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测定黑龙江省黑水缬草和毛节缬草中主要活性成分缬草素的含量.方法:RP-HPLC法.采用岛津ODSC18色谱柱(1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体积比40:6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6nm.结果:缬草素在12.5~300 μg/mL范围内线形良好,回归方程式为y=1 006.17X-748.90(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97.4%,RSD为2.33%(n=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适用于黑水缬草和毛节缬草中缬草素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生,微被短柔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长0.5—1厘米,为长圆状椭圆形,基部有一对小耳状裂片,并下延成叶柄,叶柄长0.5—1.5厘米。茎中上部叶2—3对,长椭圆形,长2—2.5厘米,宽0.8—1.2厘米,羽状分裂,裂片7—11,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9毫米,宽1.5—3毫米,全缘,钝头。花白色,常杂性,雌花花冠长约3.0毫米,裂片长方状椭圆形,长1.5毫  相似文献   

3.
缬草属一些存疑种的考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虎彪 《植物研究》1994,14(1):37-39
本文对缬草属的3个存疑种进行了考证和确定,它们是:鞭枝缬草Valeriana flagellifera Bet.;全叶缬草V.hiemalis Graebn.;毛口缬草V.trichostoma Hand.-Mazz.  相似文献   

4.
5.
李玲 《蛇志》2008,20(3)
金钱草为常用中药,又名铜钱草、对坐草、蜈蚣草、路边黄、遍地黄,因其叶近圆形似钱而得名.<中国药典>2000年及2005年版一部收载,其具有清利湿热、通淋、消肿的功能,用于治疗热淋、砂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疗疮、毒蛇咬伤.市面上常出现地区习用品种及混淆品种,正品与伪品的来源、化学成分及功效均不同,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现将正品与其混淆品的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采用体视显微镜对藏药独一味的根、茎、叶和果实微性状进行观察,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切片组织构造及粉末显微鉴别特征,扫描电镜进一步观察叶片表面结构特征。藏药独一味药材的微性状特征包括根、茎、叶、果实,而茎粗短,果实细小且易脱落,地上部分鉴定特征主要为叶片和果序,叶片表皮细胞中可见气孔、非腺毛和腺鳞等。地上部分粉末鉴定特征包括非腺毛、叶肉细胞、气孔和纤维等,根的鉴别特征包括针晶和导管等。本研究通过对独一味药材不同部位微性状和显微进行系统研究,归纳了独一味药材性状和显微的鉴别要点,可以为独一味药材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药威灵仙饮片及其伪品升麻须根进行鉴别。方法:运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二者进行鉴定学研究。结果:威灵仙饮片与升麻须根在断面性状、显微特征以及紫外吸收方面均存在显著区别。结论:升麻须根不能作为威灵仙饮片正品在市场上销售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坚决不能将二者混用。  相似文献   

8.
毛节兔唇花化学成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产毛节兔唇花[Lagochilus lanatonodus(C.Y.Wu et Hsuan)]中分离出8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分别为:β-sitosterol,Docosyl ester,Erythrodiol,Acetovanillone or apocynin,Androsin,Neolloydosin,Scopoletin和Scopolin,除β-sitosterol外,其它化合物均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到。  相似文献   

9.
乌药块根与其根、茎生药学鉴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乌药块根及其根、茎进行生药不鉴别研究。结果说明乌药块根与其根、茎易于鉴别,乌药根、茎不能作乌药药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脱皮马勃是中药材马勃之一,为消肿、解毒、止血作用的常用中药.开展研究以利于本地中药资源的利用.方法:以杭州地产的脱皮马勃为标本进行了性状和显微观察,同时与以往记载的脱皮马勃鉴别依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获得了典型的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标本.选取了尚未成熟和已成熟的标本,并对其外包被做切片,对内包被作透化观察,测量孢丝和孢子的数据,并进行摄影,绘图.结论:补充了以往脱皮马勃的鉴别方法,为脱皮马勃的鉴定,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依据;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浙江杭州产的脱皮马勃.  相似文献   

