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用0.3M的甘氨酸缓冲液(含0.1M的MgCl_2,pH7.4)对泡桐丛枝病病树的新鲜或冰冻组织进行抽提,用蜗牛酶处理,并差速离心,获得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然后用蛋白酶E处理,苯酚和氯仿抽提,酒精沉淀,可有效地制备得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总核酸。所得总核酸在0.6%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呈现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种电泳带。DNase I RNase A及专一性降解单链核酸的S.酶等分析结果表明,大分子带为DNA,小分子带为RNA,且DNA具有双链性质,RNA具有单链性质。将上述总核酸用RNase A消化,苯酚和氯仿抽提,乙醇沉淀,可获得单一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DNA。电泳测得其DNA分子量约为1.5×10~7道尔顿。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核酸报导。  相似文献   

3.
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DNA的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部分纯化的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为材料,抽提DNA,进行EcoR Ⅰ-Hind Ⅲ双酶切,回收的DNA 片段插入到载体pGEM-3Zf(+ )中,转化E.coliDH 5α。经双重杂交初筛以及Dotblot和Southern blot杂交的回交确证,获得两个仅与患丛枝病泡桐总核酸有杂交而与健康对照无杂交的克隆(A4,1.69 kb;C42,2.08 kb)。部分测序的结果表明:A4 和C42插入片段中A+T含量分别为72.5% 和67.9% ,具有典型支原体属微生物的碱基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4.
泡桐丛枝病与超氧物歧化酶的关系(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丛枝病的泡桐叶片,枝条和根韧皮部的超氧物歧化酶活性总是低于健康植株,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相反;组织内的丙二醛大量积累。  相似文献   

5.
根癌农杆菌对健康和患丛枝病泡桐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瑶  柳晟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3):406-412,T001
选取健康及患丛枝病泡桐(Paulownia spp.)为材料,建立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系统,以茎段作为转化受体,诱导分化和生根的最佳激素组合分别是MS+BA4mg/L NAA0.2mg/L和1/2MS+KT0.5mg/L IBA0.25mg/L。芽分化频率可达22.8%。健康和患病泡桐的茎段经农杆菌共培养3d后,在附加50mg/Lm的选择分化培养基上培养20d左右再生出抗性芽,经培养、诱导生根,获得了转基因再生植株,建立了泡桐的遗传转化体系。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泡桐的基因组,标记基因ITPⅡ在再生植株中也得到表达,同时对影响转化的一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泡桐丛枝植原体16S rDNA和延伸因子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各省的泡桐丛枝病材料,利用巢式扩增,均得到16S rDNA基因片段约1.2kb;扩增得到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长度约为850bp.。通过将16S rDNA基因片段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列与已知植原体16Sr各组成员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我国大陆泡桐主栽区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各省与已经报道的台湾省泡桐丛枝植原体基本一致,均为同一个种,没有株系的分化,全部归属于植原体16SrI-D组,从而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7.
用ELISA和Dot-ELISA方法检测植物病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ELISA和Dot-ELISA方法检测番茄巨芽类菌原体(Tomato Big Bud Mycoplatma-Like Organism,TBB-MLO)、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番茄斑萎病毒无明显差异,对番茄巨芽类菌原体,用Dot-ELISA比用ELISA的检测灵敏度高50—100倍,对青桔假单胞菌,用Dot-ELISA比用ELISA检泓抗原  相似文献   

8.
罗汉果疱叶丛枝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国光  周广泉   《广西植物》1982,(4):191-193
在罗汉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le植株上发生一种黄化型病害,病株严重地抑制生长和降低产量。病叶起疱、丛枝,最终叶片黄化。 电镜的超薄切片观察;在病叶叶脉维管束中的薄壁细胞中,有多种形态的类菌质体,直径约为200~800毫微米,可以看到二分裂和生芽的菌体。 在病株中可找到MLO_s,而在健株中的上述组织中未发现。 四环素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抑制症状。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一个简便而准确地测定单个染色体DNA含量的方法。作者选用蚕豆(Vicia faba,2n=12)根尖细胞做材料。第一步用Feulgen染色及显微吸收光度术测得该品种二倍体胞核DNA含量力36.15皮克(微微克,第二步用DNA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标记该细胞的染色体,然后在UNIVAR显微荧光计上测量各条染色体的荧光强度。经简单换算和统计学处理求得六对染色体DNA分布:9.27、5.03、4.71、4.47、4.26、3.91皮克(微微克)。  相似文献   

