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微载体系统培养麻疹的一个关键参数是病毒感染方式,实验采用间接感染、33℃直接感染、4℃直接感染等三种方式以比较病毒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间接感染和33℃直接感染方式所得收获液的滴度和收获量基本相同,而4℃直接感染方式在滴度和收获量方面均比前两种感染方式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儿童EBV感染所致的临床疾病谱与年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EBV感染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EBV-VCA-IgM或EBV-DNA-PCR诊断的690例儿童EBV感染的疾病分布和年龄分布特点.结果EBV感染儿童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422例,占61.16%,非典型EBV感染268例,占38.84%.非典型EBV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为191例,占非典型EBV感染的71.27%.其他为皮炎或口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泻病、川畸病、肠系膜或颈淋巴结炎、肾炎或肾病和CNS感染等.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呼吸道感染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EBV感染男女比为1.79:1.结论儿童EBV感染所致疾病多样,累及系统多,非典型表现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呼吸道感染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毒力疟原虫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用致死型和非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 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 d进行再感染。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和检测再感染前(0 d)和再感染后(1、3、5 d)不同时间点脾细胞中活化性B细胞百分率以及血清中IgG、IgG1和IgG2 a水平,结果显示,再感染后2组小鼠均出现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再感染后第3天活化性B细胞、IgG、IgG1和IgG2 a均出现有意义的升高,但在每一相同检测时间点,2组小鼠的虫体血症、活化性B细胞百分率、IgG、IgG1和IgG2 a水平均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毒力疟原虫感染早期的根治性治疗并不影响宿主在再感染时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应答,强毒株原虫感染也能获得与弱毒株相同的可抵御再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北京市SARS-CoV-2 Omicron BA.5和BF.7变异株感染青年人群感染前和感染后7d、14d和21d细胞因子免疫谱的动态变化,预防过度炎症反应和严重疾病的发生,采用Cytek Aurora全光谱流式细胞仪(Cytek, America)检测15例感染者在SARS-CoV-2感染前、感染后(7d、14d和21d)的血清样本中12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评价细胞因子在SARS-CoV-2感染前后的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成功构建了SARS-CoV-2感染青年人群细胞因子免疫谱的纵向研究队列。研究结果发现感染SARS-CoV-2后,各细胞因子与感染前相比均有显著的动态变化。IL-6、IL-17A、MIP-1β在感染后第7d显著升高,第14d和第21d逐渐下降。与感染前相比,感染后IL-2、IL-4、IL-22和IL-9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一直持续至21d。与感染后IL-6的快速升高相比,TNF-α、IL-10、IFN-γ、IL-8、和RANTES在感染后缓慢升高,在第14d或第21d达到最高表达水平,提示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伴随着...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靶点液相芯片(Multi-Analyte Suspension Array,MASA)技术对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的病原,包括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 and B, RSVA、RSVB)、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流行 性感冒病毒A型和B型(Influenza A virus and Influenza B virus,INFa,INFb)、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Parain- fluenza virus 1 and 3,PIV1,PIV3)、衣原体(C.pneumoniae,CPN)和支原体(M.pneumoniae,MPN)进行了病原学 研究。我们采集并分析了140例患典型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的咽拭子,发现在这些标本中至少被前述的一种病 原感染的标本有95例,阳性率为67.86%。结果显示这些标本中上述病原感染的情况分别为:RSVB感染的患儿 占35.71%、PIV3感染的占4.29%、INFa感染的占28.57%、INFb感染的占2.14%、MPN感染的占3.57%、CPN 感染的占17.86%,被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的患儿有17.14%。这些标本中都没有检测到RSVA、PIV1和SARS- CoV病原的感染。RSVB病原的感染率在3岁以下的患儿中明显高于3岁以上的患儿,而INFa的感染情况则相 反;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测到INFa病原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呼吸道感染,而RSVB病原感染的情况相反。 此外,我们发现在2005年3月-5月中造成武汉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以RSVB、INFa、CPN为主,而 RSVB感染则又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和引起低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6.
