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太原组的孢粉组合,共计68属,148种(类型)。本文描述了其中的9个新种,2个新组合和4个未定种,并建立一个组合带,即 Pseudolyosporaradialis-Gulisporites discersus-Thymospora thiessenit。根据孢粉组合情况,可看出盆地东部更接近于华北,西部则发生区系上的变化。整个孢粉组合可与盆地北缘、华北地区的太原组以及欧美等地区的维斯法期 C-D 和斯蒂芬期的孢粉组合比较。地质时代当属晚石炭世。  相似文献   

2.
新疆吐哈盆地北缘黄山街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鄯照壁山沟口和柯柯亚剖面黄山街组的孢粉化石,经研究,共有52属77种。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Aratrisporites-Parataeniaesporites组合(简称DAP组合)。根据组合主要分子的已知时代分布、含量高低变化,以及与有关已知时代孢粉组合进行对比,鉴定其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中期。根据孢粉组合恢复古植被,反映当时的气候为温暖潮湿的温带类型。  相似文献   

3.
宁夏中卫晚石炭世维斯发期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宁夏中卫下河沿上石炭统羊虎沟组孢子花粉化石55 属98 种,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带,即Laevigatosporites m edius-Cyclogranisporites aureus (MA)带和Torispora securis-Punc-tatisporiteshians(SH)带,其地质时代分别相当于维斯发A-B期和维斯发C-D期.根据孢粉植物群特征,结合古地磁证据,认为中卫维斯发期为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4.
宁夏六盘山盆地晚三叠世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宁夏六盘山盆地炭山、窑山及上流水等3条剖面中原划为中侏罗统延安组下部含煤地层的21块岩样进行了孢粉分析,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鉴定出76属144种,建立了Dictyophyllidites-Aratrisporites-Cycadopites组合。通过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对比,认为该组合地质时代应属晚三叠世。首次以孢粉化石为依据,确认了六盘山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念认为GSPD组合始于中二叠世孔谷期,据新疆等地资料证实此类组合的出现要早得多。准噶尔盆地在Profosulinella-Pseudostaffella带之下和相当层位的晚石炭世早期地层中存在两个孢粉组合,即(1)早巴什基尔期巴塔玛依内山组的Remysporites^*uaricus-Striatole-bachittes junggarensis组合(Pro-GSPD)和(2)中晚巴什基尔  相似文献   

6.
云南曲靖盆地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曲靖盆地曲参一井 6 0块样品的分析结果 ,共识别出 5个孢粉组合带 ,反映曲靖地区晚新生代植物群面貌及变化过程。植物群在总体构成上比较单调 ,第一组合带中 ,栎属占绝对优势 ,组成栎树林 ,周围山地则主要分布松树林 ;栎树林在第二组合带分布范围减少 ,松属和铁杉属明显增加 ,可能反映地壳的抬升或气候变冷 ;栎树林在第三组合带得到全面恢复 ,反映植物生境转好 ;第四组合带为一渐变期 ,反映栎树林再度开始消减 ,松树林和蕨类植物则递增 ;孢粉植物群在第五组合带发生明显的变化 ,松科植物大量分布 ,栎树林已在很大程度上消退 ,蕨类植物得到较大的发展 ,其它草本植物的含量也有所增加 ,反映植物生境再次发生大的变化。曲靖地区晚新生代植物群具有向上类型略有增多的特点 ,表现为原始栎树林的消退、扩张、再消退的变化规律。推测当地两次栎树林的消退过程可能分别与发生在 3.4Ma和 2 .  相似文献   

