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介绍一种观察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侵染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若虫的荧光显微方法。【方法】将被白僵菌侵染的烟粉虱若虫用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染色,并于波长为450~490 nm的蓝光下显微观察。【结果】在接种白僵菌12 h和24 h的烟粉虱若虫上分别观察到昆虫表皮上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穿透表皮。结合裸眼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证实了被真菌侵染的烟粉虱若虫体色变红和菌体在虫体内增殖是同时发生的。【结论】应用荧光显微方法能观察到白僵菌在烟粉虱若虫体表和体内的侵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若虫应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侵染的应答基因,以进一步研究烟粉虱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感染和非感染白僵菌的烟粉虱4龄若虫进行了测序分析,并筛选了差异表达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转录组测序得到的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分类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展示。【结果】组装得到非冗余Unigene 232 554个,其N50和N90分别为1 153 bp和260 bp,平均长度为67 424 bp。对所有的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发现:以P<0.05为标准筛选得到了1 16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474个,下调表达基因有692个,其中,与免疫相关的基因有405个;GO富集分析发现:有416个GO term有富集现象,包括156个生物学过程(66 402个Unigenes),89个细胞组分(27 645个Unigenes)和154个分子功能(73 417个Unigenes);KEGG代谢通路分析将烟粉虱转录组1 145个DEG匹配到309个通路上,其中76个通路得到了富集。【结论】对405个可能参与到烟粉虱若虫对白僵菌侵染的免疫识别和防御的基因进行了测序。研究结果为从分子水平上开展应用虫生真菌防治烟粉虱的研究奠定信息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三株球孢白僵菌侵染烟粉虱的比较生长动力学及其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种虫生真菌的不同菌株对于特定昆虫宿主的毒力可存在显著差异,真菌在昆虫体内的生长能力不同可能是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为了探讨真菌在宿主体内的生长动力学与其毒力的关系,本研究用生测法测定了3株球孢白僵菌(GZGY-1-3、SCWJ-2、WLMQ-20)在高剂量(1×108孢子/mL)和低剂量(1×106孢子/mL)下对烟粉虱4龄若虫的毒力,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真菌在宿主体内的拷贝数进行了定量,用荧光显微方法观察了白僵菌侵染烟粉虱的过程。生物测定实验结果显示:不论在高剂量还是低剂量下,菌株GZGY-1-3杀死烟粉虱所需的时间最短(在高剂量和低剂量下LT50分别为2.29d和6.10d),其次是菌株SCWJ-2(LT50分别为3.03d和7.38d),菌株WLMQ-20所需时间最长(LT50分别为4.13d和9.39d)。对于同一菌株,其高剂量下的毒力显著高于低剂量下的毒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显示,接触高剂量孢子后烟粉虱获得的孢子数远远高于接触低剂量时的孢子数。接种后,每一菌株和每一剂量下的真菌生长都表现出一个相似的模式。在接种24h后,真菌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在接种后24–48h之间是一个简短的恢复阶段,接种48–72h后是真菌的细胞数略有净增长的稳定时期,在宿主死亡前后的阶段,真菌数量急剧增加,与接种后最初24h相比高了近1 000倍。然而,尽管它们的生长模式相似,但是却存在着量上的差异,由致病性强、剂量高的菌株侵染的昆虫体内的最终真菌菌体数高。荧光显微技术观察到的白僵菌对烟粉虱的侵染过程证实了定量PCR的结果。这些结果说明菌株间毒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真菌生长动力学的量化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环境温湿度是影响白僵菌菌株致病力的关键因素,本文测定了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HFW-05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若虫及卵的致病力,同时观察了烟粉虱感病若虫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各浓度下烟粉虱若虫的校正死亡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接种3-4 d时出现死亡高峰,白僵菌HFW-05对烟粉虱1龄、2龄、3龄若虫的LC_(50)分别为5.94×10~4、1.06×10~5、5.08×10~5孢子/mL,LT50分别为2.54 d、2.68 d、3.18 d;白僵菌HFW-05对卵的致病力很低,1×108孢子/mL接种浓度下,卵的6 d感染率仅为24.9%。在25℃、30℃下,HFW-05对烟粉虱若虫表现出最强的致病力,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时,烟粉虱若虫死亡速度减慢,死亡率降低。