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属(Illicium Linn.)2组11种20个材料、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南五味子属(Kadsura Ksempf.ex Juss.)2亚属2组8种15个材料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2亚属4组6种17个材料的花被片表皮形态特征。首次报道了八角目2个科(八角科和五味子科)3个属(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植物花被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分泌细胞的形状及分布、气孔器的形状及分布、花被片表面的纹饰。通过与八角目2个科3个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比较,发现花被片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均为单层,与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层数(常绿种类为双层和落叶种类为单层)之间没有相关性,还在五味子科中发现2个新的性状(气孔对和环列型气孔)。通过对两性花、雌花和雄花花被片表皮观察,发现花被片表皮形态与花的性别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对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比较,发现五味子属与南五味子属相比,其花被片表皮表现出更多的衍生性状;南五味子属与八角属相比,前者花被片表皮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状;而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与五味子属的相似性程度较大,支持五味子科包含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八角科包含八角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八角中水分和挥发油含量测定陈仕荣(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南京210042)ISO/TC34/SC7第18次会议上通过的八角标准(ISO11178:1995),其水分和挥发油含量分别订为10%和8%,均高于中国八角国家标准(GB/T7652—87),为...  相似文献   

3.
湖南八角科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祁   《广西植物》1998,18(2):139-145
湖南八角科植物有10种1亚种,分布于44个县,多生长于海拔600~1600m的山地湿润常绿阔叶林中。本文依据湖南八角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结合地理分布、植物区系、地理、气候和土壤资料,经分析和推论得知:(1)湖南八角科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以中国特有成分为主,它们与毗邻省区的种类关系密切。(2)在湖南省内,大多数种类呈地理替代分布。(3)湖南八角科植物区系表现为多种区系成分的过度与汇集,即华中—华东—华南—滇黔桂四个区系成分的交汇、混杂和过度。(4)新生代的冰期和间冰期、湖南的地形和土壤、植物的遗传与变异和对环境的适应性选择是影响湖南八角科植物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5)湖南八角科植物的多数种类是从湖南西南以外地区迁移扩散而来,一些次生种类是在本省周边地区和周边省区分化形成。(6)湘西南地区是湖南八角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和现代原始类群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4.
真假八角     
真假八角八角红茴香披针叶八角八角属中有有几个种的果实与八角(大料)有些相近,但如细看并不难识别。由于八角的用途广,价格渐高,便有人以假乱真,以不是八角树结的果实充八角出售,其中红茴香和披针叶八角的果实有毒,误食危害健康甚至生命。因此购买八角时应留意观...  相似文献   

