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根本目标。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保护最重要的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摘编自《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起始于1956年,当时在广东鼎湖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种类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随后分别在不同的省(区、市)、不同  相似文献   

2.
邓维杰 《四川动物》2014,(3):466-469
社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是中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最大威胁,而如何有效规范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则是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没有建立起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联动机制,市场驱动不仅不能规范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反而刺激社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基于社区组织与市场驱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法"就是在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协助下,以生态友好型产品的市场需求为驱动力,通过组建运行类似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自然资源管理小组的社区组织,在市场需求方(产品消费者)和市场供给方(产品生产者或自然资源采集者)之间建立起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联动机制,规范社区对自然保护区内或周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而改善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该方法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社区生计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具备社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功能的社区组织、生态友好型市场驱动力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协助能力。社区赋权、市场化、透明性、公正性等是该方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必然要对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如何协调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是目前自然保护区研究学者、决策者和社区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生态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从生态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方式等方面, 进行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框架的设计, 提出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具体建议。以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以期为构建可行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邹珮雯  徐昉 《生态学报》2023,43(23):9981-9993
自然保护区生态风险评价与预测对区域自然资源保护及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生态风险指数(ERI)评价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借助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模拟2030-205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状况,对研究区的风险管控与格局优化提出相应策略与措施。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以较低风险区为主,200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2)重要生态功能"点"——56处生态源地、49个生态节点,"轴"——144条生态廊道,"面"——生态保育区、生态过渡区、合理利用区等3个生态功能区,共同构成了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3)2030-2050年研究区主要以较低风险区为主,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从时空演变上看,2020-2050年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风险呈下降趋势。研究成果可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与生物圈》2012,(1):56-57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从来就不曾隔绝于人世。相反,位于保护区内的秦岭山脉东段之一——素有"天下之大阻"之称的终南山,两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披荆斩棘,开辟了贯通秦国、蜀邦及楚地的跨界高速公路——今所谓"秦楚古道";两千年后,一条为了免于破坏生态而凿穿秦岭、堪冠世界的双洞高速"终南山隧道"又悄然建成。这两条道路,印证了不同时代的人类文  相似文献   

6.
2006年,正是停止红松种子承包经营生产的这一年,长白山保护区经历了从自然保护区向"保护开发区"的体制大转型,从物种基因库和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的基地变成了吉林省发展旅游产业,拉动全省经济进行大投资、大建设和旅游大开发的主战场,出现了行政化导致经济化的大趋势。这一次政府主导下的生态破坏有可能更甚于前两次,因为改变的不限于生态系统,而是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如果说,风倒木和红松籽生产的前两场重度人为干扰已成为历史,那么旅游大开发的新一轮重度人为干扰正在进行时。尽管前两场人为干扰已经得到改正,然而人们却没有反思,没有从错误决策中汲取教训,因此悲剧才会重演。  相似文献   

7.
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由于生态破坏和自然栖息地的丧失,造成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破碎化.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孤立的生境岛屿,目前以单个、孤立保护区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应在广泛的时空尺度上保护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各组成成份,建立一个整体的保护网络.根据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概念,它是综合考虑了生态、社会、经济的一种协调设计战略,首先从区域层次研究保护区网络的优化设计;其次,在网络的每个节点(保护区),研究保护区的面积、形状和内部功能分区;最后,研究网络与节点的连接(廊道).自然保护区网络设计应维持生态系统的地域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完整性,采用迭代法、整数规划方法和地理途径方法,为一个或多个保护目标勾画出多种保护规划蓝图。  相似文献   

8.
1986年,发生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一场风干扰,虽造成了大面积的林木倒伏,但并未改变原始生态的性质,更未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毁灭,仍属正常的森林演替和生态过程。然而有人以"救灾"为名进行的长达7年之久的风倒木生产和更新人工林的双重人为干扰,才真正酿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无可挽回的破坏,使风倒区全部丧失了自然特性,一部分林地恢复推迟百年,另一部分发生逆向演替,退化为次生草甸。  相似文献   

