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红树林中黑口滨螺和黑线蜒螺分布的差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福建九龙江河口不同林龄、不同红树种类的人工林中黑口滨螺(Littoraia elanostoma)和黑线蜒螺(Nerita lineata)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黑线蜒螺主要分布于秋茄林内,且其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桐花树林内黑口滨螺的生物量和密度均大于林龄相近的秋茄林,但个体大小则小于秋茄林.黑口滨螺的生物量在桐花树林内随林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在秋茄林内则随林龄增加而减少.这种差异性反映了人工红树林植物种类及其演替过程对腹足类动物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浙江弯螺属一新种,即龙塘山弯螺新种Sinoennea longtangshanensis sp.nov.。标本采自浙江省临安市龙塘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弯螺属的种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和南亚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地区。龙塘山弯螺贝壳小型(壳高4.40 mm,壳宽2.40 mm),壳质薄,有6.5个螺层,胚螺层和第二螺层光滑,无肋纹,壳口具4枚齿。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云南钩尾春蜓亚科二新种(蜻蜓目:春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白云南省春蜒科2新种:卢氏奈春蜒Nychogomphus lui sp.nov.和文山刀春蜒Scalmogomphus wenshan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对螺序草属(Spiradiclis B1、)16种2变型共18个样品的种子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本属植物种子为小型(0.2—0、3mm)或中型(0.3—2mm),整体形状不太规则,表面纹饰为蜂窝状,种脐稍突出。种子的外壁由内外2层种皮组成。依据表面突起分布方式,螺序草属的种子大致分为2种类型:(1)平周壁微下陷,疣突均匀分布于其上,如大叶螺序草、螺序草、尖叶螺序草、柳叶螺序草、峨嵋螺序草和龙州螺序草;(2)平周壁下陷成穴状,突起分布在穴边缘,如红花螺序草、心叶螺序草、两广螺序草、广东螺序草、海南螺序草、宽昭螺序草、疏花螺序草、多枝螺序草、罗氏螺序草、小叶螺序草、石生螺序草和紫花螺序草。螺序草属的种子形态特征对属下类群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川北缅春蜒属一新种(蜻蜒目:春蜒科)杨祖德,李树森(陕西汉中师范学院生物系,陕西汉中723000)在整理秦巴山区蜻蜒标本中,发现有缅春蜒属BurmagomphusWilliamson1907-新种,现报道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汉中师范学院生物系。长度均...  相似文献   

6.
陕西蜻蜒一新种及一新亚种记述(蜻蜒目:大蜒科、丽偬科)杨祖德,李树森(汉中师范学院生物系。陕西723001)角臀蜒属NeallogasterCowley,1934是一个小属,其种类大都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它与大蜒属Cordulegaster亲缘关系极...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栖息于甘肃南部的陆贝艾纳螺科1新种,齐氏鸟唇螺Petraeomastus qii sp.nov..新种以贝壳壳顶尖出、轴唇倾斜及测量特征与各已知种相区别.齐氏鸟唇螺,新种Petraeomastus qii sp.nov.(图1~3)鉴别特征贝壳呈卵锥状,壳顶尖出,螺轴倾斜.壳高10.8 mm,壳径7.1mm,螺层数6.正模,HBUMM06530-specimen 1,成体;甘肃文县(32°56′N,104°40′E;海拔1 024 m);2011-08-08;吴岷、徐沁、Prem B.Buhda采.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我国贝类学家齐锺彦教授的姓氏;名词.  相似文献   

8.
吴岷  徐敏 《动物分类学报》2012,37(3):542-545
描述了栖息于甘肃南部的陆生贝类艾纳螺科1新种,狭口杂斑螺Subzebrinus stenostomus sp. nov.。新种由体螺层周缘以上轮廓线直、壳口呈狭窄长方形、壳口缘反折但不形成卷边、测量特征及生殖系统特征与已各知种不同。狭口杂斑螺,新种Subzebrinus stenostomus sp. nov.(图1~5)鉴别特征体螺层周缘以上轮廓线直。壳口长方形,狭窄。壳口缘反折;不形成卷边。螺轴向轴向倾斜;其外缘垂直。壳高11.8~14.0mm; 壳径4.4~4.9mm;螺层数8.250~9.625。交接器收缩肌的附器枝附着于A-2.正模,HBUMM06667-specimen 1,具软体成螺;甘肃文县(33°05’N,104°21’E; 海拔1269m);2011-08-09;吴岷、徐沁、Prem B. Buhda采。副模,HBUMM06667-specimen 2~7,6枚具软体成螺(1标本胚螺层破损);采集数据同正模。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词源: 新种种名源自其壳口殊狭而得名。"steno"和"stomus"分别意"狭窄"和"口"。  相似文献   

