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动物双歧杆菌SQ-0001的体外环境耐受性及其降胆固醇作用进行研究。方法用邻苯二甲醛法对pH 3.0和0.3%牛胆酸钠有一定耐受性的动物双歧杆菌SQ-0001的体外降胆固醇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动物双歧杆菌SQ-0001对pH 3.0及0.3%胆盐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该菌在胆盐浓度为0.2%,培养时间为24 h时,胆固醇脱除率最高,达到91.59%;该菌降胆固醇的作用主要以吸收为主,吸收率达到63.87%,其次是降解率,为23.81%。结论动物双歧杆菌SQ-0001的环境耐受能力良好,具有很好体外降胆固醇作用,该菌株可以作为日后降胆固醇的潜在益生菌。  相似文献   

2.
胆盐水解酶的特性及生理功能已成为研究热点。我们探讨了国内外关于双歧杆菌中胆盐水解酶的生化特性、降胆固醇机理及其生理作用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研究双歧杆菌胆盐水解酶,以及双歧杆菌及其制品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益生菌降胆固醇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春锋  张兰威 《微生物学报》2010,50(12):1590-1599
本文对益生菌在动物及人体上的降胆固醇功能及可能机理进行了综述。益生菌是一类能够对人体健康起到促进作用的活体微生物。现已发现某些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属的一些菌株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能力。由于实验动物和人体在生理学上存在差异,因此同一菌株在实验动物和人体上获得的结论可能不同。关于益生菌降胆固醇功能的机理,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假说。这些假说包括:(1)益生菌将胆固醇吸收至细胞膜或细胞质中;(2)益生菌将胆固醇吸附到细胞表面;(3)胆固醇和游离胆盐在酸性环境下发生共沉淀;(4)结合胆盐被益生菌的胆盐水解酶水解成了游离胆盐,后者具有较低的溶解度,不易被肠道回收;(5)胆酸被益生菌的荚膜胞外多糖黏附到了细胞表面;(6)益生菌发酵肠道食源性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产生丙酸,后者能够抑制肝脏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导致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7)益生菌通过下调NPC1L1蛋白基因表达来降低小肠细胞对胆固醇的吸收;(8)益生菌抑制胆固醇乳化胶束的形成。这些假说将为我们认识益生菌的降胆固醇机制及潜在降胆固醇功能菌株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乳酸菌除了能够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外,有些乳酸菌还具有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的特性。近年来许多研究都已证明某些乳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等具有调节血脂代谢、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的能力。本文综述了降胆固醇乳酸菌的体外筛选模型及其降胆固醇的作用机理,以期为进一步开发相关产品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双歧杆菌是一种众所周知、使用范围很广的商用益生菌,其生长繁殖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具有益生功能的主要分子机制依赖于双歧杆菌自身分泌的胞外多糖。尽管一些细菌胞外多糖已经商业化用于食品和医药保健品等领域,如黄原胶、透明质酸和右旋糖苷等,但双歧杆菌等常用益生菌的胞外多糖还鲜见有商业化应用的报道。本文综述了双歧杆菌胞外多糖的合成分子机制、单糖组成及其理化性质,分析了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阐述了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在抗氧化、改善和提高宿主免疫、抗过敏、抗肿瘤以及降低胆固醇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益生功能。同时也对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分子机制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双歧杆菌对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双歧杆菌是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之一。我们研究了注射双歧杆菌对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注射婴儿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含量增加、吞噬试验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明显提高,表明双歧杆菌能增加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功能,以婴儿双歧杆菌为启动剂可从DBA/2小鼠体内诱生肿瘤坏死因子,提示双歧杆菌可调节单核吞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因此双歧杆菌能激活单核吞噬细胞,促进机体的免疫学反应。推测定居于肠道的双歧杆菌可能是通过移位到体内器官、释放免疫活性成分被肠道中Peryer氏淋巴结群内的巨噬细胞吞噬,从而作用于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这一推测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人体肠道益生菌体外降胆固醇活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健康儿童和青年人肠道分离并鉴定了21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连同6株实验室保藏菌株进行了体外降胆固醇、耐酸及耐胆汁盐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实验菌株都能从培养基中去除胆固醇,5株去除率可达40%以上,同时去除效力也较高。胆汁盐耐受性和耐酸性具有菌株特异性。菌株Bm26同时具有较高降胆固醇能力和耐胆汁盐及耐酸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一种由乳双歧杆菌HN019和鼠李糖乳杆菌HN001构成的益生菌组合的降胆固醇能力。方法分别采用体外测定胆固醇脱除率和灌胃高脂模型大鼠的方法,考察该益生菌组合物的降胆固醇能力。结果该益生菌组合物体外的胆固醇脱除率达到78.82%,能够显著降低高脂模型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组合物的降胆固醇能力均优于单一菌株。结论该益生菌组合物具有较强的降胆固醇能力,可考虑进一步开发为降胆固醇微生态制剂或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在维持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致病菌入侵和定植、调节机体免疫能力、降低胆固醇含量等机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双歧杆菌的分类及分布情况,综述了双歧杆菌的生理功能及在保健食品、普通食品、医药、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现状和开发情况,分析了双歧杆菌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双歧杆菌对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双歧杆菌对高胆固醇饮食水平异常的动物个体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高胆固醇饮食小鼠分为2组,一组饮用双歧杆菌菌液,另一组常规饮水.经28 d喂养后,将全部动物处死,并立即取血,取上清液测定血脂及脂蛋白各项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高脂饮食 双歧杆菌组TG、TC水平显著低于高脂饮食组(P<0.01),HDL-C/TC显著高于高脂膳食组(P<0.01).结果表明灌胃双歧杆菌,小鼠血清中TC、TG浓度较高脂饮食显著降低(P<0.01),同时HDL-C浓度有所增加.结论饮用双歧杆菌能显著改善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11.
