸地(A)、覆膜番茄行间(B)、番茄带与玉米带膜间裸地(C)、覆膜玉米行间(D)共4个位置的不同深度主根区含水率和地温动态变化,研究了地膜覆盖、土壤水分以及作物遮阴对套种农田不同行间,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4个水平位置的地温大小顺序与土壤深度有关,10 cm以上的地温大小顺序为CDAB,10 cm以下的地温大小顺序为DBAC;从土壤温度场的分布情况来看,地温的最大变幅出现在C处,为8.10℃;最小变幅出现在B处,为4.71℃;含水率与地温的关系表现为:5 cm以上地温与含水率呈反比关系,20 cm以下地温与含水率呈正比关系。可见,套种覆膜滴灌农田合适的土壤水分状况将有利于根区良好水热的形成,从而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研究结果将对西北地区滴灌农田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施蚯蚓粪对日光温室土壤及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施蔬菜化肥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劣化、土传病虫害发生严重,从而导致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蚯蚓粪在改善土壤环境和促进蔬菜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本试验在日光温室采用等量撒施和沟施两种方式研究了增施蚯蚓粪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施蚯蚓粪的对照相比,撒施蚯蚓粪和沟施蚯蚓粪处理均改善了土壤环境,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显著提高了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真菌数量。沟施蚯蚓粪处理明显促进了植株地上部的生长,撒施效果不显著。蚯蚓粪处理明显增强了植株根系活力,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植株氮和钾含量的积累。撒施和沟施蚯蚓粪处理的番茄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2.7%和32.6%。沟施处理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提高了66.1%、11.0%、122.6%和29.9%,硝酸盐含量降低了65.7%,而撒施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提升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Tomato rooting patterns were evaluated in a 2-year field trial where surface drip irrigation (R0) was compared with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at 20 cm (RI) and 40 cm (RII) depths. Pot-transplanted plants of two processing tomato, `Brigade' (C1) and `H3044' (C2), were used. The behaviour of the root system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irrigation treatments was evaluated through minirhizotrons installed between two plants, in proximity of the plant row. Root length intensity (L a), length of root per unit of minirhizotron surface area (cm cm–2) was measured at blooming stage and at harvest. For all sampling dates the depth of the drip irrigation tube, the cultiva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eatments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L a. However differences between irrigation treatments were observed as root distribution along the soil profile and a large concentration of roots at the depth of the irrigation tubes was found. For both surface and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and for both cultivars most of the root system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top 40 cm of the soil profile, where root length density ranged between 0.5 and 1.5 cm cm–3. Commercial yields (t ha–1) were 87.6 and 114.2 (R0), 107.5 and 128.1 (RI), 105.0 and 124.8 (RII), for 1997 and 1998, respective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years may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e second year, althoug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treatments, slightly higher values were observed with irrigation tubes at 20 cm depth. Fruit quality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reatments or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rrigation tube depth and cultivar.  相似文献   

15.
塑料大棚渗灌灌水下限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土壤水分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吸力的变化,以灌水时3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吸力表示渗灌灌水下限,研究灌水下限为10、16、25、40和63kPa时对塑料大棚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株高、生物量分别随灌水下限的增大而减小.番茄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与灌水下限间的关系曲线为抛物线,而茎粗/株高比与灌水下限间的关系曲线为三次多项式曲线.灌水下限不同,番茄的根/冠比(R/S)动态不同,番茄根系与株冠的生长状况不同.灌水下限在25~33kPa时,番茄植株生长健壮,根冠比例协调,产量大,水分利用率高.此指标作为渗灌灌水下限,灌水时土壤水分的含量比常规灌水低,灌水次数少,有利于提高保护地番茄栽培的水分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刘梅先  杨劲松  李晓明  余美  王进 《生态学杂志》2011,22(12):3203-3210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滴水量和滴水频率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分布及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从整个生育期来看,当滴水量(375 mm)相同时,高频滴灌(每3天1次)处理0~20 cm土层含水率较高而深层土壤湿润不够;低频滴灌(每10天1次)处理有利于水分的下渗和侧渗,深层土壤含水率较高,但水分补给不及时,表层土壤偏低;总体上中频滴灌(每7天1次)处理有利于水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均匀分配.当滴水频率相同时,滴水量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40 cm以下土层含水率也越高.不同处理的棉田耗水规律基本一致,苗期较低,平均不高于1.7 mm·d-1,蕾期开始上升至花铃期达到最高,日均耗水量可达8.7 mm·d-1,吐絮期回落到1.0 mm·d-1左右.总耗水量与降水和滴水量密切相关,而与滴水频率无关;滴水频率对棉花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但水分利用效率随滴水量的增大而显著降低.少量滴灌(300 mm)虽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但减产严重,过量滴灌(450 mm)无显著增产效应,水分浪费严重.在当地棉田自然条件下,采用中量(375 mm)+中低频(每7天或10天1次)的滴灌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17.
王国栋  陈云  梁飞  张磊  郭斌  曾胜和 《生态学杂志》2016,27(8):2499-2506
为探讨北疆绿洲区滴灌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水分管理模式,以‘郑单958’(ZD958)和‘垦玉2号’(KY0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控墒补灌对滴灌春玉米大喇叭口期(V12)至蜡熟期(R5)叶片SPAD值以及灌浆期(R3)穗叶色素、光合和荧光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墒度过低或过高均会显著(P<0.05)降低V12-R3期叶片SPAD值,R5期宜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以上.灌浆期土壤墒度<75%时玉米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含量、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b显著下降,但土壤墒度>85%时差异并不显著;土壤墒度<75%时玉米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气孔导度(gs)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Ci)显著上升,但土壤墒度>85%时并未观察到gs的降低.土壤墒度过高或过低均可显著降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活性(Fv/Fo)、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光化学淬灭(qP)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rETR)等荧光参数,热耗散量子比率(Fo/Fm)、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升高;通径分析发现,Pn降低主要由Fv/ForETR的下降导致,最终表现为产量的降低.这表明各生育时期土壤墒度保持在V6>60%、V12 >70%、R1 >75%、R3 >80%、R5 >65%是本地区滴灌春玉米获得高产的最佳水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甜瓜生长及坐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膜下滴灌为供水方式,在开花坐果期设计了重度亏缺(55%田间持水量,T1)、中度亏缺(65%田间持水量,T2)、轻度亏缺(75%田间持水量,T3)和不亏缺(85%田间持水量,CK)4种水分控制下限处理,研究了不同水分控制下限对温室滴灌甜瓜耕层温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耕层(0~20 cm)不同水热比值对甜瓜生长发育及坐果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瓜在开花坐果期间,耕层的平均地温为T1>T2>T3>CK,地温与土壤含水率呈反比.晴天、阴雨天及灌水后的地温日最大变幅均出现在膜内地表,最小变幅出现在膜外地表以下20 cm处;地温极值与土壤深度密切相关,地表极值与地下10和20 cm的极值差异显著.该阶段选择T3作为灌水标准,即水热比值为1.62 mm·℃-1时,植株的生长速率最快,坐果历时最短且坐果率最高.综合考虑温室膜下滴灌甜瓜在开花坐果期的土壤水分与地温的关系,认为T3处理可使耕层土壤水热比值(水热比值为1.62 mm·℃-1)达到最佳状态,更有利于甜瓜的生长发育和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