7.
云南开远小龙潭盆地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云南开远小龙潭盆地上第三系各层位孢粉研究表明∶被子植物在盆地沉积时期始终居优势地位,且类型丰富,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草本植物花粉在盆地的上部层位含量有所增加,出现多种菊科类型,而部分被子植物花粉的含量消减或消失. 据此划出两个孢粉亚带,其中A 亚带的地质时代可能是中新世中晚期,B亚带为上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8.
广东南雄盆地古新世早期孢粉组合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李曼英 《古生物学报》1989,28(6):741-750
引言根据中国科学院和西德Max-Plank协会的合作课题“上白垩统,特别是白垩系-第三系交界的全球事件”的陆相部分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德波恩大学古生物研究所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分别于1983和1984年9—10月,在广东南雄盆地进行野外工作。我们在南雄盆地的杨梅坑-大塘、堂田-飒门垭、百花潭-武台岗以及南雄县附近的古子坑剖面,采集了近500层孢粉样品。在大塘剖面的南雄组、上湖和罗佛寨组中获得了孢粉化石。其中南雄组中的化石孢粉极少,达不到化石孢粉组合的统计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腹部芳3井紫泥泉子组所夹灰色泥岩中产丰富的盘星藻、葡萄藻等藻类、疑源类化石及一定数量的孢粉化石。孢粉化石计75属160种,并首次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可靠的鹰粉型化石Aquilapollenites以及在我国主要产于松辽盆地和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的“大孢子”化石Balmeisporites,建立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Liliacidites creticus(GPC)组合。通过对部分孢粉属种已知地质分布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部分地区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对比,将GPC组合的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根据紫泥泉子组的沉积特点及孢粉组合特征,认为晚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应归属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局部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比较湿润,孢粉组合具有我国东北孢粉植物区与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10.
甘肃敦煌盆地南部第三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北缘三叠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兆生 《古生物学报》1999,38(4):474-504
研究区发现孢粉化石90属197种,藻类化石2属4种,疑源类2属2种。建立三叠纪的孢粉组合序列,并详细地讨论了各个组合的地质时代。根据孢粉组合反映的植物群面貌,探讨盆地北缘三叠纪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孢子花粉。共发现孢粉化石52属90种,以及藻类化石2属2种。建立侏罗纪的孢粉组合序列如下:(1)Disacciatrileti-Cyathidites组合(早侏罗世早期阿合组),(2)Cyathidites-Cibotiumspora-Disacciatrileti组合(早侏罗世晚期阳霞组),(3)Cyathidites-Neoraistrickia-Disacciatrileti组合(中侏罗世早期克孜勒努尔组),(4)Cyathidites-Clasopolis组合(中侏罗世晚期恰克马克组)。根据孢粉组合特征讨论了地质时代,同时探讨了古植被和古气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和柯坪地区达瑞威尔期末期至凯迪期中期地层发育良好,大湾西沟剖面、四十场剖面和铁热克阿瓦提剖面地层保存良好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20属36种疑源类,以棘刺类、光球类和梭形类占优势。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疑源类组合与国内、外同期组合对比表明晚奥陶世疑源类古地理分区性减弱,部分疑源类分子分布仅限于晚奥陶世,且古地理分布广泛,具有生物地层学对比的潜力。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数条剖面疑源类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的不同可能与小环境的差异有关。本研究中疑源类属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趋势和柯坪地区海平面变化一致,反映了萨尔干组到其浪组下部有一次海侵过程。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陕西陇县李家坡晚奥陶世背锅山组生物礁为典型的台地边缘礁,包括层孔虫礁、珊瑚礁、钙藻礁等几种类型,主要为层孔虫礁。经过系统古生物学研究,鉴定出层孔虫有5个属,分别为Ecclimadictyon(蜂巢层孔虫)、Clathrodictyon(网格层孔虫)、Tuvaechis(图瓦层孔虫)、Rosenella(罗森层孔虫)、Labechiella(小拉贝希层孔虫)等;珊瑚有6个属,分别为Tetradium(四分珊瑚),Hemiagetolitella(拟半阿盖特珊瑚),Plasmoporella(似网膜珊瑚),Eofletcheria(始弗莱契珊瑚),Catenipora(镣珊瑚),Reuschia(劳氏珊瑚);钙藻以Vermiporella(蠕孔藻)和Solenopora(管孔藻)为主。礁发育早期以层状层孔虫包卷砂屑、单体珊瑚、管状海绵、块状钙藻等形态为主要特征,礁发育中后期以块状和球状的层孔虫以及大型的床板珊瑚形成格架为主要特征。礁体发育过程中居礁生物都很丰富,有三叶虫、腕足类、介形类、大棘皮类和丛状的蓝细菌等。通过与塔中台地以及扬子台地的晚奥陶世台缘礁对比,发现造礁生物的属种和礁岩类型均有相似之处,说明中国晚奥陶世生物礁的分布具有等时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LW5井3 070—3 480m井段81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共鉴定86个孢粉属种类型;另有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膜。根据孢粉和藻类化石组合面貌、丰度变化和特征分子的分布规律,将研究井段地层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3 070—3 325m井段为Polypodiaceaesporites-Dinocysts组合,层位相当于珠江组,时代为早中新世。本组合含丰富的沟鞭藻和微有孔虫,孢粉以Graminidites,Zonocostatites和Chenopodipollis等为主,沉积环境为滨浅海,气温较高,指示了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古气候;3 330—3 470m井段为Alni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组合,与珠海组层位相当,地层时代为晚渐新世。本组合沟鞭藻和微有孔虫少量出现,孢粉含丰富的Pinuspollenites和Abietineaepollenites,出现较多的Cedripites等,反映海陆交互的古环境,显示了气温低的亚热带古气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莺琼盆地新生代的孢粉资料进行了综合梳理,划分出6个特征明显的孢粉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分子对地层的时代进行划分,探讨了各个时代的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及沉积环境。孢粉组合显示,莺琼盆地陵水组/三亚组出现的孢粉组合差异大,气候条件发生了较大突变,由偏凉干向偏暖湿变化,是古近纪/新近纪的界线。  相似文献   

17.
对南海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Z6-X井1 460~3 600 m井段80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除少数井段样品外,多数样品孢粉化石均较丰富。共鉴定孢粉80属85种,另见疑源类及沟鞭藻等孢型化石。根据孢粉特征分子和优势属种的分布规律,结合疑源类和藻类的分布特征,将1 460~3 600 m井段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1 460~1 490 m为Polypodiaceaesporites-Polypodiisporites usmensis组合,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本组合含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指示了滨浅海沉积环境;1 670~2 180 m划分为Quercoidites-Tricolporopollenites-Cupuliferoipollenites组合,时代为晚渐新世,疑源类和盘星藻Pediastrum含量高,揭示沉积环境为沼泽;2 210~3 090 m为Pinuspollenites-Magnastriatites hawardtii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含丰富的Pediastrum,指示了湖泊和沼泽环境;3 130~3 600 m为Taxodiaceaepollenites-Alni...  相似文献   

18.
对塔里木盆地地西南缘石炭、二叠系腕足动物组合序列进行系统研究,将其分为10个腕足动物组合。据腕足类及其共生的Tin类、非Tin有孔虫及牙形类等门类化石组合的分析,将每个腕足动物组合给予较为精确的年代地层范围,并讨论乌斯特利茨基(1960)所描述的石炭、二叠系腕足动物的具体层位和时代。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古近系的整体研究程度较之盆地南缘同期地层研究精度低、认识混乱,严重制约了盆地北部的油气勘探研究。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及室内化石研究,建立了2个轮藻化石组合,为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白垩世—古近纪地层划分与对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