相对湿度发生变化时,烟粉虱若虫死亡速度和死亡率明显不同,相对湿度高于90%时,烟粉虱若虫死亡速度最快,死亡率最高,相对湿度介于70%-90%时,白僵菌HFW-05对烟粉虱若虫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但校正死亡率显著低于环境湿度大于90%的处理,相对湿度低于70%时,烟粉虱死亡率也达到60%左右。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尾部舌状突是HFW-05侵染烟粉虱若虫的关键部位。研究结果表明白僵菌HFW-05在烟粉虱的生物防治中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是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的主要病毒之一,自然条件下通过媒介昆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已有研究表明烟粉虱雌成虫比雄成虫具有更强的获毒与传毒能力。本研究旨在探明烟粉虱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 CSP)基因BtabCSP6表达对病毒传播的影响,为控制病毒发生寻找新途径。【方法】使用TYLCV侵染性克隆方法获得带毒番茄植株,微虫笼收集不带毒烟粉虱MED隐种成虫固定在感染TYLCV的番茄植株叶片获毒48 h;利用RT-qPCR技术测定分别取食感染和未感染TYLCV番茄植株的烟粉虱MED隐种雌雄成虫体内BtabCSP1-8基因表达量变化;通过饲喂法利用RNAi对烟粉虱MED隐种雌成虫BtabCSP6基因进行干扰48 h后饲喂TYLCV感染的番茄植株,测定烟粉虱MED隐种雌成虫的获毒率和传毒率。【结果】RT-qPCR检测结果表明,与未侵染的烟粉虱MED隐种雌成虫相比,侵染TYLCV的雌成虫体内BtabCSP3和BtabCSP6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最为显著。同样...  相似文献   

6.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aius)广泛分布于全球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属于农业上的重要害虫。烟粉虱体内的内共生菌有助于其扩散传播,提高其寄主适合度,但其体内的内共生菌大都为次生内共生菌,很难进行体外培养,因此,加大了其内共生菌研究的难度。【方法】采集我国部分地区的烟粉虱种群,然后利用基于mt DNA 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引物进行种群生物型鉴定,再用内共生菌的特异性引物来鉴定含有特异性侵染内共生菌种群,确定个体含内生菌类型后,采取继代饲养方法建立种群。【结果】经鉴定烟粉虱的生物型为Q型(MED隐种),经过5代种群筛选后,可以建立稳定遗传的含特异性侵染内共生菌Rickettisa massilia菌的烟粉虱种群。【结论】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稳定的含有特异性侵染内共生菌Rickettisa massilia菌的烟粉虱种群。该方法对研究烟粉虱与体内内共生菌、植物三者之间以及烟粉虱体内某几种内共生菌之间的互作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明确烟粉虱体内Rickettisa菌的作用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aius)广泛分布于全球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属于农业上的重要害虫。烟粉虱体内的内共生菌有助于其扩散传播,提高其寄主适合度,但其体内的内共生菌大都为次生内共生菌,很难进行体外培养,因此,加大了其内共生菌研究的难度。【方法】采集我国部分地区的烟粉虱种群,然后利用基于mt DNA 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引物进行种群生物型鉴定,再用内共生菌的特异性引物来鉴定含有特异性侵染内共生菌种群,确定个体含内生菌类型后,采取继代饲养方法建立种群。【结果】经鉴定烟粉虱的生物型为Q型(MED隐种),经过5代种群筛选后,可以建立稳定遗传的含特异性侵染内共生菌Rickettisa massilia菌的烟粉虱种群。【结论】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稳定的含有特异性侵染内共生菌Rickettisa massilia菌的烟粉虱种群。该方法对研究烟粉虱与体内内共生菌、植物三者之间以及烟粉虱体内某几种内共生菌之间的互作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明确烟粉虱体内Rickettisa菌的作用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Q"烟粉虱在我国快速扩张,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入侵害虫。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Q"烟粉虱已对多种农药产生高抗药性,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在室内研究了近年引入我国的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Q"烟粉虱若虫的取食和寄生能力。【结果】各龄期的"Q"烟粉虱若虫均可被海氏桨角蚜小蜂取食和寄生。在48h内,寄生蜂取食1、2、3、4龄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10.7、6.4、6.7、5.0头,呈现随龄期增大取食数量下降的趋势;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若虫的寄生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更偏好寄生2、3龄若虫(25.4和27.5头),其次是1龄若虫(22.1头),而寄生4龄粉虱的数量最低(16.5头)。【结论与意义】寄主龄期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取食和寄生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该寄生蜂表现出对"Q"烟粉虱较好的生物防治潜能,是防治烟粉虱的理想寄生性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9.
