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HB颗粒在红豆草根瘤细菌发育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红豆草根瘤胞间隙和侵入线中另有个别细菌含有PHB颗粒,而且数量很少,一个细菌通常仅有一个。随着细菌被从侵入线中释放到寄主细胞中,这些PHB颗粒立即消失。幼龄细菌不含PHB颗粒,成熟细菌一般也不含这种内含物。当细菌衰老时,它们又再度出现,并大量增加,而后很快减少,直至完全消失。从未发现这种颗粒存在于解体细菌中,尽管它们处于各种不同的解体状态。PHB颗粒在细菌发育中的变化表明,它的多少不仅与根瘤细菌发育密切有关,而且也受制于根瘤品种。  相似文献   

2.
韩善华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0):2009-2015
用透射电镜对红豆草根瘤侵入线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红豆草根瘤侵入线由胞间隙和胞间层细胞壁内陷形成,它们的体积较小,多为管状,基质丰富,含菌很少,常有分叉和1个以上的基质区,而且不同基质区的电子密度、细菌数量和侵入线壁厚度都不相同.(2)红豆草根瘤的侵入线十分丰富,它们不仅大量存在于根瘤分生细胞和幼龄侵染细胞中,也经常出现在发育成熟的侵染细胞内.(3)红豆草根瘤中有一种近似圆形的特殊结构,表面由一层膜包围,其内电子密度较低且无固定结构,且只位于侵染细胞的细胞质中,常在侵入线附近,从不出现在侵染细胞的液泡内和非侵染细胞里面.  相似文献   

3.
箭舌豌豆根瘤中有丰富的侵入线,从侵入线释放出来的细菌都有细菌周膜。有时液泡中也有细菌,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细胞周膜,只有个别例外,而且结构较清晰。细菌结构越好,它的细菌周膜就越完整。因此,液泡中细菌所具有的细菌周膜并非由液泡膜和液泡内含物形成。  相似文献   

4.
羊奶果根瘤的侵入线,总是在几个相邻细胞的细胞间隙中出现。在根瘤发生部位未出现根毛的变形。侵入线似一囊状物,其内含物有丝状物和基质,侵入线的壁部分或全部加厚,并与周围的寄主细胞壁相连。侵入线呈多种形态,在被侵染细胞中,细胞核膨大,并分叉变成指状核。随着细胞的衰老,被侵染细胞中的内生菌、细胞器也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羊奶果根瘤的侵入线总是在几个相邻细胞的细胞间隙中出现。在根瘤发生部位未根毛的变形。侵入线似一囊状物,其内含物有丝状物和基质,侵和主线的壁部分或全部加厚,并与周围的寄主细胞壁相连。侵入线呈多种形态,在被侵染细胞中,细胞核膨大,并分叉变成指状核。  相似文献   

6.
箭舌豌豆根瘤液泡中细菌周膜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善华 《微生物学报》1995,35(5):381-385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幼龄箭舌豌豆根瘤侵染细胞的细胞质较少,中央是一些体积较大的液泡。细胞质中侵入线经常可见,由侵入线释放出来的细菌均有细菌周膜。这些细菌只位于细胞质中,不出现在液泡里面。成熟根瘤中的侵染细胞与此不同,它们中有大量的成熟侵染细胞,细胞质丰富,里面充满大量细菌,中央常有一个大液泡。当中央液泡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位于其附近的细菌可通过液泡膜内吞、液泡膜与细菌周膜融合及液泡膜破裂3种途径进入液泡,后一种途径常伴有寄主细胞质。液泡中的细菌绝大部分裸露在外,只有个别细菌具有细菌周膜且多位于液泡膜的破损处附近,因此细菌周膜可能是原来就有的。  相似文献   

7.
用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小麦类根瘤,以探讨小麦类根瘤中胞间细菌的运动及其对细胞壁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类根瘤由薄壁细胞、分生细胞和侵染细胞组成,它们中有许多胞间隙,其中一些还含有大量细菌;它们的胞间层常常彼此分离,形成间隙,间隙中有时也有细菌存在;(2)小麦类根瘤中没有侵入线,细菌运动主要在胞间进行;具有细菌的胞间隙和胞间层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其细胞壁还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的大小一般与它们中的细菌有关,且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大豆根瘤的超微结构时,也常常描述一些有关细菌结构的变化,但一般比较简单,且多指寄主细胞中的幼龄细菌和成熟细菌,而对于侵入线中的细菌和寄主细胞中衰老细菌却很少有详细报道,即使在其他根瘤,特别是球形根瘤也是如此。显然这对研究根瘤中细菌的发育和衰老是很不够的。丰收11号大豆产量高,抗干旱,其根瘤在超微结构方面有许多特点。为了了解这种  相似文献   

