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平邑动物群产自4个地点(裂隙)、3个层位,由14属15种(分属食虫类、翼手类、兔形类、啮齿类、食肉类和偶蹄类)构成。这些化石反映出该地中更新世期间有一个从温暖的森林环境向干冷的荒漠草原环境又向温暖的灌丛草原环境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Ting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济宁煤田东区太原组Ting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Ting类化石15属108种。根据Ting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的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Ting带三个亚带:Pseudoschwagerina带,3)Boultoniawillsi-Schwagerina cervicalis亚带,2)Pseudofusulina sphaeroidea-Schwagerina neolata亚带,1)Rugosofusulina complicata-Quasifusulina longissima 亚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太原组Ting类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本区石炭-二叠系应置于太原组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4.
5.
在新发现的北碚天台山、华蓥天池、合川三汇坝等哺乳动物化石群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15个群化 石群的资料。应用动物生存时代几率、断代动物、动物绿灭率的分析和年代学数据的比较等方法,判断了各动物群的时代,划分出四川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5个演化阶段:早更新世的Ailuropadamicrota动物群;中晚更新世的Rhinocerossinensis-Megatapirusaugustus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柴达木盆地第四纪介形类金星介超科、达尔文介超科和湖花介超科共34属84种的分布和部分属种的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的环境变迁进行了讨论。区內第四纪介形类的分布与演变表明,早更新世气候温和湿润,古湖轻度咸化,湖面曾短暂向北扩张至阿尔金山及祁连山山麓,湖泊稳定在西台吉乃尓湖-达布逊湖-霍布逊湖间。中更新世气候寒冷湿润,湖泊在向南迁移至台吉乃尔湖东南旳同时,湖水加深,变淡。晚更新世早、中期气温回升,湖泊面积进一步缩小,至晚更新世末,气候极度干燥,大型湖泊消亡。 相似文献
7.
<正> 山东省冶金建设工程处一九八六年十月,在淄博市张店区,侯庄铁矿矿井掘进施工中,于棕红色含砾砂质粘土中,发现一具古动物化石的骨架,由于条件所限,只挖掘出骨架的很少一部分:包括一对不完整的下颌,一枚右上门齿和四枚上颊齿.经鉴定,它们应归为布氏犀.在整理鉴定过程中,还发现了三趾马的半颗上牙.由于山东晚中新世地层过去报道的极少,这里予以简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从密云县溪翁庄化石地点先后获得11种哺乳动物化石,其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动物化石的性质和化石地点地形表明,这一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是适宜的,为探索北京猿人的生活范围扩大了地域。 相似文献
12.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及其天文气候学的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的地理分布曾发生过重大的变化,如西伯利亚的兽类曾三次大举西迁,入侵西欧.它们分别发生在氧同位素的第16、6、2-4阶段.如果考察过去73万年以来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那么第16、6、2-4阶段乃是太阳辐射量比较低的时期.故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是受气候变迁的制约的.而后者则是受天文因素的自然变化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3.
1999年,作者收到王元青博士转来胡长康老师未研究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由山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采自山东宁阳县伏山的裂隙堆积物中。根据化石围岩判断这批化石可归入同一动物群。该动物群包含12种:松鼠科1种(Sciurotamias sp.),兔科2种(Brevilagus brachypus,Lepus sp.),食肉目5种(Pachycrocuta perrieri,Nyctereutes sinensis,Canis variabilis, Homotherium sp.和Meles sp.),牛科2种(Gazella sp., Ovibovinae gen etsp.indet.),鹿科2种(Cervus sp.,Cervidae gen et sp.indet.)。其中,Pachycrocuta perrieri个体明显小于桑氏鬣狗(Pachycrocuta licenti),p2后附尖较发育,p4前附尖高,ml三角座窄。四川巫山原鉴定为桑氏鬣狗的标本中至少有一件下颌骨(重庆自然博物馆,CV877)应当归入此种。Meles sp.具有较周口店第18点发现的Meles chiai及中更新世常见的Meles mel? 相似文献
14.
甘肃榆中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甘肃榆中上苦水大沟发现的几种哺乳动物化石:Microtusgregalis,Ochotonasp.,Felistigris,Equusprzewalskii,Coelodontaantiquitatis,Cervus(Sika)sp.,Antilopinaegen.indet.,Ovisnahoor,Bovinaegen.indet..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中晚期。这是甘肃中部地区新发现的一个层位确切、化石门类较多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相似文献
15.
山东新泰中始新世化石哺乳类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东新泰的一批中始新世哺乳动物,并主要地与内蒙大苏尼特右旗呼和勃尔和等地“阿山头组”中的哺乳动物做了比较。新泰动物群似应为中始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6.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据对所出土的化石标本所作的整理研究,大居山西裂隙的反刍类动物化石有4个种:狍后麂Metacervulus capmolinus、山西轴鹿Axis shan- 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和半牛未定种Hemibos?sp.,全部为绝灭种。它们所指示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早期;所显示的动物群面貌为带有北方色彩的南、北方过渡带特色;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为北温带森林景观,山谷间有少量密林,山脚下有局部草地。反刍类中山西轴鹿的标本数量最多,说明这个种是大居山西裂隙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群。西裂隙动物群中的反刍类化石的另一个特点是未成年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河流冲击扇沉积中的动物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也许指示大居山西裂隙是食肉动物存储和食用它们猎物的场所或这些反刍类的天然陷阱。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发现于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地层中的1对羚牛角化石。标本与现生羚牛的角心很相似。角心粗壮,以110°的角向后向外侧弯曲。角心顶端背腹扁平,角尖略向上弯。秦岭可能是羚牛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记述了1974、1975、1978年在山西屯留县小常村采集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并根据动物化石组合的性质和对比分析,认为该动物化石的时代为中更新世初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