5.
邬志荣  林祁 《植物研究》2008,28(2):155-167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属(Illicium Linn.)2组11种20个材料、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南五味子属(Kadsura Ksempf. ex Juss.)2亚属2组8种15个材料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2亚属4组6种17个材料的花被片表皮形态特征。首次报道了八角目2个科(八角科和五味子科)3个属(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植物花被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分泌细胞的形状及分布、气孔器的形状及分布、花被片表面的纹饰。通过与八角目2个科3个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比较,发现花被片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均为单层,与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层数(常绿种类为双层和落叶种类为单层)之间没有相关性,还在五味子科中发现2个新的性状(气孔对和环列型气孔)。通过对两性花、雌花和雄花花被片表皮观察,发现花被片表皮形态与花的性别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对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比较,发现五味子属与南五味子属相比,其花被片表皮表现出更多的衍生性状;南五味子属与八角属相比,前者花被片表皮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状;而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与五味子属的相似性程度较大,支持五味子科包含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八角科包含八角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八角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八角科的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结合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分析和推论八角科的起源地点在劳亚古陆,很可能是在劳亚古陆中南部的温暖湿润山地。八角科的起源时间早于白垩纪末期,很可能在白垩纪中期。八角科的迁移扩散途径是沿山地进行,从西欧进入北美,从北往南,从内陆往沿海。世界现代八角科植物是以东亚成分为主,东亚的横断山至华东一带(20—30°N,98—123°E)为八角科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和东亚八角科现代原始类群分布中心。八角科曾为古热带湿润山地分布型,现代为东亚-北美分布型;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在欧美是因为海浸和冰川作用,在亚洲则是寒化(冰川)和旱化的综合作用,而物种丰富程度则是由于东亚较北美有更多的地理隔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 ex. Juss.)全属11种,八角属(Illicium Linn.)2种,共108个样品的叶表皮特征。在南五味子属中,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叶表皮表面的纹饰、气孔器的形状、气孔极区的形状、表皮毛的有无等性状能用于研究南五味子属种间关系,以及与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aux)和八角属之间的关系。在八角目(Illiciales)中发现的一个新分类学性状(叶表皮表面具角质网纹),支持将南五味子属分为离蕊南五味子亚属(Subg. Cosbaea)和南五味子亚属(Subg. Kadsura)。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支持将南五味子亚属分为南五味子组(Sect. Kadsura)和肉蕊组(Sect. Sarcocarpon),支持R. M. K. Saunders和林祁对某些种的归并处理。根据与五味子属和八角属叶表皮形态特征的比较,认为这3个属的叶表皮形态特征相似,但南五味子属叶表皮形态比五味子属和八角属的叶表皮形态复杂,不支持将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从八角目(Illiciales)中分出而成立五味子目(Schisandrales)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昆虫免疫诱导后的响应模式是揭示昆虫免疫适应性变异、免疫权衡和免疫致敏现象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水椰八角铁甲 Octodonta nipae (Maulik)免疫诱导的动态响应变化及其在性别间的差异。【方法】将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提取物脂多糖(LPS)注射到水椰八角铁甲雌雄成虫体腔内,诱导其免疫系统响应,测定了两个重要免疫参数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活性和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 AMP)抑菌活性在免疫诱导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LPS(2.5 mg/mL×138 nL)诱导可以使水椰八角铁甲PO活性和AMPs的抑菌活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雌虫PO活性和AMPs抑菌活性分别在诱导后4-10 h和12-48 h,雄虫PO活性和AMPs抑菌活性分别在诱导后0.1-10 h和4-48 h)显著高于空白对照;AMPs抑菌活性的提升时间迟于PO活性。但持续时间长于PO活性。免疫诱导前,成虫的PO活性和AMPs抑菌活性均是雌性显著高于雄虫;同样在免疫诱导后,成虫PO活性和AMPs抑菌活性的最高水平也是雌性显著大于雄虫,但活性提升的时间是雄性早于雌虫。【结论】LPS能够显著诱导水椰八角铁甲雌雄成虫的免疫响应,而且雌成虫的免疫响应明显高于雄性。通过对水椰八角铁甲免疫物质动态变化的认识,为水椰八角铁甲入侵到新生境后免疫相关适应性变异及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林祁 《生命世界》1997,(1):30-31
人们都知道八角茵香的果实为调味香料,莽草的果实有毒,二者非常相似,常有人误食莽草而中毒。它们是哪个科的植物?该科主要特征是什么?怎样区分八角菌香与莽草?该科还有哪些值得注意或有趣的植物?八角茵香与莽草都是八角科植物。该科仅含1属——八角属(lllicium),全世界有35种.呈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主产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多生长在海拔600-1600米的山地沟谷、溪边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如果在林中见有常绿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或聚生,全线,无托叶,两性花,花各部多数,离生,心皮呈单轮排列,聚合劳美果,呈单轮幅射状排列的植…  相似文献   

10.
野八角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八角(IlliciumSimOnsnM。Xim”),俗称山八角,主要分布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区,资源丰富,果实含挥发油约四%~2%,主要成分为L.柠檬烯,占74%〔刁,有止咳、祛痰、镇痛和抑菌等功效饲I。为提高L.柠檬烯得宰,采用金属不锈钢丝作分馏塔板,根据沸点和停留时间不同进行分馏,收集馏分。经气一质联用分析,L一柠檬烯得率可提高到85%。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野八角果实于60℃下烘干,碾成粗粉,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原油。采用玻璃管往,柱长33cm,直径5cm,外用石棉布包扎,保温。玻璃管内用不锈钢金属丝填充,作分离塔板[刘。以空气…  相似文献   

11.
湖北产八角莲属3种植物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湖北产八角莲属3种植物八角莲,小八角莲和乌云伞的根,根茎,茎和叶的显微构造特点。茎部构造不同于一般双子叶植物的茎,近皮层有8-22个大小不等外韧维管束排列成环状,而髓内又有3-6个内轮维管束。整个茎轮廊类似于单子叶植物的散生维管柱(中柱)。根,根茎及叶的构造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本研究为开发和利用湖北产八角莲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匙叶八角(Illicium spathulatum)果实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倍半新木脂素,通过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为7′,8′-反式-7″,8″-顺式-5,3′,3″-三甲氧基倍半新木脂素。  相似文献   