9.
新书评介     
《中国春蜒分类》 The Gomphid Dragonflies of China (Odonata:Gomphidae) 赵修复著 福建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这部四百多页的巨著,是著者五十余年对春蜒科(Gomphidae,过去称箭蜒科)研究的总结。 书的总论部分包括中国春蜒科分类简史、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与中国春蜒分类系统。系统中将前人的上春蜒亚科(Epigomphinae)并入了春蜒亚科(Gomphinae),因之中国春蜒科包括4亚科,除春蜒亚科外还有哈春蜒亚科(Hageniinae)、林春蜒亚科(Lindeniinae)及著者早年所建立的钩尾春蜒亚科(Onychogomphinae)。  相似文献   

10.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又名大瓶螺,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opoda,瓶螺科Pilaidae。成螺雌雄异体,爬行体长3.5~6cm,贝壳近似圆盘形,一般具6螺层;卵圆球形,直径2~2.5mm,初产时深红色、粘稠,孵化前变淡,卵成堆叠产,每卵块3~5层,约100~960粒不等;幼螺初孵体长2~2.5mm,软体部分呈深红色,初孵幼螺可在水中爬行,以后贝壳向右旋增加。  相似文献   

11.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华南地区已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将福寿螺按照壳高(H)分为小螺(5 mm≤H<15 mm)、中螺(15 mm≤H<25 mm)、大螺(25 mm≤H<35 mm)和超大螺(35 mm≤H<45 mm),通过室内毒性试验,探讨了化学肥料石灰氮(氰氨化钙)对不同体型福寿螺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石灰氮对不同大小福寿螺毒性效应显著,尤其是对中小福寿螺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石灰氮处理7 d后,最低浓度0.2 g·L-1处理造成71%死亡率,其他处理死亡率均在95%以上,其中3.0和5.0 g·L-1处理中福寿螺全部死亡;石灰氮对不同大小福寿螺的半抑制浓度(24 h)和半致死浓度(96 h)大小顺序均为小螺<中螺<大螺<超大螺;石灰氮对福寿螺的抑制效应显著,其对福寿螺的平均半抑制浓度为0.08~0.39 g·L-1;1.0和5.0 g·L-1浓度的石灰氮处理24 h后,福寿螺鳃组织SOD酶活性呈极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的41%和60%.本研究表明,石灰氮在入侵生物福寿螺的防治方面有一定应用潜力,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杀螺肥料".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栖息于甘肃南部的陆生贝类艾纳螺科1新种,希氏金丝雀螺Serina schileykoi sp.nov..与各已知种相比,新种的的次体螺层最膨大;毗邻缝合线处不具窄带区;轴唇具1向内延伸的钝齿.在生殖系统中,生殖开口牵引肌阙如;交接器细长,内具1个V-形壁柱.本种在形态上与戒金丝雀螺Serina egressa(Sturany,1900)最为接近.希氏金丝雀螺,新种Serina schileykoi sp.nov.(图1~7)鉴别特征 次体螺层最膨大;毗邻缝合线处不具1窄带区;轴唇齿1枚,强壮.生殖开口牵引肌阙如;交接器细长,内具1个V形壁柱.壳高12.3~13.7mm,壳径4.1~4.7mm,螺层数8.750 ~ 9.875,壳高/壳径比2.67 ~3.11,壳口高3.5 ~4.5 mm,壳口宽3.1~3.7 mm.正模HBUMM06669-specimen 1,具软体部成体;甘肃文县(33°05′N,104°21′E;海拔1 269 m),2011-08-09,吴岷、徐沁、Prem B.Buhda采.副模HBUMM06669-specimen 2~15,14头具软体部成体;采集数据同正模.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词源:新种种名源自俄罗斯贝类学家Prof.Dr.Anatoly A.Schileyko的姓氏;名词.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陕西师大生物系所藏的陕西省蜻蜓标本中,发现有台箭蜒属(Davidius Selys)一新种,现报导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秦岭台箭蜒Davidius qinlingensis,新种(图1—10) 雄性 腹部长34毫米,后翅29毫米。  相似文献   