细菌耐药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人类健康、发展和安全造成根本性威胁。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与传播具有现实紧迫性,势在必行。近期,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控中心联合发布了《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引》(下文简称《指引》),对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医院感染精准防控提出了建议,内容包括集束化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卫生、主动监测、接触预防、患者隔离和环境清洁消毒。为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指引》,本文对其进行解读,期望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血清中PCT、hs-CRP及PA联合检测诊断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价值。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根据病情分为重症感染组70例和一般感染组80例,选取同期健康老年人8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检测各组老年人血清中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前白蛋白(PA)水平,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这三种指标的联合检测对老年人肺部感染诊断的价值。结果显示,治疗前,重症感染组的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重症感染组的PA水平则明显低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一般感染组的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一般感染组的PA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重症感染组的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重症感染组的PA水平显著低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老年重症肺部感染组PCT、hs-CRP及PA的AUC分别为0.849、0.784和0.761,其中PCT的鉴别效果最好,当OOP为2.5 ng/m L时,对应的灵敏度为83.16%、特异度为87.41%。本研究表明老年肺部感染患者血清中PCT、hs-CRP是明显增高的,而PA水平则明显降低,联合检测血清中PCT、hs-CRP及PA的水平对于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PCT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247例颌面部感染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需氧和厌氧培养方法,分离培养247例颌面部感染标本的细菌。结果表明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颌面部感染最多见,其感染率为879%。颌面部感染的细菌学特点是:①厌氧菌感染为主,其感染率在牙源性感染为96%,非牙源性感染为737%,可培养的优势厌氧菌是普氏菌、叶啉单胞菌、梭杆菌、消化链球菌,其次是放线菌、优杆菌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口腔链球菌群细菌是主要的兼性厌氧菌,其次是嗜血菌。②由定植于口腔的细菌引发的内源性感染。③复数菌和混合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9.
液相芯片MASA技术用于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靶点液相芯片(Multi-Analyte Suspension Array,MASA)技术对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tract infections,RTI)的病原,包括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 and B,RSVA、RSVB)、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流行性感冒病毒A型和B型(Influenza A virus and Influenza B virus,INFa,INFb)、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Parainfluenza virus 1 and 3,PIV1,PIV3)、衣原体(C.pneumoniae,CPN)和支原体(M.pneumomae,MPN)进行了病原学研究.我们采集并分析了140例患典型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的咽拭子,发现在这些标本中至少被前述的一种病原感染的标本有95例,阳性率为67.86%.结果显示这些标本中上述病原感染的情况分别为RSVB感染的患儿占35.71%、PIV3感染的占4.29%、INFa感染的占28.57%、INFb感染的占2.14%、MPN感染的占3.57%、CPN感染的占17.86%,被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的患儿有17.14%.这些标本中都没有检测到RSVA、PIV1和SARS-CoV病原的感染.RSVB病原的感染率在3岁以下的患儿中明显高于3岁以上的患儿,而INFa的感染情况则相反;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测到INFa病原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呼吸道感染,而RSVB病原感染的情况相反.此外,我们发现在2005年3月-5月中造成武汉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以RSVB、INFa、CPN为主,而RSVB感染则又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和引起低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IL-10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和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chabaudi AS,P.cAS)混合感染宿主病理损伤中的作用,用P.y17XL、P.cAS和P.y17XL+P.cAS分别感染DBA/2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感染后第3、5、8、10、12和19天分别尾静脉取血,肝素抗凝后短暂离心,采用高纯度DNA提取试剂盒抽提DNA,实时定量PCR检测虫负荷水平;感染后第0、1、3、5、8、10、12和15天制备脾细胞悬液,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实验结果发现,P.y17XL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小鼠IL-10水平在感染后第5天和第8天分别达峰值,随后开始下降至正常水平,小鼠虫血症均达中等水平,存活率100%;相比P.cAS感染小鼠IL-10在感染后第3天突然出现高水平升高并且维持时间较长;于感染后第8天达峰值,是同天P.y17XL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小鼠IL-10水平的2倍,虫血症水平较高,小鼠全部死亡。