王吉成  李洁  丁天波  褚栋 《昆虫学报》2020,63(2):159-165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技术,快速检测单头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的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方法】根据ToCV外壳蛋白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TaqMan探针,建立了TaqMan RT-qPCR方法;与常规PCR检测进行比较,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并应用该方法对单头烟粉虱成虫体内ToCV进行了快速检测。【结果】本研究构建的TaqMan RT-qPCR检测ToCV的标准曲线,其循环阈值(Ct值)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为98%。该方法对ToCV的最低检测浓度为8.3×10 copies/μL,灵敏度是常规RT-PCR的1000倍。该方法与田间番茄两种重要病毒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和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检测无交叉反应。单头烟粉虱成虫ToCV检测结果表明,温室内ToCV侵染植株上烟粉虱携毒率为100%,田间烟粉虱的携毒率为3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TaqMan RT-qPCR检测方法,可快速有效检测单头烟粉虱体内ToCV携毒情况,为该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体内Rickettsia的感染情况,研究分析Rickettsia共生菌经烟粉虱传入豇豆植物后的分布、转移效率等。【方法】以Q型烟粉虱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PCR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了烟粉虱体内Rickettsia的感染率,以及Rickettsia传入豇豆植物体内后的存留情况。【结果】Q型烟粉虱可以通过取食将Rickettsia传至豇豆植株内;接虫数量与Rickettsia传入效率及其在取食部位相邻的下部叶片中检测到的起始时间呈负相关;Rickettsia经烟粉虱取食传入豇豆叶片后,集中分布在叶片的韧皮部筛管中;基于16S r RNA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体内的Rickettsia与经取食传入豇豆叶片的Rickettsia高度同源。【结论】Rickettsia可以通过烟粉虱的取食传入植物体内,并且可以在相邻叶片之间转移传播,Rickettsia在由寄主昆虫向植株传播过程中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与比较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AM1和MED成虫在辣椒Capsicum annuum植株上对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的传播差异,解析媒介昆虫-病毒-寄主植物间的互作关系,为田间辣椒上ToCV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烟粉虱MEAM1和MED成虫及ToCV cDNA侵染性克隆,对烟粉虱MEAM1和MED成虫在辣椒植株上获取和传播ToCV的能力进行比较,同时比较烟粉虱MEAM1和MED成虫在健康和携带ToCV辣椒植株上的取食偏好。【结果】在感染ToCV的辣椒植株上接虫后96 h内,烟粉虱MEAM1和MED成虫体内病毒积累量逐渐增加,MED成虫获毒速度和病毒积累量均大于MEAM1成虫的,MED成虫获毒量是MEAM1成虫的1.74倍;MED成虫在辣椒植株上的传毒量明显高于MEAM1成虫,传毒量平均相差9倍,且MED成虫传毒率比MEAM1成虫高29%。MEAM1和MED成虫对健康和感染ToCV的辣椒植株的取食偏好相似,都明显倾向于取食被ToCV侵染的辣椒植株。【结论】烟粉虱MED成虫在辣椒植株上获取、传播ToCV的能力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转基因棉的非靶标害虫,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探讨转Bt基因棉花中Cry1Ac蛋白在棉花-烟粉虱-龟纹瓢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以期为转基因棉的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常规棉SM3号、33、SY321为对照,分析转Bt基因棉花GK12、XM33B、SGK321叶片、在这些棉花上取食的烟粉虱、以及捕食烟粉虱的瓢虫体内Cry1Ac蛋白含量。同时,将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烟粉虱的瓢虫转接到对应的受体亲本棉花上,分析瓢虫体内Cry1Ac蛋白含量变化规律。【结果】在转Bt基因棉花上取食的烟粉虱成虫和若虫以及它们的蜜露中均能检测到Cry1Ac蛋白,以转Bt基因棉花上的烟粉虱若虫为食料的龟纹瓢虫体Propylaea japonica内也能检测到Cry1Ac蛋白。龟纹瓢虫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烟粉虱若虫1 d后体内即能检测到Cry1Ac蛋白,并且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体内Cry1Ac蛋白的含量逐渐增加,但到第6~8天后Cry1Ac蛋白的含量相对稳定。取食3个不同品种棉花上烟粉虱若虫的龟纹瓢虫体内Cry1Ac蛋白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棉花叶片上表达的Cry1Ac蛋白量呈正相关。但取食后6 d,在3个品种棉花上取食的龟纹瓢虫体内的Cry1Ac蛋白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以转Bt基因棉花上的烟粉虱若虫为食料的龟纹瓢虫转移到对应的常规棉亲本上以后,体内的Cry1Ac蛋白的含量迅速下降,但10 d后仍能检测到微量的Cry1Ac蛋白。【结论】转Bt基因棉花中的Cry1Ac蛋白可以通过烟粉虱途径传递到龟纹瓢虫体内,龟纹瓢虫对食料中的Cry1Ac蛋白具有富集作用,并且Cry1Ac蛋白的富集存在饱和现象,富集饱和量与食料中的Cry1Ac含量无关;龟纹瓢虫脱离含有Cry1Ac蛋白的食料环境后,体内的Cry1Ac蛋白可以消减,但在10 d时间内龟纹瓢虫体内仍会有Cry1Ac残留。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钙结合蛋白作为钙信号传导途径的组分,通过与钙离子结合实现其生物学功能,调控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生命周期等过程,且钙结合蛋白可以通过与植物中钙离子结合降低钙离子浓度来保持昆虫的持续摄取。