13.
八角枫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角栎是八角枫科八角枫属药用植物,分布较广。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GC/MS/DS)分析了水蒸气蒸馏得到的八角枫挥发油,鉴定出59种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43.325%)、β-侧然(10.713%)、丁香酚甲醚(7.088)、α-松油醇(7.017%)、α-蒎烯(5.830%)等5种化合物。被鉴定的59种成分,共占挥发油总量的97.04%。  相似文献   

14.
八角属(八角科)植物的种子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祁  李超  刘长江  杨志荣 《植物研究》2007,27(2):145-150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八角属(Illicium Linn.) 15种植物(33个样品)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八角属植物种子形态多为倒卵球形,少椭球形或卵球形,侧向压扁;外种皮石质,中种皮革质,内种皮膜质;外种皮淡黄色、卵黄色至橙褐色,具蜡被,极光滑,有光泽,无纹饰,腹部有一凸起的纵棱(种脊),由种脐延伸至顶端;种脐位于基端偏向腹部一侧或位于基端,卵形或椭圆形,下凹;胚微小,胚乳丰富,含油。该属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非常相似,表明该属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八角科植物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种国产八角科植物做了补充或修订。恢复了华中八角和匙叶八角;将川茴香作为华中八角的变种;将短柱八角归并至匙叶八角,滇南八角归并至小花八角;报道了一些省级分布新纪录。  相似文献   

16.
八角之乡话八角刘永华八角,别名八角茴香、大茴香、大料,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珍贵经济树种。因八角的果实规则地排列成八角星状,故称八角。其主要产品有八角干果和茴油,是著名的调味香料。化妆香料和医药原料,除国内需要外,还是我国传统出口物资之一,驰名中外。广...  相似文献   

17.
林祁 《广西植物》2009,29(2):151-155
根据对八角属Illicium Linn.腊叶标本的研究和野外观察,发现柬埔寨八角I.cambodianum Hance在中国的新记录,将柳叶八角I.salicifolium S.Y.Liang作为小花八角I.micranthum Dunn的新异名,将中缅八角I.burmanicum Wilson和大花八角I.macranthum A.C.Smith作为野八角I.simonsii Maxim.的新异名。  相似文献   

18.
八角叶总黄酮的提取及其捕获自由基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八角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以乙醇、石油醚、水等作提取溶剂,用超声波与非超声波对比提取八角叶总黄酮,考察在不同温度、溶剂浓度、超声波功率、提取时间等不同条件下用超声波/乙醇浸提法提取八角叶总黄酮,对所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验证,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用八角叶总黄酮对羟自由基清除作用进行试验。结果:超声波乙醇浸提法提取八角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90%乙醇,温度80℃,超声波功率60 W,提取时间3.0 h。百色、南宁、贺州、河池、钦州所产八角叶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0.1649mg/mL、0.1022 mg/mL、0.1122 mg/mL、0.1850 mg/mL、0.1693 mg/mL,八角叶总黄酮提取液对Fenton体系产生的.OH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结论:超声波乙醇浸提法提取八角叶总黄酮的效果最佳,产总黄酮含量最高,提示八角叶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中国的附丝壳属Appendiculella二个新种:八角附丝壳AppendiculellailliciiB.Song和新木姜子附丝壳AppendiculellaneolitseaeB.Song。新种附有拉丁文、英文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保存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HMIGD)。  相似文献   

20.
贵州梵净山森林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无偏对应分析(DCA)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梵净山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在群落水平上的分布与森林群落类型相对应,其所在群落可以分成贵州青冈-箭竹群落、贵州青冈+巴东栎+雷公鹅耳枥-箭竹群落、贵州青冈-短柱柃群落、大钟杜鹃+多脉青冈-野八角群落、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贵州青冈-箭竹群落和贵州青冈-尖叶山茶-野八角群落6类树附生苔藓植物群落类型。尖叶拟船叶藓在梵净山的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1650~2080m;在树干垂直分布表现为下部显著多于中部,中部显著多于上部;在不同树种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分析了影响树附生尖叶拟船叶藓生态分布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