同时实时定量PCR结果发现,混合感染小鼠,于感染后3~12 d P.y17XL增殖占优势,而感染后15~19 d则P.cAS增殖处于优势状态。表明以IL-10为核心的免疫调节网络与疟疾感染过程中病理损伤密切相关。同时提示混合感染小鼠应答模式与P.y17XL感染小鼠的应答模式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更好地了解感染复数(MOI)对猪细小病毒(PPV)感染PK-15细胞后引起细胞因子的反应,探讨宿主-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3种感染复数对PPV感染PK-15细胞引起的病毒DNA量的变化和细胞因子IFN-、IRF-3、TNF-a和IL-18分泌水平。【结果】PPV感染PK-15细胞12 h病毒开始大量迅速增殖,感染48 h且MOI为1.0时达到最高峰;PPV感染后可引起PK-15细胞中IFN-、IRF-3、TNF-a和IL-18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其中IRF-3基因在感染后1 h且MOI为10.0时表达量达到967倍。【结论】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显著依赖感染复数和感染时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由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衰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感染分为感染组(75例)和非感染组(27例),采用干式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PCT水平,并检测两组患者白细胞(WBC)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进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CT、WBC、CRP、N%水平和SIRS评分对肝衰竭合并感染的预测价值大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PCT、WBC、CRP、N%水平和SIRS评分对肝衰竭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PCT、WBC、N%、CRP水平和SIRS评分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不同感染部位患者WBC、N%、CRP水平和SIR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多部位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均高于其他单部位感染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和N%水平是肝衰竭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CT、N%、CRP、WBC水平和SIRS评分诊断肝衰竭合并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依次为0.916、0.763、0.752、0.746、0.682,PCT诊断肝衰竭合并感染的AUC值分别与N%、CRP、WBC和SI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18、3.672、4.103、5.106,P0.05)。结论: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PCT对肝衰竭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优于WBC、CRP、N%和SIRS评分等传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感染和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妇产科产检并行分娩的300例妊娠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妊娠感染,分为感染组(86例)和对照组(241例)。对所有孕妇行阴道分泌物镜检和生化指标检测。其中,生化指标包括pH值、过氧化氢、N−乙酰基−β−氨基半乳糖苷酶、白细胞酯酶和唾液酸苷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患者的感染类型。比较两组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感染组患者的胎膜早破发生率(5.81%)、剖宫产率(11.63%)、产褥期感染发生率(5.81%)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感染组的新生儿发生黄疸发生率(4.65%)、新生儿感染发生率(5.81%)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感染和阴道微生物失调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产妇出现胎膜早破、产褥期感染、新生儿发生黄疸和感染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4.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监测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感染的鉴别诊断应用。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接诊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40例伴有肺部感染作为感染组,其余40例为未感染组,在感染当天检测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感染组患者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后,根据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在感染后3 d、感染后7 d时分别对PCT、hs-CRP水平进行检测。在感染当天,感染组PCT、hs-CRP水平均比未感染组高((3.85±0.51)ng/m L比(0.53±0.15)ng/m L,(61.23±17.34)mg/L比(50.12±13.12)mg/L)(p0.05);在感染组患者中,24例患者感染好转,感染后3 d、感染后7 d时,PCT、hs-CRP水平均比确认感染当天得到降低(p0.05);另外16例患者感染持续,在感染后3 d、感染后7 d时,PCT、hs-CRP水平均发生持续性升高,与确认感染当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hs-CRP的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有利于临床评估。  相似文献   

15.
