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沙群岛西琛一井中新世地层,古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壳状珊瑚藻、海相底栖介形类和有孔虫资料,西琛一井井深346.92-802.17m的地层分别被归为下中新统西沙组下段(井深550-802.17m)和上段(431-550m),中中新统宣德组(353.40-431m)。西沙组下段包括3个介形类组合,自下而上为:①Aurila xishaensis-Tenedocythere xishaensis,②Tenedocythere xishaensis-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生代植物演化及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侧重于介绍近5年来中国新生代植物研究的新进展,以研究实例方式,重点列举从新生代植物类群发现、气候定量重建、历史生物地理、全新世植物遗存反映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等4个方面研究的亮点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四段(ES_4)生烃潜力及烃源岩形成条件,通过孢粉相分析表明:北洼有机质以无定形为主,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和降解的陆源植物碎屑,指示湖相沉积;南洼构成无定形-孢质组合,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和孢粉,结合膏岩,盐岩沉积指示近岸高盐湖相沉积环境。孢粉相分析结果与烃源岩热解及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具有较好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莱州湾北洼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中等,埋深大,成熟度高,南洼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较好,埋深浅,处于成熟阶段。区域上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与东营凹陷具有较好对比关系。通过古生物,岩石薄片,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证实孢粉相及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对古湖泊演化在时空上有较好响应。明确古湖盆孢粉相及烃源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内在驱动机制对解释油气差异富集及开展优质烃源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孢子花粉组合大致可分为三个组合两个亚组合。中新世组合主要以壳斗科,桦科以及榆科为主,并有大量的松科花粉。上新世以后组合则以壳斗科和松科花粉据优势,并有很多草本植物花粉。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在本地区已经分出南北两个区系,反映了不同的气候特征或者不同的高度。青藏高原东部的孢粉资料显示本地区至少有两个成煤时期:中新世和上新世到早更新世。孢粉资料说明在中新世时青藏高原可能已经达到两千米高度。这个高度已经可以构成影响本地区气候特征的因素之一。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抬升是我国季风气候和现代气候分区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邮凹陷D1井富含介形虫、轮藻和孢粉等化石。通过系统的微体古生物分析,首次对该地区白垩纪一古近纪微体古生物地层进行了精确划分,从下到上共建立11个化石组合:其中介形虫4个,轮藻4个,孢粉3个。文中还简要探讨了沉积环境演变,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有力的生物地层依据。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域渤东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内发现了丰富的孢粉、藻类和轮藻类化石组合,孢粉组合与渤海湾沿岸地区沙河街组四段的E phedri pites-Ulmoidei pites tricostatus-Pterisis porites组合特征一致,沟鞭藻类见有Luxadinium elongatum,Cangaianella e...  相似文献   

7.
川西昌台地区上三叠统勉戈组上部为一套直接覆盖在流纹质火山岩之上的板岩,该板岩富集双壳类化石。化石保存完整,以食悬浮物质的外栖足丝型双壳类动物为主.根据优势属和常见属可建立一群落,即Pergamidia—Halobia群落。以根隆剖面为例.该群落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群落中只出现了Halobia和Parapergamidia两个属.具有个体较小、数量较少的特点;第二阶段.群落中出现了12个属,以底栖双壳类Pergamidia为优势分子.Halobia仍是常见属,该时期群落具有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特点;第三阶段。该时期群落组成分子相对第二阶段发生衰退,只剩下3个属,其中Halobia是常见属。岩石地层特征表明,该化石群落所在层位的沉积环境为火山活动末期的较深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化石群落所在层位的岩石具有热水沉积的特点:常量元素的三元投点落人热水区域内及其附近;锰的含量较高;微量元素Si/Ba比值均小于1;铅、锌、钡、铷等金属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地壳含量。综合分析表明.流纹质火山活动后期的热水活动是导致Pergamidia-Halobia群落发展的外界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孢粉图示、Q型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辽中凹陷JZ16-4-1,JZ21-1-1,JZ25-1-3,JZ31-2E-1等钻井的206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果显示:辽中坳陷古近系沙三段到东营组一段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结合渤海湾盆地其它凹陷的古近系孢粉地层研究发现辽中凹陷东营组孢粉组合带与南堡凹陷和冀中拗陷分带结果较为相似,与黄河口凹陷和东濮凹陷有较大差异;孢粉组合带特征表明,辽中凹陷古近系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略有波动,是形成孢粉分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强含油气盆地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寻找古环境研究的多种途径,探索用孢粉信息函数半定量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孢粉是气候变化敏感的信息载体,气候适宜,孢粉信息函数值越高,而且在沉积过程中,从岸边到湖盆中心,随着水体加深,孢粉信息函数值逐渐降低。利用孢粉信息函数的这种变化规律,按<2.0、2.0—2.1、>2.1三个参数值,将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湖盆划分为半深湖、浅湖和滨浅湖环境。并依据沙河街组孢粉信息函数值从沙四段到沙一段呈现低(1.97)—高(2.12)—低(1.88)—高(2.28)的韵律性变化,判断古气候呈干热—潮湿—干热—潮湿的旋回性演变。西部凹陷沙河街组孢粉信息函数的变化规律与古气候演变有很好的响应,同时与盆地不同发育阶段的古地貌、古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孢粉信息函数是重建古气候、古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弥补缺少大化石给含油气盆地沉积环境研究带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甲查拉组位于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的江孜盆地,是江孜地区的最高海相地层,被视为新特提斯洋关闭时代的主要证据。通过对甲查拉组剖面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1 Ulmipollenites minor+Ulmoideipites-Myricipites组合带;2 Quercoidites-Caryapollenites组合带;3 Abiespollenites-Betulaceoi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组合带。甲查拉组孢粉植物群揭示出其沉积自晚古新世开始,其沉积结束可能延续到早渐新世。推测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为温暖湿润的暖温带或亚热带气候,始新世中晚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早渐新世为温和湿润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11.
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朱鑫华  赵紫晶 《动物学报》1994,40(3):241-252
依1980年至1985年搜集的系统生态学资料分析,黄渤海沿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由185种动物(177种鱼类和8种头足类)组成,暖温性和冷温性的复合区系,以及偶见种,季节种和习见种的多重生态学成分,以暖温性习见种占群落优势地位,其NED和BED分别占68.86%和65.59%,暖水性偶见种仅占0.10%和0.19%。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可归结为依BED聚合成暖季组(5-9月)和依NED聚合为冷季组(10-  相似文献   

