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观察了血液链球菌对与牙周组织破坏关系密切的5种细菌的拮抗作用,包括:放线共生放线杆菌、牙龈类杆菌1中间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具核梭杆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和放线菌。结果表明,在体外,血液链球菌除对粘性放线菌无拮抗作用外,对所有参试的这几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均有拮抗作用。拮抗物质存在于血液链球菌生活的细胞内。  相似文献   

2.
血链球菌是早期定植在口腔内的细菌之一,也是口腔内的常驻菌.血链球菌作为牙周有益菌对大多数牙周可疑致病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主要机制为产生过氧化氢和血链素.由于各种原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机制为血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使血小板产生黏附、聚集,其在血小板表面的结合位点在血小板膜糖蛋白Ib附近.单核细胞在血链球菌的刺激下表达大量的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3.
正常菌群对常见致病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德鑫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4):217-220
生物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种群关系研究的一个侧面,实验中我们使用从皮肤上分离的常住菌——痤疮丙酸杆菌(A14-1)和表皮葡萄球菌(F65)对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C189)、绿脓杆菌(C8514)和埃希氏大肠杆菌(C1356)的体外拮抗试验表明,它们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拮抗作用一般从48小时开始,72小时明显。而皮肤常住菌间无拮抗作用,相反它们还有协同作用,这对于皮肤的自净以及维持皮肤的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实验中还进行了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正常菌群分离株与上述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拮抗试验,结果表明也  相似文献   

4.
血链球菌细菌素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分离纯化的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羟基磷灰石(HA)柱层析、SephadexG-150凝胶柱层析、中空纤维柱超滤脱盐、浓缩纯化提取血链球菌细菌素,以具核梭杆菌为指示菌,洞平板法检测细菌素的抑菌活性。经HA柱层析得到4个相互分离的组分,经洞平板法检测,第Ⅱ峰的蛋白具有抑菌活性,冻干后得纯化后的细菌素,终产率为0.082%;1mg/mL的细菌素溶液可形成17mm的抑菌环,最小抑菌浓度为62.5μg/mL。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随机选择36例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的固定矫治患者组成实验组,29例未经正畸治疗者组成对照组。分别检验特定部位牙周临床指数并收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检测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可疑病原菌中牙龈卟啉菌、齿垢密螺旋体在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矫治器戴入可引起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口源性口臭指示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口源性口臭(Oral Malodor)相关菌种中筛选主要代表菌,用以建立口臭细菌学(Oral Bacteri-ology)临床辅助诊断的指示菌(Indicator bacteria)。方法用感官检测(鼻闻法)(Organoleptic test)、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硫化物检测仪(Halimeter)和硫化氢检测仪(Easicult S)等4种方法,在实验室检测常见的8种牙周及龋病致病菌,通过检测鼻闻臭味程度、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及有异味的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lf acid)含量来确定指示菌。结果鼻闻: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中间普雷沃菌(P.intermedius,P.i)和具核梭杆菌具核梭亚种(F.subsp nucleatum,F.n)恶臭明显,其他菌有微臭或无味。气相色谱检测:P.g、P.i、F.n和伴放线聚生杆菌(Aggregatibs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中有异味的丁酸(Butyric acid)含量在40%~66%,其他菌,其他产物含量较低。硫化物检测:P.g、P.i和F.n的VSCs量在1 000ppb以上,硫化氢检测:P.g、P.i和F.n的H2S在600 ppb以上,其他菌两项检测均在36 ppb以下。结论 P.g、P.i和F,n是主要产臭菌种,可作为临床口臭的细菌学辅助诊断的指示菌,供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应用PCR方法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与牙周病活动部位的关系,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的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致病菌16s RNA保守区域片段。40名受试者包括牙周病患者20人,每人同口取一个牙周病活动部位,一个相对健康或牙周病静止对照部位;成人健康者20人,每人各取一个标本。结果:龈下菌斑5种可疑牙周致病菌在牙周病活动部位的检出率牙龈卟啉菌为86%,福赛类杆菌为95%,螺旋体为86%,中间普氏菌和黑色普氏菌分别为95%和33%,均显著高于同口部位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结论:PCR直接检测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福赛类杆菌、齿密螺旋体及黑色普氏菌匀与牙周炎活动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采集健康人群口咽部分泌物,分析上呼吸道中α-溶血性链球菌的分布状况,并对革兰阳性化脓性球菌进行生物拮抗试验,为进一步研究上呼吸道益生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随机自愿原则,用无菌咽拭子采集沈阳市年龄在3~75岁的300名健康人群咽后壁分泌物,对α-溶血性链球菌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对致病菌的生物拮抗试验采用小缸杯法。结果定量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人群咽后壁的α-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率均较高。在咽后壁菌群中α-溶血性链球菌构成比最多的是幼儿组,达到60.3%。其中唾液链球菌群在幼儿组所占比重最大;老年组人群格氏链球菌占比较大;儿童、青年、成人以缓症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为主。对革兰阳性化脓性球菌的生物拮抗试验显示,1株婴儿链球菌婴儿亚种能够拮抗8株致病菌;4株分离菌只能拮抗1株病原菌,提示不同的菌株拮抗病原菌的能力差异较大。结论α-溶血性链球菌在人群中分布广,数量多,不同年龄人群的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并且某些菌株显示出对致病菌较强的生物拮抗作用,推测这些菌株在呼吸道黏膜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上呼吸道益生菌的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9.