摘要:近年来,随着肠球菌感染发生率的增加,有关肠球菌血流感染、尿路感染和腹腔感染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肠球菌血流感染病死率显著增加,预后不佳。临床上肠球菌感染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年龄、性别、致病菌种类及耐药情况、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均与肠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此外,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血流感染的治疗用药——达托霉素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及剂量的选择也被广泛关注。遵守临床操作规程,合理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及剂量浓度,严格监测药物使用情况,可减少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改善预后。现对肠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及预后危险因素、治疗药物的选择进行综述,以期为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人类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病因之一。由于缺乏合适的HCV感染实验动物模型,使得针对HCV感染更为有效的疗法及疫苗的研发滞后。黑猩猩是HCV感染研究的最佳实验动物,但由于其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及临床症状等诸多问题,其应用受限,因此发展新的实验动物模型用于HCV感染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迫在眉睫。近年来,以啮齿类等动物为替代模型取得了不少进展,应用转基因等实验技术使替代动物感染了HCV,并成功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本文分析了HCV自然感染的实验动物、自然感染和非自然感染的替代实验动物在致病机制研究、药物评价和疫苗研发应用中的优缺点及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当前医院感染领域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屡屡遭受愈演愈烈的耐药菌引发感染不能控制而最终导致住院病人整个治疗失败之痛苦后,近十年来临床工作者正在积极反省,重新审视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重要意义,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以减少耐药菌诱导、降低医院感染发生为目标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部分正在影响临床操作常规。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欧洲、中东、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14个国家55所医院调查,显示医院感染平均发病率达8.7%。在美国,每年发生医院感染约2100000例,平均每例感染增加直接医疗支出583~4886美元,因医院感染病死者估计达数万例。医院感染已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医疗安全,因此今年国际医院感染控制周提出了“病人安全第一”的口号。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消毒隔离、空气细菌培养或感染病人的监测报告。我国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将耐药性监测、抗生素应用、感染病例报告、暴发流行调查、一次性医疗物品和医疗培圾管理等均列入医院感染日常工作范围,顺应了这一趋势。下面就近年来国外在医院感染领域中的几个颇受关注的研究和工作热点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妇科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培养结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梅里埃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及药敏试验试剂盒(比色法),对患者标本进行培养、鉴定、计数及药敏分析。结果:461例样本中支原体培养阳性的286例(62.04%),其中单一UU感染229例(49.67%),53(11.50%)例为混合性感染,单一Mh感染4例(0.87%)。感染患者中UU的感染率高达到80%(229/286)。药敏结果显示单一UU感染和UU+Mh混合性感染时原始霉素的敏感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0.57%。其次为强力霉素,敏感率分别为98.69%和84.91%。而单一Mh感染时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的感染率最高为100%。结论:我院妇科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其次为混合性感染,单一Mh感染较少见。药敏结果显示单一UU感染和混合性感染时原始霉素最为敏感,其次为强力霉素。而单一Mh感染时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最为敏感。因此在未做药敏实验前,可先选用强力霉素进行治疗,待药敏结果出来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发生与盆腔炎症的相关性,并为相应人群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5月诊治的盆腔炎患者280例及60名健康妇女进行了衣原体、支原体的培养,采用试剂盒进行检查,并进行药敏实验,分析比较两组生殖道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情况。结果:盆腔炎症组中衣原体感染的检出率为58.5%,支原体感染率为26.2%,衣原体合并支原体感染率为12.4%。健康妇女组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及衣原体合并衣原体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9.1%,6.2%和4.9%。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盆腔炎症患者组中,30岁人群中单纯衣原体感染和单纯支原体感染检出率分别为51.3%和26.4%,均要明显高于30岁以上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炎症与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盆腔炎的发病可能与生殖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有关,针对临床上盆腔炎患者应密切关注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毒力疟原虫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免疫记忆形成的影响,用致死型和非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 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 d进行再感染。通过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和检测再感染前后不同时间点脾细胞中记忆性T、B细胞的百分含量后发现,再感染后2组小鼠均出现了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再感染前小鼠脾细胞中记忆性T、B细胞百分率均略高于正常鼠;但再感染后均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在每一相同检测时间点,2组小鼠的虫体血症水平和记忆性T、B细胞百分率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不同毒力疟原虫感染早期的根治性治疗可使宿主产生水平相近的免疫记忆,再感染可促进免疫记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