11.
宽叶缬草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药用植物宽叶缬草自然生长的历程,并对其不同生长环境及传粉环境下收获的瘦果千粒重和发芽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宽叶缬草瘦果千粒重有极显著差异;而在不同传粉环境中,养蜂实验区和防蜂实验区瘦果的发芽率有极显著差异,且前者高出后者近4倍。证明了通过增加传粉媒介蜜蜂的数量能够解决宽叶缬草人工栽培中的制种问题,从而使大面积栽培宽叶缬草成为可能,实现对宽叶缬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六盘山鸡爪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蒽醌类化合物在根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且维管射线是根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根茎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层和维管射线,以及髓的异常维管束射线中,且维管射线是根茎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茎中主要分布于表皮、近表皮皮层和维管束的维管束鞘及其薄壁细胞,大型和小型维管束之间和周围的部分薄壁细胞,以及髓射线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叶中主要积累在叶柄的表皮、叶柄和大叶脉的部分基本组织、维管束的部分薄壁细胞等部位.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的根和根茎是蒽醌类化合物贮藏和积累的主要器官,维管射线是其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而且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的数量与植物各相关器官组织的发育程度、细胞中含淀粉粒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章英才  黄新玲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0):2016-2023
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蒽醌类化合物在根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且维管射线是根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根茎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层和维管射线,以及髓的异常维管束射线中,且维管射线是根茎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茎中主要分布于表皮、近表皮皮层和维管束的维管束鞘及其薄壁细胞,大型和小型维管束之间和周围的部分薄壁细胞,以及髓射线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叶中主要积累在叶柄的表皮、叶柄和大叶脉的部分基本组织、维管束的部分薄壁细胞等部位。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的根和根茎是蒽醌类化合物贮藏和积累的主要器官,维管射线是其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而且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的数量与植物各相关器官组织的发育程度、细胞中含淀粉粒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将金边阔叶麦冬(Liriope platyphylla Wang et Tang var.variegata Hort.)不同部位外植体块,接种于附加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上,实验结果表明,取自根状茎芽点,培养基为MS BA 1.5mg/L NAA 0.5mg/L的不定芽诱导率最高(100%),长势较旺,不定芽和愈伤组织均较多,但极易造成性状分离。用MS BA 3.0mg/L NAA 0.5mg/L液体培养可以直接“芽生芽”,避免了脱分化过程,从而稳定保持嵌合性。不定芽每月可转接1次,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大量 IBA 0.25mg/L。试管苗在蛭石中炼苗后即可移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六盘山鸡爪大黄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大黄多糖贮藏和分布进行定位观察分析,以明确大黄多糖在其根中的分布与累积特征.结果显示:六盘山鸡爪大黄根内大黄多糖的分布是多位点的,其中在根周皮的栓内层内不同程度地贮藏和积累有一定的数量,而在次生维管组织的薄壁细胞中大量积累,是其根内大黄多糖贮藏与分布的主要部位;韧皮薄壁细胞与木薄壁细胞相比,前者贮藏大黄多糖的时间较早,含量也较多,且大黄多糖的贮藏积累随根的生长发育进程呈逐渐累积的方式.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根的次生维管组织薄壁细胞是其大黄多糖贮藏和分布的主要组织,而且大黄多糖累积数量与其根的发育程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章英才  黄新玲 《植物研究》2008,28(3):375-379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根蒽醌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特征及贮藏和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蒽醌类化合物在根内的贮藏是多位点的,在根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不同程度地贮藏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蒽醌类化合物,次生木质部的木射线和次生韧皮部的韧皮射线是主要贮藏和积累的部位,早期形成的维管射线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较晚期形成的射线含量高。  相似文献   

17.
十二时辰是具福建民间特色的一味畲药,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重瓣铁线莲Clematis florida var. plena的根。本文对十二时辰的植物形态、生药性状、组织构造、显微粉末特征进行观察,为该药的正确鉴别以及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o search for new and bioactive minor compon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 new compound, named jujuphenoside (1), was isolated from the seeds of Ziziphusjujuba var. spinosa (Bunge)Hu. The structure of jujuphenoside was elucidated by spectral and chemical methods, particularly twodimens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alysis. Together with the new compound, 22 known compounds were also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he seeds of Z. jujuba var. spinosa, among which, epiceanothic acid (2) was first obtained from natural resources, whereas compounds 7-16 were first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相似文献   

19.
To search for new and bioactive minor compon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 new compound, named jujuphenoside (1), was isolated from the seeds of 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Bunge) Hu. The structure ofjujuphenoside was elucidated by spectral and chemical methods, particularly twodimens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alysis. Together with the new compound, 22 known compounds were also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he seeds of Z. jujuba var. spinosa, among which, epiceanothic acid (2) was first obtained from natural resources, whereas compounds 7-16 were first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