10.
罗汉果疱叶丛枝病的病原及其在某些寄主上的症状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国光  周广泉   《广西植物》1984,(3):257-260+274
葫芦科的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Swingle)Jeffrey)感染一种系统性的黄化型病害。 通过两次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在病茎和病叶脉的韧皮组织中的薄壁细胞和伴胞中,发现有类菌质体(MLO),同时在重复的电镜观察中,在上述组织的薄壁细胞内,还发现风轮状的病毒(Virus)内含体。在健株的上述组织中。没有发现MLO和风轮状内含体。 在用三种不同接种方法(媒介昆虫、叶擦和汁液重创摩擦)进行的生物学测定的结果表明:罗汉果疱叶丛枝病有广泛的寄生范围,其症状特点:在常用的鉴定病毒的常规寄主上,最终均呈现黄化症状,没有系统性或局部性的斑点反应。其中在葫芦科的某些植物上的症状,基本上与罗汉果的症状相近似:初期明脉或脉间褪绿,继之出现疱状斑驳叶,叶片扭卷畸形,后期黄化。在茄科的供试植物上,症状特点:初期多为脉间褪绿,随之株形矮化,叶片变小。豆科上的症状:既有明脉,也有脉间褪绿,叶片呈现细长扭曲,变小并丛生。十字花科的症状特点是褪绿斑驳叶,株形矮化,叶片变小。  相似文献   

11.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TIRFM)是一种灵敏、快速的单分子成像和检测技术,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本文综述了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的原理及其在活细胞单分子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在小鼠卵母细胞中检测蛋白激酶C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用免疫荧光化学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术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小鼠卵母细胞中蛋白激酶C(PKC)α和βⅠ的表达和定位,以及蛋白激酶C(PKC)和皮质颗粒的双标记,探讨了以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为实验对象进行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研究的简便方法.结果发现,PKC α和βⅠ在小鼠生发泡期和MⅡ期卵母细胞中都有表达,但表达部位存在差异.说明采用改进的激光共聚焦显微术,可以方便、灵敏地检测特异蛋白质在卵母细胞中的表达部位,从而为生殖、发育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16S rDNA用作荧光定量PCR靶基因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余种细菌16SrDNAs进行多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设计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CR,FQ-PCR)特异性引物。提取PA基因组DNA,以特异性引物扩增16SrDNA靶片段,并构建重组质粒pMDT-Pfr。将梯度稀释的pMDT-Pfr质粒作为模板,用于建立定量标准曲线。以SYBRGreenI荧光染料建立20μL反应体系,对不同浓度的PADNA样品进行FQ-PCR检测。同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福氏志贺菌、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结核杆菌的基因组DNA作阴性对照,验证FQ-PCR方法检测PA的特异性。结果显示,设计的FQ-PCR引物的靶向序列,仅对PA16SrDNA有高度同源性;FQ-PCR方法检测PA,其灵敏度达3.6pg/μL的基因组DNA或(2.1×103±3.1×102)拷贝/μL的16SrDNA基因,并且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从细菌DNA提取到FQ-PCR检测,可在2h左右完成PA鉴定。较传统的培养鉴定法而言,以16SrDNA作为FQ-PCR靶基因快速检测PA,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是发育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是检测卵母细胞中纺锤体相关蛋白的有用技术,但是针对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特点需要做许多调整以得到理想结果.其中,卵母细胞的准备、固定、透膜、脂类抽提、抗体孵育步骤十分关键.另外,不同物种的卵母细胞也有差异,在进行激光共聚焦研究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