牙周微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牙周细菌克隆的多型性与感染模式70年代以后,随着对厌氧微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的发展,从口腔内发现了三百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目前认为最可疑的牙周致病菌有:放线共生放线杆菌、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福氏类杆菌、直形弯曲菌、优杆菌、溶齿艾肯氏菌、微小消化链球菌、月形单胞菌和密螺旋体,其中放线共生放线杆菌作为局限性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菌作为成人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被研究得最广泛,证据也是最充足的。在感染微生物学领域,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致病菌往往存在多种克隆型,有些是毒…  相似文献   

10.
血链球菌在不同牙周状态下的分布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主要过氧化氢产生菌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在不同牙周健康状态下龈下菌群中的分布,及与牙周健康状态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群中分布的相互关系。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30人,受试位点86个,其中健康组11人,位点30个,龈炎组9人,位点29个,慢性牙周炎组10人,位点27个,检查记录牙周健康状态[包括牙龈指数(GI)和牙周袋深度(PD)],采集龈下菌斑标本,经厌氧菌培养基和AP-PCR及PCR鉴定后,将各受试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获得草绿色链球菌523株,产黑色素菌241株。经AP-PCR及PCR鉴定后,得到血链球菌112株,口腔链球菌56株,牙龈卟啉单胞菌84株,健康组龈下菌斑中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与牙周炎组相比有差异显著性;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与GI、PD呈负相关,牙龈卟啉菌与GI、PD呈正相关;血链球菌的构成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呈负相关。结论:血链球菌等过氧化氢产生菌在龈下菌斑中比例的下降。可能是微生态失衡,致病菌过度增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厌氧条件下微量琼脂糖弥散法抑菌试验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建立了在厌氧条件下两种微量而敏感的抑菌试验,可用于鉴定蛋白质或多肽类抑菌物质。(1)琼脂糖弥散法:可检测抗菌蛋白抑菌活性,(2)电泳凝胶弥散法:可直接确定存在于PAGE凝胶中抗菌蛋白条带。应用这两种方法,作者首次鉴定出血链球菌培养上清液中存在抑制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抗菌蛋白。  相似文献   

12.