12.
西藏日喀则沿雅鲁藏布江分布的大竹卡组为一套杂色的砂砾岩沉积.与新生代印度-劳亚板块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密切的联系.迄今为止,其中尚未有可靠的化石发现用于指示时代.当前研究根据从大竹卡组中的一些粉、细砂岩中获得的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首次探讨其沉积时期的古植物区系和陆地生态环境特征.孢粉组合以榆科和胡桃科具孔类和壳斗科三(拟孔)沟类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也见有较多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两气囊花粉,其时代可能是渐新世-早中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大竹卡组沉积期间恰布林一带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揭示印度、劳亚大陆碰撞早期的热带-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环境.植物区系横向对比表明,恰布林自始新世末以来向北位移了大约500km.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黄渤海分布的褐虾科共4属6种,并提供了详细的检索表和各种的鉴别特征、地理分布、外部形态图,并讨论了各种目前存在的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采自石门寨地区本溪组下段地层(含(竹蜓)灰岩之下)中的腕足动物化石并讨论了它的古生态环境。这个腕足动物群具有极大的丰度和很低的分异度,共3属5种,95%以上的个体为Derbyia,只有少数Meekella和Orbiculoidea。这种特殊的腕足动物组合反映当时本区处于非正常浅海环境,使得大多数底栖腕足动物无法生存。Derbyia和Meekella因具长的铰合线,外套膜能充分扩张、能吸收较多氧气,故能够生存、繁衍并形成极大丰度。这一腕足动物群未见于上部层位和其他地区,它的消失是古地理环境激剧变化引起的,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系统描述了黄海和渤海钻孔的中、晚更新世海相冷水介形类Acanthocythereis dunelmensis(Norman,1865),Hemicytherura clathrata(Sars,1865),Heterocyprideis fascis(Brady et Norman,1889),Munseyella hatatatensis Ishizaki,1966,Rabilimis septentrionalis(Brady,1866),Robertsonites tuberculatus(Sars,1866),Sarsicytheridea bradii(Norman,1865),Howeina camptocytheroidea Hanai,1957和Tamnacythere seogwipoensis Lee,2014。其中前7个种为环北极冷水介形类(circumpolar cryophilic ostracods)。其余2种Howeina camptocytheroidea和Tamnacythere seogwipoensis为西北太平洋的冷水种。  相似文献   

16.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000 m,甚至达到2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对渤海莱州湾海域2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常见的底栖有孔虫42种。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主要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丰度达70.9%),瓷质壳含量次之,胶结壳含量最低;玻璃质壳占有孔虫全群的百分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从黄河口向外海方向,有孔虫分异度和丰度都逐渐增大。该海域底栖有孔虫平面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类型,大体可分为两个组合分区,I区为Ammonia beccarii-Quinqueloculina spp.组合,代表盐度较低的近岸海陆过渡浅水环境;II区为Cribrononionsub-incertum-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盐度较高的远岸内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新疆锅底坑组的两件水龙兽标本 ,其中产自吉木萨尔县的一件层位最低 ,被鉴定为杨氏水龙兽相似种 (Lystrosauruscf.L .youngi)。在支序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了中国与南非的水龙兽 ,认为两地的水龙兽大多数分别构成单系类群。总结了中国新疆水龙兽在锅底坑组和韭菜园组下部出现的层位 ,并讨论了以水龙兽来确定陆相二叠 -三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19.
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试图揭示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规律,以便为南海古海洋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Thalassionema nitzshioides为南海地区表层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且其百分含量无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南海与周围海洋水体交换相对较弱的特征。除此之外,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主要受到海洋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黑潮暖流、印度洋暖水的入侵以及沿岸流对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影响。其中,Nitzshia marina, Azpeitia neocrenulata , Azpeitia africana , Rhizosolenia bergonii等暖水硅藻可作为黑潮暖流及印度洋暖水入侵南海强度的指标种。而Cyclotella stylorum , Cyclotella striata , Diploneis bombus , Traychneis aspera , Tabularia tabulata等则可看作判断沿岸流对南海水体影响强度的标志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