14.
土壤是自然界钉螺孳生繁殖的重要场所,钉螺的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对山丘区9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环境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荒草地、河滩地及灌溉沟渠存在钉螺分布,活螺框出现率的高低顺序为耕地>河滩地>灌溉沟渠>荒草地,活螺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河滩地>灌溉沟渠>耕地>荒草地;有螺土壤环境与无螺土壤环境的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土壤全K含量与0.02~0.002mm的土壤颗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0.02~0.002mm的土壤颗粒、土壤全P含量和土壤水分是影响钉螺的最重要的3个因子,且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密度影响的大小规律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土壤全K含量对活螺密度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山丘区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及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田螺科Viviparidae一新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模式标本采自滇池西南部的白鱼口湖区。本种贝壳大,最大个体壳高25.4mm、宽50.2mm。壳顶尖,有7个螺层,除顶部螺层外,各螺层中部均外凸呈角状,上部具宽阔的阶区。体螺层具7—12条螺棱。相似种长螺旋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longispira(Heude)各螺层中部均不外凸呈角状,上部亦不具阶区,且体螺层只有5条不大清楚的螺棱,两者有明显的区别。齿舌公式:3—4(1)3—4·4(1)4·4(1)4·11—13。幼体4个螺层,壳顶尖,第3和第4螺层上具2—4条螺棱,其上列生角质毛。本种分布仅局限于滇池西南隅。根据湖泊演变状况和湖内田螺科其他属种现行的分布格局推测,它可能是属于分布范围缩减和种群趋衰的种。  相似文献   

16.
山丘区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 (Oncomelania Snail)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自然界钉螺孳生繁殖的重要场所,钉螺的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对山丘区9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环境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荒草地、河滩地及灌溉沟渠存在钉螺分布,活螺框出现率的高低顺序为耕地〉河滩地〉灌溉沟渠〉荒草地,活螺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河滩地〉灌溉沟渠〉耕地〉荒草地;有螺土壤环境与无螺土壤环境的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土壤全K含量与0.02-0.002mm的土壤颗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0.02-0.002mm的土壤颗粒、土壤全P含量和土壤水分是影响钉螺的最重要的3个因子,且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密度影响的大小规律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土壤全K含量对活螺密度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山丘区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及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爬行动物蝘蜒消化管各段内分泌细胞的类型、局部分布、分布密度和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链霉卵白素一过氧化物酶(S-P)法。结果在蝘蜒消化管内鉴别出5种内分泌细胞,即: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胃泌素(gastrin,GAS)、高血糖素(glucagon,GLU)、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活性(immnoreactive,IR)细胞。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是消化管中最主要的内分泌细胞类型,以不同密度分布于消化管各段,其中胃幽门部位分布密度最高。生长抑素免疫活性细胞在消化管内仅局限分布于胃部。胃泌素免疫活性细胞仅见于幽门和十二指肠部位。高血糖素免疫活性细胞仅分布于回肠和直肠。P-物质免疫活性细胞仅出现在直肠部位。蝘蜒消化管内分泌细胞形态多样:圆形、椭圆形、纺锤形、梭形、楔形、锥形以及不规则形。胃部多数内分泌细胞分布于胃腺中,食管和肠管中多数内分泌细胞则分布于上皮细胞间。结论蝘蜒和其它爬行动物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存在一定共同特征,然而也存在着一些特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作者于1963年3月至1964年6月间对武昌东湖的铜锈环稜螺的某些生态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自然种群中铜锈环稜螺的性比为1∶1。成熟雌螺全年怀胚,月平均怀胚数以5月初最高,7、8、9月最低,生活于池塘中的雌螺的怀胚数又高于湖泊中相应壳高组雌螺的怀胚数。生殖季节自4月中旬至11月底,其中以6月份产螺达高峰,其临界水温为16—18℃,最适水温在26℃左右。雌螺生长至壳高15—16毫米开始生殖。在自然种群中,每一雌螺每年平均产螺49.7个。雌螺所产仔螺的大小与年龄有关。对铜锈环稜螺的生长规律,提出了有关方程式。    相似文献   

19.
凹形隐叶吸虫生活史各期形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9年3—9月压片解剖检查采自雅安市郊10个乡的9种淡水螺11838只,在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体内查到凹形隐叶吸虫(Cryptocotyle concavum)的幼虫期,阳性率为1.8%(88/4957)。用分离自赤豆螺体内的成熟尾蚴感染鲤鱼(Cyrinus carpio)用鱼体内的囊蚴感染家鸭获得成功,并对凹形隐叶吸虫生活史各期形态作了初步观察(测量单位以mm计)。1雷蚴(图,1)寄生于赤豆螺的肝脏,淡黄色,长囊状,0.425—1.200×0.100—0.250。无运动附肢。咽显著,直径为0.025—0.038,肠管较短0.050,形状变化较大,内含许多褐色的色素颗粒。雷蚴体内有3—10个正在发育的尾…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采自四川通江县的一新种蜒,赵氏多棘蜒Polycanthagynachaoisp.nov.,同时与近似种P.erythromelas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