张莉    杨持    王宝忠  杨珍 《生态学报》2008,28(5):2365-2365~2371
研究新生儿呼吸道微生态学,探讨各种生态因子对新生儿咽部微生物定植的影响.确定健康新生儿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以及新生儿咽部的优势菌种.选择37例足月生产、无任何家族遗传病及感染性疾病、发育正常的健康新生儿及其母亲,进行定位定性测定.结果:①人类呼吸系统微生态平衡的最初建立与生产方式有一定关系,剖腹产新生儿无菌,正常产30%左右的新生儿带有母亲产道的正常菌,但在出生后3~4d即完全被以链球菌属为主的咽部正常菌所替代,不会表现出任何病症;②喂养方式对有益微生物的定植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③季节对呼吸系统微生态平衡的建立有很大影响,冬季的北方,农村以烧煤或燃柴为主要的取暖方式,室温不稳定,空气污染严重;城市集中供暖,室温稳定,但相对湿度不够,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在鼻咽部生存,免疫力稍有下降就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这也是冬春季北方新生儿生存率低于夏秋季的原因所在.④游泳对有益微生物的建群有帮助,但无决定性作用;⑤胎膜早破组新生儿咽部微生物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检出菌的种类多,条件致病菌比例高,这势必给新生儿的呼吸道感染提供了条件.新生儿呼吸系统微生态平衡的最初建立是诸多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生产方式、喂养方式、游泳对微生物的建群影响不大,而季节和胎膜早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简称S.t2003)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定量混合培养技术,以血链球菌标准株和变形链球菌作为对照。结果S.t2003与血链球菌标准株都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S.t2003的抑菌强度强于血链球菌的标准株;另外S.t2003和血链球菌标准株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制作用随其相对浓度的变化而改变,显示了S.t2003和血链球菌标准株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互拮抗的关系。结论S.t2003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嵴链球菌(Streptococcus cristatus)、口腔链球菌属(Streptococci oralis)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及牙周健康者不同口腔解剖部位生物膜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25例,牙周健康者24例,分别作为慢性牙周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测量临床指标(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取受试者龈下菌斑、舌背、颊黏膜和唾液样品。Real-time PCR分析受试者不同受检部位S.cristatus、P.gingivalis、Streptococci oralis相对数量。结果慢性牙周炎组四个受检部位中P.gingivalis数量均大于健康对照组;慢性牙周炎组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数量大于其余受检部位;而慢性牙周炎组龈下菌斑、舌背、颊黏膜三个受检部位S.cristatus、Streptococci oralis数量小于健康对照者。结论与牙周健康者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内不同解剖位置P.gingivalis数量增多,S.cristatus、Streptococci oralis数量减少;P.gingivalis检出数量增加提示牙周炎患病风险增加,而S.cristatus、Streptococci oralis检出数量降低提示牙周炎患病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铍离子(Be2+)对口腔链球菌的生长及粘附性能的影响,探讨口腔修复治疗后牙周损伤的微生物机制.方法 含有不同浓度Be2+(5、10、20和40 mg/L)的培养液厌氧培养口腔链球菌24h.检测不同浓 度Be2作用后细菌形态和菌落形成单位(CFU),以及口腔链球菌在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微粒表面的粘附抑制率.结果 铍离子作用后口腔链球菌长链缩短,菌体出现集结趋势.20 mg/L时,菌体表面出现“触角样”变化.随Be2+浓度增加,CFU值减小(P<0.05),口腔链球菌生长抑制.各实验组口腔链球菌粘附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但各Be2+浓度组之间粘附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铍离子抑制口腔链球菌的生长和在牙面的粘附,可能会导致修复体周围正常微生态环境失衡,引起牙周疾病.提示临床应尽量选用理化性能稳定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矫正器对错颌畸形患者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口腔科进行口腔矫正器治疗的错颌畸形患者48例,分别在矫正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其口腔微生物进行培养,观察比较错颌畸形患者在矫正治疗前后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变化。结果:1矫正治疗后1个月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6.7%、9.3%,均高于矫正治疗前,且变形链球菌在矫正治疗前后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均较矫正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矫正治疗后1个月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8%、13.0%和11.1%,均高于矫正治疗,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在矫正治疗前后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治疗后3个月、6个月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的检出率均比矫正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矫正器的放置破坏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影响牙齿、牙周的健康,应引起临床重视,及早做好预防及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血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国内首次建立两种确定细菌产生过氧化氦的方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探讨了血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的条件,研究其在牙周微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随着对肠道微生物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人们发现益生菌在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大量的研究发现,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疾病防治和保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述了乳酸菌对人体微生态环境的益生功能,并对乳酸菌和人体微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以及乳酸菌对一些常见人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早期定植菌链球菌与晚期定植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相互作用复杂多样,而牙龈卟啉单胞菌是重要的牙周致病菌,本文就链球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有益菌与致力相互抑制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微生物间有一定的拮抗作用[1]。以有益的微生物补充到人体内,使微生态保持平衡,增加机体的防御和抵抗能力,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如:食母生(酵母菌)、双歧杆菌制剂、需氧芽胞菌制剂等广泛地在临床上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保健和治疗效果。但微生物间的抑制作用是相互的,有益菌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有多强?致病菌对有益菌的抑制作用又是怎样?为了探明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一年多的反复试验与观察,初步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种来源 河南省防疫站提供: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