9.
构建自然保护区网络并探讨保护成效最大化,逐渐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秦岭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和气候变化评价划分生态源地,选取海拔、坡度、土地利用等8个阻力因子作为生态约束条件建立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生态源地的最小累积阻力面,并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进行保护空缺分析、确定生态廊道、辨识生态节点,构建和优化一个空间明晰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结果表明:秦岭地区生态源地面积为25088.84 km2,占总面积的24.66%,较低阻力区面积最大,占区域总面积的25.06%。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构建出由点、线、面交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包括38个生态节点、40条生态廊道、1个较大的生态源区和若干个小面积源区。以期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辩证法》里,恩格斯提出了"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这一被当今生态思想家盛赞为"金规律" (Golden Rule)的重要原则.汗马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汗马)以其丰富的实践警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严格遵守这条"金规律",所有重大工程、重大发展策略、重要科研项目在出台和实施之前,必须首先经过是否遵循自然规律、是否顺应自然的评估. 顺应自然 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以生态保护为目的,但在具体操作时能否把自然保护作为最优先的、前提性的考量,倒并非没有问题.汗马在这方面则做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邢韶华  周鑫  刘云强  袁秀 《生态学报》2021,41(8):3144-3152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加强跨区环境保护合作,是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摸清京津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可为国家公园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根据"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规程(LY/T 2649-2016)",基于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评估了京津冀地区典型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并以其为因变量,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地形地貌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同时以自然保护区的平均面积为基准,利用ArcGIS的创建"渔网"功能,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1638个网格单元,利用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评估了这些网格单元的保护价值。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平均得分为204分,比参评的全部35个自然保护区的平均分高40分;在省级自然保护区中也存在一些得分较高的自然保护区,如,唐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河北南大港自然保护区,且超过了参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得分的平均值。京津冀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总面积为36791.35 km2,占京津冀地区总面积的16.94%,其中一级保护优先区面积4611.57 km2,二级保护优先区面积16045.79 km2,三级保护优先区面积16133.98 km2。这些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北部地区,区域内绝大部分以森林植被和灌丛植被为主。建议在未来的国家公园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布局中重点考虑这些地区。  相似文献   

12.
对四川宝顶沟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问题和机遇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宝顶沟保护区未来一个时期内应坚持"生态保护立区,生态监测强区,生命走廊兴区"的发展管理定位及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生物资源的本底清查和编目评估是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的重要任务之一。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已基本形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亟需对现有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本底  相似文献   

14.
广东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广东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广东实际情况出发,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以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述自然保护区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实践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自然保护区不断被蚕食和破坏,保护区日益破碎,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构建生态网络能够有效连接破碎生境,为物种保护提供空间保障.本文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在确定源地斑块和景观阻力面的基础上,采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构建福建省自然保护区潜在生态网络,并基于连通性指数和重力模型对构建网络前后的连通性和廊道重要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的措施和对策.结果表明: 林地、草地、湿地是研究区潜在廊道的重要景观构成类型;面积大的生境斑块在网络中的重要性较高;构建网络后,景观整体连通性指数和可能连通性指数显著提高;不同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差异很大,但相互作用力大的斑块间的廊道在生态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较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自然保护和规划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猴去鸡来,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过去的几年中,在动辄爆发的大范围雾霾的"围追堵截"下,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渴求也变得更加急切。过去长期不受重视、媒体曝光率极低的自然保护区开始逐渐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从2016年年初开始陆续派驻到各省的中央环保督察组,也将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环境督查的重点与亮点。为什么要关注自然保护区?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对自然本底的原始保存,是祖先留给我们,再  相似文献   

17.
武夷之水     
正以大熊猫、东北虎豹、亚洲象、藏羚羊等珍稀物种为代表,建立一批国家公园、国际观乌基地、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开展自然保护和生态体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改善和扩大栖息地,开展野外种群复壮。建设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执法查没野生动植物制品储存展示中心。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本底调查,构建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监测、监管与评价预警系统。摘编自《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相似文献   

18.
徐州泉山自然保护区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阎传海 《生态科学》1998,17(1):70-75
选取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对徐州泉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算出泉山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39,说明泉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质量较差.还分析了泉山自然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罗兰 《四川动物》2002,21(4):262-262
今年,我有幸参加WWF组织的生态旅游团来到王朗旅游。王朗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北部平武县西北,与九寨、黄龙一山之隔,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王朗没有九寨的灵秀和黄龙的精致,但王朗的野生动物显然要比九寨、黄龙的幸运得多。可以说与那些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干着破坏生态、残害野生动物的“旅游团”迥然不同,我们的旅游团可以算是目前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团。在整个游程中,我们不但有机会领略沿途的风景,还能亲身体会川西特有的索桥之乐,参观白马藏族手工制作和养蜂等民  相似文献   

20.
赵卫  王昊  肖颖  白丰桦  梁芳源 《生态学报》2023,43(13):5270-5280
自然保护区是禁止开发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生态文明体系加快构建、人类活动不利影响逐渐得到遏制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将成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鉴于此,分析和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野生生物的影响,剖析了气候变化对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的风险,以期为协同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生物物候、种间关系的影响更加凸显,加剧了物种灭绝风险;气候变化影响特别是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种适应性迁移,将对以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保护边界、功能分区为主要特征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使得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保护功能等面临风险,形成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风险;而且当前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仍然滞后于气候变化影响,将进一步加剧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