9.
细菌周膜随发育不同而异。侵入线中的细菌没有细菌周膜,刚从侵入线释放到寄主细胞质中的细菌虽有这一特殊结构,但一般较小,表面光滑。然后随着发育而不断变大,有的表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在这些细菌周膜附近,常有一些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有的还有一些纤维状物质和泡状结构位于它所包围的电子透明区域中。当细菌周膜继续向外扩展时,常与相邻细菌周膜相互嵌合,进而彼此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不对称性融合,只出现在即将或已成熟的被侵染的细胞中。细菌周膜融合可能与共生体系的固氮和物质交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箭舌豌豆根瘤侵染细胞。结果表明,有一些小泡出现在细胞质膜和侵入线附近,它们不断向中央液泡运动,并在运动中相互靠近形成小泡团。当其到达中央液泡时,附近的液泡膜产生内吞,形成突起。最后,这些突起脱离液泡膜,在中央液泡中形成一种由管状结构和小泡组成、表面具有一层被膜的特殊内含物。本文还讨论了此种内含物的起源及其与根瘤抗旱和细菌周膜扩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菜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phaseoli)的共生质粒 pSym 3622转移到具有 C58染色体背景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以后,杂交子可以通过伤口感染菜豆(Phaseolus vulgaris)根系,并在接种位点周围诱导类根瘤形成。类根瘤的结构与根瘤和菜豆根颈瘤的结构完全不同,其维管组织位于中央,周围为含有丰富淀粉粒的、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而且它的任何细胞以及胞间隙内均不含细菌。但是菜豆有效根瘤则含有大片含菌细胞区,不仅其细胞含有类菌体,而且在胞间隙中也存在细菌。由农杆菌 A208(pTiT37)所诱导的菜豆根颈瘤的任何细胞和胞间隙内也不含细菌。肿瘤的内部结构可以明显地分成许多不同的细胞层次,它们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分生区;并且其内还可以分化出根伏突起,通过继续发育而形成新根系。此外肿瘤内许多区域的细胞都有明显解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缺损胞外多糖根瘤菌突变体侵染莒蓿根的方式与前人描述的一般根瘤菌的侵染有明显不同。突变菌贴近根毛时,根毛外层壁被降解,突变菌陷入根毛外层壁中。突变菌由外层壁移入内层壁后,在菌体周围形成大量新的壁物质。被新沉积的壁物质形成细胞内生包被的突变菌进一步形成宽的感染线,这种感染线内不舍有细的颗粒基质,突变菌被包埋在壁物质中,以后感染线解体。说明突变菌感染线的发生与一般根瘤菌在巳降解的根毛壁侵染原位直接发生感染线是不一样的。突变菌诱导的根瘤起始于根的维管柱中的薄壁细胞不规则分裂,以及与木质部极相对的皮层细胞。随着根瘤进一步发育在皮层细胞内形成一个宽的分生组织带,根瘤细胞内不含突变菌,说明突变菌诱导的根瘤与野生苜蓿根瘤菌诱导的根瘤的发育途径是十分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菌侵染过程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雪梅  肖建国 《菌物系统》1999,18(3):288-293
本文报道了小麦纹枯病菌侵染小麦的过程,病菌在穿透寄主之前产生侵染热 丝圈以及形态简单的单附着胞等侵染结构,由染垫基部丝或附产丰胞产生的侵染菌丝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见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菌丝侵入寄主表皮后,迅速在受侵细胞内呈网状产扩展,并直接穿透毗邻细胞壁,向其它细胞纵横扩展,受病组织出现细胞变形,变空;接近菌丝的质膜发生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有,变小或接近消失,类本被破坏,叶绿体内嗜颗粒  相似文献   