为明确钙结合蛋白在MED (Mediterranean)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的时空表达模式,烟粉虱取食后钙结合蛋白的表达特征及取食不同寄主的烟粉虱体内钙结合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方法】利用RT-PCR和基因克隆得到烟粉虱钙结合蛋白cD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其在烟粉虱不同组织、不同龄期、不同寄主以及烟粉虱饥饿诱导取食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模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烟粉虱钙结合蛋白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669bp,编码一个由22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其N端包含一段长为22个AA的信号肽序列,C末端具有钙离子结合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烟粉虱钙结合蛋白与半翅目昆虫关系最近,分属同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钙结合蛋白在烟粉虱头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胸部、腹部、足和翅的表达量;钙结合蛋白在烟粉虱整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4龄若虫的表达量最高,卵期表达量最低,1-2龄、3龄、4龄和成虫期的表达量分别为卵期表达量的4.38倍、5.47倍、16.76倍和5.03倍;钙结合蛋白在取食棉花、辣椒和番茄3种不同寄主的烟粉虱中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饥饿诱导取食后1 h的烟粉虱成虫钙结合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取食0 h,为取食0h的2.12倍。【结论】本研究克隆了烟粉虱钙结合蛋白基因并对其在烟粉虱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明确烟粉虱钙结合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泛素化修饰广泛参与细胞周期、信号传导、转录调控、免疫应答等多个方面,是细胞内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水平可逆修饰。但目前关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否参与介体昆虫传播病毒还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通过RT-qPCR分析取食感染TYLCV和不感染TYLCV番茄植物的烟粉虱成虫体内泛素和蛋白酶体亚基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YLCV侵染后烟粉虱成虫体内泛素蛋白含量的变化;饲喂抑制剂和注射双链RNA的方法抑制烟粉虱成虫体内蛋白酶体活性后,通过RT-qPCR测定其体内TYLCV含量的变化。【结果】烟粉虱成虫携带TYLCV后,泛素以及26S蛋白酶体亚基4、6B和β基因的表达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体内游离泛素和缀合泛素的含量以及两者的比例也都没有显著改变,表明TYLCV侵染不会影响烟粉虱体内泛素-蛋白酶体的活性。但饲喂抑制剂(Bortezomib或MG132)或沉默Rpn11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后,烟粉虱成虫体内的TYLCV含量显著升高。【结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对烟粉虱体内的TYLCV起负调控作用,该系统可能通过直接降解病毒或激活免疫反应等方式抑制病毒含量,进而帮助烟粉虱应对TYLCV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 “Q”烟粉虱在我国快速扩张,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入侵害虫。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Q”烟粉虱已对多种农药产生高抗药性,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在室内研究了近年引入我国的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 “Q”烟粉虱若虫的取食和寄生能力。【结果】各龄期的 “Q”烟粉虱若虫均可被海氏桨角蚜小蜂取食和寄生。在48 h内,寄生蜂取食1、2、3、4龄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10.〖KG-*8〗7、6.[KG-*8]4、6.[KG-*8]7、5.[KG-*8]0头,呈现随龄期增大取食数量下降的趋势;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若虫的寄生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更偏好寄生2、3龄若虫(25.[KG-*8]4和27.[KG-*8]5头),其次是1龄若虫(22.[KG-*8]1头),而寄生4龄粉虱的数量最低(16.[KG-*8]5头)。【结论与意义】寄主龄期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取食和寄生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该寄生蜂表现出对 “Q”烟粉虱较好的生物防治潜能,是防治烟粉虱的理想寄生性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 Q 型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体内 Rickettsia 的感染情况,研究分析Rickettsia 共生菌经烟粉虱传入豇豆植物后的分布、转移效率等。【方法】以 Q 型烟粉虱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 PCR 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了烟粉虱体内 Rickettsia 的感染率,以及 Rickettsia 传入豇豆植物体内后的存留情况。【结果】 Q 型烟粉虱可以通过取食将 Rickettsia 传至豇豆植株内;接虫数量与 Rickettsia传入效率及其在取食部位相邻的下部叶片中检测到的起始时间呈负相关;Rickettsia 经烟粉虱取食传入豇豆叶片后,集中分布在叶片的韧皮部筛管中;基于16S rRNA 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Q 型烟粉虱体内的Rickettsia 与经取食传入豇豆叶片的 Rickettsia 高度同源。【结论】 Rickettsia 可以通过烟粉虱的取食传入植物体内,并且可以在相邻叶片之间转移传播,Rickettsia 在由寄主昆虫向植株传播过程中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7.