双歧杆菌以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在近几年成为研究的热点,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它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筒述了双歧杆菌的特性及生理功能,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双歧杆菌的基因操作、分类鉴定、表面分子结构和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青春双歧杆菌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6和IFN-γ活性的影响,以及血清及尿中的NO与ET-1的变化,探讨青春双歧杆菌对2型糖尿病模型免疫功能和肾脏的影响。方法采用青春双歧杆菌灌胃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取血液和尿液,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和ET-1活性,硝酸酶还原法测定NO水平。结果青春双歧杆菌提高IL-2、IL-4水平,降低IL-6、IFN-γ和ET-1活性,NO水平在病程中动态变化。结论青春双歧杆菌具有平衡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免疫功能,抑制ET-1,调节NO水平的作用,从而预防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青春双歧杆菌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和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探讨青春双歧杆菌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青春双歧杆菌灌胃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取粪便检查正常菌群,取血和脏器检测TC、TG、HDL-C、SOD和MDA含量。结果青春双歧杆菌导致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增加,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下降;TC、TG和MDA水平下降,而HDL-C和SOD水平升高。结论青春双歧杆菌具有改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功能和降血脂作用,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番茄为主要原料,对双歧杆菌和醋酸杆菌共同发酵研制双歧番茄醋的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适工艺。结果双歧番茄醋的最终醋酸度为27 g/L,含双歧杆菌总菌为1.9×1011CFU/mL,5 d内双歧杆菌活菌为5.5×107CFU/mL。双歧番茄醋棕黄色,光泽度好,有成熟番茄香味,入口酸甜适中。结论双歧杆菌与醋酸杆菌在可以番茄汁中共生,此方法制备双歧番茄醋可行。  相似文献   

15.
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营养成分分析及保质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的营养成分及保质期观察。方法采用各种营养分析方法对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进行主要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结果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水溶性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含有18种氨基酸,8种人体营养必需氨基酸。结论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营养成分丰富,保质期长,作为一种营养食品饮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双歧杆菌对窒息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对窒息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窒息新生儿 38例随机分为金双歧治疗组 (简称治疗组 ) 2 0例和非金双歧治疗组 (简称对照组 ) 1 8例。于生后 2 4h内采血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 (E 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E ICR) ,随后予以脱水、止惊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金双歧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 )口服 7d ,并于第 7~ 8天各组再次抽血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生后第 1天两组新生儿E C3bRR和E ICR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7~ 8d时治疗组E C3bRR为 (1 9 2 0±4 1 2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 2 2 7%± 3 63 % ,p <0 0 5) ,E ICR为 (1 1 53± 3 1 8) %显著低于对照组(1 5 40 %± 3 0 2 % ,p <0 0 5)。 结论 :双歧杆菌可使红细胞免疫功能上调 ,从而增强窒息新生儿的抗感染能力和减轻脑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A healthy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for priming of the infants'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ity. Breast-fed infants typically have an intestinal microbiota dominated by different Bifidobacterium species. It has been described that allergic infants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specific Bifidobacterium species than healthy infants. For the accurate quantific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 Bifidobacterium angulatum,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Bifidobacterium breve, Bifidobacterium catenulatum, Bifidobacterium dentium,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an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in fecal samples, duplex 5' nuclease assays were developed. The assays, targeting rRNA gene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 were validated and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CR and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methods. The 5' nuclease assays were subsequent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different Bifidobacterium species in fecal samples from infants receiving a standard formula or a standard formula supplemented with galacto- and fructo-oligosaccharides (OSF). A breast-fed group was studied in parallel as a reference.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total amount of fecal bifidobacteria (54.8% +/- 9.8% to 73.4% +/- 4.0%) in infants receiving the prebiotic formula (OSF), with a diversity of Bifidobacterium species similar to breast-fed infants.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infants who received a standard formula seems to resemble a more adult-like distribution of bifidobacteria and contains relatively more B. catenulatum and B. adolescentis (2.71% +/- 1.92% and 8.11% +/- 4.12%, respectively, versus 0.15% +/- 0.11% and 1.38% +/- 0.98% for the OSF group). In conclusion, the specific prebiotic infant formula used induces a fecal microbiota that closely resembles the microbiota of breast-fed infants also at the level of the different Bifidobacterium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青春型双歧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对青春型双歧杆菌(Bif.adolescentis)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细胞壁外有一层厚薄不一的糖被,细胞壁有双层结构即外界膜和内界膜。而有明显分叉的菌体则见不到糖被并可见菌体中心出现大量的糖原颗粒、空泡或液泡,这提示分叉的形成系与环境的不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