14.
根据紫云英根瘤菌在寄主豆科植物紫云英上的结瘤能力,经转座子Tn5诱变获得的18株Exo~-变种可分为4种结瘤类群(A-D):A类变种诱导植物产生小的瘤状突起,不具固氮能力;B类变种形成无效根瘤;C类变种产生固氮效率降低的根瘤;D类变种丧失了结瘤能力。电镜分析显示:无效瘤和瘤状突起中不存在类菌体区,根瘤细胞均为不含细菌的空细胞,侵染线不能穿透到根瘤细胞中。说明紫云英根瘤菌胞外多糖很可能参与有效根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豌豆根瘤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透射电镜详细地研究了中国张家川豌豆(Pisum sativum L.)根瘤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它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超微结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侵染丝中细菌的释放,核仁联合体的出现,细菌侵染后寄主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变化,细菌泡囊的融合,非侵染细胞的细微结构等。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上述变化,讨论了这些变化的意义与豌豆根瘤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豌豆根瘤侵染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侵染细胞和拟菌体的衰老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首先是一些包裹拟菌体的包囊变得疏松,包囊和拟菌体之间出现较大间隙,间隙中常有一些纤维状和泡状物质。然后,细胞质失去正常结构,逐渐凝聚为染色很深的团块,进而完全泡状化,伴随着拟菌体的衰老,寄主细胞质染色由深变浅,细胞器逐渐减少,最后,液泡和质膜相继破裂,细胞完全瓦解,有时在衰老细胞的胞间隙,或在衰老的细胞质中有一定年轻的细菌,甚至在一片崩溃的拟菌体中还有侵染丝,有的还正在向寄主细胞质释放细菌。  相似文献   

17.
豌豆根瘤侵染细胞衰老过程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豌豆根瘤侵染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侵染细胞和拟菌体的衰老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首先是一些包裹拟菌体的包囊变得疏松,包囊和拟菌体之间出现较大间隙,间隙中常有一些纤维状和泡状物质。然后,细胞质失去正常结构,逐渐凝聚为染色很深的团块,进而完全泡状化,伴随着拟菌体的衰老,寄主细胞质染色由深变浅,细胞器逐渐减少,最后,液泡和质膜相继破裂,细胞完全瓦解,有时在衰老细胞的胞间隙,或在衰老的细胞质中有一定年轻的细菌,甚至在一片崩溃的拟菌体中还有侵染丝,有的还正在向寄主细胞质释放细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侵染小麦的过程。病菌在穿透寄主之前产生侵染垫、菌丝圈以及形态简单的单附着胞等侵染结构。由侵染垫基部菌丝或附着胞产生的侵染菌丝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见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菌丝侵入寄主表皮后,迅速在受侵细胞内呈网状扩展,并直接穿透毗邻细胞壁,向其它细胞纵横扩展。受病组织出现细胞变形、变空;接近菌丝的质膜发生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变形、变小或接近消失,类囊体被破坏,叶绿体内嗜饿颗料减少或无;线粒体解体等系列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19.
根瘤菌在大麦和水稻根上形成拟瘤的细胞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3种方法使紫云英根瘤菌(Rhizobium astragali Huikui)、田菁根瘤菌(R.sesbania sp.)分别入侵大麦(hordeum vulgare L.)和水稻(Oryza sativa L.),形成拟瘤状组织。一是用一定磁场强度处理根瘤菌和植物,并接种培养。二是用含有水稻幼苗根提取物的培养基培养根瘤菌,接种水稻。三是重复别人用2,4-D外源激素处理植物,接种根瘤菌。镜检观察,用紫云英根瘤菌接种形成的大麦根拟瘤细胞结构非常精细,保持各种细胞器。有侵入线结构和根瘤菌从侵入线释放。根瘤菌被宿主细胞来源的膜包围,成为拟菌体。这些形态结构与豆科根瘤细胞相似,有共生状态特征,但拟菌体有泡状化现象。田菁根瘤菌入侵水稻根形成的拟瘤,在细胞间隙和细胞内都有细菌分布。受侵染的细胞结构粗糙,根瘤菌裸露,无胞膜包围。用2,4-D处理接种根瘤菌的拟瘤细胞结构也如此,但在维管系统内有大量密集的细菌存在。这种结构完全不同于豆科根瘤细胞结构,细菌与植物细胞的形态学相互关系是一种非共生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初次报道紫云英根瘤的超微结构。用根瘤中段的中心组织作实验材料,以显示受根瘤菌侵染的宿主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菌借助于侵入线进入宿主细胞,发育成拟菌体,为包囊膜所裹。一个包囊膜内一般只有一个拟菌体。包囊膜可以与细胞质内的囊泡和小液泡融合而扩增,导致膜对拟菌体的包裹由紧密到疏松的变化。包囊膜和拟菌体表面都有突起,两者的突起相对接触和融合。对拟菌体包囊膜的动态变化与衰老的关系以及宿主细胞和拟菌体之间物质交换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指出包囊膜的扩增和电子透明区域的存在,是拟菌体发育成熟的一个阶段,包囊膜和拟菌体通过互相突起、融合沟通的结构,可能是宿主细胞和细菌之间物质交换功能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