双生病毒可通过调控寄主植物促进媒介昆虫烟粉虱种群增长,然而病毒侵染植物后是否通过调控植物挥发物来影响烟粉虱及其天敌的嗅觉反应还未见报道。【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烟草植株感染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后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及其重要寄生性天敌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嗅觉反应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Y形嗅觉仪方法,我们测试了烟粉虱及海氏桨角蚜小蜂对带毒植株、健康植株及烟粉虱危害植株的选择偏好性。【结果】烟粉虱及海氏桨角蚜小蜂选择携带TYLCCNV病毒的烟草显著多于健康烟草植株,但烟草被病毒与烟粉虱共同侵染时,烟粉虱对带毒烟草的选择仍显著多于无毒植株,而寄生蜂虽然仍较多选择带毒植株,但无显著差异。【结论】这些结果表明烟粉虱及海氏桨角蚜小蜂偏好选择携带TYLCCNV病毒的烟草,但这种偏好作用在烟粉虱取食共同危害时有一定程度的减弱。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双生病毒侵染植物可增加烟粉虱及其天敌对植物的选择作用,并就其功能及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穿透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体壁和侵染其脂肪体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其对柞蚕蛹的致病机理。【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球孢白僵菌穿透柞蚕蛹体壁的病理变化,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球孢白僵菌侵染的柞蚕蛹脂肪体的病理变化。【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球孢白僵菌侵染柞蚕蛹体表过程中,分生孢子主要侵染气门、刚毛根部和头部与胸部的节间膜等部位。分生孢子除了从气门、刺突、头部和胸部的节间膜进入体内以外,也可以直接穿透厚而坚硬的体壁进入体内。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脂肪体中,球孢白僵菌首先侵染细胞器(线粒体除外),然后再侵染脂肪滴。被侵染的脂肪滴颜色变浅,表面出现许多孔洞,变形,分裂成小的脂肪滴进而完全被侵蚀。蛹僵硬时,脂肪体细胞完全被破坏,只观察到芽生孢子和菌丝。【结论】柞蚕蛹经体表侵染和注射侵染球孢白僵菌处理后,蛹的体壁和脂肪体两组织都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碳、氮源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生长的影响,确定适合该菌株生长的碳、氮源;通过研究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致病力,评价球孢白僵菌防治烟粉虱的潜力。【方法】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碳、氮源,研究其对球孢白僵菌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用浸叶法研究不同孢子浓度(1×10~4、1×10~5、1×10~6、1×10~7、1×10~8个/mL)的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致病力并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该模型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结果】蔗糖作为碳源、酵母作为氮源时球孢白僵菌的生长速率快和产孢量高;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测定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出,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球孢白僵菌的LC_(50)、LC_(90)逐渐降低,剂量效应增强;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LT50逐渐降低,时间效应增强。【结论】球孢白僵菌的合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该菌株对烟粉虱有较强致病力,1×10~8个/mL的孢子浓度可作为防治烟粉虱的理想浓度,本试验为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传播黄龙病病菌唯一的自然媒介昆虫,本文研究了黄龙病病菌在柑橘木虱各个发育阶段体内的分布以及感染动态,为有效防控柑橘木虱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利用常规PCR检测柑橘木虱若虫体内的黄龙病病菌,利用q 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黄龙病病菌在柑橘木虱不同发育虫态体内的含量与分布形式。【结果】常规PCR可以在3-5龄若虫以及成虫体内检测到黄龙病病菌,而q RT-PCR除了3-5龄若虫外,还可以在2龄若虫体内检测到黄龙病病菌。卵和各龄期若虫中黄龙病病菌的含量是随着龄期的变大而不断增多。产卵盛期的成虫木虱体内黄龙病病菌的含量最高,显著高于产卵前期以及产卵后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测到4龄、5龄若虫及成虫体内的黄龙病病菌分布形态,病菌在若虫主要分布在U型含菌体内,而在雌雄成虫体内均是散布型分布。【结论】柑橘黄龙病在柑橘木虱的2-5龄若虫及成虫中都有感染,但其含量与分布形式因发育阶段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